太在意別人說的話是種什麼心理?

蝸牛愛上泡泡魚


小林是某個公司的職員,每天上班下班,都很注意自己的形象,工作也很積極上進。但有時候,只要同事說她這個缺點,那個缺點,她就開始著急,想找各種辦法改變,有時候甚至會為這些事在網上尋找一些諸如說話的藝術之類的資源。有一次,某一個親戚在她面前一直炫耀自己的包包、服裝、鞋子都是大名牌,她覺得自己被看不起。於是,明明工資沒多少,還是花錢買了名片包包,結果那個月花唄幾乎花光了她所有的積蓄。

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少會有那麼些在意別人的看法,這原本是人際交往溝通的內容和來源。然而,總有那麼一部分人,太過在意別人的看法,這是為什麼呢?心理諮詢師裡外雅堂來和你說一說。

自卑與認同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人類文明的基礎是卑微。”

每個人或多或少有點自卑,因為我們都清楚自己的位置,並希望得到提升。當我們遇到比自己優秀的人,內心除了羨慕,還有對比之下的卑微,只是,有的人會將這種自卑化作動力,有的則是自憐自哀。

心理學發現,一個在童年期沒有得到足夠關注和肯定的孩子,在他成年以後,自卑感會比一般強烈。在這種自卑感的籠罩下,一個人會變得敏感、思慮多。而這種性格特徵在人際關係上表現得尤為明顯,並呈現兩極分化——要麼太過於在意別人所說的話,要麼對別人所說的話充耳不聞。

實際上,無論是哪一種表現,都是源自內心深處對父母的渴望,一種強烈的想被父母肯定的渴望。

安全感與歸屬感

然而,並非所有的過於在意別人看法的人都是由於自卑,有的人是由於童年的經歷導致嚴重的安全感缺失。

例如,一個成長在家暴環境中的孩子。他要麼成為下一個暴力實施者,要麼變得謹小慎微。後者更有可能在意別人說的每一句話,因為他覺得,只有按別人所說的行動或作出改變,自己才能獲得安全感,才會覺得周圍環境是安全的。

另一種安全感嚴重缺失的典型代表,是寄人籬下,四處流浪。兩者的共同特徵是沒有一個固定的家,缺乏歸屬感。而歸屬感與安全感是緊密聯繫的,一個沒有歸屬感的人註定沒有安全感,而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往往也沒有歸屬感。

當一個人踏入社會,開始工作,需要融入單位文化,才有歸屬感。但有的人也許人際交往能力並不是很強,或者本身自卑被動,往往被單位的其他同事邊緣化,從而找不到歸屬感。校園文化,其實也是一樣的。除了單位,決定我們的歸屬感的,還有個人的收入、當地的文化、親人的陪伴等等。

有些人由於缺乏歸屬感,需要從別人那裡得到肯定,因此變得十分在意別人的看法。

接納,並與自己和解

如果發現自己很在意別人的看法,怎麼辦?

1.認識自己。

一個人想要作出改變,首先要了解自己。只有當你清楚的知道自己為什麼太過於在意別人的看法,才能知道採取什麼樣的計劃和措施來改變自己。

2.找到自己的優點。

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十足的人,也不存在一無是處之人。任何人都既有優點,也有缺點。有時候覺得自己沒有優點,很可能只是因為暫時沒發現而已。因為把太多的精力花費在了別人那裡,從別人那裡找自己。

改變這個思維的有效方法,可以嘗試寫日記,記下自己的經歷、想法和觀點,包括自己的情緒。然後對著日記回顧一天的經歷,有時候,優點就藏在一天的經歷裡。

3.從小事開始激勵自己。

一個人想要作出改變,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任何成功都是靠經驗積累起來的。想要讓自己獲得自信,不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可以先給自己設定個小目標,一個不會高於自己能力的小目標。實現之後,再定下一個目標。一步一步,逐漸實現,活出自己。

最後,祝你找到自己的位置。

以上是我的回答。如果您還有其他疑問,歡迎下方評論區留言,共同探討。


這裡是心理諮詢師裡外雅堂,碼字不易,如果您贊同我的觀點,請點個贊;如果我的回答對您和您的朋友有幫助,請轉發給他們,謝謝!


