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智慧城市有喜有憂 安防或迎新發展方向

疫情之下,智慧城市從各大宣講會中的概念變成普通人可以切身體驗到的事物,例如,蘇州吳中區通過城市大腦為人民與政府搭建了線上溝通平臺,智慧檢查站幫助浙江平均每天監測3000多臺車輛、9000餘人次。這些措施不僅提升了辦事效率,減少了交叉感染的風險。不過,智慧城市在此次疫情防控中暴露出來的短板也值得關注。


智慧城市暴露短板

不可否認,智慧城市尚未發展完善,還需要在不斷的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與人們生活關係較為密切的就是小區進出事宜,然而在智能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不少小區的進出還是採用紙質通行證,而辦理紙質通行證不僅過程繁瑣,而且需要業主親自前往辦理,無形之中增加了人群聚集和交叉感染的風險。此外,紙質通行證也有諸多不便之處,例如,在北京天通苑還出現了假的通行證。

以上只是一個縮影,其背後是智慧城市存在的諸多不足。在信息收集階段,受限於當下基礎設施的智能化水平,相關部門和工作人員無法獲悉患者的行動路徑和接觸人群,只能進行口頭詢問;數據處理方面,難以及時接入患者同程查詢、物資需求、求助等外部數據,這反映了智慧城市的數據孤島問題。這些使得智慧城市發揮受限。

智慧城市建設需不斷完善規劃

問題暴露之後,就需要不斷完善規劃。許多城市已經看到了以上弊端,並積極進行調整優化。例如,上海發佈智慧城市指導意見,聚焦政務服務、城市生活、交通運行等一網通辦。而隨著國內新基建的加碼,智慧城市中公共衛生、醫療大數據等子系統的相互連接將成為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外,智慧城市還需要實現定製化平臺支撐,為所有城市提供定製服務,滿足不同地區的複雜需求;而數據孤島的打破也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安防迎來新發展方向與新挑戰

在這次疫情防控戰中,安防企業迅速推出了熱成像測溫等產品與服務,不過城市安防領域的一些問題也暴露出來,包括視頻監控防空網的不完整、疫情研判和精準防控仍待提升等。

這些短板也為智慧安防的深入發展提供了新思路。大華智慧城市研究院總工程師董志飛認為,公共衛生這一更廣闊、與安防更強相關的領域有望成為將來的主流。近日,世界衛生組織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定性為全球大流行。 對安防企業而言,安防與公共衛生的融合將是未來一段時間的重要內容。經此一役,安防行業也許會更加關注遠程辦公、應急處突的相關產品,AI視頻監控系統或許會迎來新發展,通過鋪設新設備、利用存量設備,安防監控將著力實現應急態勢研判和精準防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