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提名動畫《養家之人》:在這個國家,做女孩太難了

文|花岸

11歲的年紀,本該是天真爛漫無憂無慮的年紀,少女,陽光,笑臉,花裙子,冰淇淋,旋轉木馬,單純的心思,純淨的笑臉。

但是在滿目瘡痍的阿富汗,卻有這樣一群孩子,他們在生活的風刀霜劍裡,早早褪去一個孩子的稚嫩,承擔起生活的重擔,在水深火熱的生活裡苟且著,掙扎著。

在這群孩子當中,還有一個特殊的群體,Bacha Posh,男裝少女。

在那個對女性嚴苛到近似迫害的國度,這些少女剪去心愛的長髮,換上男裝,像個養家的男人一樣,為生活奔波勞碌。

誠如電影《養家之人》的監製安吉麗娜·朱莉在電影首映式上說到的一樣:“在這個國家,做女孩太難了。”

《養家之人》是加拿大作家黛博拉·艾里斯本,她深入探訪阿富汗水深火熱的難民生活,並根據一個Bacha Posh的故事,創作出了暢銷全球的《養家之人》。

這本小說,也被改編成同名電影《養家之人》由愛爾蘭的動畫公司卡通沙龍出品。

奧斯卡提名動畫《養家之人》:在這個國家,做女孩太難了


這部電影的製作方並不是阿富汗人,而是愛爾蘭動畫公司,它以旁觀者的身份,不煽情不渲染,以手繪動畫的方式描繪了塔利班統治時期阿富汗的社會生活和習俗風情,揭露了那個社會的女性生存之艱,同時也闡釋了這個多災多難民族的靈魂與韌性,痛苦與希望之所在。

電影以動畫的形式,來詮釋現實的悲慘和苦難,也許從某種程度上削弱了現實帶給我們的衝擊力,但是電影裡手繪動畫豐富色彩的運用,既精彩呈現了阿拉伯國家濃郁的文化色彩,又讓苦難的生活又萌生了一種希望,這就是電影的意義之所在。

這部電影,發生在塔利班統治時期。

在塔利班上臺以前,阿富汗也曾寧靜安然,充滿包容性,喀布爾一度也是眾多作家、畫家、蘇菲主義者的家園。

但是90年代塔利班上臺之後,他們炸燬巴米揚大佛,對民眾實行苛政,對於女性更是各種限制與禁錮。

在這個時期女性不能接受教育,不能就業,甚至也不能自由出入,每一次出行必須穿戴嚴嚴實實,在丈夫或者兄弟的陪同下才能出門。

她們得穿著厚厚的傳統服裝布卡,只能透過眼前的一塊網紗看外面的世界,如果女人向外界展露自己的容貌,她將受到伊斯蘭教的詛咒。

奧斯卡提名動畫《養家之人》:在這個國家,做女孩太難了


如果成年女性單獨出行,她面臨的就可能是一頓劈頭蓋臉的毒打,甚至是被強暴。

《養家之人》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緩緩鋪陳開一個11歲小女孩帕瓦娜,在父親逮捕之後,不得不剪掉長髮,喬裝成男孩,養家餬口的故事。

