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日本“歪把子”被中国碾压,因设计太蠢被双方军队嫌弃

抗战时,日本“歪把子”被中国碾压,因设计太蠢被双方军队嫌弃

(大正十一式机枪,绰号"歪把子")

二战日军列装的大正十一式轻机枪,由于设计时为让射手贴腮瞄准,该枪的枪托有意向右弯曲,因此该枪在中国又被称为"歪把子"机枪。一战之前日俄战争爆发,俄军中首次大规模使用机枪,让日军见识到了自动武器的威力。在203高地战斗中日本陆军的劲旅第7师团和第1师团,向该地发起冲锋遭到了俄军马克沁机枪的迎头痛击,大量端着刺刀冲锋的日军纷纷倒在了马克沁机枪的火舌之下,仅这一战日军就死亡超过5000人,并且多名高级军官阵亡。在整场战争中,日军伤亡达到了8万多人,其中超过一半都是死在向马克沁重机枪发起冲锋的路上。

抗战时,日本“歪把子”被中国碾压,因设计太蠢被双方军队嫌弃

(死脑筋的日军集结最精锐的陆军师团向俄军配备有重机枪的203高地不断发起"板载冲锋",拿下了阵地,但是死伤惨重)

战后日军很快重视起了机枪的研制,但是早期研制的机枪过于沉重并且体积过大,无法单人携带。1908年日本参考了法国的霍奇克斯机关枪设计,设计了一种轻量化的机枪即"歪把子"的原型。

抗战时,日本“歪把子”被中国碾压,因设计太蠢被双方军队嫌弃

(大正十一式轻机枪和弹夹)

作为日本第一种自研轻机枪,其设计时带有很多奇葩的"日本特色"。包括该枪能够安装刺刀进行肉搏,远距离射击时精度比较高,但是其中最奇怪的就是该枪的供弹方式,在机枪设计中有过各种各样的供弹方式包括弹夹、弹带、弹链、保弹板等等,而"歪把子"却使用一种独特的弹斗供弹方式。之所以选择这种供弹方式是因为可以让机枪也使用和"三八"式步枪通用的6.5×50毫米步枪子弹以及标准5发弹夹。

抗战时,日本“歪把子”被中国碾压,因设计太蠢被双方军队嫌弃

(当时日本人想的很好,这种弹药箱装载的五发弹夹可以同时给步枪和机枪,进而实现弹药供应的统一化)

在射击时将6个弹夹放到弹斗之中一共能填装30发子弹。在射击打出五发子弹后(注意,最多连射5发就会有停顿),弹斗上方的盖子向下施加压力使最底层弹夹打完后弹夹自压弹机底部排出,叠在上面弹夹会因重力下降进入输弹位置,弹斗底部的推弹装置将弹夹中的枪弹推向给弹口推弹入膛,依次反复。这种"奇妙"构思听起来还不错,好像如果供弹手的手速够快,就能达到很高的射速了。但是事与愿违,这种奇葩的设计不仅没有让"歪把子"机枪拥有领先世界的性能,反而故障连连,很难使用。

抗战时,日本“歪把子”被中国碾压,因设计太蠢被双方军队嫌弃

("歪把子"机枪独特的装填方式)

因弹斗设计结构很复杂,导致该枪维护维修都很困难。弹夹时常卡壳,为了让该枪正常发射还要给机枪手配备油壶,经常要上油维护。并且弹斗开放式的结构,在战斗中很容易会进沙土杂质,导致枪机的不正常运作。除此之外,由于日本枪机质量不过关,无法承受和三八式步枪通用的6.5毫米步枪弹的膛压,导致射击不顺,机枪使用寿命变短,到头来日本陆军专门生产了一种减少装药的6.5毫米弹药,和步枪弹进行区分(白费劲了,还得另搞弹药)。

并且需要涂油和压弹的操作,该机枪几乎无法一个人操作,对于副机枪手的要求很高。在实战中的射速也大大低于设计时的每分钟500发,只能达到每分钟100发左右,因此在和中国的军队使用的"捷克式"机枪,和美国的勃朗宁机枪对射时常常处于下风。

抗战时,日本“歪把子”被中国碾压,因设计太蠢被双方军队嫌弃

(中华民国当时进口了大量ZB-26轻机枪,即"捷克式",在轻机枪对射上国军不输日本)

由于该枪的种种问题,1936年该枪就被九六式轻机枪取代,但是由于该枪已经生产了2万九千多把,并且适逢日军扩军,该枪就留在了作战部队当中继续使用,尤其在中国战场大量使用,不过敌对双方的军队似乎都不太喜欢"歪把子",即使作为缴获的武器装备也经常遭到嫌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