裡外雅堂


太在意什麼,往往就是小時候原生家庭我們所缺失的內容。

這也是在學習心理學後,進行自我剖析之後的所獲。

太在於別人說什麼,核心有兩點:得不到重視、做事沒主見。

原生家庭裡,從小你得不到關注,沒收到足夠的重視

我從小就是這樣,在我六歲之前,父母親有兩年沒在身邊,期間是跟著奶奶生活,小學三年級到六年級又是在外婆家裡,從小跟父母接觸的時間不是很長。

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老窩,一點都不假,就算在親的關係,總有一種感覺,就是做什麼事情總感覺好看別人的臉色,總是先實現剋制一下自己的感受。

那時候外婆和舅舅家住在一個院裡,經常和表妹、表弟一起吃飯,總感覺我想吃什麼不是那種像表弟表妹那麼自然從容,雖然外婆也慈祥,帶我很親。

總感覺我的感受、我的存在不是那麼重要,有什麼事情就總覺得忍一忍就過去了,經常壓抑下自己。

長大了,回憶下雖然當初也很美好,但是還是有一些心理問題,特在意別人怎麼看我。

和父母待在一起也是這樣,老媽很注重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於是也是這樣要求我的。

成長環境,沒有主見

老在意別人說的話,一定程度上是沒有主見的表現,自己沒有足夠的判斷力,就很容易活在別人的話語中。

這方面的原因一部分來源原生家庭,還有一部分原因來源於學校教育,85後的一代,那時候的課本知識純粹為了考試,很是僵硬,死記硬背,思考套公式。

一句話,學習就是為了考試,上好學校。

好學校固然重要,但是太過狹隘,以至於一定程度上抹殺了孩子的天性,做事沒有主見,照本宣科,好學生整的呆頭呆腦。

綜上所述:想要改變,首先要清楚這事看著簡單,其實是長期的過程,只能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心理有個準備。其次就是多看書,增強知識,明辨是非,判斷力提升了就不會太在意別人的看法。畢竟謠言止於智者。


----結束語---

因為分享,所以更強!

關注我,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


心理學分析


太在意別人說的話是單純的體現,沒自信不成熟,我年青時就是這樣的,世界上所有的缺德話我都聽到過,甚至氣得自殺。後來在我35歲生了兒子後,一切都改變了,樂觀向上,熱愛生活,知道感恩,一切都改變了,雖然年青時我就愛讀書,但是還不成熟,後來我一切都逐漸好起來了。兒子培養成才,老人照顧的好,工作有熱情,生活很幸福,那些說我損話的人嘴都閉上了,因為她們就是素質差,妒能嫉賢的小人,永遠不會好的。人自己和親人活好最重要,為什麼要在意別人幹啥?說的人有兩種,一種是嫉妒,一種是性格缺德的人,何必拿他們當回事兒,來折磨自己,干擾自己的情緒和生活,難道是為了他們活著?值得嗎?你要不理睬,她們就不說了。你越在意,她們會更氣你。為小人活著不就是傻嗎?


黃鬱8


凡事太在意別人的看法的人,你自己也會活得很累。我們每個人都是個獨立體,擁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和思考能力,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獨一無二的人格魅力。只要你不做傷害他人的事或者損害他人利益的行為,你行的正坐的端就不怕他人背後的閒言碎語。

內向的人比較自卑,也容易受他人的干擾和影響。因為性格孤僻的人他的性格比較內向,比較怯弱膽小,自己沒什麼主見,往往別人怎麼說他就按照怎麼做,完全沒有自己的思考能力,自己也從不考慮是否正確,對或與錯。這種人往往當他自己去思考事件的對與錯的時候他很難抉擇,內心比較容易煩躁,最後也容易放棄,覺得還是按照他人的意見和看法做事比較好。

但是這樣的人如果是在職場上的話你絕對活不過一集,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職場規則上本來就是取強棄弱殘酷的地方,職場這個地方心機重的人數不勝數,每個人都是隻看重自己眼前的一點蠅頭小利而相愛相殺,性格太弱的人在裡面很容易被別人利用和在自己都不知道的情況下成為了別人手中一把殺人的刀。

內向的人性格可以改變的,如果你是一個不愛社交不喜歡講話的人,你可以嘗試做一段時間的銷售來改變自己,別小看銷售,做銷售可是一件非常能鍛鍊人的一項工作。

做銷售首先你得大膽的開口和客戶說第一句話或者是介紹你自己,賣出自己的第一件商品。這樣累積下來你就有信心了。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謝謝採納


