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印象電影《午夜巴黎》:伍迪·艾倫的城市審美和海明威情結


城市印象電影《午夜巴黎》:伍迪·艾倫的城市審美和海明威情結

梵高的塞納河為宣傳畫背景

《午夜巴黎》是美國導演伍迪·艾倫的一部影視作品,以巴黎為背景,是其“歐洲懷舊系列”電影的第七部。影片拍攝於2011年,講述了好萊塢著名編劇吉爾來到巴黎穿越邂逅文豪並留在巴黎繼續追逐自己文學夢想的故事。影片獲得第8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提名),第69屆金球獎電影類最佳音樂/喜劇片(提名)和第26屆西班牙戈雅獎最佳原創劇本(提名) 等獎項。

讓我們來簡要地看看影片的故事情節:吉爾是一名好萊塢著名編劇,這個工作收入豐厚,可以輕鬆維持中產階級的生活,但是吉爾有自己的文學追求,他想要寫一部真正代表自己內心想法的小說,這一想法卻被未婚妻伊內茲和家人嘲笑。

婚前,吉爾和未婚妻一家來到藝術之都巴黎,吉爾在午夜十分,意外穿越到19世紀20年代處於“黃金時代”的巴黎,邂逅海明威、菲茨傑拉德、斯泰因夫人、喬伊斯等文學偶像之後,吉爾最終與未婚妻分手,遵從內心的選擇,留在巴黎繼續追尋自己的文學夢。

文學家海明威在《流動的盛宴》一書中說:“如果你年輕時有幸停留巴黎,那麼你的餘生無論去往哪裡,巴黎永遠會與你在一起,因為它是一席流動的盛宴。”影片通過各個視角展示出巴黎的魅力,導演伍迪·艾倫在向對巴黎的表白的同時,也展現出自己對藝術的追求。

本片文章從城市印象美學,三種城市生活態度以及導演的海明威情結三個方面分析這部影片。

1. 影視作品中的城市美學

凱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稱,城市不只是城市自身,還有在城市裡居住著的市民。市民對城市的感受才是城市設計者應該考慮的元素之一 。


01 從呈現的內容來看,它體現客觀存在和主觀感受的包容性。


城市印象電影《午夜巴黎》:伍迪·艾倫的城市審美和海明威情結

悠閒的塞納河


這是一種強調客觀存在和主觀感受結合的城市美學。伍迪·艾倫“歐洲懷舊系列”電影呈現的正是這兩方面內容。

電影開始的時候用了三分鐘的長鏡頭,導演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採取蒙太奇手法,向我們展示了巴黎的美。巴黎的美是樸素的,普通市民居住的生活環境,狹長的街道,橘黃的路燈,悠閒的咖啡館,這些巴黎最平凡的生活元素,處處充滿質樸的生活氣息。巴黎的美是厚重的,鏡頭略過凱旋門、艾菲爾鐵塔、盧浮宮博物館、巴黎聖母院和凡爾賽宮,歷史文化的積澱呈現眼前。巴黎的美是神秘而浪漫的,慢鏡頭展示出巴黎一天的起伏,魅力的早晨、悠閒的午後和沉醉的夜。

02作品是否能捕捉到城市的“魂”

《文學自由談》指出:城市美學不僅僅是城市地標建築等客觀的物質環境,更包括超越物質存在的一切對城市想象和描述的文本當中。這種存在主要體現在歷史和文學作品,甚至是影視作品之中,整體構成城市的“靈魂”。


城市印象電影《午夜巴黎》:伍迪·艾倫的城市審美和海明威情結

盧浮宮的夜晚

它可以是維多.雨果筆下《巴黎聖母院》的浪漫主義,也可以是19世紀左拉筆下深受現代工業創傷的文明,也可以是巴爾扎克筆下“金錢使人性異化”的靈魂。

巴黎是"文明的容器",在吉爾眼中,巴黎的魂在19世紀20年代的文學和藝術的黃金時代;在阿德里亞納眼裡,巴黎魂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古典藝術逐漸被浪漫主義取代的時期;在海明威筆下,巴黎魂是一場流動的盛宴。

