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5,比尔盖茨投入1000万的奇书,一本“看见”138亿年万物史


豆瓣9.5,比尔盖茨投入1000万的奇书,一本“看见”138亿年万物史

有一场世界观革命,正从欧美来到中国。

比尔·盖茨称它“改变了我的世界观”,并为其推广而投资1000万美元;

它被引入欧美、澳洲等地约2000所学校,并且已被引入北京、上海等地的国际高中课堂,引领教育创新浪潮;

尤瓦尔·赫拉利从它之中获得了写作《人类简史》的重大启发;

著名史学家、全球史奠基人麦克尼尔认为它足以与达尔文、牛顿的成就比肩;

它在中国得到俞敏洪等教育界人士力荐,还获得《光明日报》等媒体推介……

商界巨擘、权威学者、教育界领头羊,都在密切关注着这场世界观革命的核心——

它就是“大历史”

大历史将138亿年前宇宙大爆炸至今的历史划分成8个节点,融合科学与人文,讲述宇宙、人类、植物、文明、科技等诸事万物的历史。大历史的学科创始人大卫·克里斯蒂安称它为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让我们能超出国家、地域,站在俯瞰宇宙演进史的高度,运用一切知识审视人类的命运。

在人类历史上,每次世界观革命都带来了极大的社会变革——从爆炸性的技术革新,到颠覆性的文化变迁。而世界上有一部分敏锐的头脑,隐约从大历史中看到了那种相似的力道。

这个时代为什么需要《大历史》?

在比尔·盖茨推广“大历史项目”的近十年之后,作为一部集大成之作,大卫·克里斯蒂安联手DK公司推出了一部《大历史:从宇宙大爆炸到我们人类的未来,138亿年的非凡旅程》——这是一部图文结合的大书。对于这个时代来说,《大历史》来得正是时候。

豆瓣9.5,比尔盖茨投入1000万的奇书,一本“看见”138亿年万物史

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人类才后知后觉地普遍意识到:我们已经进入“人类世”。

这足以让人类自豪——在近45亿年的地球生命史中,这是第一次单个物种在塑造生物圈中扮演了关键性作用;这也足以让人类焦虑——力量有其代价,人类已经拥有了摧毁自身和破坏地球的力量,却不见得掌握了运用这力量的能力。

人类经历了两次几乎毁掉半个世界的大战,在一些地区人们重复着仇恨与复仇,生物多样性在急剧减少,虽然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人却越来越孤独……就像维尔斯说的,“如果没有共同的历史观,也就不会有共同的和平与繁荣”。这个时代要求着崭新的世界观,过去的常识已无法帮我们应对当下严苛的环境。如果我们的眼界局限于一家一国、个体生命的短短百年,那么人类只能一再重复过去的悲剧。

而大历史正在迫切地召唤我们跳出局限性、以更大的格局看世界,启示我们在这个空前紧密联系、挑战空前严峻的世界上,用人类共同体的意识来思考人类整体的命运。

在《大历史》中,你会看到那些原本与你的日常生活“无关”的东西,其实,都与你有关。宇宙、粒子、星辰、动物、植物、文明……你会走进一个空前宏大的世界,在漫长的138亿年中,人类的历史仿佛瞬间,个人的悲欢形同泡影,于是不再有纷繁琐碎的事物遮蔽你的眼睛,你将看到宇宙、人类、一花一木是从何而来的,将领悟到我们如今正处于历史中的什么位置,也就明白了我们的未来将往何处去。

另一方面,在这个碎片化阅读的时代,“通才”难再求,人们沉浸于短暂的娱乐中,忘记了求知之乐。一口气吞下整整138亿年的万物历史,不得不说是一种英雄主义。而《大历史》打破学科壁垒,让历史、物理学、化学、天文学、人类学、考古学等学科能够为你所用。

豆瓣9.5,比尔盖茨投入1000万的奇书,一本“看见”138亿年万物史

豆瓣9.5,比尔盖茨投入1000万的奇书,一本“看见”138亿年万物史

当人类各学科的知识同时向你敞开、科学与人文交织呈现在眼前,你会发现,原来万物之间皆有联系。寂静的星辰连结着热闹的生命,一粒花粉背后可以解读出农业的历史……那些曾在冷冰冰的文理分科中遗失的整体感、联结感,在这部书里终于又回归一体。

再者,《大历史》将人类至今最重要的知识装进了一个认知框架。

比尔·盖茨说:“毫不夸张地说,大历史可以为我们理解自宇宙大爆炸至今的一切历史提供框架……每当我学到新的知识,我都会把它添加到这个框架中。”如果你希望收获人类至今所有的知识硕果,那么《大历史》就是一口气摘得这些果实的最好机会。

而且,知识会过时,但框架不会,你获得的所有新知识都可以在其中分门别类,并继续延伸。尤其对青少年、年轻人来说,尽早搭建这样的认知框架,可以让他们受益终生。

一部看得见的万物史

成年人容易认为,图文书很幼稚,是给小孩子看的;或者认为读图过于肤浅,信息严重注水。

但《大历史》完全颠覆了这种印象——作为一部图文书,它不仅不低幼,甚至比纯文字干货更多。它有364页、数千张图,它的图片绝不是小儿科的“插图”,而是由制图专家运用制作科幻电影的先进技术绘制,将信息视觉化、比文字传达效率更高的“信息图”!把它称为“新·读图时代的里程碑”,毫不夸张。