帕瓦娜的媽媽,告訴還少不經事的女兒:彆著急長大, 長大了也許沒有你想象的那麼美好 。

父親被無辜逮走後,帕瓦娜在那個對女性無比苛刻的社會里,以嬌弱之軀,毅然扛起養家的擔子。

電影客觀不偏激,不刻意渲染女性的苦難,也不傾向政治,它只是以手繪動畫的方式,選擇一個小小視角靜靜地呈現這個戰爭蹂躪下,暴政統治下,女性艱難掙扎的生活。

它像暢銷書《追風箏的人》的補充,它是《燦爛千陽》的前傳,它帶領我們看見這個國度女性的苦難,看見一個女孩在艱難生活裡的磨礪與蛻變。

奧斯卡提名動畫《養家之人》:在這個國家,做女孩太難了


1、嵌套的故事結構,強烈的色彩對比,揭露苦難,也蘊含希望

電影以單線敘事的結構進行推進,但是它在現實裡又嵌套民間故事,使得整個電影更富層次性。

現實與故事,嵌套,穿插,最後融為一體,假扮哥哥蘇萊曼的帕瓦娜,是故事裡戰勝恐懼為村民尋種子的少年,也是被地雷炸死早夭的蘇萊曼。

這種現實與夢幻的交織,也是苦難與希望的交織,這裡有阿拉伯文化的底蘊,無數的受難與永不磨滅的希望。

電影以手繪動畫的方式呈現,它沒有以宏大的寫實場景來渲染苦難,而是以傳統手繪,在色彩的世界裡,不疾不徐描摹呈現,那濃重的苦難也因此蒙上了一層柔情的光。

在苦難現實與夢幻故事之間,電影在視覺色彩處理上有很大的反差。

當講述現實時,手繪師所用的色彩幾乎都是蒼涼的土黃色,炙熱的大地,廣袤的沙漠,滿是彈孔的牆壁和房屋,整個畫面呈現出一種沉重的壓抑感。

奧斯卡提名動畫《養家之人》:在這個國家,做女孩太難了


但是一到講述故事時,整個畫面就變得斑斕起來,手繪師不吝以濃重鮮豔的色彩來描繪一個神奇的故事。

奧斯卡提名動畫《養家之人》:在這個國家,做女孩太難了


之前現實帶給我們的壓抑感被沖淡,剪紙、刻印,濃墨重彩,我們眼前呈現的是一幅豐富濃郁又極具民族風情的畫面。

這些濃墨重彩充滿喜感的剪貼畫,是帕瓦娜講述的故事,也是帕瓦娜的內心活動。

帕瓦娜只是11歲的孩子,在孩子的眼裡,這個世界本該是豐富多彩,而不是像現實一樣凋敝而荒涼,童話世界裡的五彩斑斕,也符合一個小孩的視角和心境。

奧斯卡提名動畫《養家之人》:在這個國家,做女孩太難了


整個畫面色彩層次鮮明,在對比中有一種無聲的衝擊力,現實裡壓得讓人喘不過氣的苦難,故事裡豐富的色彩孕育著某種希望,絕望與希望,這撕扯的人生,不就是生活的真相嗎?

這種對比與反差,絕望與希望,讓人沉重壓抑,又讓人心頭一熱,眼中含淚,至少生活還有一種可以期盼的東西。

奧斯卡提名動畫《養家之人》:在這個國家,做女孩太難了


2、象徵主義手法,四種象徵,詮釋女性的抗爭與絕望裡的希望

電影裡主要有三種女性代表。

奧斯卡提名動畫《養家之人》:在這個國家,做女孩太難了


以母親為代表的知識分子,歷經開放與禁錮的時代,在現實裡無能為力的女性;

以姐姐為代表的傳統女性,生在對女性苛刻的時代,把婚姻當做生存資本無可奈何的女性

以帕瓦娜和肖希婭為代表的新一代女性,同樣生在女性被禁錮的時代,但是卻有了勇氣抗爭的女性。

這無疑是時代的悲哀與進步。

電影裡用了幾種象徵來詮釋這個社會文明的破碎與女性的抗爭崛起。

被撕碎的照片,被撕碎的文明。

帕瓦娜戰爭中斷腿的父親因藏禁書,被曾經的學生構陷而入獄,家中弟弟尚小,沒有男性陪伴,這一對母女還是決意探望。

帕瓦娜和媽媽不辭辛勞奔到監獄,企圖看望關押在獄的父親,卻被監獄關押人員一頓劈頭蓋臉地毒打,帕瓦娜父親的照片也被撕得粉碎,帕瓦娜追逐著找回那些碎片拼湊起來,但還是缺了父親的嘴角。

這是被撕碎的照片,也是被撕碎的文明。 帕瓦娜拼湊的是照片,也是一種對文明的希冀與呼喚。

賣掉紅嫁衣 與剪辮子,這是對傳統女性標籤的一種打破,對命運的一種無聲抗爭。

故事一開始,帕瓦娜就與父親一起,在塵土飛揚的街口擺攤,為人代筆讀信。

攤位上擺放一件手工製作的,的閃閃發亮紅嫁衣,在一片土色的背景下,是那麼的耀眼。

那一抹鮮豔的紅,一直刺痛著我的神經。

奧斯卡提名動畫《養家之人》:在這個國家,做女孩太難了


那是他們家裡最值錢的東西,出賣嫁衣是一種生存的無奈。

畢竟嫁衣是女孩子無比重要的幸福與牽念,起初帕瓦娜是不捨的,但在生活的磨礪下,帕瓦娜漸漸變得成熟而老練,推銷起那件紅嫁衣來,駕輕就熟。

在阿富汗,女性更像是一種附屬品,不能對外露臉,更不能剪辮子。

她們得恪守傳統賦予她們的角色,溫柔,順從,討好丈夫,相夫教子。

沒有丈夫或兄弟的陪伴不能出門,因為父親的被捕,帕瓦娜的家庭面臨斷糧的危機,身為小女孩的她去買食物,也被拒絕。

她看見沒有男性陪伴的婦人被痛打,趕回家門。

為了生存,她剪掉一頭烏黑的長髮,換上死去的哥哥的衣服,走出家門。

奧斯卡提名動畫《養家之人》:在這個國家,做女孩太難了


這種身份的暫時互換,使她有了一種像男性的自由,自由行走在街道,不必遮遮掩掩因為一陣風吹露腳踝就換來一頓毒打,不必因為是女性而被限制工作,這種偷來的身份和自由,讓她的生命也開始與無力反抗的母親和姐姐有了區別。