03作品是否體現批判意識

《文學自由談》提到,“批判意識是城市美學的精魂,城市批判甚至演變為城市美學中的結構性主題”。

這主要是指,從創作者的角度,針砭時弊地表達出對城市文化的態度。城市印象作品不應該只是大量地堆積展覽城市表象,而沒有一個拔高的精神價值指導。創作者本身需要從舒適便利的城市生活中脫離出來對城市進行反思。

《午夜巴黎》在呈現巴黎人文美景的同時,也對美國式快餐觀景文化和偽科學賣弄進行批判,進而表達出巴黎是一個需要靜心細品的城市。

2. 三個角色三種詮釋巴黎的態度


城市印象電影《午夜巴黎》:伍迪·艾倫的城市審美和海明威情結

《經典人物原型45種》指出:象徵類角色代表著一些對主角來說重要的人和事,可能象徵著主角的過去、缺點或主角想要擺脫的陰影面。


01 伊內茲現實主義的代表,快餐式文化,靈魂空洞的人物。

伊內茲典型的美國現實主義的代表,否定未婚夫的文學夢想,更在意他的追求能否維持富足的生活。崇尚快餐式文化,每天精力充沛,野心勃勃,在不同的景點奔波打卡。她生活浮躁,穿梭在宴會與酒吧之間,男友請求她一起等待穿越時空的馬車,她一臉不耐煩,最終提前離去。奢華的生活是她的追求,男友買了一條極簡主義的項鍊送給女主,女主一次都不曾穿戴過。她的生活一直都浮在表面,沒有文化積累,盲目崇拜教授保羅,不辨真偽,為保羅辯護,不相信專業導遊,也不相信自己的未婚夫。在這種文化的束縛之下,吉爾無法進入深刻的文學思考,最後吉爾拋開她,獨自沉靜在自己的世界。

02 保羅大學教授,代表不斷闡釋賣弄的知識分子

在《反對闡釋》藝術中,美國文學批判家桑格塔,以一種輕鬆的語調諷刺闡釋氾濫的現象,她主張在欣賞藝術作品的時候,不是去理解和分析,而是去感覺。

保羅是一位大學教授,受邀到法國大學講學,意外遇見伊內茲和吉爾,邀約他們一起旅遊。保羅是傲慢的知識分子,在幾十年專業導遊面前,賣弄偽學問。在整個旅行的過程中,保羅喋喋不休地講解自己對人文藝術的理解。保羅提出的任何意見,伊內茲都毫無批判式的接受,對保羅的崇拜。影片對這種闡釋氾濫的現象持諷刺批判態度,體現出桑格塔式的反對闡釋態度。

影片中的保羅被塑造成賣弄的知識分子形象。在伍迪·艾倫的作品中,知識分子常淪落為被諷刺的對象,反映出中層階級文化缺失的焦慮。他們出身貴族,生活環境優越,教育程度高,在世俗和現實的追求中,白白地浪費自己的才華。

03 編劇吉爾代表人文主義,追求文學夢想,卻受現實主義所困,最後找到現實與虛幻的平衡


城市印象電影《午夜巴黎》:伍迪·艾倫的城市審美和海明威情結

巴黎 流動的盛宴


在伍迪·艾倫影片中,吉爾是追尋靈魂的人物,但被現實生活所困。他不斷地在“依附現實”與“追求自我”的矛盾中掙扎。

吉爾是一個編劇,他重視作品的質感,認為只有好的作品才可以慰藉靈魂。但在現實生活中,他的家庭成員都是現實主義者,諷刺吉爾的文學追求。吉爾希望在巴黎這座城市中完成他的小說卻遭到反對。未婚妻選擇跟隨保羅,把觀光行程擠得沒有呼吸空間,而吉爾則選擇白天在酒店寫小說,午夜十分穿越體驗巴黎的文化積澱。

吉爾穿越到19世紀20年代,邂逅海明威、畢加索這些鼎鼎有名的藝術家。多次穿越於在現實和虛幻之間,最後他終於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心中的“黃金時代”, 一萬個人心中有一萬個巴黎。他在虛幻世界愛上阿德里亞娜,而她為了追尋自己的浪漫夢想,拋開自己的時代回去19世紀初。這個決定也讓吉爾做出了選擇。拋開時代對自己的束縛,留在巴黎,追尋自己的文學夢,在現實和虛幻之間尋求一種平衡的狀態

