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野之戰中真出現過“血流漂杵”的景象嗎?用史實和數據說話

成語“血流漂杵”

“血流漂杵”的意思大部分國人都比較清楚,是形容戰爭慘烈、猶如地獄的景象。“血流漂杵”最早出自《尚書·周書·武成》,是武王伐紂的戰爭經過和結果。“罔有敵於我師,前途倒戈,攻於後以北,血流漂杵。一戎衣,天下大定。”“血流漂杵”四字中,前面三個字大家都能理解是什麼意思,就最後一個“杵”字大家不太瞭解,甚至會誤解為它是廚房內的一件工具,其實並不是。杵,是古代一段時間及近現代用來搗物的棒槌,再詳細點就是舂米的短木棰,家家戶戶都有;在夏商周三代它是一種長杆兵器,是戰車上所使用的。

牧野之戰中真出現過“血流漂杵”的景象嗎?用史實和數據說話

既然是兵器,那麼“杵”的重量一定不輕,而地上流血讓杵都漂浮起來,可流血之多;流血多,也意味著敵我雙方戰死的人多。然而,武王伐紂,戰爭真有這麼慘烈嗎?這種景象真的出現在中國戰爭史嗎?這樣的疑問不止現代人有,古代人也是有的,提出過質疑和論證。因此,我們是不能輕易下結論的,看看古人怎麼說和分析分析當時的實際情況是怎樣,來得出較為真實的結論。

伐紂聯軍兵力

牧野之戰從廟算出師到迎戰商軍,時間應該在數天之內,這是遠古時代版的閃電戰。從開始到結束,都出乎大部分的預料,畢竟古時這種大型戰役少說也得打個半月之久。從《史記》來看,牧野之戰的周人聯軍中的周人本部戰車有三百輛,精銳武士的虎賁有三千人。而戰車上也是有人的,《司馬法》雲:“革車一乘,士十人,徒二十人”,也就是三百輛戰車有九千人,周人本部車兵加上步兵共有一萬兩千人左右(“夏商周斷代工程”的觀點亦是如此)。

牧野之戰中真出現過“血流漂杵”的景象嗎?用史實和數據說話

況且還有一個佐證,當時周武王即位時,周人已有六師,根據《周禮》考究周人一師是兩千五百人,所以周人六師在一萬五千人,那麼這數字也對到了伐紂中的周人軍隊的數目(還有一部分軍隊應該是留守周國,沒有完全傾巢出動)。再說說除周人外的庸、盧、彭、濮、蜀、羌、微、髳等聯軍,《史記》上說助商伐紂的盟軍戰車有四千輛,應該有十二萬人左右,這在商代和周代是一個極為驚人的數字,有點不可能,況且殷商甲骨文中記有商人出兵最多的一次在一萬三千人。

四千輛戰車,十二萬人,這也只是司馬遷老先生詢問民間老人得出的一個大概數字,因為這段歷史早被項羽縱火咸陽給燒沒了。最最主要的是,盟軍領袖最主要是考究一個實力,不然再有威望和人心也當不上,盟軍數量遠遠超過周軍數量,周武王當得上這個盟軍總指揮嗎?所以助周伐商的聯軍數量應該在兩萬人以上、三萬人以下,這是比較可信的。畢竟在古代那種生產力落後的時代,讓這麼多人脫離生產、再負擔起他們的糧食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不就憑藉著數萬軍隊霸天下的嗎?

牧野之戰中真出現過“血流漂杵”的景象嗎?用史實和數據說話

也就是說伐紂聯軍總人數達四萬五千萬人,有些方國部族的國君首領還是親自領兵上陣。這些數字是經過《史記》《周禮》《夏商周斷代工程》考究的,可信度還是比較高的。

朝歌的商朝大軍兵力

前面說到伐紂聯軍發動的是閃電戰,突然襲擊的,即將兵臨城下商紂王才反應過來匆忙應對,組織起奴隸大軍前去迎戰,而在此之前商人精銳主力已去東夷平亂還未歸來。商紂王只好以守衛國都和宮城的商軍為骨幹,以戰俘和奴隸為枝葉輔佐,迅速拉起一支大軍。《史記》上說,商紂王此戰總兵力在七十萬人;其他文獻記載說是十七萬人;十七萬不太可信,七十萬更不能相信。《詩經·大明》記載:

“殷商之旅,其會如林”。人是不少,但應該是沒有十多萬。

此戰發生在殷商腹地、都城朝歌、商人家門口,應該人數略多於伐紂聯軍(六七萬左右),但也沒多很多。而且這支大軍的成分十分雜亂,戰俘、奴隸、商軍、壯年男子、老弱婦孺等等,看著挺唬人的,實際上作用不是很大,反而會影響大軍的戰力。商紂王這種做法就是病急亂投醫,加速了自身的滅亡,這又不是街頭打架,人多更容易贏。這是戰爭!太師呂尚先率數百敢死隊挑戰商軍,之後再有周武王率領精銳主力衝向商軍中心。就這樣,戰爭差不多結束了,商軍大亂潰敗。