帕瓦娜的好友,同樣女扮男裝養家餬口的肖希婭,她們是萌發反抗意識的新一代,比起眼神無光,只會低眉順眼的姐姐,她們的眼裡還燃燒著一種生活的希望,燃燒著一種衝破眼前命運的 渴望。

藍色海洋卡片,那是一種希望與自由的所在。

肖希婭一直藏著一張椰風海韻的卡片,那一汪的藍色,是她夢想的去處,自在而安寧,自由而暢快。

那是一種希望的所在。 眼前的生活雖然讓她們精疲力盡,讓她們寸步難行,讓她們身心重創,但是隻要還有點盼頭,生活就不會枯萎。

奧斯卡提名動畫《養家之人》:在這個國家,做女孩太難了


帕瓦娜姐姐的世界已然枯萎,她有的只有不可預測的婚姻,拯救她或者毀滅她。

但是帕瓦娜與肖希婭與姐姐不同,她們念過書,她們識字,心裡一直有不滅的希望,那是她們對抗苦難生活的力量源泉。

被撕碎的照片,出售的紅嫁衣,剪掉的長辮子,藍色大海的明信片,這四種象徵,是毀滅的文明的象徵,是絕望裡的一種希望。

這四件東西是對社會一種無聲的鞭撻,它沒有控訴當局的殘暴,它雖然沒有強烈抨擊,但卻讓觀眾為之戳心。

那些被侮辱被踐踏的女性,她們的遭遇看得我們脊背發涼。

兒童的世界尚如此荒涼,成人的世界,她們有的只是屈辱,麻木與忍耐。

每個佈滿灰塵的面孔背後都有一個靈魂。

當女人用柔軟把自己武裝起來時,她們是最堅強的。——(法國作家)德芳

為生活奔波的帕瓦娜,臉上佈滿了喀布爾的灰塵,灰塵之下是一個女性不屈的靈魂。

在親情的撫慰下,帕瓦娜以無畏的姿態,在這片荒涼的土地上,與命運抗爭。

也許這種承擔與反抗,力量微薄,如豆之光,但是卻是一種萌芽與進步。

米蘭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這樣說: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成了最強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負擔越重,我們就越真切實在。

因為負重前行,我們的生命被賦予了一種意義,因為負重前行,在苦難與擔當裡,我們更加真實,也更能理解人生。

奧斯卡提名動畫《養家之人》:在這個國家,做女孩太難了


3、開放的結局,暗含著生活的波瀾與希望

整部電影畫面精製,客觀推進故事,不偏不倚,人性的善與惡,生活裡的苦難與痛苦,親情的守候與愛的護衛,絕望與希望,這是一部寫實主義的動畫,但不只是獻給孩子,而是獻給成人,讓人在震撼之餘不免深思,也難怪能夠入圍奧斯卡動畫提名。

電影的結局是一個開放的結局,帕瓦娜在一位沉默寡言的塔利班大叔的協助下救出父親,在茫茫夜色裡,帕瓦娜推著奄奄一息的父親向著家的方向走去,而另一個地方,她的姐姐和母親,輪流揹著幼小的弟弟也在夜色裡,穿過可能埋有地雷的沙漠,走向家的方向。

歷盡劫難的一家人能否安然團聚,很難說,要知道帕瓦娜的哥哥,就在她這麼大的時候,僅僅因為撿起一個玩具就被炸死了。

帕瓦娜能否在20年之後與肖希婭相遇在碧波盪漾月亮升起的海邊.....

奧斯卡提名動畫《養家之人》:在這個國家,做女孩太難了

開放的結局,卻有了無限的可能,也許是悲慘,痛苦,也許是團圓和幸福,但這就是這片土地上的生活啊,充滿了苦難、未知與希望。

生活是一個未知數,雖然寫滿無數可能,但誠如阿富汗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生活總會繼續。

你可以鏗鏘有力,但不可以仗勢喧囂,滋潤玫瑰的永遠是雨露,不是雷聲滾滾。


奧斯卡提名動畫《養家之人》:在這個國家,做女孩太難了

在這個並不公平太平的世界裡,帕瓦娜一家相濡以沫,攜手走過這炙熱滾燙的一段人生.....

這是個殘酷、絕望的苦難世界,同時它又以希望、救贖、愛來撫平痛苦,讓人們在苦難裡緩慢前行。

這部電影讓我們看見阿富汗,陷入水深火熱的女性的真實生活。

對女性的解放,以及女性自由,受教育權,工作的權利,這一條路依然任重道遠。

期待著阿富汗女性掀起蓋頭,大聲呼喊,放聲高歌的那一天。

雖然我們有幸生在一個女性低位有很大提高的時代,那也是無數女性以血淚犧牲和鬥爭換來的解放。

接受教育,學習進步,有一樣可以傍身的工作和技能,女性在對抗這個世界的不公時便也多了一份底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