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展·VR看“從南越國宮署遺址到海上絲綢之路”展

園林線上課堂(27)| 觀展·VR看“從南越國宮署遺址到海上絲綢之路”展

在當前特殊時期,中國園林博物館“閉館不閉展,服務不斷線”,推出“園林線上課堂”,持續推廣科普教育。

為了讓您宅在家裡也可以享受一個人的專場展覽,中國園林博物館推出線上觀展,精選出30餘個歷年優秀展覽,以VR虛擬展覽和視頻科普等多種形式,帶您再次“回到展廳”,探尋園林歷史文化脈絡。


中國園林博物館舉辦虛擬展覽

足不出戶

線上觀看

“從南越國宮署遺址到海上絲綢之路”

觀賞中國最古老的園林格局

瞭解久遠的海上絲綢之路節點城市

長按二維碼或手機掃描進行線上觀展

↓↓↓

園林線上課堂(27)| 觀展·VR看“從南越國宮署遺址到海上絲綢之路”展

↓↓↓

園林線上課堂(27)| 觀展·VR看“從南越國宮署遺址到海上絲綢之路”展




自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提出後,得到了“一帶一路”沿線的亞洲、非洲、歐洲國家和地區以及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廣泛響應與支持。


當前,共建“一帶一路”正在向落地生根、持久發展的階段邁進。總結和展示古絲綢之路上經濟、政治、文化交往和不同文明互學互鑑的歷史經驗,對於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走深走實、促進不同文明交流互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意義。


今天我們就來回顧一下在中國園林博物館舉辦的“從南越國宮署遺址到海上絲綢之路”主題展。展覽通過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的文物,展示了南越國、南漢國的宮署和園林,同時也展示了海上絲綢之路對各國文化互通的影響。


園林線上課堂(27)| 觀展·VR看“從南越國宮署遺址到海上絲綢之路”展


南越國宮署遺址自1975年被發現,經三次大型發掘,神秘的真容終於展露在世人面前,一個發達富庶的南越國徐徐向我們走來。層層累積的考古遺存,是廣州作為嶺南地區政治中樞和城市發展變遷的歷史縮影;夯土層中掩埋的一件件異域文物,生動再現了南越王國開港通商、寶舶雲集的場面,為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的早期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例證。


展覽通過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文物,體現出中國最古老的園林格局,折射出久遠的海上絲綢之路節點城市,見證園林與城市發展的密切關聯,喚醒人們對源起於古絲綢之路重大發現的記憶和暢想。


第一部分 考古驚現 南越遺存


1975年在廣州的市中心,一處秦代造船遺址在被層層夯土掩埋兩千多年後暴露於世人面前,後又歷經1995年發現西漢時期南越國宮苑的“蕃池”,1997年發掘南越宮苑的曲流石渠,2000年發掘南越國一號宮殿,徹底揭開了南越王宮宏大的規模和考究的園林建設,並兩次位列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第一單元 遺址初現


1975年,考古人員在廣州市中山四路原市文化局大院內修建地下設施時,發現了秦代造船遺址和覆壓其上的南越國磚石走道,立刻進行搶救性發掘,發掘面積約400平方米,揭開了南越國宮署遺址考古發掘的序幕。


1995年,廣州市電信局計劃在忠佑大街西側興建綜合樓,再一次發現了宮苑遺址,經搶救性發掘,清理出南越國時期大型石構水池的西南一角約400平方米,一處重大的考古遺址逐漸揭開了神秘的面紗,展現在世人面前。


園林線上課堂(27)| 觀展·VR看“從南越國宮署遺址到海上絲綢之路”展

1975年發掘的秦代造船遺址1、2號船臺


園林線上課堂(27)| 觀展·VR看“從南越國宮署遺址到海上絲綢之路”展

疊壓在造船遺址之上的南越國磚石走道


園林線上課堂(27)| 觀展·VR看“從南越國宮署遺址到海上絲綢之路”展

1994年8月,中山大學人類學系考古專業師生參加秦代造船遺址發掘。


園林線上課堂(27)| 觀展·VR看“從南越國宮署遺址到海上絲綢之路”展

在西探溝發掘出的造船遺址1~3號船臺


園林線上課堂(27)| 觀展·VR看“從南越國宮署遺址到海上絲綢之路”展

1995年忠佑大街西側建築工地發掘現場,清理出南越國時期大型石構水池的西南一角約400平方米。


第二單元 考古成果


1975年至1998年,是配合城市基本建設進行搶救性發掘的第一階段,主要收穫是發現了南越國王宮的宮苑遺蹟;2000年,進入遺址發掘第二階段,在兒童公園內小範圍試掘探尋南越國宮殿區,發現了南越國一號宮殿基址;2002年至2009年為遺址發掘第三階段,根據試掘結果,有計劃按步驟的主動性發掘,除發掘出西漢南越國和五代南漢國的宮殿基址外,還清理出自秦漢至民國時期的文化遺存。