2020想創業


你好,太在意別人說話是一種什麼心理,我認為這是過於在乎外界的肯定,是缺乏自信的表現,在心理學上把這種心理狀態叫做自卑心理。

擁有自卑心理的人,在日常的交流當中往往表現為缺乏主見。

擁有自卑心理的人,內心並不是沒有想法和觀點,但是為什麼不能形成自己的主見,因為他缺乏自信,他的觀點通常希望得到別人的印證和認可,然後他才能確認這是一個對的事情。

在日常交流中,就會特別在意他人說的話,希望從他人的觀點中找到與自我觀點的契合點,希望通過外界找到自我的信心。

當別人說的話,符合心理預期和他的觀點剛好吻合,這時會非常有信心,他才有勇氣把他的觀點去表達出來。相反,如果他能表達的觀點或說的話,和你的意見是不相同的,那麼在這種時候,很有可能會壓制自己的觀點不發表,強迫自己去認同他人的觀點。

要避免這樣的情況更多的發生,你可以學著這樣做:

1.增強知識儲備,拓寬自己的認知:學習是無往不勝的法寶

當你懂得越多,你的內心會慢慢變得更加強大,當你的認知更加寬廣,對於事物,你會擁有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就會更加自信,你對於他人說的話和發表的觀點,也能更好的去辨別對錯,不會盲目跟從。

2.尋找自己身上的發光點,建立自信:沉默的我能更加獨立的思考。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也有自己身上的缺點,有時候優點也是缺點,缺點也會變成優點。

我是一個特別內向的人,不善於發表自己的觀點,就算朋友之間的聚會聊天,我也很少說話。你可以把它理解為不善於交際(缺點),也有人把我理解為成熟冷靜(優點)。

3.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因為夜的黑,才讓煙火顯得格外耀眼。

因為你把自己化成了黑夜,所以他人的言語和觀點就成了你的煙火,讓你格外在意。你應該成為他人黑夜中的煙火。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而我們生命的過程,就是在不斷完善這個獨一無二的個體,如果你特別在意他人說的話,你將會失去自我,失去了獨一無二,他人的觀點只能作為參考,過於在意將失去自我。

並不是要去屏蔽與自己一切不同的觀點,而是要權衡自己與生活的平衡,保留自我在社會當中的獨立人格,通過社會和他人的反饋,修改和完善自我的認知,綻放自己應該有的光彩。

我是心理洞察官,學習心理學,更好的做自己。

心理小學堂


心理彥究員認為:太在意別人說的話,也就是活在別人的嘴裡,別人說我好我就高興,別人說我不好我就不高興,自我評價的按鈕操縱在別人的手裡。在心理學上,這是一種不自信和自我價值感低的表現。

不自信的表現

一個人的外在行為表現是由內部的認知系統決定的,認知包括一個人的人格和三觀。面對同樣的人和事,人格健全度和三觀不同的人,他的情緒和外在行為表現不同。而自信就是人格五要素中的重要一元,因此高自信和低自信的人,他們的外在行為表現大為不同。

“大五人格理論”指出:

人格五要素包括:內外向、情緒穩定性、安全感、自信和自尊化程度。

那自信的人和不自信的人,他們的外在行為表現有什麼不同呢?

自信的人更開放,敢於挑戰高難度的事情,願意跟強者競爭與合作;不自信的人有畏難情緒,遇到難度大的事或比自己能力強的人,他往往會自卑和退縮。所以,自信的人越走越高,不自信的越走越低。

自信的人更勇敢,他不怕失敗,失敗了他還能爬起來,並且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越挫越勇,直到成功;不自信的人害怕失敗,不敢面對失敗,每次失敗都會讓他更加地不自信。

自信的人更享受做事的過程,不太關注事情的結果,他在為自己做事,所以不管成功與否,他都始終很開心很快樂;不自信的人非常在意結果,可是,即使成功了他也未必會快樂,因為他的自我評價建立在別人的評價之上,他是為了得到別人的好的評價做事,也就是說他是在為別人做事,是否成功和快樂由別人說了算。

不自信的來源

不自信對一個人的外在情緒和行為有這麼大的影響,那麼不自信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心理彥究員認為:一個人的不自信與他小時候的撫養人有關。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個是撫養人的撫養方式,第二個是撫養人本身的自信程度。

  • 撫養人的撫養方式

如果撫養人只注重結果,不注重孩子的感受和過程,那麼就會導致孩子不自信。

比如,孩子考個好成績,父母就高興,除了誇獎還會給予物質獎勵;如果孩子沒考好,沒有達到父母的標準,父母就生氣,接下來就是苛責、批評和懲罰。

這樣一來,孩子要麼很頹廢要麼很努力,但是這個努力不是發自內心的心甘情願的努力,而是為了那個結果而努力,為了討好父母而努力,為了父母的好臉色或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努力。所以努力的過程他很壓抑很痛苦,而那個好結果非常短暫,所以他的快樂也很短暫。

