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香》:三代女人共同締造的上海“顧繡”傳奇

今天講王安憶的長篇小說《天香》,國色天香的天香,說的是顧繡的故事。顧繡起源於明代的士大夫文化,現在是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從顧繡開始,繡花才變成了一種藝術。

《天香》:三代女人共同締造的上海“顧繡”傳奇

《天香》是2010年寫完的,2011年發表在《收穫》雜誌上,同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它是王安憶出版的第12部長篇。在王安憶的作品中,這是一部大作品,篇幅有34萬字,提供了一個很廣闊的時代背景的知識面。

小說的故事開始於明朝的嘉靖三十八年,接近於嘉靖王朝的尾聲了。小說的結尾,交代這個大家庭第三代年紀最小的一位,是死於清朝順治十三年,時間上跨越了80多年。嘉靖三十八年的時候,嚴嵩還在高位,到了順治二年,清兵就已經進上海了。這部小說寫的是上海的故事。

第二,這個小說中的主角在歷史上可以找到對應。小說的創作緣起是顧繡,因為掌握這個技術的人是顧家的三代人,所以叫顧繡。在嘉靖年間,顧家有個叫顧名世的人,曾經考上過進士,他修過一座特別有名的園林,叫作露香園,是上海城初建時候的三大名園之一。另外兩個是豫園和日涉園,豫園就是現在的城隍廟。不過,三大園裡的露香園和日涉園現在都不存在了,變成街道了。

《天香》:三代女人共同締造的上海“顧繡”傳奇

王安憶

王安憶說,她在上海《兒童時代》雜誌做編輯的時候,去一所小學,路過了露香園路,當初真沒想到這裡曾經有一座花園,她只是聽老師們說,這裡的舊名叫做九畝地,民國的時候是黑勢力的盤踞之地。她在《兒童時代》當編輯的時候,大概是1978年、1979年,那時候她已經聽說顧繡了。

從王安憶聽說露香園到小說成稿,中間起碼有30年。我自己知道顧繡是很晚了,是讀到了山東畫報出版社的《雪宧繡譜圖說》以後才知道的顧繡。多說一句,雪宧是晚清的蘇繡名家沈壽的號。沈壽原名叫作沈雲芝,慈禧太后七十大壽的時候,她獻了一幅壽屏,“壽”是慈禧賜給她的名。而沈壽的繡閣又叫天香閣。小說裡,王安憶就把露香園改成了天香園,小說的名字“天香”也和它有關係。

第三,王安憶說,這本書的起源還和南宋一個叫王沂孫的詞人叫有關,他有一首詞叫天香詞,這首詞是寫龍涎香的。龍涎香是抹香鯨的分泌物,中國古代香中的極品,和黃金等價。古人說,將點著的龍涎香放在一杯水旁邊,如果是真的,煙就入水了,假的就散了。王安憶說,這首詞裡頭描寫龍涎香,寫得非常高雅,運用了很多典故,這些典故啟發了她的靈感,她也就找到了這個故事敘說的倚托。

有了這層境界,王安憶就把顧繡的傳奇和沈壽的故事糅合在了一起,在典型環境中塑造了性格鮮明的人物,成就了這一段佳話。

《天香》:三代女人共同締造的上海“顧繡”傳奇


第一代:巧奪天工的獨門繡技

我們來看王安憶是怎麼來講這麼一個故事的。這部小說分為三卷,分別寫了顧家的三代人。為了區分歷史和小說,王安憶給她們都改了名。

我想先提醒你一下,下面我們提到的這些名字都是小說中的,不是歷史中的真名。但是,這個刺繡技術為了表述的方便,我仍然叫它顧繡。前面說到的顧名世,在小說裡叫申名世,他大兒子的妾叫小閔。小閔是顧繡的第一代,閔家原來是給蘇州織造局打工的。我們知道,蘇州織造局是負責皇家的紡織品的,但是,閔師傅害怕自己的女兒會被選到宮裡去做宮女,就把小閔送給了申名世的大兒子柯海做了妾。小閔帶來的嫁妝除了綾羅綢緞,是一箱子的各色絲線、花樣,還有繡花針。這說明她已經掌握了非常優秀的刺繡技術。

《天香》:三代女人共同締造的上海“顧繡”傳奇

第二代人中名氣最大的是申名世的孫媳婦叫作沈希昭,是真正成就顧繡的外來媳婦。第三代是申名世的曾孫女,叫蕙蘭。這三代對應顧繡中的真實人物,分別是顧名世的妾,蘇州繆氏,顧名世的孫媳婦韓希孟,顧名世的曾孫女顧玉蘭。顧繡三代中,最重要的是韓希孟,也就是小說中沈希昭的角色。

