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野之战中真出现过“血流漂杵”的景象吗?用史实和数据说话

成语“血流漂杵”

“血流漂杵”的意思大部分国人都比较清楚,是形容战争惨烈、犹如地狱的景象。“血流漂杵”最早出自《尚书·周书·武成》,是武王伐纣的战争经过和结果。“罔有敌于我师,前途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一戎衣,天下大定。”“血流漂杵”四字中,前面三个字大家都能理解是什么意思,就最后一个“杵”字大家不太了解,甚至会误解为它是厨房内的一件工具,其实并不是。杵,是古代一段时间及近现代用来捣物的棒槌,再详细点就是舂米的短木棰,家家户户都有;在夏商周三代它是一种长杆兵器,是战车上所使用的。

牧野之战中真出现过“血流漂杵”的景象吗?用史实和数据说话

既然是兵器,那么“杵”的重量一定不轻,而地上流血让杵都漂浮起来,可流血之多;流血多,也意味着敌我双方战死的人多。然而,武王伐纣,战争真有这么惨烈吗?这种景象真的出现在中国战争史吗?这样的疑问不止现代人有,古代人也是有的,提出过质疑和论证。因此,我们是不能轻易下结论的,看看古人怎么说和分析分析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怎样,来得出较为真实的结论。

伐纣联军兵力

牧野之战从庙算出师到迎战商军,时间应该在数天之内,这是远古时代版的闪电战。从开始到结束,都出乎大部分的预料,毕竟古时这种大型战役少说也得打个半月之久。从《史记》来看,牧野之战的周人联军中的周人本部战车有三百辆,精锐武士的虎贲有三千人。而战车上也是有人的,《司马法》云:“革车一乘,士十人,徒二十人”,也就是三百辆战车有九千人,周人本部车兵加上步兵共有一万两千人左右(“夏商周断代工程”的观点亦是如此)。

牧野之战中真出现过“血流漂杵”的景象吗?用史实和数据说话

况且还有一个佐证,当时周武王即位时,周人已有六师,根据《周礼》考究周人一师是两千五百人,所以周人六师在一万五千人,那么这数字也对到了伐纣中的周人军队的数目(还有一部分军队应该是留守周国,没有完全倾巢出动)。再说说除周人外的庸、卢、彭、濮、蜀、羌、微、髳等联军,《史记》上说助商伐纣的盟军战车有四千辆,应该有十二万人左右,这在商代和周代是一个极为惊人的数字,有点不可能,况且殷商甲骨文中记有商人出兵最多的一次在一万三千人。

四千辆战车,十二万人,这也只是司马迁老先生询问民间老人得出的一个大概数字,因为这段历史早被项羽纵火咸阳给烧没了。最最主要的是,盟军领袖最主要是考究一个实力,不然再有威望和人心也当不上,盟军数量远远超过周军数量,周武王当得上这个盟军总指挥吗?所以助周伐商的联军数量应该在两万人以上、三万人以下,这是比较可信的。毕竟在古代那种生产力落后的时代,让这么多人脱离生产、再负担起他们的粮食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不就凭借着数万军队霸天下的吗?

牧野之战中真出现过“血流漂杵”的景象吗?用史实和数据说话

也就是说伐纣联军总人数达四万五千万人,有些方国部族的国君首领还是亲自领兵上阵。这些数字是经过《史记》《周礼》《夏商周断代工程》考究的,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

朝歌的商朝大军兵力

前面说到伐纣联军发动的是闪电战,突然袭击的,即将兵临城下商纣王才反应过来匆忙应对,组织起奴隶大军前去迎战,而在此之前商人精锐主力已去东夷平乱还未归来。商纣王只好以守卫国都和宫城的商军为骨干,以战俘和奴隶为枝叶辅佐,迅速拉起一支大军。《史记》上说,商纣王此战总兵力在七十万人;其他文献记载说是十七万人;十七万不太可信,七十万更不能相信。《诗经·大明》记载:

“殷商之旅,其会如林”。人是不少,但应该是没有十多万。

此战发生在殷商腹地、都城朝歌、商人家门口,应该人数略多于伐纣联军(六七万左右),但也没多很多。而且这支大军的成分十分杂乱,战俘、奴隶、商军、壮年男子、老弱妇孺等等,看着挺唬人的,实际上作用不是很大,反而会影响大军的战力。商纣王这种做法就是病急乱投医,加速了自身的灭亡,这又不是街头打架,人多更容易赢。这是战争!太师吕尚先率数百敢死队挑战商军,之后再有周武王率领精锐主力冲向商军中心。就这样,战争差不多结束了,商军大乱溃败。