而且书的编排环环相扣、十分科学。整本书分为8个重大节点,翻开每个节点,首先看到的是一张思维导图,它让人对这章的内容、逻辑一目了然。

豆瓣9.5,比尔盖茨投入1000万的奇书,一本“看见”138亿年万物史

想象一下如此丰富的内容用纯文字来表述……不看睡着都难

还有改变了历史的“大理念”、帮助学者打开未知之门的“确凿证据”。穿插其中的珍贵历史照片,让人直接穿越到历史现场。

豆瓣9.5,比尔盖茨投入1000万的奇书,一本“看见”138亿年万物史

图片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蕴含着丰富的知识信息,精当、深入的图注则把图片中的信息挖掘出来,呈现给读者

每章有总结性的“大事年表”。这个年表和其他书中很不一样——它不是枯燥的表格,而是画出来的。每篇各有主题,可以当作一篇“简史”来看。


豆瓣9.5,比尔盖茨投入1000万的奇书,一本“看见”138亿年万物史

尤其贴心的是,页面上方画了时间轴,让读者随时抬头看一眼就能知道自己来到了哪个时间段,不至于在纷繁的知识中迷路。

豆瓣9.5,比尔盖茨投入1000万的奇书,一本“看见”138亿年万物史

此外,还有CG图像、渲染技术让史前景象如同电影场面,根据学者严谨的考据,制图专家复原了那些我们无缘目睹的事物,震撼而逼近真实。

豆瓣9.5,比尔盖茨投入1000万的奇书,一本“看见”138亿年万物史

更不用说那些来自大英博物馆、NASA等顶级资源库“大片”,几乎每张都精美得让人想用来做壁纸。

豆瓣9.5,比尔盖茨投入1000万的奇书,一本“看见”138亿年万物史

大历史充满细节、精彩丰富,而高质量的信息图,或许就是呈现大历史最恰如其分的方式,也是忙碌的当代人阅读大历史高效的方式。

DK重磅出品,大咖团队精心打磨

这样一本内容跨度超大、却又安排得明明白白的图文大书,背后必然有一个超一流的作者团队。

《大历史》的核心人物是大卫·克里斯蒂安,他正是大历史这门风靡全球的新学科的创始人。

当他还是一个历史系教师的时候,有人在研讨会上提出了“历史该从何时讲起”的问题。克里斯蒂安一直希望建立一个把一切“联系到一起”的研究,于是他主张——从最初讲起。而哪里是所谓的“最初”呢?那么——就从一切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吧。克里斯蒂安选择了宇宙大爆炸作为“大历史”叙述的起点。

比尔·盖茨深深惊艳于他发起的这个新学科,在纽约《时代周刊》的报道中,称他为“世界上最强大的人,我最崇拜的老师”。

豆瓣9.5,比尔盖茨投入1000万的奇书,一本“看见”138亿年万物史

无论是怎样优秀的学者,都必然有其擅长与弱项,而《大历史》规避了这种问题——它的作者是一整个团队,来自各个领域的精英学者为这部书聚集在一起,执笔作者之外还有“大历史学会”的专家顾问团。他们组成了一支“地表最强大历史学者战队”,让这部书具备极高的科学性、知识密度和阅读趣味,堪称大历史领域的标杆之作。

豆瓣9.5,比尔盖茨投入1000万的奇书,一本“看见”138亿年万物史

DK公司是打造《大历史》的另一强大助力。DK是全球出版美学标杆,尤其以图文书见长,他们会核实重要的事实和所有的资料,如对各类型的动物、行星和化学元素等把关,以确保高水准和真实性,于是DK出版的书籍经常被作为参考资料和珍藏图书,绝对值得“闭眼入”!

对有小孩的读者来说,《DK宇宙大百科》《DK博物大百科》一定是很熟悉的,它们已经是少儿图文书中难以撼动的经典——而这部DK《大历史》博采众长,当之无愧是DK成人书产品线中的重磅头部产品——无论是成年人,还是青少年,都能从中满足好奇心。

中文版经过中科院学者审校,也提升了书内容的准确度。

可以说,这部《大历史》既适合成年人阅读,也是亲子阅读的明智之选。

书架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典藏图书

无论是科普读者,还是人文社科读者,对所有带着求知之心看世界的读者来说,这部书都是一扇开在书架上、通往非凡旅程的大门。

《大历史》也是一部不容错过的中产阶级家庭藏书。DK图书以精致著称,这部《大历史》更是无可挑剔——无论是内容还是印刷上,完全属于收藏的级别。

整部书厚25厘米,重达2.3kg,完全复刻外版的超大12开,精装适合平铺摊开,而且经得起反复翻阅。

豆瓣9.5,比尔盖茨投入1000万的奇书,一本“看见”138亿年万物史

豆瓣9.5,比尔盖茨投入1000万的奇书,一本“看见”138亿年万物史

内页采用127克亚光铜版纸,摸起来手感厚实舒服,无反光、不刺眼,图像还原度锐利,无论是视觉体验还是阅读体验都非常棒。

豆瓣9.5,比尔盖茨投入1000万的奇书,一本“看见”138亿年万物史

封面烫印了整版的镭射效果,线条上的光泽会随着角度的不同而变幻,就像莫测的未知世界永远吸引着人类去探索。

希望这部书,能带你走过一场观星辰、看历史的非凡旅程,并以更睿智、更博学的目光,审视自身与更广阔的世界。

↓↓↓点击下方横条,立即购买,读懂138亿年万物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