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後”,今年的地該早種還是晚種?

新大風歌


這句俗語講的是種地時間上的學問,根據清明的時間來判斷種地的時機,實際上屬於一種經驗,對我們的春耕時間起著一定的指導作用。

“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清明時節前後進行春耕播種已經是很多地區延續多年的習俗和經驗了,而到底是清明前還是清明後呢?很明顯這句話要講的就是這個問題。

“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後”

這句話想要理解起來還是比較容易的,講的是如果清明的時間是在農曆的二月,那麼播種的時間就不能在清明之前,也就是二月清明需要在清明之後進行播種;相反的,如果清明出現在農曆的三月,則應該在清明之前就進行播種。

今年清明在幾月?

今年的清明節是公曆的4月4日,農曆三月十二,很明顯,今年的清明節出現在三月,屬於“三月清明”。

而之所以出現“二月清明”和“三月清明”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農曆每隔兩年或者三年就要出現一個閏月,由於閏月的存在,也導致了清明在農曆上出現時間的不確定。

這句話到底有沒有道理呢?

首先我們需要肯定的是,俗語都是前人的經驗總結出來的,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是,任何關於農耕時節的俗語都是有自身的侷限性的。

地域性差異:我國南北橫跨維度將近五十度,距離一萬一千多里,而農事俗語一般都是某個地區的人們總結出來,只符合當地的氣候,所以只能說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二十四節氣就是起源於黃河中下游流域,也就是現在的河南山東等地,所以說,清明前後進行耕種也最適合這些區域,向小編的家鄉在東北,每年耕種都要等到穀雨前後,足足晚了一個節氣。

平衡思想:我覺得這句話產生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對農曆紀年以及公曆紀年的一個平衡。清明如果出現在二月,在農曆年中則屬於比較“早”的,自然應該再等一等才進行播種;而相反的,清明如果出現在三月,則屬於比較“晚”了,就應該再提早一些進行種植。

我們該不該遵守呢?

相信大家最關心的也是這個問題了,其實這個也很簡單,這些俗語都是古人根據經驗總結出來,而我們如今有了更先進更科學的檢測方法,自然不用拘泥於這些俗語了。

我們現在可以通過天氣預報來監測雨量、監測溫度等,這可比俗語精準多了,我們可以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當地的主要農作物種類,選擇溫度適宜、降水適宜的時期進行播種。舉個例子:當地下5cm處地溫連續5天穩定在16℃以上時即可開始播種玉米,低窪、冷漿地一般比平地晚播7天左右。

結語:任何俗語都有自己的侷限性,我們可以適當的進行參考,從科學的角度出發才是最正確的選擇。


科技農場


清明前後,種瓜點豆。眼瞅著氣溫一天比一天高起來,母親叮囑:這幾天把菜種給拾(種)上吧,今年要在清明節之前早早把菜種撒上,過了清明可就有些遲了。


我這樣的馬大哈種莊稼也好,種蔬菜也罷,總是需要年邁的母親或者婆婆來提醒和督促,去年種菜應該是清明節前一兩天,去年的清明是農曆三月初一,而前年的時候也就是18年清明節,是農曆二月二十,所以前年種菜拖後了十幾天。

也就是說雖然農諺俗語: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但還是得根據農曆來種菜,否則種早了容易凍壞種子,種晚了耽誤生長,因此農諺又有了這樣: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後。這句農諺如果不是種地的農民,猛的一看是很難理解透其中的意思,但等農民一指點,大家也就恍然大悟了。

農村有很多老話形容清明節:清明斷雪不斷雪。這句老話是指農曆二月份過清明時,天氣還是陰冷不定,氣溫忽高忽低,導致在清明節時期有可能清雪飄飄。所以這時候就是二月清明不在前,是告訴大家如果清明節在農曆二月份的話,種蔬菜最好不要在清明節前面,此時氣溫沒有穩定下來,撒下的種子有可能會因為天氣寒冷而被凍壞。