牧野之戰中真出現過“血流漂杵”的景象嗎?用史實和數據說話

牧野之戰雙方死傷

關於牧野之戰雙方的死傷,史書沒有明確記載,近現代專家們也沒有得出一個明確的結論。但是我們從古代學者們(包括春秋孔子、西漢劉向)編纂的《逸周書·世俘》推導一下,裡面記有關於周武王牧野戰後的一些行為舉措:武王狩,禽虎二十有二,貓二,糜五千二百三十五,犀十有二,氂七百二十有一,熊百五十有一,羆百一十有八,豕三百五十有二,貉十有八,麈十有六,麝五十,糜三十,鹿三千五百有八。武王遂徵四方,凡憝國九十有九國,馘磨億有十萬七千七百七十有九,俘人三億萬有二百三十。凡服國六百五十有二。……凡武王俘商寶玉萬四千,佩玉億又八萬。

這裡說明一下,這裡的億是十萬的意思,不是萬萬的意思。統計得出:牧野之戰前後周人聯軍殺死的商人有十八萬之多,被俘虜走當奴隸的有三十三萬,狩獵給周武王的虎、鹿、犀牛、麈,麝、貉、貓、羆、豕、熊等有10135只(這只是周武王的,其餘諸侯和貴族也是有收穫),得一萬四千寶玉和十八萬佩玉。

牧野之戰中真出現過“血流漂杵”的景象嗎?用史實和數據說話

被周人聯軍殺害的商人,大部分應該不是在戰爭中死去,而是周人聯軍在肆虐這塊土地、毀滅這塊土地、掠奪這塊土地進行反抗後被殺死的。周武王等人本就沒想據有此地,所以才會進行毀滅性的掠奪,還將這片土地上的人口擄走當奴隸。所以在牧野之戰中的兩軍死傷人數有很多嗎?應該是不多的,你要我拿證據,我也拿不出來,只能說出幾個原因。

首先,戰前周武王就提出要善待降敵,《牧誓》“不御克奔,以役西土,勉哉夫子”;其次,商軍中有周人內應,臨陣倒戈投敵的頗多;最後,商軍中絕大部分不是商紂王的死忠份子和正規士兵,被周軍兩次衝殺下來就已經心生退意,一有機會就想逃跑,有人帶頭定會引起連鎖反應的潰敗。所以個人認為,雙方在此次戰爭中的死亡人數應該不超過一萬。況且古代軍隊的戰鬥意志相對來說比較薄弱,一旦死傷超過十分之三就會引起全軍的譁變和潰逃,不會再繼續戰鬥下去。那麼“血流漂杵”是真的嗎?

牧野之戰中真出現過“血流漂杵”的景象嗎?用史實和數據說話

“血流漂杵”的真偽考

關於此事孟子曾提出過質疑:“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大致意思是,全部信《尚書》不如不看《尚書》,關於其中一篇《武成》我只是取裡面的兩三個道理。仁義之人無敵天下,會以仁義的方式征伐不仁義的人,哪會讓死那麼多人讓杵都漂浮起來。有道理嗎?有一點。

再旁敲側推一下,《呂氏春秋》雲:“天雨,日夜不休。武王疾行不輟。”也就是連下了幾天暴雨,周武王還是率軍趕往牧野,所以作為平原地帶的牧野是有坑窪積水的。不僅是《呂氏春秋》,《荀子》《淮南子》《史記》等均有記錄牧野戰前暴雨不止,可以推斷出那些作者們是相信牧野暴雨的。而且根據古代和近現代史學家深入研究表明,牧野附近是有一條河流的(周武王以此作為聯軍側翼的屏障),是位於太行山東麓的古黃河的支流之一(古代黃河多次改道)。前面又說到暴雨,會引起河水暴漲,衝上岸邊平原。

牧野之戰中真出現過“血流漂杵”的景象嗎?用史實和數據說話

所以在特定的環境和特定的天氣下,河水、雨水、積水三者與士兵鮮血交融在一起,出現“血流漂杵”的景象也不足為奇;況且還有鮮血流到河流,染紅河流,有些士兵武器漂到河水中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血流漂杵”是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特定環境、特定天氣所發生的人為景象,看著挺嚇人,實際上並沒有死傷那麼多人。

綜上所述

經過嚴謹的考證,牧野之戰中真出現過“血流漂杵”的景象,可是沒有死傷太多人,但看過去還是有點嚇人,所以才會那麼醒目,為眾多學者在眾多古籍中提到註明。

牧野之戰中真出現過“血流漂杵”的景象嗎?用史實和數據說話

參考文獻:《史記》《尚書》《夏商周三代斷代工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