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根本出路在教師,你認為呢?

不是天方夜談


先說結論,教育的根本在於經濟的發展,只有經濟發展了,教育才能發展。貧窮落後辦不了教育,也發展不了教育。

我們可以放眼看一下當今世界,教育最強的國家在哪裡呢?美國、英國以及眾發達國家,亞洲教育最強的地方在哪裡?在日本、在新加坡,中國正在追趕,因為近些年的投入增加,有些學科已經站在世界的潮頭浪尖。

我們再放眼國內,教育最強的地方在哪裡呢?(國內教育是公立,和國家投入以及地方的投入分不開。)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北、上、廣的教育蓬勃發展。深圳因為教育的基礎薄弱,這幾年大力投錢建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的分數都要超過本部了。另外,江浙一帶的經濟強,這一代的教育比其他地方也要強出許多。

回到你的問題,教師重要嗎?重要!但是,什麼可以培養出更優質的老師,什麼可以吸引更優質的教師?錢呀!你去看看廣州深圳的中學,有多少好老師,之前都是江西或者湖南的優秀教師,有了名頭很多都到珠三角了。

另外,教育並不僅僅包括學校教育,還有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只有經濟富足了,社區的圖書館等設施才會更好,才能營造更好的學習環境。去深圳看看深圳的圖書館,真是建得相當好,整個環境都讓人羨慕。

所以,教育的根本出路,不是在老師,是在經濟的發展。


英語半島


教師只是教育的一方面。

我是兩個孩子的父親,雖然很不認可現在的教育,但是也很無奈。決定教育主要還是要看教育體系和制度。

我記得我小的時候就在喊減負,但是從我小的時候一直喊到我的孩子上學 ,負擔不但沒有減,反而越來越重。我上學小學的時候只有語文、數學兩門主課,現在又增加了一門英語,我那時候每天8點半之前能上床睡覺,現在的孩子大多數都無法做到。

我覺的這是我們教育的管理者們需要反思的,我們要把我們的孩子培養成什麼樣的人,是一個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但是卻不瞭解我們的傳統文化,是一個能解答高深的數學題,卻不能洗衣做飯。

我們的先人在教育上是有著悠久的傳統和歷史的,而我們現在的教育根本就是放棄其中的精髓。

我覺得我們的教育首先要注重德育,特別是對低年級的孩子人格的培養,比如說孔子的仁愛、禮義、忠恕、明智和誠信,現在的校園暴力就是德育的缺失。小學的孩子注重品格的培養,初中可以學習下法律,一個掌握了高深知識的壞人,比一個沒有文化的壞人更可怕。

再就是傳統文化的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神,需要學的太多了,即使不讓孩子們都學會,要讓他們能夠了解、欣賞。在網上看到日本都會有那種傳統文化的遊行,真的挺羨慕的。

還有對知識的學習應該有選擇性的,比如說英語,不知道我們教育的領導們怎麼想的,將英語放在跟母語幾乎同等重要的地位有必要嗎?我們難道要成為一個雙語國家嗎?我們的母語學一輩子還不一定能全學會呢?有必要花這麼大精力去學英語嗎?完全可以在高中階段學習一下基礎,能夠達到簡單的日常交流,到大學學習專業英語。

雖然社會進步了,但是看著我孩子,我覺得他真的比我小的時候壓力要大。


填滿空白的日子


作為社會關注的熱點,作為我們每個人都會關心的身邊事,教育總是充滿了爭議。有的教育專家說教育的根本出路是素質教育,也有的教育專家說教育的根本之路在於發展職業教育。說“教育的根本出路在教師”,我不認同這個觀點。

  教育的根本出路不在於一個人,而在於整個社會,下面我從四方面談下我的看法:

  第一,首先要從國家方面說起。

  由於國家高考的存在,不論是家長,孩子還是老師都以應試教育為主。要求孩子學習,學習,再學習。只要學習好,各方面的缺點都可以掩蓋。導致現在的高中孩子都還處於不成熟期,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甚至於連自己的一雙襪子都不洗,可以說生活基本不能自理。主導和現象!

  第二,從老師這方面說。

  對教育來說,課堂改革非常重要,改革是一場新的理念的改革。老師要認真對待,不能只是把傳統課堂進行修修補補,而是應課堂的顛覆性改變。老師要樹立嶄新的教育觀,在課堂上解放學生,發展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老師只是起引導作用。軸心和拉動!

  第三,從家長說起。

  家長在孩子的教育中起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求家長改變觀念。有的孩子學習成績不好,但是他們死活不讓孩子上職高,託關係走後門上高中。導致這些基礎差的孩子在課堂上什麼也聽不懂,可是家長認為就是聽不懂也比在職業高中強。認知和理念!