園林線上課堂(27)| 觀展·VR看“從南越國宮署遺址到海上絲綢之路”展

南越國曲流石渠遺蹟航拍現場


園林線上課堂(27)| 觀展·VR看“從南越國宮署遺址到海上絲綢之路”展

2003年11月,考古人員在清理南越國一號廊道遺蹟。


園林線上課堂(27)| 觀展·VR看“從南越國宮署遺址到海上絲綢之路”展

2003年,考古人員正在清理南漢國磚砌水渠遺蹟。


園林線上課堂(27)| 觀展·VR看“從南越國宮署遺址到海上絲綢之路”展

地層關建柱


園林線上課堂(27)| 觀展·VR看“從南越國宮署遺址到海上絲綢之路”展

銅箭鏃

秦代(前221-前207)

通長3.5釐米

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

箭鏃是入越秦軍配備的武器之一,是秦統一嶺南的重要歷史物證。


園林線上課堂(27)| 觀展·VR看“從南越國宮署遺址到海上絲綢之路”展

方格紋陶罐

南越國(前203年-前111年)

口徑20.3、高26.6釐米

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

陶罐表面飾方格地紋,間戳圓形幾何圖案,陶質堅緻,是南方越人燒造的日常生活用陶器。


第二部分 嶺南重地 御苑遺珍


廣州古稱番禺,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曆史的文化名城。考古發掘和文獻記載證實南越國宮署遺址所在地是廣州兩千多年來一直不變的城市中心,成為廣州城市發展的核心記憶。尤其是南越國御苑更是成為我國現存最早的一處王家園林實物遺存,在中國園林史的發展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第一單元 南越宮苑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嶺南,設置桂林、南海和象郡。公元前203年,趙佗據有嶺南三郡建南越國。番禺(今廣州)既是秦漢時期南海郡治,也是南越國都,逐漸從一個原始社會末期的南越人聚居地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商業都會之一。南越國積極奉行“和輯百越”的民族政策,發展海上交通,擴大商業貿易,在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裡,使嶺南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


都城番禺的政治中樞是南越國宮苑,主要包括宮殿和御苑等。以曲流石渠為核心的御苑在宮苑之內,其中人造水景佔據主要地位,石渠、石池是御苑的核心區,大量種植植物,飼養動物,御苑佈局上仿秦漢都城法天象地的手法,反映了西漢時期的造園水平,也見證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園林線上課堂(27)| 觀展·VR看“從南越國宮署遺址到海上絲綢之路”展

南越國宮苑曲流石渠遺蹟


園林線上課堂(27)| 觀展·VR看“從南越國宮署遺址到海上絲綢之路”展

南越王宮博物館曲流石渠復原照片


園林線上課堂(27)| 觀展·VR看“從南越國宮署遺址到海上絲綢之路”展

石構水池想象復原效果圖


園林線上課堂(27)| 觀展·VR看“從南越國宮署遺址到海上絲綢之路”展

南越王宮想象復原效果圖


園林線上課堂(27)| 觀展·VR看“從南越國宮署遺址到海上絲綢之路”展

印花大方磚

南越國(前203年-前111年)


宮殿臺基四周的散水鋪磚。南越國宮殿用磚形式多樣,大方磚、長方磚、小方磚、三角磚等,大多有模印精美的幾何圖案,體現出宏偉輝煌的王家氣派,是“秦磚漢瓦”的傑出代表。


園林線上課堂(27)| 觀展·VR看“從南越國宮署遺址到海上絲綢之路”展

倒“萬歲”文字瓦當

南越國(前203年-前111年)


瓦當在古代多用於宮殿和官署等級別較高的建築上。秦漢以前,“萬歲”一詞是歡呼祝頌的代詞,用來表達對某人的敬佩或祝福,寓意吉祥。


園林線上課堂(27)| 觀展·VR看“從南越國宮署遺址到海上絲綢之路”展


南越王宮遺址出土的部分板瓦和筒瓦還粘接有菱形或圓錐形的瓦釘,形制特殊。


園林線上課堂(27)| 觀展·VR看“從南越國宮署遺址到海上絲綢之路”展


園林線上課堂(27)| 觀展·VR看“從南越國宮署遺址到海上絲綢之路”展


第二單元 南漢風雲


南漢建國比南越國晚了一千餘年,卻依舊將國都和宮殿建在南越國的基址上。五代後梁貞明三年(917年),原唐清海軍節度使劉巖(龑)據嶺南地區稱帝,建南漢國,定都廣州,改廣州為興王府。南漢國曆三世四主,971年被宋所滅,國存55年。