牧野之战中真出现过“血流漂杵”的景象吗?用史实和数据说话

牧野之战双方死伤

关于牧野之战双方的死伤,史书没有明确记载,近现代专家们也没有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但是我们从古代学者们(包括春秋孔子、西汉刘向)编纂的《逸周书·世俘》推导一下,里面记有关于周武王牧野战后的一些行为举措:武王狩,禽虎二十有二,猫二,糜五千二百三十五,犀十有二,氂七百二十有一,熊百五十有一,罴百一十有八,豕三百五十有二,貉十有八,麈十有六,麝五十,糜三十,鹿三千五百有八。武王遂征四方,凡憝国九十有九国,馘磨亿有十万七千七百七十有九,俘人三亿万有二百三十。凡服国六百五十有二。……凡武王俘商宝玉万四千,佩玉亿又八万。

这里说明一下,这里的亿是十万的意思,不是万万的意思。统计得出:牧野之战前后周人联军杀死的商人有十八万之多,被俘虏走当奴隶的有三十三万,狩猎给周武王的虎、鹿、犀牛、麈,麝、貉、猫、罴、豕、熊等有10135只(这只是周武王的,其余诸侯和贵族也是有收获),得一万四千宝玉和十八万佩玉。

牧野之战中真出现过“血流漂杵”的景象吗?用史实和数据说话

被周人联军杀害的商人,大部分应该不是在战争中死去,而是周人联军在肆虐这块土地、毁灭这块土地、掠夺这块土地进行反抗后被杀死的。周武王等人本就没想据有此地,所以才会进行毁灭性的掠夺,还将这片土地上的人口掳走当奴隶。所以在牧野之战中的两军死伤人数有很多吗?应该是不多的,你要我拿证据,我也拿不出来,只能说出几个原因。

首先,战前周武王就提出要善待降敌,《牧誓》“不御克奔,以役西土,勉哉夫子”;其次,商军中有周人内应,临阵倒戈投敌的颇多;最后,商军中绝大部分不是商纣王的死忠份子和正规士兵,被周军两次冲杀下来就已经心生退意,一有机会就想逃跑,有人带头定会引起连锁反应的溃败。所以个人认为,双方在此次战争中的死亡人数应该不超过一万。况且古代军队的战斗意志相对来说比较薄弱,一旦死伤超过十分之三就会引起全军的哗变和溃逃,不会再继续战斗下去。那么“血流漂杵”是真的吗?

牧野之战中真出现过“血流漂杵”的景象吗?用史实和数据说话

“血流漂杵”的真伪考

关于此事孟子曾提出过质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大致意思是,全部信《尚书》不如不看《尚书》,关于其中一篇《武成》我只是取里面的两三个道理。仁义之人无敌天下,会以仁义的方式征伐不仁义的人,哪会让死那么多人让杵都漂浮起来。有道理吗?有一点。

再旁敲侧推一下,《吕氏春秋》云:“天雨,日夜不休。武王疾行不辍。”也就是连下了几天暴雨,周武王还是率军赶往牧野,所以作为平原地带的牧野是有坑洼积水的。不仅是《吕氏春秋》,《荀子》《淮南子》《史记》等均有记录牧野战前暴雨不止,可以推断出那些作者们是相信牧野暴雨的。而且根据古代和近现代史学家深入研究表明,牧野附近是有一条河流的(周武王以此作为联军侧翼的屏障),是位于太行山东麓的古黄河的支流之一(古代黄河多次改道)。前面又说到暴雨,会引起河水暴涨,冲上岸边平原。

牧野之战中真出现过“血流漂杵”的景象吗?用史实和数据说话

所以在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天气下,河水、雨水、积水三者与士兵鲜血交融在一起,出现“血流漂杵”的景象也不足为奇;况且还有鲜血流到河流,染红河流,有些士兵武器漂到河水中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血流漂杵”是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特定环境、特定天气所发生的人为景象,看着挺吓人,实际上并没有死伤那么多人。

综上所述

经过严谨的考证,牧野之战中真出现过“血流漂杵”的景象,可是没有死伤太多人,但看过去还是有点吓人,所以才会那么醒目,为众多学者在众多古籍中提到注明。

牧野之战中真出现过“血流漂杵”的景象吗?用史实和数据说话

参考文献:《史记》《尚书》《夏商周三代断代工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