這樣的孩子,就會活在爸爸媽媽的嘴裡,爸爸媽媽誇他的時候,他就覺得自己很好很有價值;爸爸媽媽罵他的時候,他就會覺得自己很沒用很沒有價值。而且這種錯誤的認知還會泛化到其他人身上。

  • 撫養人本身的自信程度

如果撫養人本身就不自信,對外畏手畏腳,不敢挑戰,遇到困難就逃,嫉賢妒能,事業上沒有成就,也沒有好的人脈;對內不接納自己,自我評價低,活得不開心,沒有好的情緒,那孩子也會習得撫養人的模式,越來越不自信。

提高孩子自信的辦法

既然不自信與小時候撫養人不良的撫養方式和撫養人自身的自信程度有關,那麼,對於未滿18歲的孩子,父母可以通過改批評為鼓勵、改關注結果為關注過程、提高自己的自信等方法來提高孩子的自信。關於父母如何提高自己的自信可以參考下一部分內容,這裡為大家介紹如何通過鼓勵和接納孩子提高孩子的自信。

  • 鼓勵積極的一面

父母要練就一雙發現真善美的眼睛,敏銳地捕捉過程中孩子的優點、努力和進步,而不是隻去關注那個結果。如果孩子沒有考個好成績,但是,只要孩子在過程中努力了,孩子進步了,孩子表現出了一些好的習慣和品質,父母都要及時的進行鼓勵和表揚。

比如:“這次沒考好,沒關係。雖然沒有考好,但是媽媽看到了我兒子的誠實和勇敢,沒有因為自己沒考好就故意不告訴媽媽或者欺騙媽媽,媽媽覺得,這些優秀的品質遠比考試成績要重要得多。”

再如:“兒子,這次考試數學成績比上次提高了5分,太棒了。媽媽很好奇,你是怎麼做到的?”

  • 接納不足的一面

什麼是接納?接納就是,不管孩子成績好還是不好,不管孩子做對了還是做錯了,不管別人怎麼評價孩子,我都一樣愛他,我既接納孩子優秀的一面,也接納孩子不足的一面,把“愛”給足孩子,不斷地給孩子做“愛的確認”。

可能有的父母會有疑問:接納優秀的一面很容易,那怎麼才能做到接納不足的一面呢?

接納不等於放縱,接納不等於討好,接納不等於無視孩子的錯誤和缺點。

父母接納孩子,首先能帶來穩定的情緒。父母情緒穩定,孩子就沒有壓力和恐懼;孩子沒有壓力和恐懼,他就不會設防;孩子不設防,就有力量傾聽父母。這時父母可以跟孩子做有效的溝通,糾正孩子錯誤的認知和行為。

面對孩子的錯誤行為,建議父母採用“善解+感受+事實+期待”溝通四步驟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和要求,做出正確的示範。

比如:“寶貝,你昨天晚上吼了媽媽,媽媽理解你,你是因為擔心寫不完作業,心裡很著急,所以才對媽媽發脾氣的。但是,你這樣很不禮貌,媽媽很生氣。其實媽媽催你是心疼你,想要讓你早點睡覺,並沒有批評你的意思。以後,當你累的時候或心情不好的時候,你彆著急,你慢慢跟媽媽說好嗎?就象媽媽現在這樣,把你的想法和需求都表達出來。”

父母通過鼓勵、接納和示範,讓孩子知道自己哪裡做得好,哪裡做得不好;哪裡需要堅持,哪裡需要改正。讓孩子知道:我所有的好都是我自己努力得來的,我所有的不好也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改正。同時我也知道我該怎麼努力,我有變得更好的能力。當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時,他就算遇到失敗也不怕了,他的自信就提升了。

成年人提高自信的方法

成年人就不能依靠父母來提升自信了,成年人更有力量,完全可以自己鼓勵自己,自己接納自己,自己愛自己,通過自我鼓勵、自我接納來提高自信。

  • 自我鼓勵不能盲目鼓勵

不辨真偽的盲目鼓勵,就是盲目自信,這是不可取的。那怎麼辦呢?建議成年人為自己制定一個較大的目標,先將大目標分解成中低等難度的一個個小目標,然後一個個攻破,最終實現大的目標,並在實現每個小目標的過程中進行自我鼓勵。

攻克一個小目標,就象打遊戲完成了一次升級,每升級一次都及時地總結自己在這次升級過程中的經驗和進步,並給予自己一次小獎勵和一次積極的自我肯定。“這次我的某某能力有所提升,太棒了,我做得很好,我朝著我的目標又邁進了一步!”