小說裡,顧繡開始形成,也就是小閔的時期,申家還很興盛,申家父子一個進士,一個舉人。到了沈希昭這一代,家底已經讓兩代男人揮霍得差不多了,只能靠沈希昭的繡功來應付日常的應酬。到了蕙蘭這一代,丈夫早亡,家境又特別困難,就辦起了作坊,顧繡就變成民間商品流通了。

《天香》:三代女人共同締造的上海“顧繡”傳奇

顧繡:秋窗讀書

王安憶其實寫的是一部家族衰敗史,這衰敗一方面來自朝廷對江南富紳的盤剝,另外一方面來自兩代當家男人對奢華光鮮生活揮金如土的追求。

這部小說的故事其實不復雜,主線就是顧繡這個技藝的形成和傳承。王安憶是從申名世中了進士造園開始敘述的,他造園的地方,原來是一大片的桃林。王安憶描寫桃花盛開的時候,有一片紅雲在飄蕩,粉蝶飛舞,就如同花蕊從天而降,地上只是一片碧綠。申名世的大兒子柯海16歲就中了舉人,園子修好後,邀同學來聚會。同學挑剔園子裡沒有荷花,他就讓傭人不計銀子,東南西北四處去買了很多的荷花,栽在池子裡。

他父親申名世派頭當然更大。申名世去京城做官之前,八月十五過中秋節,他營造一種叫作香雲海的景觀,簡單說,就是要讓滿院的蠟燭千點萬點。燭光當然是不難的,難的是蠟燭的味道不能擾了花草的清香。園裡頭就自己來製造蠟燭。這個蠟燭做得比筷子略微粗一點。王安憶描寫,每一支裡頭都嵌著一枝花蕊,燭光一亮,花香就飄然而出。那一夜賓客們吃著西瓜、月餅,就有小船進了荷花蕩,一支一支地點亮了荷花裡的蠟燭,不曉得天是水的倒影,還是水是天的倒影。

第一卷中間的主角是申家的第二代,柯海的媳婦,也就是正室,叫作小綢,絲綢的綢。小綢是七寶鎮徐家的女兒,宋朝皇族的後代,是大家閨秀。王安憶寫她帶來的嫁妝,是一箱子的書畫,一箱子的紙墨。新婚之夜柯海問媳婦的小名,新娘就指指床上的帳子,柯海都猜了一遍也沒猜中,因為帳子是絲綢的,就叫她小綢。其實她的小名叫作蠶娘。

《天香》:三代女人共同締造的上海“顧繡”傳奇

墨錠

小綢的字寫得好,柯海就給她研墨,就感覺到她寫的字有墨香。香是從哪裡來的呢?小綢就從她的嫁妝箱裡拿出一錠墨,在燭光下面是孔雀蘭。

小綢說,裡面的麝香、犀角、珍珠、雞白、藤黃、冰片都是說得出來的,還有許多說不出來的名目呢。她傲氣地說:“我用來寫字的,不過是用七、八年松煙調製的石墨,家裡庫藏的墨都是銅油、清油、豬油調製的,五六十年算短近的,百年勉強可以稱作古墨。”

因此,柯海後來自己學做墨,小綢就很不屑地說,做出來的不過是供市井小店記流水賬罷了,他們哪見過什麼樣的好墨。

柯海納的妾就是蘇州來的小閔。柯海是偷偷摸摸納的妾,小綢生性剛烈,就不再和他說話,院門也插上了,再也不讓他進門了。王安憶是站在她自己的立場上來寫男女關係的。

第一卷要寫小綢的修養、畫工和小閔的繡工合起來這才成就了天香園繡。但小綢的清高孤傲個性,又怎麼能和小閔住進同一個繡閣呢?柯海弟弟鎮海的媳婦就成了牽線人。

本來小綢也不喜歡鎮海媳婦,因為鎮海媳婦是有錢人家出身,讀書不多。鎮海媳婦的小名叫小蛾,兩個人的小名都和絲綢有關,說明當時江南養蠶造絲的普遍。但小蛾這個名字不吉利,小蛾自己說,