南漢統治期間,政治措施得宜,社會穩定,還利用廣州兼具內河和外海港口城市之利,積極發展海上交通與對外貿易,府庫殷實。南漢立國後又在城內外大興土木,遍築宮殿和苑囿。已發掘有一號、二號和三號宮殿以及池苑等遺蹟,建築規模宏大、用材精美,顯示出昔日王宮的雄偉華麗。


園林線上課堂(27)| 觀展·VR看“從南越國宮署遺址到海上絲綢之路”展

南漢一號宮殿北面殿堂磉墩


園林線上課堂(27)| 觀展·VR看“從南越國宮署遺址到海上絲綢之路”展

南漢二號宮殿東迴廊及第一進殿基址


園林線上課堂(27)| 觀展·VR看“從南越國宮署遺址到海上絲綢之路”展

南漢一號宮殿想象復原效果圖


園林線上課堂(27)| 觀展·VR看“從南越國宮署遺址到海上絲綢之路”展

蝴蝶牡丹花紋磚

南漢(公元917-971年)


用於鋪砌南漢宮殿庭院地面,磚面模印四隻展翅騰飛的蝴蝶,四角飾牡丹紋。牡丹象徵富貴,蝴蝶與“疊”字諧音,寓意富貴疊來。反映南漢憑藉海上絲綢之路優勢國家富足。


園林線上課堂(27)| 觀展·VR看“從南越國宮署遺址到海上絲綢之路”展

太湖石

南漢(公元917-971年)

通長44、通寬28釐米

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


此太湖石為五代南漢國宮苑水池駁岸積石。


第三部分 帆影千年 海絲遺風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人藉助季風與洋流等自然條件,利用傳統風帆航海技術開展貿易的海上大通道,也是東西方文明交流、傳播與融合的對話之路。廣州是秦漢時期九大都會之一,地處南海之濱和珠江入海口,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最早形成的港口城市之一。


南越國宮署遺址是廣州2000多年來嶺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海上貿易管理機構所在地,在東西方海上貿易交流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是重要的海絲文化遺產。


第一單元 絲路繁榮


海上絲綢之路興起和形成於秦漢時期,公元前3~1世紀以廣州為中心的南海海上交通貿易格局逐漸形成。隋唐時期“廣州通海夷道”是當時世界上航線最長的通道。政府加大對蕃貨海貿管理,招徠藩商,先後設置市舶使、市舶司等機構,海上絲綢之路發展至全新的高度。


宋元時期海上絲路進入鼎盛,大批的外銷瓷和香料往返於各國,這一階段航海業持續發展,海上絲路不斷繁榮。明清時期實行“時開時禁,以禁為主”的海外貿易政策,見證了以廣州為樞紐的南海絲綢之路的興衰,奠定了南越國宮署遺址延續至明清時期在廣州的中心地位。


園林線上課堂(27)| 觀展·VR看“從南越國宮署遺址到海上絲綢之路”展

不同時期廣州海上交通示意圖


園林線上課堂(27)| 觀展·VR看“從南越國宮署遺址到海上絲綢之路”展

波斯藍釉陶片

南漢(公元917-971年)


古代波斯素以製陶著稱,在南漢國宮殿內發現了大量的波斯藍釉陶片,說明南漢與波斯貿易往來密切。


園林線上課堂(27)| 觀展·VR看“從南越國宮署遺址到海上絲綢之路”展

玻璃料珠

東晉(317-420年)


經檢測,為來自南亞或東南亞地區的費昂斯(faience)珠子,多與玻璃管串成飾物。晉、南朝時期,玻璃製品造型美觀獨特,但數量稀有,大多為舶來商品。


園林線上課堂(27)| 觀展·VR看“從南越國宮署遺址到海上絲綢之路”展

長沙窯白釉綠彩執壺

唐(618年-907年)


長沙窯窯址在湖南省長沙市望城區銅官鎮及石渚瓦渣坪一帶,又稱銅官窯。唐代重要瓷窯。產品以青釉為主,盛行釉下彩繪,主要有青釉下描繪以鐵、銅為著色劑的褐彩、褐綠彩。其釉下彩繪工藝對中國古代陶瓷裝飾產生了深遠影響。產品不僅內銷,而且大量外銷,出土於日本、朝鮮半島、東南亞、西亞等廣闊的地域。


園林線上課堂(27)| 觀展·VR看“從南越國宮署遺址到海上絲綢之路”展

長沙窯青釉褐斑貼人物紋瓷片

唐(618年-907年)


以人物、動物、植物等模印紋樣貼在壺、罐等器物上是長沙窯另一獨具特色的裝飾工藝。陶片上是典型的胡人舞蹈題材造型,具有濃厚的異域特色。


園林線上課堂(27)| 觀展·VR看“從南越國宮署遺址到海上絲綢之路”展

漳州窯青花雙鹿花卉紋盤

明(1368年-1644年)

