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眼中的仁是和我們自己的仁一樣嗎

“仁”也是我國哲學史中最為重要的理念之一,它也是孔子學說的核心。在記錄孔子及其弟子對話的《論語》中,“仁”字一共出現了109次。可以說,每一句話裡的立論角度都不同,因此內涵非常豐富。孔子在不同的情況下,對“仁”進行了多層次的闡述,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孔子認為“克己復禮”是“仁”的一個部分。一次,顏淵問他什麼是仁,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也就是說,約束和節制自己不合理的慾望,讓自己做的事情都符合禮的原則,就是仁。顏淵接著問,自己想要“克己復禮”,具體應該怎麼來做呢?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也就是說,要達到仁的境界,必須在視、聽、言、動等各個方面都符合禮的要求。

孔子眼中的仁是和我們自己的仁一樣嗎


第二,孔子認為“仁者愛人”。樊遲向孔子請教仁。孔子說:“也沒什麼高深的,就是愛人。”又說“仁者莫大於愛人”。從這個角度上來講,“愛人”是仁者的基本精神。

第三,孔子認為,仁就是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孔子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又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仁者自己成功了,取得成就了還不算,還要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讓他們早日實現自己的目標;同時,對於自己不喜歡的事物,不要強加給別人。仁者要有一生為念的心態。所以,曾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眼中的仁是和我們自己的仁一樣嗎


第四,孔子認為,孝悌是仁的基礎和做人的根本。他說:“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第五,孔子將“仁”當作人應該必須維護的最高原則。孔子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又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從這些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孔子認為,追求仁的時候不應該向外,而應該向著自己的內心,等到自己內心真正淨化了,能夠遵守禮儀了,距離仁的境界就不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