吐絲做繭,老蠶就變成蛾子了。變成了蛾子,生命就快要終結了。

高傲的小綢是慢慢地感覺到了小蛾的心善,才和她成了貼心的知己,小蛾又去幫助為妾的小閔,讓小閔給小綢的女兒繡件衣服。大太太小綢看到小閔精巧的繡工,激起了心頭的傲氣,便也開始學刺繡。小閔感覺自己虧欠小綢,生了一對雙胞胎女兒後,也就疏遠了柯海。柯海感覺到這一妻一妾都是人中的尖子,他對付的身心疲憊,乾脆就納了母親房裡丫鬟落蘇為妾,其實這落蘇就是江浙地區對茄子的叫法。

落蘇家裡是貧賤的普通菜農,是伺候人的角色。柯海和落蘇生活在一起,小綢、小閔就各自帶女兒守了空房。因為鎮海迷上了佛教,小蛾也等於是守了空房。

王安憶就把顧繡這個技藝的發展放到這麼一個獨守空閣的背景裡。小閔是在孤獨中間開始繡睡蓮的,王安憶描寫劈絲要一劈三絲,要細過髮絲,引上線以後舉在手裡一看,透過一線亮,就像花蕊裡頭的晨露,寫得很美。

《天香》:三代女人共同締造的上海“顧繡”傳奇

顧繡:仕女圖

小綢在冷清中間就繡了璇璣圖。什麼叫璇璣圖呢?這裡面還有一個故事。前秦蘇蕙的丈夫移情別戀,蘇蕙就將哀傷的詩句都寫成了非常複雜的迴文詩圖,一共有841個字,正著讀,倒著讀都可以。這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語言奇觀。

小蛾把小閔和小綢都拉進了白鶴樓,小蛾坐中間,小綢要請教小閔針法,就要通過小蛾。小綢居高臨下,不直接和小閔說話。可惜的是,小蛾短命,她生第二個兒子的時候大出血,眼看快不行了,小綢就找出來一錠老墨,劈下來一角,放進炭盆的火焰中,燒成通紅以後用火鉗鉗出,放到茶盅裡,用酒和銀筷子攪勻了,一盅墨對著她的嘴,慢慢地喂進去,小蛾身上的血就止住了。

墨能夠止血的記載,我查了《本草綱目》沒查到,不知道王安憶從哪裡聽到的說法。但小蛾最終還是死於氣血不足。小蛾死了,小綢和小閔就在申夫人給的一塊玫瑰紅的綾羅上給她合繡了一幅西施牡丹和當歸圖。當歸是一種草藥,寓意是應當歸來。小綢的畫工和小閔的繡工,因為這份情緣就完美結合了。

這就是王安憶重塑的顧繡的第一代。小蛾死了,小綢就信守和她的諾言,將小蛾的第二個兒子當成自己的兒子來養,然後又把自己的女兒送到了小蛾的孃家,這也是情緣。

小蛾的二兒子,小說裡叫阿潛。他的妻子就是顧繡的第二代傳承人沈希昭。在歷史上,顧潛叫顧壽潛,是明末上海的大書法家,大畫家董其昌的得意弟子。董其昌在小說裡叫香光居士,是他在藝術上指點扶植了沈希昭以後,顧繡才得以繼續發展的。

第二代:注入文化靈魂的絕世繡品

《天香》:三代女人共同締造的上海“顧繡”傳奇

沈希昭是第二卷的主角,在小說裡,沈希昭從小就被當成男孩養,她爺爺給她請了位吳先生,實際上是她爺爺自己做家教,他不希望孫女將來沾染閨中習氣,先讓她讀《千家詩》和《詩經》,再讓她練歐陽詢。歐陽詢是唐代的書法大家,他筆力剛勁,吳先生怕女孩子筆力不達,走了偏鋒。她爺爺就問,趙孟頫呢?吳先生就說,書品就是人品,趙孟頫的字不是委婉,是諂媚。他讓沈希昭學柳公權,說柳公權是取了王羲之、歐陽詢的精華,最大方。

《天香》:三代女人共同締造的上海“顧繡”傳奇

趙孟頫行書

但是,對趙孟頫的認識,到了香光居士那兒,也就是大藝術家那裡,看法就大不同。香光居士說,趙體是承接了魏晉的脈絡,又有漢唐的風格。世人只知道他婉轉秀麗,其實它力量都在內裡,有質感。