另外一句老話是:陰雨下了清明節,斷斷續續三個月。咱今天不解釋這句老話的含義了,我只是借用老話清明節下雨這幾個字來分析清明節大概在農曆幾月份,下雨的清明節多在三月份,三月份氣溫上升,溫度基本上穩定下來,因此我們種地最好能夠在清明之前,儘量不要在清明之後,於是三月清明不在後的真正意思出來了。

所以我們根據老話再來深層次剖析,清明節是每年的陽曆4月4日,或者4月5日,陰曆和陽曆總是時間有差距,因此趕來趕去,清明節有時候是在農曆2月份,有時候就到了農曆3月份,於是農民們的種菜還是根據陰曆月份來種植的,也就是說三月初種菜地,清明是個好記的日子而已,於是就用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後來提醒大家種菜時節,這樣的提醒是比較適合我這樣的馬大哈。

今年的清明節在農曆三月十二日,根據農諺三月不在後的說法,自然我們是要在清明前把地種上了,也就是說還是三月初種瓜果蔬菜最適宜。


悠然見東山


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後,清明是二十四節氣的一個重要節氣,農民伯伯都利用清明前後播種,今年地是早種還是晚種呢,由於今年潤農曆四月,三月份下種偏早,晚上氣溫低不易發芽,應放在四月份下種為好,晚種為好,早種要做好保溫設備。


自由人軍哥


這是一句關於清明的農諺,和“二月清明花謝,三月清明花不開”是一個意思,清明節一般都是陽曆4月5日,陰曆2月26日左右,而今年的清明節卻在農曆3月12日,因為今年是閏月,所以才會出現清明往後延遲半個月的現象,那麼為什麼說“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後”呢?聽完下面的解釋大家就會明白其中的道理。

“二月清明不在前”

頭半句的意思是如果清明節在農曆二月份內,就不適合在清明節前種植進行播種,因為農曆的二月份就是陽曆的三月份,這時候很多地方的氣溫還沒有回暖,凍土的深度還很厚,如果這時候進行播種的話,很有可能會導致種子受到凍害,影響其生長。如果是一個暖冬的話很容易出現冷暖交替的現象,也就是咱們常說的倒春寒,不僅對農作物有傷害,同時也會使我們徒勞傷財,所以不建議在農曆二月份種植農作物。

“三月清明不在後”

今年的清明就是農曆3月12日,這主要就是今年閏月的原因,這後半句的意思就是,如果在清明節在農曆三月份,那就不適合在清明節後進行播種。因為農曆3月也就是陽曆5月份,這時候的氣溫會升高很多,溫度過高會使得種子的生長受到限制,而且生長週期短,影響產量和質量,所以不適宜在這個時候播種。

其實農民種植農作物多數都看得是溫度,對於這些農諺只能說有指導意義,但真正種地的時候多數都會考量最近一段時間的溫度、溼度、日照條件等,因此我們對於這句俗語只需要瞭解即可。


一起種植


對於這個問題,我只想說:氣溫決定你今年的地是早中還是晚中?

今年有個閏四月,有人說會有倒春寒,還有人預測年後氣溫會不會到後面會冷一些,可是到現在,氣溫一天比一天回暖,以往年相比,今年可謂是各暖春。

今年的氣溫比往年都回升得快一些,農村的房前屋後春暖花開,還沒有到清明,茶葉地裡已經人員滿坡,樹梢發滿了芽尖,往年採茶的時間都會在三月底,今年足足提前了半個月。這就說明今年的氣溫回升的很快,目前的日氣溫均在20度左右,這樣的氣溫就不會影響農作物的生長,所以導致很多農作物不得不提前下土開始種植。

很多蔬菜也可以開始種植,也凍不死了,比往年提前了半個月的時間,去年的稻穀田已荒廢了幾個月,今年已早早的耕耘了,大地已甦醒,萬物復甦,農村又開始了一片忙碌的景象。所以說今年的地會是早中。

我的分享就是這些,謝謝大家的觀看





鞋了門


農村關於春種的諺語: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後。到底是什麼意思?今年的春種農忙是早種好還是晚種好?