3 “海明威”多重意象代表伍迪·艾倫的藝術情懷。


城市印象電影《午夜巴黎》:伍迪·艾倫的城市審美和海明威情結

海明威


01. “作者導演”

最早提出“作者導演”概念的人是法國著名導演弗朗索瓦·特呂弗。“電影作者論”的核心是電影創作過程以導演為絕對核心,作品體現出高風格化,導演成為影片的靈魂。

伍迪·艾倫的每部導演作品基本上都由他親自編劇完成。《午夜巴黎》,伍迪·艾倫用明快的影調和故事性更強的情節刻畫出他本人的藝術追求。

02. “海明威”是影片的視角,也是伍迪·艾倫的情懷

《一個人的巴黎》一書回憶到,1921年底海明威來到巴黎時年僅21歲,在20世紀20年代初,海明威身無長物,渴望出名,瘋狂地想擺脫小人物的身份。他快要被逼瘋了,似乎每週都會有一篇菲茨傑拉德短篇新作問世,但就是沒有人願意發表海明威的小說。

當時,許多僑居巴黎的美國人在文學上都有類似的崇高抱負,也有不容忽視的才華。在巴黎期間,海明威並沒有只沉浸在巴黎的奇蹟光芒中,他不甘於只做城市風景的一部分,他要從他僑居巴黎的美國同胞中脫穎而出一騎絕塵。

經過數年的挫敗和積累,海明威於1926年發佈第一部長篇小說《太陽照常升起》,以他在巴黎的生活為背影講述中產階級奢靡的生活和人文困境。這本書被看作是一部具有開創意義的作品,甚至堪稱一部絕對的經典。自此,他掀起一場文學革命。《巴黎評論》的編輯洛林·斯坦(Lorin Stein)說,“它標誌著現代文學完全被大眾所接受。一個小說家如此張揚地成了一整代人的引領者,我想這在歷史上可能是絕無僅有的吧。只需讀上一句話,你就知道,它和之前的文學都不一樣。”

文學家斯克里布納評價到,海明威發明了一整套全新的風格和語調,他在寫作領域的成就,相當於畢加索和立體主義流派在繪畫領域取得的成就。後來就是為人所知的,他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被公認為“現代文學之父”,作品被翻譯成幾十種文字,在全球廣為流傳。即使在他死後半個多世紀,他仍然能成為媒體頭條,佔據各種專欄。

影片中吉爾代表的是初到巴黎的海明威,一腔文學夢想,沉醉於巴黎的一切,巴黎的虛幻夢想和巴黎人鮮活的生活之中,而不僅僅是巴黎城市風貌。吉爾穿越與海明威對話,既表達出作者導演伍迪·艾倫在拍攝影片時,採用的是一個異鄉人對巴黎的理解視角,也表達出他渴望從巴黎歷史人文中獲得靈感和力量,海明威一生的成就也是伍迪·艾倫希望企及的高度。

結語:

城市印象系列電影,從紐約,到倫敦、巴塞羅那,直至巴黎,伍迪·艾倫以獨特的視角,呈現出不同的城市風貌,全方位深度剖析城市文化。在《午夜巴黎》中,伍迪·艾倫的藝術情懷以優雅的方式呈現在觀眾面前。雖然被譽為“繼卓別林之後最偉大的喜劇電影導演”,伍迪·艾倫的電影作品充滿了對人生、命運、社會和文化的獨立思考,對藝術創作的精益求精。伍迪·艾倫特例獨行,疏離商業利益的簡化和好萊塢體制,成為帶有歐洲大師風範的美國電影作者。

他像偉大的文學巨匠一樣,以作者的心態,在影視作品,構建城市印象。在他的影片中,城市的美可以是瑣細的日常生活,可以是午後的陽光滿院,也可以是雨夜下的桂花飄香。對城市生活細節和城市人精神的審美感知,不僅僅是對城市生活的展覽羅列,也不僅僅是對歷史人文知識的炫耀賣弄,而是一種反對“闡釋”的細膩感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