  • 自我接納有句式

這個自我接納的句式是:“雖然(不好的一面)+但是(好的一面)+相信自己”。

比如:“雖然這次我沒有按時完成任務,有點拖延,但是也比上次完成任務的時間快了一整天。沒關係,下次我再比這次提前一天,那我就能按時完成了。我一定可以做得到。”

再如:“雖然這次我又沒控制住情緒,跟孩子發火了,但是我通過學習知道怎麼處理孩子的創傷了,我現在馬上就去安撫孩子,讓這次傷害最小化。以後我要好好地覺察自己,不被情緒控制,我一定可以做得到。”

  • 堅持正確的行為,承諾做到

我們有了方向,有了方法,接下來最重要的就是堅持做到了。堅持做到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找一個信得過的監督人,最好就是你身邊的家人,你當面做出承諾,讓他們監督。

總之,成年人的自信不是別人給的,是自己給自己的,只要我們有改變的意願,有行之有效的方法,有可靠的監督機制,提高自信也不是很難的事。

總結一下:太在意別人說的話是不自信的表現。自信是人格健全的關鍵要素,一個人想要人格健全就必須提高自信。不管是孩子還是成年人,提高自信都有行之有效的方法。我是心理彥究員,希望我的回答對你幫助。


心理彥究員


老學究的話就不多說了,直接來點乾貨,從實際去說下。

我們身邊總是有那麼一些很在意周遭人言行舉止的人,他們對於別人的一言一行反應十分敏感,甚至你的某個自以為無關緊要的行為或者言語,都會被他們認為是在踐踏他們的靈魂,這類人統一體現為性格內斂,容易過激,自尊心極強,容易產生報復性心理,不接納自己的缺點。

另外這類人還擁有一個行為特徵,那就是過分追求群體,一旦自身脫離了群體,他們就會產生自我懷疑,並且一步步將自己逼進死衚衕。


夢三更


心理學巨頭阿德勒認為,人的一切煩惱的根源就是人際關係。為什麼呢?因為你的總想獲得別人的認可。德爾斐神廟的箴言—“認識你自己”。 這兩者的聯繫就是為什麼你太在意別人的評價的原因。

你沒有真正認識自己,你的內心深處沒有認可自己,所以才需要從外界獲得力量去支撐你的內心世界的平和,這是一種不成熟的表現,也是一種不健康的精神狀態。

要知道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評價別人太容易了,他並不知道你經歷了什麼。這世上哪有什麼感同身受,你意氣風發只會讓人嫉妒,誰會在乎你的心酸和委屈,這世上多的是撒鹽的人,所以不要傻傻攤開自己的傷口給別人看。

其實沒有別的什麼能真正傷害你,唯一能傷害你的,是你的在意。不要因為5%的負面評價,去否定自己100%的努力。

周國平的一段話我很讚賞,對於人際關係,我逐漸總結出了一個最合乎我的性情的原則,就是尊重他人,親疏隨緣。我相信,一切好的友誼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是刻意求得的。我還認為,再好的朋友也應該有距離,太熱鬧的友誼往往是空洞無物的。

東野圭吾也說過以後你要多加小心啊,這個世界有很多置他人於不幸並幸災樂禍的人。

認清了自己以後,別人的評價可以說只是錦上添花,正確的評價有則改之,錯誤的評價淡然一笑。因為你還是你,不會因為別人的評價而發生質的變化。一味地按照別人對你的要求裁剪自己,那最終你只能會把自己剪掉,你永遠不可能讓所有人對你滿意。每個人對生活的理解、追求都是不同的,你的底線不是別人的底線,別人的看法不代表你的觀點,人是為自己而活,在道德、法律的方框最大可能的做自己吧!

