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朗,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世说新语》杂说第十五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篇第十三章

【原文】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译文】华歆、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他们的船,华歆马上对这一要求表示为难。王朗说:“好在船还宽,为什么不行呢?”后来强盗追来了,王朗就想甩掉那个搭船人。华歆说:“我当初犹豫,就是为的这一点呀。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迫就抛弃他呢!”便仍旧带着并帮助他。世人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和王朗的优劣。

还是讲华歆和王朗的故事,不幸的是,王朗再一次担当了悲惨的背景板和比较物,牺牲自己照亮了华歆。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王朗呢?

因为王朗“识度”不如华歆。遇到事情的时候,不能搞清楚事情背后的玄机和利害关系。王朗和华歆是在逃难途中,应当谨慎处事,遇到人想来搭船,王朗没有想到这个人可能带来的危险,贸然答应,为一失;强盗追上来,又想抛弃搭船人,背弃诺言,是为二失。

王朗任会稽太守时,孙策来攻,王朗不能审视双方实力,错估形势;学习华歆蜡日尝集子侄燕饮,也就学了个皮毛;曹丕代汉之后,华歆面有戚容,而王朗跟别人写信觉得自己到了“唐、虞之运”。

说到底是因为“识度”不足,王朗做事总是显得思虑不周,以此处事,难免进退失据处处狼狈。

所以《三国演义》才杜撰他被诸葛村夫阵前骂死。

甚至《世说》这则故事很大可能也是后人栽赃在王朗身上的,华峤的《谱叙》里记述了一个类似的故事,华歆仍然是主角,背景板却不是王朗。华峤是华歆之孙。才能很重要,名声很重要,有个好孙子也很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