首先在回答今天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簡單的瞭解一下關於清明節的故事。


清明節在我們這裡又被稱為踏青節,在中國傳統的文化習俗中,每逢清明節這天人們都有外出踏青、掃墓祭祖的習慣。在我們民間清明節這天還有包粽子、打蒿子粑粑的習俗。其實不僅僅如此,清明節在我們農動人民的眼裡它不只是個簡單的節日,更重要的是關於節氣的故事。

清明節是我國古法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大概在陽曆的4月5號左右。每年的清明節一過大地的氣溫開始逐漸上升,降雨也隨之增加,大地萬物復甦,到處一片生機勃勃。因此這也是我們勞動人民安排春種農忙最好的時節,清明節給人們帶來的是一種訊息,彷彿再告訴人們是時候下地播種了。


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後

上文我們說到,每年的清明節大概在陽曆的4月5號左右,如果換算成農曆的話,大概是每年的2月26號左右。我不知道這幾天大家都有沒有發現,2020年的清明節是竟然是農曆的3月12號,怎麼今年的清明節好像和往年的清明節不一樣呢?時間往後推遲了將近半個月,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其實答案很簡單,今年是四年一遇的閏年,由於時間上的偏差,清明節也相應的往後推遲了不少。

再次回到我們今天的話題,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後。其實它所反應的是一個規律性問題,同時也是對我們農民春種農忙時節一個很好的把握。平年的清明節大概在每年的二月份的下旬,那麼我們安排春種的時間不可以在清明的之前,否則受到氣候條件的影響,比如說溫度、降雨等,都可能成為春種農忙的一大阻礙。閏年的清明節大概在每年的三月份中上旬,那麼我們安排春種的時間不可以在清明節之後,否則作物生長髮育的時間過短,在產量上和品質上可能會有很大的欠缺。


溫馨提示:農諺: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後。畢竟這只是農諺而已,因此我們在安排春種農事的時候還是要根據具體的天氣狀況來定,切不可一味地復古,做事做人一定都要有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

最後非常感謝大家的閱讀,小編這廂有禮了!


職業農民的故事


從“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後”句中不難看出,清明在農曆的那個月,是非常重要的。可見古人在生產的時候總結歸納,並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當然由此可見我們華人的祖先是非常的有智慧,並創建了二十四節氣。這樣農民就能更好的推測出哪個節氣的氣候變化,氣溫高低,風雨霜凍的基本尺度。那麼今天清明節是農曆三月十二,所以現在溫度沒有出現春寒問題,現在種植後農作物也不會因為春寒而生病或腐爛之類出問題,基本可以根據各科植物的先後播種了。





燕子說農


“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後”,今年的地該早種還是晚種?

時間過了真快,後天就是春分節氣了,春分到來,意味著春天真的要來了,農民要開始春耕春播了。

再過半個月,4月4號就是我國傳統清明佳節了,今年清明節有三天假期,人們可以擁抱大自然,感受大自然了。當然清明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清明掃墓了,掃墓是我國傳統習俗文化,是宗親文化的傳承。

“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後”,這句話到底說的是什麼,讀起來不是很通順,我們來分解一下。這裡面說的二月三月都是農曆的說法,這句話說的是農民春耕與清明時間的關係。

“二月清明不在前”說的是,清明節在農曆二月的話,農民種植莊稼不能在清明前,而應該是在清明節之後。

“三月清明不在後”說的是,清明節在農曆三月的話,農民春耕不能在清明後,春耕應該是在清明節之前。

那今年清明節農曆是幾月份呢?二月還是三月呢?2020年清明節是在4月4號,是農曆三月十二,可以看出清明節是在三月,這樣春耕應該是在清明節之前。

其實,這農曆二月與三月耕種最大的區別就是關於溫度的問題。清明節來的早,說明溫度低,不合適春耕,需要向後推移,清明節來得晚,氣溫高,農民要早點根據溫度來播種。今年如今,長江流域氣溫已經到20多℃了,農民早已經開始春耕了,今年應該是早種。

我是三六五平凡之路,請關注我,我們一起進步。


三六五平凡之路


首先,應該說說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清明節在農曆的二月份,那麼就不應該在清明節前播種;如果清明節在農曆的三月份,就不應該在清明節後播種。

今年的清明節在農曆的3月份,是不是應該提前播種呢?