《天香》:三代女人共同締造的上海“顧繡”傳奇

顧繡:竹青而壽

小說中,沈希昭的成就得益於她對藝術境界的理解要高於小綢,她喜歡元代畫家倪瓚的畫。倪瓚是文人畫的代表,她用繡法去表達倪瓚畫中的意境。

第二卷中寫的好看的是,沈希昭和小綢鬥心氣的回合。小綢是希昭的長輩,希昭原來是柯海看中的,小綢就認為,浪蕩子看中的能是什麼好姑娘,一口回絕了。後來希昭的爺爺和老師繞了很大的彎子,通過小蛾家的關係,才讓小綢勉強答應了婚事。因為申家實際上是小綢當家。

希昭到申家,嫁妝裡有龍涎香,阿潛就想起來王沂孫寫龍涎香的那首天香詞,說你身上有天香,正好入我家的天香園,不是于歸了嗎?“于歸”這個詞是個典故,出自《詩經》,有四句特別有名的詩,“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意思是,姑娘像桃花一樣漂亮,嫁到我家非常適宜。于歸就指出嫁。

沈希昭進了門,小綢當然看出她不是一般女子。小說裡有一段情節很有意思,小閔的父親閔師傅進了繡閣,暗中要考考閣中女眷的靈性。閔師傅出的第一道題是:塑造羅漢,最難的是什麼?小綢就回答是眼睛,畫龍點睛嘛。希昭說是衣服上的褶皺,這個見識明顯就高過她的伯母小綢。第二道題,希昭已經感覺到自己搶了風頭,就沒吭聲。

第三道,閔師傅說了個故事,說一個繡工在夢中遇到了仙女,仙女給了她一本畫冊,成就了她的作品。小綢說,這是俗套。閔師傅就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老天是挑人的,讀書人就成了人上人。小綢很不屑,說百無一用是書生。閔師傅就說,此一用非彼一用,要看是什麼用處,倉頡造字,不是特別偉大的成就嗎?閔師傅又說,無論做什麼,真正的偉大的人物,萬里不一定有一二。比如魯班,比如黃道婆,這當然都是開創性的重要人物,魯班是建築業的始祖,黃道婆是布業的始祖。希昭就問,嫘祖呢?嫘祖是傳說中黃帝的元妃,最早養蠶的人。先農壇裡頭就視嫘祖為蠶神。小綢聽到這裡,發現希昭的知識面和境界都高過自己,就完全服了。

小說裡寫小綢從此認定,希昭能夠集她和小閔之大成,她希望希昭進繡閣,但她又拉不下臉面明說。希昭呢,她只是認真看小閔怎麼用針,就是不開口說學。然後希昭就在她自己的房裡焚上香,鑽到布幔裡,也不讓她丈夫阿潛看。她專注於刺繡,冷落了阿潛,阿潛就迷上了日涉園裡陳家少爺的雅樂。

希昭後來完成了完全用墨色繡的一幅倪瓚小品的意境,但署名不是“天香閣”,是“武陵繡史”。其實歷史上希昭對應韓希孟,落款是“韓氏女紅”四個字,王安憶提升了她的境界,武陵是陶淵明《桃花源記》裡的地方。希昭繡的這四個字,就把自己繡進了文人傳統,而不是女紅傳統。

《天香》:三代女人共同締造的上海“顧繡”傳奇

韓希孟繡品:花鳥冊

當希昭後來融入了繡閣,和小綢建立了情緣以後,才在“武陵繡史”四個字後面又署上了“天香園”。這兩個人的區別,小綢是將詩書畫進了繡中,希昭是用繡做詩書。希昭第一次落天香園款的作品是一幅四開的人物像,後來被柯海拿去換了幾方名貴的木材,用來給顧名世做壽材。也就是說希昭的作品成了天香園的支出,所以她最後悲哀地說,她繡的畫幅都不知道到了哪些地方,誰的手裡。

第三代:顧繡普及民間

《天香》:三代女人共同締造的上海“顧繡”傳奇

第三卷寫顧繡的第三代,阿潛的哥哥阿昉的女兒,小說中叫蕙蘭。她下嫁到張家,丈夫不久就死了,她就靠刺繡維持一家的生計,開作坊傳授刺繡的技藝。顧繡本來是不外傳的,她把顧繡技術普及到了民間。

小說裡寫這蕙蘭的絕活是發繡,也就是把頭髮劈成絲。沈希昭聽說以後,登門和蕙蘭有一段對話,講到髮絲受之父母,是身體氣血,可以寄託寓意,用於繡工,但也容易劍走偏鋒。她說頭髮在白絹上繡佛像,果然顯得莊嚴,但其實頭髮比不得絲,因為頭髮得來容易,而絲是蠶用命吐出來的。頭髮本也不是用來做針線的,你去用它替代絲,其實突出的是物,而不是心。她說,天香園繡裡不僅有詩、書、畫,還有一代代多少人的心。

