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大概是什么时候被称为圣人的?

mtolao


经过近现代的一些影响深远的政治相关的不可描述的XX活动。确实有些东西的根断了。此为前提。

若按“三不朽”的标准,阳明先生在明朝早已被称为圣人。无奈过世太早,又偏好因人施教,不重文字。导致了身后弟子心学的分裂,也为日后心学的衰落埋下了祸根。明朝后期与清朝,阳明心学的拥趸并不少,说明清无人重视,可能是有所误解。到了近现代阳明心学的大家多在日本,建国后多在台湾。大陆则是近几年可能是当年明月的作品,才在大众引发了一些阳明热吧。


我们的凡尘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个人理解:

无善无恶是最高境界,

有善有恶是动了意念,

动了意念还能知善知恶算你有良知,

正是你发现了自己的良知,才会去格物以求知!

王阳明四句教,无是道家的至上,有是儒家的内涵,后两句包含因果关系,应是释教之义!四句话,包含了儒释道,打通思想界,也总结了自己的毕生学术!

个人浅显理解,如果不对,阳明先生您多多担待!多做自我批评,主要是您老人家的思想太深奥了!

阳明之后,圣人之言立,圣人之教行!


浅醉一生130


普遍认为中国古往今来只有两个半圣人一是,半个是,还有一个就是比曾国藩还早的王阳明。近代有人对曾国藩的评价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官、为将、为相一完人”。这半个圣人的评价就这么高,那么一个圣人的王阳明又是什么样的呢?

王阳明,浙江余姚人,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明朝的心学大师。他从出生就异于常人,他母亲怀胎十四个月才生下他,还因为祖母夜梦仙人,乘云而来,给他取名叫王云。

  但是这孩子从生下来就不会说话,为此,家里人很难过,结果他5岁那一年,家里来了一个和尚,见到这孩子说,这孩子好啊,只是说破了。这句话令他的爷爷顿悟了。

  “云”字不就有说的意思吗?不就是道破天机——仙人乘云而来了吗?于是立即按照《论语》给王阳明改名为守仁,名字一改就会说话了,当然不是当时就说话儿,是逐渐学会说话了。这的确神异的不得了!

从小王守仁就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他的父亲是状元公,祖父的学识也很渊博,所以王守仁的家庭教育条件很好。

  王阳明在私塾读书的时候,老师问了大家一个问题:“天下第一等的事情是什么?”大家都答了的答案,没有让老师满意,而王阳明回答这个问题是冲口而出,作圣人是天下第一等的事情。这个境界令老师和后世的人们都惊掉下巴,但是这就是少年壮志呀!谁敢说人家做不到?这就是志向异于常人。

王阳明不但这样说而且身体力行的真干,最著名的就是格物——在家里格竹子,结果太用功生病了,这也促使他反思的思想,后来他又出游边塞,准备收复失地。除了读书学习,他还主要学习兵法和武艺,目的是有一天要建功沙场,所以他射箭射得不错。这是行为异于常人。

  参加是他必然的人生道路。三次考试才中举,到工部观政,后来,得罪大被打了四十廷杖,贬为龙场驿丞,就这样,刘瑾还派人追杀他,他制造了一个投水自杀的假象才得以逃脱。这是智识异于常人。

此时他父亲也被刘瑾赶出北京调往南京任职,王阳明回家见了一次父亲,他父亲说既然朝廷有令你就赴任吧,于是王阳明到了当时的贵州龙场,明朝的时候那里还是化外之地,瘴疠之乡,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王阳明在这里经历了极端艰苦的生活,他亲眼见到上任的小官吏死在路上,他带人把死者掩埋了。

  当时没有房子住,他住在一个石洞里,睡在一口石头棺材里。但是当地的群众并不歧视他,帮助他们盖房子,建宿舍,这令王阳明很感动,他把这称为“良知”,王阳明新学的核心就是“致良知”。

王阳明认为少数民族内心和我们一样都有良知,这种良知发挥出来就是很大的能量,可以照亮我们的人生,照亮世界甚至宇宙。于是他继续反思自己为学为官为人的整个历程,终于有一天,他在石棺里思索,夜色浓重,四野寂静,什么都看不见,什么都听不见,但是王阳明的内心世界正经历一场电闪雷鸣、岳撼山崩的激烈斗争。

  突然之间王阳明大喝一声,刹那间,如同一道闪电劈开了浓重的夜幕,照彻山河万朵,王阳明终于悟到了心学的真谛,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这是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异于常人。

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成就了王阳明心学。王阳明掌握了这样一种强大思想武器,于是在为人处世中无往而不胜。先是在贵州龙场讲学,影响很大。贬谪期满出任庐陵知县,刘瑾倒台之后被召入京,王琼对王阳明非常钦佩,推荐他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地。

  这一去就引出一段平定江西匪患的故事,接着又平定宁王的叛乱,四十三天平定酝酿十几年的叛乱,而王阳明手下都是的军队。这是处理危机异于常人。

  他在平定江西匪患和朱宸濠叛乱的过程中,不但用兵法,而且还是用心理战,深入细致的分析对手的心理动向,采取坚决有效的措施打击对手,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比如和朱宸濠决战时立起一面白旗“宁王已擒,我军不得纵杀”,这造成叛军混乱而致大败。第二阳明就抓住了朱宸濠。

  最后王阳明病逝于回家的路上,离家只有最后一段水路了,他却再也支撑不下去了,临死留下“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八个字遗言。

  他的心学影响巨大,曾国藩说,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蒋一生崇拜王阳明,败逃台湾后将台湾草山改名为阳明山。日本海军元帅海军大将有一块腰牌上刻着“一生伏首拜阳明”。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断言“二十一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王阳明的一生最精彩的莫过于落难后刻苦自强,实现龙场悟道的伟大飞跃,他用实际行动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人在挫折和失落中要坚强要坚持。


昨日星海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

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封爵新建伯,隆庆时追赠侯爵。

王守仁是明代心学集大成者,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阳明集大成。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的直接源头是陈献章与湛若水的“陈湛心学”,阳明心学和与陈献章的学说堪相一致,已是学界的共识。

万历十二年(1584年),在王守仁逝世后五十四年,王守仁从祀孔庙,他与薛瑄、胡居仁、陈献章一起成为明朝从祀孔庙的四位学者。王守仁的从祀,表明王阳明心学最终得到了官方的认可。王阳明心学后来还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老孙00000000


若按“三不朽”的标准,阳明先生在明朝早已被称为圣人。无奈过世太早,又偏好因人施教,不重文字。导致了身后弟子心学的分裂,也为日后心学的衰落埋下了祸根。明朝后期与清朝,阳明心学的拥趸并不少,说明清无人重视,可能是有所误解。到了近现代阳明心学的大家多在日本,建国后多在台湾。大陆则是近几年可能是当年明月的作品,才在大众引发了一些阳明热吧。



国学紫微


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

都要吃饭拉屎,圣与凡,无不同。


故乡明月


三个半圣人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