直徑22、高4釐米

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


又名克拉克瓷,這是歐洲人對明末清初來自中國,具體產地不明的青花瓷器的統稱。後經考古發掘得知,這些瓷器多產於福建的漳州地區,以連續開光圖案裝飾為特點,紋飾繁縟,深受歐洲王公貴族喜愛。


第二單元 海絲影響


廣州是見證中國海上絲綢之路興起、發展和繁榮歷史變遷的港口城市,在商業貿易、文化交流、宗教傳播、人員往來、民族融合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作為城市核心的南越國宮署遺址更是展現了海上絲綢之路在園林、建築、藝術等方面帶來的重要影響。


園林線上課堂(27)| 觀展·VR看“從南越國宮署遺址到海上絲綢之路”展

南越國宮苑曲流石渠彎月形水池上的八稜石柱


園林線上課堂(27)| 觀展·VR看“從南越國宮署遺址到海上絲綢之路”展

印度巴賈石窟第12窟的八稜石柱


園林線上課堂(27)| 觀展·VR看“從南越國宮署遺址到海上絲綢之路”展

印度桑奇大塔八稜石柱圍欄


園林線上課堂(27)| 觀展·VR看“從南越國宮署遺址到海上絲綢之路”展

八角形石望柱

南越國(前203年-前111年)

殘高28.9、柱體徑9.8—10.4釐米

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

八角形石望柱,柱身八角形,方形底座下有凸榫。公元前3世紀至前1世紀,希臘化浪潮波及印度,印度出現了具有希臘風格的建築,如巴賈石窟和桑奇大塔使用了希臘式八角形石柱。南越國宮苑大量使用八角形石柱,應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經印度間接受到波斯文化影響的結果。


園林線上課堂(27)| 觀展·VR看“從南越國宮署遺址到海上絲綢之路”展

銅佛像

南漢(公元917-971年)

通高9.7釐米,最寬2.5釐米

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

南漢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南下士人云集,是嶺南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也是佛教文化昌盛的時期。


園林線上課堂(27)| 觀展·VR看“從南越國宮署遺址到海上絲綢之路”展

青釉蓮花紋瓦當

南漢(公元917-971年)

當徑10.2釐米

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


蓮花在佛教中代表聖潔、智慧和覺悟。圖中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的蓮花紋瓦當,傳達出當時佛教對中國古建築的廣泛影響。


園林線上課堂(27)| 觀展·VR看“從南越國宮署遺址到海上絲綢之路”展

西村窯青釉軍持

北宋(960-1127年)


軍持是伊斯蘭教和佛教徒的淨手器。西村窯以位於今廣州西村而得名,是北宋時期廣州的外銷瓷窯。西村窯產品以青釉為主,其次為黑釉和綠釉,其生產的瓷器多數銷往東南亞、南亞等地區。軍持是伊斯蘭教和佛教徒的淨手器。


園林線上課堂(27)| 觀展·VR看“從南越國宮署遺址到海上絲綢之路”展

汀溪窯系青釉劃花紋碗

宋(960年-1279年)

汀溪窯址位於福建省同安縣(現屬廈門市同安區、翔安區)。釉色以青黃為主,以枇杷黃色為代表,其燒造年代以南宋至元初為主。汀溪窯青瓷大量出口外銷,傳到日本後,受到日本茶道“開山之祖”村田珠光的喜愛,故日本學者把同安青瓷譽稱為“珠光青瓷”。汀溪窯青瓷在日本、朝鮮、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均有出土,尤其是日本鎌倉海岸、唐津山麓遺址等有大量出土。


從定睛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端到聚焦南越王宮宮苑遺址的發掘,歷史再一次向我們展示了文化的多元與民族的融合。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以商貿為依託,秉承“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是一條承載文化、藝術的和平之路。它以深遠的意義和廣博的內涵,對推動世界文明進程產生重大影響。

今天我們傳承絲路精神,不斷深化東西方的交流與融合,海上絲綢之路也因成為“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而備受關注。

此次展覽旨在通過博物館的視角,再現波瀾壯闊的絲路文明,向公眾傳播古代文明的遺產,弘揚共創絲路精神,推動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進程。


“園林線上課堂”將推出更多形式豐富的優質科普,藉助互聯網的力量,讓大家隨時隨地打開手機就能瞭解璀璨瑰麗的園林歷史文化、藝術、生態和科技。美的園林,就在你身邊。

關注中國園林博物館微信公眾號“微園林”

線上觀展覽 賞文物 品文化

後續還將有更多精彩的“園林線上課堂”系列推送


溫馨提示

1、做好個人工作場所清潔消毒,勤洗手,多通風,增強防護;

2、同一辦公空間內有多人時,佩戴好口罩,保持適度距離;

3、正確獲取權威發佈的疫情信息,不傳謠、不信謠;

4、消除恐懼心理,作出理性判斷,保持良好心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