  第四,從孩子方面說一下。

  教育再改革,老師再努力,家長再付出,如果孩子不努力一切等於零。所以說,不論是家長還是老師必須把孩子的思想教育好。對於孩子出現的各種問題,比如貪玩,沒有學習興趣,生活沒有規律,沒有愛好,過於內向,青春叛逆等,這時候,溝通很重要。千萬別讓孩子成為脫韁的野馬,失去了控制。我們應該讓孩子在學習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同時鼓勵孩子,讓孩子慢慢的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從而由讓他學變成他要學,作為老師和家長一定要耐心指點,循循善誘。規劃和發展!

  總之教育的根本出路,不可能有一個人或者一方面兒來決定,我們必須全方位考慮,找出教育的出路。願我們的教育能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為國家為社會做出巨大的貢獻。


十字路口的地圖


教師在教育工作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教育的根本出路卻不在於教師。

教育的根本出路在於教育方針。教育方針是國家或政黨在一定歷史階段提出的有關教育工作的總的方向和總指針,是教育基本政策的總概括。它是確定教育事業發展方向,指導整個教育事業發展的戰略原則和行動綱領。內容包括教育的性質、地位、目的和基本途徑等。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教育方針;相同的歷史時期因需要強調某個方面,教育方針的表述也會有所不同。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這是我國教育的根本出路,也是唯一的出路。

社會人才錄用機制制約著教育的出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是教育的目的,社會錄用人才的機制反過來影響教育的過程和方式方法,從而進一步影響教育的出路,讓人才培養與社會建設需求一致,人才與崗位無縫對接。

社會對人才觀的認識影響教育的出路。社會錄用人才的機制影響了社會對"人才"觀念的認識,帶有極強的功利性。學校的知名度,社會對專業的需求,社會對專業人才的回報,影響入學、對專業的選擇、對崗位的競爭。骨感的現實反過來影響學校的發展,專業的建設,培養人才的數量,這又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教育的出路。最殘酷的是,把教育培養人才服務社會扭曲成培養的人在未來索取社會!

教師踐行教育方針影響教育出路。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園地,是教師踐行教育方針的陣地。教師的天職就是為社會培養合格人才,"傳道授業解惑"。學校培養人才的合格率是學校生存發展的生命力,教師是培植生命力的締造者。人才的合格率主要體現在升學率,升學率主要體現在知識學習,尤其是普通教育,教師在教育工作中深受高考指揮棒指揮,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育方針的踐行,從而影響著教育的出路。

綜上所述:國家政策導向是教育的根本出路,社會需求和人才觀反過來影響教育方針的制定,教師是教育方針的執行者,是教育發展前行的踐行者。0K。






老樵


教育的根本出路在於教師?這話有點兒逗。教師有那麼大能耐嗎?

比如一個果園,決定培育什麼樣規格果實的是果園的主人,向果園提供什麼樣的樹苗的是苗木供應商,老師充其量也就相當於培土施肥澆水,整枝打叉防治病蟲害的園丁而已。

最後的果實究竟是什麼樣子,是由苗木的質量,苗木的生存環境(風、雨、溫度等),園丁的技藝及工作態度和主人要求的培育目標等多種因素決定的。

同樣道理,國家政策決定著培育什麼樣的人的大方向,家庭提供的生源質量,學生成長的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以及教師的教育才能及工作態度等多種因素,決定了學生最終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學生的成才雖然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但教師在學生接受教育的過程中,處於主導地位,起主導作用。因而教師必須嚴格要求自己,努力使自己德藝雙馨,並盡心盡力地工作,為學生的成才提供必要的條件和保障,不辜負黨和人民對自己的期望。

教師的工作辛苦且意義重大(是學生成才與否的一個重要因素。)理應得到全社會的支持。如只許園丁培土澆水,不許園丁整枝打叉,高質量的果實是培育不出來的。同理,只許老師講課,不許老師批評懲戒犯錯學生,稍有不慎就被投訴,丟飯碗。最後想得到高質量的學生也是件困難的事。

客觀地評價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有利於教師更好地工作。只有全社會共同努力,才能更有利於教育事業的發展。

教育的根本出路,在於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天涼好個秋A


教育這件事根本不存在什麼所謂的出路。

這個世界每時每刻都在變化,無論怎樣的教育改革都只能應付一時的變化,為了應對變化而出現的改革只能永遠滯後於變化。

就算你可以追上時代的變化,可時代的變革呢?那種在歷史潮流下不可逆的變革呢?那種推翻了一切的變革呢?

