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道樂傳承人“二滿倉”

道樂是下面高鄉珍稀的傳統宗教音樂文化,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譽為世界道教音樂的“活化石”。它起源於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的輿論發動過程中。下面高鄉相對閉塞的地理環境使道樂受外界文化影響較小,其演奏一直在中國民間打醮、超度亡靈等場合進行,形成了一種獨特的中國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演奏道樂要有很純熟的技巧,演練有“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出徒有“三年管子兩年笙、笛簫天天起五更”之說。當地成熟的樂手大都從十幾歲練起,技巧達到爐火純青程度的不為少數。


民間道樂傳承人“二滿倉”

武存德今年49歲,他成為遠近聞名的民間道樂傳承人已近三十載,同時,他還有一個更加廣為流傳的稱號“二滿倉”。

清末民初,武存德的祖爺爺武巨工流落到朔州平魯,先當了半輩子和尚,後還俗娶妻生子。再後來,迫於生計學習道樂併成為道樂傳承人,開始學習經文,在本地域的喪葬中為逝者舉行超度儀式。

從祖爺爺這一輩到武存德,武家作為道樂傳承人已經傳承了100多年。二滿倉在平魯一帶的鄉村遠近聞名。目前平魯區道樂有兩個分支,二滿倉這一支在白家粱村,另外一個分支在韓村,而韓村這一支楊姓往上溯源,也是從白家梁村緣起和發家的。


民間道樂傳承人“二滿倉”

武存德從小耳濡目染,就喜歡學習經文和各種喪葬儀式中使用的樂器,小學三年級的時候他已經會拉板胡。

上中學的時候,武存德一邊在學校讀書,一邊繼續學習經文、鑽研古典樂器。高中畢業後,雖然有很好的工作分配機會,但是武存德出於對古樂的熱愛,放棄了安穩優越的工作,毅然成為一名民間道樂傳承人。有人也稱這一行當叫做“先生”。

回首過去的幾十年歲月,道樂在“文革”期間被禁止了十幾年,改革開放之後,這些風俗被重新拾起,受到了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重視,武存德也受到了地方鄉親們的歡迎。道樂進行過程中,十里八鄉都趕來觀看,武存德一度還曾進入平魯文化館工作半年,但後來仍然選擇放棄了文化館的工作,繼續其道樂生涯。


民間道樂傳承人“二滿倉”

俗話說“鼓五道六”,一個道班由六個人組成,武存德作為道主,與其他五人各有分工。一場為期三天的活動,通常從逝者離世後的晚上開始,分為普經、寫經、叫廟、師聲等步驟。第二天上午,道班先要進行開經、送懺、上廟,到中午時進行陽返,下午做道場、誦經,同時笙、管、板胡等樂器也開始上場演奏,到了晚上進行送孤。第三天舉行最後一項起棺儀式,至此整個儀式才算塵埃落地,逝者得以安息。

超度活動中經常唸誦的經文有《正三晝夜經》《一晝二夜經》等。武存德的經文都小心翼翼地包裹在一塊紅布里面,這些紙頁泛黃的經文是爺爺輩傳下來的老物件,被他當作寶貝予以珍藏。

2016年,因為太過於勞累,武存德的身體出了問題,還去醫院做了心臟搭橋手術。修養一段後,身體稍有好轉,武存德便和他的伴當們繼續頂風冒雨,各地奔走。

對於這一行的傳承,武存德並不擔心,他說:“侄子等親戚有不少都願意跟著學”。相信“二滿倉”這塊招牌,一定會繼續發光,傳承後繼有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