其實,應該不應該提前播種,一定要根據地溫來決定。倘若地溫適宜,就應該適時播種;倘若地溫還沒有達到農作物發芽的要求,就不能進行播種。依據相關資料介紹,對於大部分農作物來說,其發芽所需要的地溫一般為12 ℃以上;倘若地溫太低,就會影響種子的發芽,如果種子長期“窩”在土壤中不能發芽,就有可能導致種子黴變。所以,地溫的高低才能決定是不是能夠播種。僅靠這句農諺是無法決定能否播種的。

在好幾年之前,我就幹過一件很傻的事情。在那一年的時候,農曆二月中旬的溫度就有二十七八度了。於是,我播種了豆角種子。可誰知到了下旬的時候,天氣突然發生了變化,出現了倒春寒的天氣狀況,從而導致土壤中剛剛萌發的豆角種子因寒冷而萎縮,最後,全部發生了黴變。使我損失了許多豆角種子。

因此,在春季播種時,切不可操之過急。一般情況下,應在農曆的三月初時播種為宜。因為到了三月初的時候,冷空氣會逐漸退居西伯利亞,暖溼氣流會逐漸北上,發生倒春寒的概率已經非常低了。

好啦!就說這麼多吧!總而言之,在種子播種的問題上不能光看農諺,應該依據地溫的情況來決定。倘若地溫太低,是不能夠播種的;倘若地溫尚可,就應該進行播種。


老胡說三農


“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後”,今年的地該早種還是晚種?


農村看節氣一般是因農曆而論,不以陽曆來區分節氣的早和晚,快和遲。今年清明節是農曆3月12日即陽曆4月4日。清明節是農業的一個重要節氣,很多農作物播種都是依據清明節來決定的,如“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清明前要種棉,清明後要種豆”等等,都是有關清明節與種植作物有關的農諺。“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後”這句農諺,也是一句判斷作物播種應該是前還是後。~

“二月清明不在前”,這句農諺實際上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說節氣早。清明節在農曆二月份的時候,應該是在後半月後期,一般都是在二月二十日後,不會在二月二十日前。這是界定二月清明節的具體時間位置,才知道二月清明節的農事安排。二是說農時早。二月清明節,說明節日早農時就早,農時早農作物播種就要早。這就是說農業上,春播的種子就要適時播種的原因。一般適合春季播種的種子,在清明節到來後可以開始播種。因為清明節在農曆二月份,節氣到來得太早,氣溫回升還不是很快,土壤溫度較低,作物種子不適宜於清明節前播種,只適宜清明節後播種。清明節後,氣溫回升快,地溫高,適合種子萌發條件,發芽快。所以,二月清明節,農作物種子播種不要在節日前,要在節日後進行,有利於種子的發芽生長。



“三月清明不在後”,這句農諺所包含的意思與“二月清明不在前”恰恰相反,三月清明節,一是說清明節氣遲。清明節在三月時候,節日必然在三月前半月,即3月初一至十五之間,而不會在下半月裡。這句農諺,主要是說清明節來得遲的原因。二是說清明節農時遲。清明節來得遲,氣溫早以回升,溫度高,土壤溫度也高,適合春季播種的農作物種子,應該安排在清明節之前進行,不能拖到清明節後進行,否則就推遲了春季播種時間,將會影響農作物正常生長髮育。三月上旬清明節,說明節氣較遲,農作物播種時間只能靠前,要在清明節之前進行,不能推遲到清明節之後進行。若是適合春季播種農作物種子,推遲到清明節之後播,就已經耽誤了農時,將會影響農作物正常生長髮育。農村俗話說得好,“一年之最在於春”,春季作物播種一定要抓住農時,不要違背這個自然規律,影響作物的種植。



【以上是本人觀點,如有不妥,請大家在留言區處留下你寶貴的意見,並積極參與評論,特邀請大家關注三農達人鄂東三農,一起探討三農問題!圖片來源網絡,侵權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