找出路是隻是我們自以為是的參與感在作祟,教育的本質才是我們應該把握的東西。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啟發一個人的好學之心,並給他一個梯子。


夢幻海


教師只是在教育中的一個引路人,很多人都覺得老師起著一個孩子未來的作用,這個不單純是這樣的,教師只是正確的在教育你的人生觀,價值觀,家長們卻總是把希望託付給了教師,是希望壓倒了學生與老師,你可以瞭解一下幼兒教師,不錯的行業,朝陽而且天真,瀋陽師聯幼師學校是專業的幼師學校


紫氣香梅


不完全贊同,我認為教育的根本出路在於教育制度的改革、大眾觀念的轉變和教師隊伍建設這三個方面。

題主之所以問這個問題,其主要根源是對目前教育現狀的不滿意、不認同,教育的弊端近幾年來也反覆被提及,但目前教育中比較廣為大家認同的問題主要有兩個:

1、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2005年的錢學森之問,將這個問題推向了風口浪尖,在網上引起了熱議,甚至一度有人拿目前的教育和抗戰時期僅存在不到9年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教育進行對比,在抗日戰爭時期如此艱苦的條件下,9年的時間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為後世培養了173名院士和2名諾貝爾獎獲得者,這不能不讓人深思。

2、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比培養不出傑出人才更要嚴重的就是培養出了許多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和喪失道德底線的“人才”,比如打虎拍蠅中的一批貪官汙吏;比如高鐵霸座男;比如攜帶北斗機密出國的女博士等。

解決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個人認為最有效的方法是從制度、轉變大眾觀念和教師隊伍建設幾個方面著手。

1、改變“分數為王”的制度。

目前我們已經習慣性的用分數的高低作為評價學生學習好壞的唯一指標,這就導致了學生為了考取高分,不得不採取文科死記硬背、理科大量練習的方式。但是知識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而不是為了考取高分。相信大家有感覺有些分數考不好的學生,卻能夠很好的將學的內容運用在生活中,而“分數為王”的體制,直接斷絕了這些學生進一步深造的機會。

2、改變功利主義的觀念。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人才,“人才”這個詞本身就代表兩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人”之後才是“才”。但是目前大眾對於教育的功利心太強,普遍認為只有高分數進入好學校找到好工作才是成功的人生,導致整個教育體制忽視了對於最基本的“人”的培養,產生了一批突破道德底線的“人才”。


3、建設現代化的教師隊伍。

教師隊伍是教育的主要環節,但其實只要制度改變過來,教師隊伍的變化就不是很困難了,建立合理的考核機制,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慢慢就能夠轉變過來了。

總的來說,教育的根本出路在於,改變“分數為王”的教育制度、“功利性”的教育觀念和建設現代化的教師隊伍。


泛泛的生活


教師是教學環節中重要的一環,其在教育中的作用毋庸置疑。

但是,教育是社會、學校和家庭的一個綜合體,應該說教育的出路是在教師,但需要社會和家長的支持和理解。


提高教師待遇,增強教師的職業榮譽感

這些年來,教師的工資福利待遇一直是大家關注的熱點。從全國各職業平均收入來看,教師基本上還是處於較低收入人群,在高房價高消費的年代裡,教師的收入可謂是極其微薄,這也是很多人對教師這個職業敬而遠之的主要原因。近年來男教師極度缺乏正是這個問題最明顯的反應。

因此,國家和政府應該大力提高教師待遇,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進入教師隊伍,這樣我們未來的教育才會有更好的出路。


社會和家庭給予支持,減少教師工作的強度和壓力

除了工資收入,教師吐槽的另一個問題就是,現在教師的工作瑣碎繁雜,很多跟教學無關的事情太多。如不必要的會議、多如牛毛的表格、還有數不清的政治任務。這些無謂的瑣碎事情消耗了教師大量的精力和激情,使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大為降低。

另外,很多家長強勢介入學校教學,對教師的工作指指點點,有時甚至是無端的指責,這在無形之中加大了教師的工作壓力,同時又會影響到教師對學生的教育和管理,在日常工作中畏首畏尾,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教師的工作處處受制於人,完全失去了教育自主權,這樣的教育哪裡還會有出路?

所以,教育的根本出路在教師,而社會和家長應該和教師一起攜手共創這條教育之路,而不是給教師也給教育製造許多的人為障礙。


老陳醋教育觀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很多人認為培訓學校的老師才是好老師,懂的人都知道,那只是花架子。

老師只有適合的,正所謂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而伯樂又是無相的。高山流水覓知音,稀裡糊塗亂彈琴。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你父母十多年都沒能改變的事,老師何德何能可以改變。

當有同學問我是否建議考研,我說看個人慧根和覺悟。畢竟高校裡碩士只能做輔導員,大部分沒有編制,博士老師待遇又低,上課又是十項全能,古今中外無所不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