這一節寫沈希昭看到天香園繡經過蕙蘭的傳授,已經流落到民間的複雜心情。

蕙蘭對她說,如果嬸嬸不同意,我繡坊裡的繡品絕不落天香園的落款。希昭就說,落不落款又算得什麼,繡樓早就剩殘垣斷壁了,空有個繡名。沈希昭一方面眼看原來精緻的繡工傳統,可能經由不同人手,不同人心,會變得粗鄙,另一方面又想到繡藝畢竟可以因此流傳下去。


《天香》:三代女人共同締造的上海“顧繡”傳奇

韓希孟繡品

第三卷寫了天香園的衰敗,因為天災人禍。天災,比如地震、海嘯;人禍比如跟努爾哈赤打仗,邊關不斷吃緊,朝廷稅負不斷增加,地方對富紳的盤剝越來越厲害,到了崇禎年間,李自成起義,清兵入關,政權更迭。這是大環境,小環境呢?申家的男人從申名世開始就不理實務,坐吃家產,揮霍到申名世死,連棺材板都是用沈希昭的繡像去換的。這個家該賣的賣,賣不掉的就荒廢了。所以,沈希昭說,繡樓都已經成了殘垣斷壁,她繡的東西都不知道去了哪裡。

小說最後一節叫“遍地蓮花”,交代一個個人物的結局。顧繡的第一代,小閔、小綢在明朝萬曆年後的天啟年間就死了。第二代,沈希昭死於改為清朝的第二年。第三代,蕙蘭在順治年間也死了。遍地蓮花是指蕙蘭教出的繡工學成以後要繡幾個字,這些字代代相傳,字字如蓮花,蓮開滿地。那時候顧繡已經很普及了,這就是小說的結局。

《天香》的創作特點

其一,小說的主題我以為是理解天工開物。

《天工開物》被外國人稱為“17世紀工藝百科全書”,作者叫宋應星,是明末清初的科學家。這部書刊印於崇禎十年,宋應星對“天工開物”這四個字的認識是“天工人以待之”。什麼意思呢?小說中的閔師傅就說,人世間每一事每一物都是天生成而借了人的手,這就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天香》:三代女人共同締造的上海“顧繡”傳奇

《天工開物》

人工和自然的關係,其實小蛾和小綢早就討論過。小蛾曾經嘆息過,小小的一條蠶,吐出絲,經過幾道工序織成線,穿進針,千絲萬縷,最後才成為藝術品,天知道是誰造的物。小綢就說:

這是可見的,人力可為的,那看不見的才是神工。小蛾就問:比如哪些呢?小綢就答:比如盤古開天、女媧補天,混沌中間分出黑白,再比如后羿射日,大禹治水,方才水路分明,有了清明世界。


《天香》:三代女人共同締造的上海“顧繡”傳奇

韓希孟繡品

在小說裡,閔師傅和小綢討論,還有第二層意思。小綢說,百無一用是書生,指出實務的重要,實務其實就是上海精神。小綢說:

“多少人一頭栽進書裡,不務實際,本來天有一理,書卻能再生出一理來,因此就造出了很多謬誤。比如天地間本來就是有山有水,有樹有花的,可是偏偏人還是要再造出一份,就像咱們這園子,要重修天地,結果如何我不敢亂說,但是,人力、物力都是造孽。”

天人關係和實務是很重要的主題,小說中寫到了徐光啟。徐光啟是當初一個特別重要的人物,這個人我後面會專門介紹,徐光啟就代表了實務。生命其實不以成敗論英雄,灰飛煙滅以後,留下的是什麼呢?小說中,天香園沒有了,顧繡卻遍傳天下。

其二,王安憶為這部小說做了大量的功課,這個功課就構成了故事廣闊的外延,抬升了顧繡的價值

王安憶說,她動筆前是先畫了一張當初的地圖,人物要在當初的情景中間活動。她找到的最早地圖是同治年間的上海縣城簡圖,有一圈的城牆,這就是上海的老城。同治年距離小說中申名世開始造園的嘉靖年,其實已經三百年過去了。那時候露香園其實已經沒有了,只剩下了露香園路。青蓮庵和九畝地還在,九畝地就是徐光啟試種番薯的地方,番薯不是中國的植物,是從南洋引進來的,番薯就是紅薯。

這部小說通過顧繡崛起的故事,寫明末清初的典型環境,從上海築城、造園,到海瑞作為應天巡撫下令疏浚吳淞江,再到三位重要人物對故事的影響。哪三位呢?

