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留青竹刻


[散文] 留青竹刻


[散文] 留青竹刻


留青竹刻,顧名思義就是留用竹子表面的一層青筠作為雕刻圖紋,鏟去圖紋以外的竹青露出竹體作為圖案的背景。這是一種具有常州地方特色的傳統雕刻藝術,與常州梳篦、亂針繡並稱為“延陵三寶”。留青雕刻作品昔時有筆筒、臂擱、匣盒、扇骨等器物,伴隨時代變遷,如今也有打火機、充電寶等物件。留青竹刻因其雕刻方法精巧,竹器外表色澤瑩潤,可供人摩挲、把玩。撫摩日子越久,竹肌顏色越是深沉,色澤似琥珀,光滑如脂,溫潤如玉,極具收藏價值。

  去年兒子到日本留學前與我們商量選購送給導師的禮品,我毫不猶豫推薦了留青竹刻。多年前常州新北區薛家鎮創建“全國環境優美鎮”,當地政府曾把“華夏藝博園”作過“轉型發展方式”的一個考核點位,我陪上級領導參觀過,那裡聚集了一大批本地工藝大師的工作室,有楊守玉的女兒孫燕雲,亂針繡的傳人的製作室;有徐素白的後代徐秉言,留青竹刻繼承者的工作室;有常州梳篦的直系傳人邢糧的作品陳列室,還有紫砂陶藝館、麥稈畫展示廳等等。這些民間工藝大師用他們靈巧的雙手製作出一件件頗具江南水鄉特色的作品,不僅繁榮了地方文化,還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散文] 留青竹刻


  因為喜歡,所以熟悉。那天上午我和妻駕車前往,熟門熟路直接就到了“華夏藝博園”C座的二樓。因為是休息日這裡多家工作室停業,只有位於電梯口的“徐氏留青竹刻”裡亮著燈。我們走進去,四周安靜得幾乎可以聽到自己的心跳,在這樣的環境裡讓人不得不躡著腳走路,生怕動靜大了驚醒這裡的藝術精靈。整個工作室分為三塊:竹刻創作區、商品銷售區和藝術展示廳。工作區裡的三個人正聚精會神地在柔和的燈光下刻著竹子,並未抬頭觀察我們。我們先在銷售區尋找性價比合適的作品,妻指著一對“太湖人家”的書鎮對我說:“這對作品選用小橋流水、枕河民居、烏篷船、還有岸邊的垂柳把江南水鄉刻畫得栩栩如生,我們就買它吧。”我深表贊同,連忙對著工作區問道:“這裡陳列的可以買嗎?”

  這時走過來一位中年人,只見他頭髮花白,臉上的皺紋如同一張交通發達的地圖,但膚色白皙得不見任何斑點,藏在深度近視眼睛後面的是一對細細的眼睛,看上去一副笑眯眯的樣子。他捲起繫著腰間藍布圍裙擦了擦手問道:“你們看上哪一種了?”然後順著我的指向拿出竹刻介紹道:“這對作品是我學生創作的,售價六百元。若是你們中意,我就給你們裝盒。”

  妻一聽說是學生的習作,臉上頓時浮起了陰雲道:“我們這是給孩子選購送老師的禮品,想買大師的原創作品呢。”在問完我們的心理價位以後,他直言道:“你們這樣的價位只能買這個櫃上的。若要看作品,請跟我來。”

[散文] 留青竹刻


  我們跟隨他走進了作品陳列室,他打開了安置在陳列櫃裡的白熾燈,只見一件件留青竹刻精品如同處子靜靜地躺在裡面,臉上油光溢彩,彷彿正做著邂逅江南水鄉的香夢。有一件“荷塘蛙鳴”的作品,在放大鏡下,一隻青蛙坐在荷葉上,鼓動著腮幫子,似發出一陣的低鳴,生動極了。妻探過頭去一看,價格竟是兩萬元!我見她默不作聲,便對他說:“我們只是購買普通禮品,這裡陳列的買不起。”

  他笑了笑,對我們說:“既然是普通禮品,六百元一件的正合適。如果你們覺得這個價位的竹刻不夠格,我建議你們去買常州梳篦,黃楊木的最好,那也是常州的傳統工藝品。今天他們工作室沒人,我可以把他們的聯繫號碼給你們。”

  我和妻走到樓下,談及“徐氏留青竹刻”的服務態度感慨良多。妻自言自語道:“如今商家誇大商品性能的有之,把假貨說成名牌的有之,以次充好的更是累見不鮮,但從來沒有遇見過主動推薦別人的商品的商家!”我心有不甘地說:“既然如此,好不容易來了一趟,我們就買留青竹刻吧?至少人家不欺客嘛。”妻欣然同意。

