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月同天:日本唐风书法的形成,其实离不开它对于中国元素的借鉴

"纤纤素手折花茎,念念不忘半生缘",中日书法的缘分很早之前就埋下了因果。

其实,日本的书法艺术是伴随着汉字引进而发展起来的。根据汉字部首和局部笔画创造的假名出现前,日本使用的文字与中国完全相同。假名的问世,为日本书法艺术注入了新鲜血液,对日本书法艺术独特风貌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追溯日本书法历史的发展,可以很容易地发现,日本唐风书法的形成,其实离不开它对于中国文化元素的借鉴。

风月同天:日本唐风书法的形成,其实离不开它对于中国元素的借鉴

01、中国汉字东传日本,见证了中日文化交流的开始

约在两千年前,中国汉字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在弥生时代的遗址出土有1世纪的中国钱币"货泉",和发现刻有"汉委奴国王"的著名金印,证明日本与中国开始交往的同时,汉字也开始传入。在3世纪,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送给中国的外交文书已使用汉字。能证实汉字使用的最古的实物是熊本县般山古坟出土的5世纪大刀铭文。藏于和歌山县隅田八幡官的人物画像镜的铭文也是使用汉字的见证。

推古天皇十八年(公元610年),高句丽僧县微到日本,传授了纸、墨的制作技术,促进了汉字的普及和书法的推广。现存最早的纸上书法作品,是推古天皇二十三年(公元615年)圣德太子书写的《法华经义疏》,是太子为《法华经》所作注释的稿本。为撇钩笔画带有隶书成分的行书,舒展自由,颇具韵味。推古天皇三十一年(公元623年)制作的法隆寺金堂的释迦三尊像背光铭文也是金石文的代表作,是以鏨刀刻成的楷书,规整大方,柔美隽秀,颇具魅力

风月同天:日本唐风书法的形成,其实离不开它对于中国元素的借鉴

从飞鸟时代到奈良时代,随着佛教在日本流行,书写经文也形成很大的规模。天武天皇元年(公元672年)招集了大量书手在川原寺书写了数千卷经文,从此写经活动不断发展。写经用纸是用黄色染过的麻纸、谷纸和斐纸等,墨书较多,用金泥、银泥书写的紫纸金泥、蓝纸银泥这样的装饰经也有问世。写经的书体皆为严肃而明快的楷书,因为经书与宗教信仰不可分割,书写经典本身就是信仰的体现,写经书生必须以虔诚的心境和规整的书法来完成这项神圣的事业。

因此,在经文中很难看到书法的个性表现出来,这成为经文书法的一种特征。但受中国的经文书法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比如日本最古的写经《金刚场陀罗尼经》(公元686年),与中国初唐欧阳询、欧阳通父子的书法风格极为相似。被称为"大圣武"的《贤愚经》字体肥大,大概是熟练的书生所作,是写经中较有个性的作品。《金字金光最胜王经》是天平十三年(公元741年)圣武天皇诏令书写,被安置在诸国的国分寺的塔中,是典型的紫金泥经,极具装饰美,是很有历史价值的写经。

风月同天:日本唐风书法的形成,其实离不开它对于中国元素的借鉴

风月同天:日本唐风书法的形成,其实离不开它对于中国元素的借鉴

02、王羲之书法经典在日本的塑造,也是源于中国君王的推崇爱好

此时中国正流行东晋书圣王羲之的书法,唐太宗非常喜好王羲之书法,曾在全国寻找王羲之的真迹,并让书法高手临摹复制,王氏书法风靡大唐,也波及奈良朝廷。天平胜宝八年(公元756年)光明皇后将圣武天皇生前喜爱的宝物,率献给东大寺金堂本尊卢含那佛,其中《书法世卷》全是王之书法的复制品,此后献给东大寺的宝物中也有王羲之、王就之的真迹。

献物帐中这部分目录标题就称《大小王真迹帐》.这些真迹及基本可能是由遭唐使或唐朝僧人鉴真带入日本的,现在正仓院里真迹已无遗存。著名的《丧乱帖》和《孔待中帖》是原来《书法计卷》的一部分。

圣武天皇和光明皇后以王義之的书法为模板,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书法遗作,圣武天皇的《杂集》是天平三年(公元7年)31岁时书写的,为行书细体字,很有力度。光明皇后的《乐毅论》是天平十六年(公元74年)44岁时写的、临王義之笔法精致,气度丰厚。

《杜家立成杂书要略》与《乐论》相比则是自由豪放的笔法,近6米的行书长巻,笔力和气势显示了非凡的书法功底。

风月同天:日本唐风书法的形成,其实离不开它对于中国元素的借鉴

在平安时代,王羲之书法的影响仍可在最澄、空海、球天皇的书作中看到。所谓"世上三笔"是指除去最澄、加上逸势的三位书法家,但橘逸势无确认的真圍存、《伊都内亲王愿文》传是橘逸势所书、其中王羲之的遗风也可略见一。最澄比"三笔"有过之而无不及。

弘仁四年(公元813年)最澄给空海弟子泰范的书信《久隔帖》、表现出雅风清润之气质,实为不可多得的上乘佳作,它是学习唐朝僧人怀仁于成亨四年)(公元673年)所写《集王圣教序》而书。此外,《请来目录》、《天台法华宗年分缘起》等皆为能够使人联想起最澄高风亮节的上乘之作。

弘法大师空海是著名的书法高手,空海去世35年后编纂的《续日本后纪》说空海是"书法之妙得者,与张芝齐名,称之为“草圣"。从他24岁书写的《聋瞽指归》可看到他出众的天资。入唐以后,其书技不断长进。《风信帖》是弘仁三年(公元812年)空海写给最澄的三封书信,书风卓越。

风月同天:日本唐风书法的形成,其实离不开它对于中国元素的借鉴

与《风信帖》同时期的《灌顶历名》是空海对授子港顶者姓名的记录,虽是笔记,也可见深厚的书法功底。这两件作品均为行书。然而空海在平安时代是以草书成就闻名,作为草书的例作有《锥子玉座右铭》,笔势狂放,变化无穷。

另外,传为空海所书的《益田池碑铭》楷、行,草,隶,篆皆有,碑铭中还有类似做游戏的文字和不可认识的字以及像用刷子写出飞白效果的字。《七祖像赞》也使我们看到空海书法领域的宽广。曾随空海学习书法的峨天皇书有《光定戒牒》等作品,其风格显然受到空海和欧阳询的影响。


03、结语:日本唐风书法逐渐转变,和风书法逐渐到来

"三笔"活跃于日本书坛,正值9世纪前半期,即平安时代前期,整个9世纪的文化继承了前代所受唐文化的影响,书法亦不例外,为唐文化的输入作出贡献的遣唐使,到宽平六年(公元894年)以后停止派遣了。这时唐代商船仍有来往,也有一些僧倡乘商船赴中国,但文化的重担似乎落在贵族及僧侣的肩海上,于是出现了新的转机,即唐风文化向和风化转变,这一倾向到10世纪已经非常明显,和风书法逐渐到来。

风月同天:日本唐风书法的形成,其实离不开它对于中国元素的借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