不活在別人的評價裡是一種智慧,一種修行。其實沒有別的什麼能真正傷害你,唯一能傷害你的,是你的在意。 而智慧是積累出來的,是提煉出來的,是豐富的人生經歷。你不可能一下子自信起來,也不會突然認清自己,你要做的是頓悟後有意識的控制自己的情緒,想辦法轉移。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想方設法充盈自己,多看點書吧,有時人煩惱太多,還是因為書讀少了。

去做你自己,做想做的事情,去經歷,去後悔,去愛你所愛的人,不要人云亦云隨波逐流,不要活在他人的眼裡,這是你自己的一生,誰說了都不算。

最後用楊絳先生《一百歲感言》裡的一段話共勉: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圖片源自網絡,侵刪)


小魚的書單


如果你過於在意別人說的話,那證明你是一個自尊心很強的人,直白點就是內向、心理暗示太強、要面子。

其實我也是這樣的人,有時候素不相識的人一句話,可能就會影響我一天的心情,總是在想對方的話,自責或者是氣氛,搞得一整天都鬱悶,回過頭想想,不值得。

有時候真的要學會厚臉皮,因為吃虧的一般都是好人,從來都沒聽說過一個“壞人”吃了虧,對不對。同樣的,太過在意別人的話,只能給自己帶來影響,俗話說“左耳進右耳出”,有時候放在這裡還是挺好用的。

每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一樣就,做銷售的和做辦公室的,屬於兩種截然不同的人,各司其職,各有所長。看過一個視頻,一位普通的網友說了這樣一段話,我覺得很有道理:“在別人眼中的你,其實並沒有太多特殊,也許人家根本沒把你當回事,只是自己太過於注重自己的感受了。比如面試的時候,也許面試官在想別的事,根本沒注意你在說什麼,你自己卻緊張的不得了,這就是心理暗示過分的表現。”

所以說,太在意別人的話,是自己產生的一種很無聊的想法,老百姓講就是“心不寬”,但凡心大點,自殺率就會下降很多。別人說什麼只代表對方,除了善意的提醒或者建議之外,其餘的話聽聽就罷了,人生在世得遇到多少人,如果句句放心上,還活不活?


一芳菲


【木林談心理】觀點:不論是心理學研究,還是個人生活中體會,我都感覺到,凡是太在意別人說話的人都有個兩個特點:一個是強烈的自卑心,一個是嚴重的玻璃心。

這兩個特點,很多來自於自己童年成長的不良經歷,更多的是父母的數落、指責、同學的嘲笑、老師的責罵等。讓內心填滿了各種負能量,直到把自己給淹沒了。

1、自卑心,別人都比自己有價值感,沒有例外

自卑的表現很多,比如不敢在他人面前發表自己的言論,很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不敢參加很熟悉領域的考試等等。都是內心裡,不認可自己,害怕自己會搞砸。

①一個自卑的人的內心是痛苦的。他人不用說話,可能就是一個眼神,都會讓自卑的人難過很久。覺得自己是不是得罪對方了,會不會以後會被“穿小鞋”?

②自卑的人內心中是沒有太多自我價值感的。比如家庭中,一個女人很自卑。那麼她的老公、父母、公婆的地位都要高於她,甚至連老公的兄弟姐妹地位都要高於她。

造成這種現場產生的,就是自卑者無法直視的童年經歷。大多是小學階段沒有得到父母足夠的愛,或者經常被人欺負、指責、奚落,從而喪失了自我價值感。



2、玻璃心,所有痛苦都埋在心裡,一碰就碎

自卑的人,會不會對讓自己痛苦,讓自己難過的人發火呢?我想會的,但是程度會很小,甚至那點兒火氣發完之後,自己更痛苦。

自卑的人,都有一顆玻璃心。不敢表達對他人的不滿意,但是自己又無法做到不在意,所有的痛苦都放在自己的心底裡,不斷地發酵。

我所在的城市今年過春節的時候,有個上四年級的孩子,因為晚上寫作業沒有寫完,被他媽媽數落了。等到夜裡家人發現他從樓上跳下去了。

在孩子成長的路上,身體上的傷痛,總有好的時候。但是心理上的傷痛,有可能是陪伴一輩子的。



如何解決這樣的現狀?從自我價值恢復開始

自卑的人,問題出在了自我價值感上面,那麼想要走出這個陰影,就離不開價值感的恢復。

價值感不一定來自自己的能力,有的人是心理上認為自己沒能力,很害怕別人指點。也有人是自己本身就沒能力,怕別人說短。

所以,恢復自我價值,必須要找到兩方面的人,才能讓自己找到成就感。

①不如自己的人。

在他們的身上有著很明顯不如自己的人,去關心他們,幫助他們,獲得成就感。

②積極正能量的人。

多向正能量的人靠近,他們鼓勵和安慰的話語,會讓你覺得其實就算是丟臉了,也根本不是什麼大事。




我是【木林談心理】,喜歡探討生活中的心理學,通過文字給您帶來溫暖的感覺,陪您一路前行,我們一起共同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