[散文] 留青竹刻


  我和她又上樓去,提出購買六對書鎮,分別是“太湖人家”“江南水韻”“小橋流水”“青果巷”“篦箕巷”和“雙桂坊”。店裡的三個人立即忙碌起來,中年女子負責從貨架上取貨,另一位老者負責裝盒,戴眼鏡的這位先生很認真地在盒子上貼上用柳體豎寫的“常州留青竹刻”的紙條,紙條的左下部還有一隻紅印章,透出一股濃郁的古文化氣息。他一邊貼紙條一邊像是告誡自己說:“禮盒上的面布與紙條的熱脹冷縮不一樣,如果不緊緊地用力貼住,將來紙條會皺起的,那樣就不好看了。”

  我正準備付錢,這時電話響了,是兒子打過來的,他讓我拍一張留青竹刻照片發過去,要細瞧。但他看過樣品後連聲說用作禮物太粗糙,勸我們不要買了。我一時過意不去,畢竟人家已經裝盒了,而且忙了好一陣子,說不買就不買,尋開心哪。戴眼鏡的先生聽出了端倪,倒勸起我們來:“孩子送禮品,應該由他自己做主。既然他不中意,還是別買了吧。”臉上沒有一點不耐煩。

  那位中年女子走過來對妻說:“這些是學生的習作,一件僅製作也要花費一週的。”她又拿了一塊竹片對我們說:“製作留青竹刻要選擇上等的竹材,首先必須懂得鑑別毛竹的生長年齡,初生的毛竹,杆上呈現油綠色,並有細密軟毛;第二年杆上細毛脫落,杆為青綠色,每個竹節下顯出一道銀白色粉環;第三年表皮變為黃綠色,節下粉環變為灰黑色並逐漸消失;第四年以後,杆上漸生灰白粉末,表皮逐漸變黃,到七年以上表皮就變為老黃色,因此識別竹齡是重要一環,嫩者質地未堅,疏鬆不宜用,且雕刻後易變形。老者紋理粗糙,不耐精雕,一般採用三至五年之竹才好。“

[散文] 留青竹刻


  我聽了嘖嘖稱讚:“事事窮盡時,行行出狀元,想不到這裡還有這麼大的學問。”她沒有回答我的話,繼續介紹:“竹子砍下後,需作相應的處理,先斷成合適的長度,再用清水加入少量食用鹼後加熱,待煮沸後放入竹段,再煮沸二十分鐘左右取出,用乾布快速擦拭,直至表面由深綠色變成淡綠色後,再放至日光下進行暴曬,要連續暴曬兩年後方能使用。這樣的竹子表皮白淨,竹肌橙紅,才是留青竹刻創作的上好材料。好多竹料曬白後才看出是不是有暗斑,有暗斑就不能用。還有一部分開裂的也不能用,這樣下來一批竹料最後也就只有十分之一的能用,所以這塊竹片有人出五千元,我還不賣呢,太費工夫了!”

  見我們很感興趣,這位中年男子遞給我一支菸,邀要坐下來。我接過老者遞過來的茶,聽他說:“她叫徐雲,是徐素白竹刻傳人徐秉言的女兒,我是她的丈夫叫沈華強。我們在這裡主要是創作,學生的作品只是代銷為客戶作禮品用。留青竹刻的製作最見工夫的是刀工,選用的刀具有三種,即切刀、平刀和圓刀,都是用白鋼條磨製的。磨刀是一門技術活,要使每個面平整如鏡。刻竹握刀一般只用食、拇、中三指,刀與竹面約成四十五度角,所以磨刀的傾斜度要根據握刀的角度調整好,只有握刀的姿勢舒服了刻竹才能順暢。”

[散文] 留青竹刻


  聽了他的介紹,我若有所悟:“留青竹刻其實就是以刀代筆來體現中國書畫的藝術韻味,但它比書畫更容易收藏,還可以讓人把玩欣賞。”想起央視《尋寶》欄目有一次到常州,一件徐素白的留青竹刻筆筒被評為“國寶”級古玩,我不禁為本地能有這樣的民間藝術感到自豪!

  那天從“華夏藝博園”走出來,妻問我:“你有沒有注意到沈華強先生的氣色?”她見我疑惑惑不解,嗔怪說:“相由心生,心隨境轉,大凡氣色上佳者,往往心不染一塵。”

  人無論貴賤,要像留青竹刻一樣,不斷剔除抱怨、責難、促狹,留下欣賞、讚美、寬容,這樣才能成就快樂人生!


[散文] 留青竹刻

百度搜索逸飛中文網,欣賞更多精彩文章,詩意每一個平凡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