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養出“白眼狼”,這些事父母一定要做好!

有一種“白眼狼”是從小被父母“壓抑”長大的。


他們的童年遭受最多的就是強勢的安排與禁止,沒有尊嚴的譴責與批評。


他們從小從父母口中聽到最多的語言可能就是:


“你不可以這樣做”


“你一定要這樣做”


“你怎麼這麼差勁”


“別人家的孩子都可以,你為什麼不可以”


沒有表揚與認可,只有否定與打壓,更甚者動則拳腳相加。


還有一種“白眼狼”則是由他們父母自己傾盡全力養育而成的。


他們都有著共同的特徵:


他們已經有了所有的東西,仍所求無度,還要更多。


他們相信,自己和成人有同樣的權利,但是還沒有準備好接受長大該有的責任。


他們被高度保護與關愛,卻仍然不快樂、焦慮、憤怒。


父母一個偏頗很可能就會養出“白眼狼”,想不養出白眼狼,這些事你必須得做到。

不想養出“白眼狼”,這些事父母一定要做好!

給予孩子尊重與認可,孩子犯錯巧用方法批評、懲罰孩子


無論多大的孩子都是非常需要面子的,他們也有自己的尊嚴需求。


古人有育子七不責:對眾不責、愧悔不責、暮夜不責、正飲食不責、正歡慶不責、正悲憂不責、疾病不責


總結的非常智慧,每個父母都應該牢記。


批評懲罰孩子的時機很重要,批評懲罰孩子的方式更重要。


學術界曾經做過一個關於批評影響的測試,他們對幼兒園67個孩子做了情景模擬實驗,將小孩作為故事的主角,設置的情景都假設他們犯了錯誤,然後老師對他們的錯誤會做出不同的反應,以測試不同批評方式對孩子的影響。


第一種情況:個人批評,比如“我對你很失望”


第二種情況:結果批評,比如“這樣做事不對的,因為……”


第三種情況:過程批評,比如“你或許可以想出其他更好的方法來做這件事情”


實驗結果得出,對孩子說“我對你很失望”的結果是最糟糕的,而對孩子說“你或許可以想出其他更好的方法來做這件事”不但讓孩子更自信,感受更好,竟可以讓孩子的堅持度提升兩倍左右。


不想養出“白眼狼”,這些事父母一定要做好!

不想養出“白眼狼”,這些事父母一定要做好!

成為溫和的權威型父母


“權威型父母的教育方式是最理想的,需要適度的溫暖、愛,教會孩子界限的概念、設定界限,並督促孩子完成自己的任務。這會培養出自信、快樂、靈活、適應能力強的孩子。”美國心理治療師沃爾費什博士說。


之前看過蔡少芬的一個採訪,她說了這麼一段話,我深感贊同 :


“我個人是不贊成和孩子做朋友的。你可以做她很好的聆聽者,可以贊同她、可以安撫她,但不能‘親近’到做朋友。因為,必須讓孩子懂得尊卑、長幼之分,這樣將來她才會懂得去尊重老人、尊重老師、尊重上司。”


你可以與孩子心平氣和地講道理、設身處地的分析問題,但必須讓孩子知道,作為父母的權威性。


教養孩童的歷程中,同時需要父母的溫暖與控制,而不是隻有平和和成全。舒適相處的家庭模式”並不是指放縱孩子無底線,這個度要把握


在養育孩子在優先級上,父母要學會“先做好父母,再做好朋友” 。


在給孩子定規矩,也要向孩子解釋理由,允許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尊重孩子的感受,和孩子保持良好溝通。就算孩子撒潑打滾,也要堅定,有原則。


不想養出“白眼狼”,這些事父母一定要做好!

不想養出“白眼狼”,這些事父母一定要做好!

堅定而不堅硬


他們只要求孩子做到該做的,把承諾的事情執行到底,不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


當孩子“無理取鬧”時,他們會堅定的說不。


從小就要教會孩子如何“承擔後果”,如何負起責任。


履行自己對孩子的所有的承諾,同時也要要求孩子遵守約定。如果孩子沒有履行他的職責或有不正當行為時,將會面臨應得的後果。


比方說:“比如沒有按約定,關掉電視,開始做作業,那他就失去了每週三的動畫片時間”;或者“如果你玩完的玩具不收拾,那麼你就再也不會擁有新玩具”


讓孩子感受到挫折,覺得自己沒有把事情做好。從小讓孩子學會做選擇,併為自己的選擇負起責任。


不想養出“白眼狼”,這些事父母一定要做好!

不想養出“白眼狼”,這些事父母一定要做好!

疼愛不溺愛


讓孩子知道父母實現他提出的每個願望所要付出的代價,讓孩子知道自己所得到的每件東西的價值,當然不是和孩子哭窮,只是讓他從小就知道不是每件禮物都是唾手可得的,需要爸爸媽媽付出很多的努力。


孩子想要新玩具新禮物,就讓他靠自己的努力勞動獲得,百億身價霍啟剛的兒子女兒也是需要幫助家裡洗車才能獲得零用錢的。


當孩子提出無理要求的時候,不要理會他的哭鬧,溫和而堅定告訴他為什麼不可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