《天香》:三代女人共同締造的上海“顧繡”傳奇

歸有光


  • 第一位是晚明散文家的優秀代表歸有光。
    我就是因為汪曾祺先生當年的推崇,從喜歡歸有光的散文而真正喜歡上傳統文化的。歸有光其實是崑山人,屬於蘇州,但他在上海安亭辦學。申名世的大兒子鎮海就聽過他的課。


《天香》:三代女人共同締造的上海“顧繡”傳奇

董其昌


  • 第二位就是香光居士董其昌。董其昌說了畫法其實就是書法,草書、隸書都可以看成是畫,而畫又都有書法的線條,所以練字為大要。聰明的沈希昭因此才領悟到刺繡和書畫同理,一是筆鋒,一是針尖。說到底就是描字,筆以墨,針以線。


《天香》:三代女人共同締造的上海“顧繡”傳奇

徐光啟


  • 第三位就是徐光啟,他是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先行者。徐光啟當年沒考上進士,先到廣東教書,認識了傳教士郭居靜,回鄉以後再認識了利瑪竇。他在九畝園試種甘薯,對補災年糧食的不足起了重要作用。徐光啟翻譯了一些西方的科學著作,還邀請郭居靜到上海,天主教從此傳入上海。王安憶說,她寫這部小說時候列了一張年表,將人物年齡和情節發展,和同一時間裡的國家大事,當初上海城發生的事情做對照,用背景氣氛擴大了視野,寫出了天香園繡當初時候的上海大舞臺。

第三,王安憶這部小說是將顧繡放進一個雅文化,或者說士大夫那種詩意化生活的環境裡。我覺得從背景上,她簡直可以說是寫了半部詩意化生活方式的百科全書。之所以說半部,遺憾的是,琴棋書畫的琴棋都沒有寫到,花鳥魚蟲,王安憶又不怎麼喜好。

這部小說是從園林到書畫,到美食、雅樂,又寫到了墨、石刻、茶,這構成了這部書的另一個重要價值。比如小綢從孃家帶來的墨,和柯海後來制墨。王安憶說,她聽說有一本墨譜,一直沒找到,後來看到報上有消息,說福州路上開了一家筆墨博物館,樓上是展廳,她幾乎將展示的所有的文字都抄了下來。她抄的大約是宋朝《墨經》的內容,難得的是王安憶又有很多獨到的見識。

其四,這部小說中間塑造了顧繡三代人物,尤其是小綢與希昭,寫她們不同的清高,寫得特別有光彩。王安憶寫這種清高女人,我認為是寄託了她自己才寫得特別好。寫男人呢?她說,申家男人會享樂,最後才落得要女人來養他們。怎麼花錢呢?就要涉及到性格了。她有意識的要讓他們將一大份家產折騰完畢,在玩樂中鋪墊出那幾位女主角。

比如柯海先是喜歡出門遊逛,回來後喜歡上了做墨,在做墨中就有了人生的感悟。鎮海因為妻子去世感傷而做了和尚,把自己的家庭責任都推卸乾淨,這也是奢侈。阿潛是聲色犬馬,性情大變,他哥哥阿昉開了個豆腐店,表弟後來成了東林黨,都挺出格的。王安憶的說法,就是女眷們在他們這個出格中間被冷落,天香園繡才應運而生。

墨萱小結:

1. 《天香》是王安憶的第12部長篇,它的主體是講顧繡三代人的故事。

2. 顧繡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晚明士大夫家庭裡生長出來的手工藝術,得到了名士的扶植和弘揚。如此,清代道光年間才問世了第一本繡譜。從顧繡發展出蘇繡,蘇繡代表人物就是沈壽,她口述出版的就是《雪宦繡譜》。

3. 這部小說橫跨了八十多年曆史,從上海建成,一直寫到傳教士郭居靜將天主教傳入上海。王安憶在一個廣闊的歷史、社會背景下寫一個富紳家庭的沒落和顧繡的成就。手工業是工業的萌芽。

4. 這部小說圍繞著天香園繡,涉獵了中國傳統雅文化、詩意文化的很多方面,提供了很多知識面,王安憶很有獨到的見識。

5. 這部小說中寫得好的是走出閨閣的幾位女性。小說中的男人揮霍了家產,反而鋪墊成就了天香園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