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馬鈴薯貯藏技術,才能避免馬鈴薯出現發綠、長芽、腐爛!

拋磚引玉,先拋我這塊磚昂。我們內蒙古通遼地區的農村,總會自己種植一些馬鈴薯,馬鈴薯在我們這裡叫土豆子,儲存好的話可以吃上一年,平平常常炒上一盤肉炒土豆絲,乾鍋土豆片,就能豐富整個餐桌。但卻不是所有人家都能在一年內有自家種的馬鈴薯吃,為啥呀!就是因為不懂得馬鈴薯的正確儲存啊!我每年看到村頭的大垃圾箱裡有被拋棄的長芽的、發綠腐爛的大量馬鈴薯,心裡都感到惋惜。種植小靈通希望大家看到這篇文章後,一年四季都能吃到自己家的馬鈴薯。

科學的馬鈴薯貯藏技術,才能避免馬鈴薯出現發綠、長芽、腐爛!

發芽的馬鈴薯


導語

我國地域遼闊,因各地氣候條件的不同,馬鈴薯的整個播種與收穫季節就會不統一,所以也就造成了,在馬鈴薯收穫後的貯藏方式上是多種多樣的。

北方農村使用的馬鈴薯貯藏窖,多為地下式土窖,還有屋脊形的地下或半地下式、半永久性磚窖,在土壤結構緊密的地區,還有井窖和窯洞窖。近年來,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經濟積累的不斷提高,有條件的村鎮和農戶也建造了永久性磚窯,使馬鈴薯的貯藏條件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貯藏技術

(一)馬鈴薯貯藏前預處理

馬鈴薯品種較多,按皮色可分為白皮、紅皮、黃皮和紫皮四種類型。其中以紅皮種和黃皮品種較耐貯藏。作為長期貯藏的馬鈴薯,應選用休眠期長的品種。

栽培時首先要選擇優勢的種薯,做好種薯消毒工作。施肥時注意增施磷肥、鉀肥。生育後期要少灌水,特別要防止積水。收穫前一週要停止澆水,以減少含水量,促使薯皮老化,以利於及早進入休眠期和減少病害。

夏收的馬鈴薯應在雨季到來之前,秋收的馬鈴薯應在霜凍到來之前,選擇晴天和土壤乾爽時收穫,並在田間稍稍的晾曬一下。

科學的馬鈴薯貯藏技術,才能避免馬鈴薯出現發綠、長芽、腐爛!

田間晾曬


馬鈴薯還要進行愈傷處理,採收後在較高的溫度、溼度條件下(溫度10°C~15°C,相對溼度95%)攤晾7~15天,進行“預貯”,使傷口癒合,薯皮緊實,降低呼吸強度。經過愈傷處理的塊莖可以明顯降低貯藏中的自然損耗和腐敗病引起的腐爛。預貯後,剔除癒合不良的傷薯、病薯、畸形薯及有麻斑和受潮的不良薯塊,即可進行貯藏。

(二)馬鈴薯貯藏的條件

馬鈴薯收穫以後,仍然是一個有活性的有機體,在貯藏、運輸、銷售過程中,仍進行著新陳代謝,此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為收穫後的20~35天,稱為薯塊成熟期,即貯藏早期。剛收穫的薯塊由於表皮尚未完全木栓化,薯塊內的水分迅速向外蒸發,再加上呼吸作用旺盛,很容易積聚水汽而引發腐爛,不能穩定貯藏。而通過這一階段的後熟作用後,可以使馬鈴薯表皮充分木栓化,蒸發強度和呼吸強度逐漸減弱,從而轉入休眠狀態。

第二個階段為深休眠期,即貯藏中期。一般兩個月左右,最長可達4個多月。經過前一段時間的後熟作用,薯塊呼吸作用已經減慢,養分消耗也減低到最低程度,這時給予適宜的低溫條件,可使這種休眠狀態保持較長的時間,甚至可以延長休眠期,轉為被迫休眠。

第三個階段稱為休眠後期,即貯藏晚期。這一階段休眠狀態終止,呼吸作用轉旺,產生的熱量積聚而使貯藏場所溫度升高,加快了薯塊的發芽速度。此時,必須保持一定的低溫的條件,並加強貯藏場所的通風,維持周圍環境中氧氣和二氧化碳濃度在適宜的範圍之內,從而使薯塊處於被迫休眠狀態,延遲其發芽。

科學的馬鈴薯貯藏技術,才能避免馬鈴薯出現發綠、長芽、腐爛!

正確貯藏下的土豆


馬鈴薯適宜的貯藏溫度為3°C~5°C,相對溼度90%~95%。在3°C以下貯藏會受冷變甜或者產生褐變。這是由於溫度會影響塊莖糖分和澱粉的含量。

塊莖內澱粉含量在10°C~15°C下較穩定,10°C以 下澱粉含量開始下降,糖分含量逐漸增加,如在0°C下長期貯藏,會引起糖分大量積累使塊莖變甜,降低食用品質。4°C是大部分品種的最適貯藏溫度,此溫度下塊莖不易發芽或發芽很少,也不易皺縮,其他損失也小。

馬鈴薯在4°C貯藏比在28°C~30°C貯藏休眠期長,特別是貯藏初期的低溫對延長休眠期十分有利。一般馬鈴薯在10°C~15°C下可保持2~ 3個月不發芽,但2~ 3個月後則會發芽。馬鈴薯在相對溼度90%以上時失水量少,但過溼容易腐爛或提早發芽,過幹會變軟而皺縮。

為了防止馬鈴薯表面形成凝結水,要進行適當的通風,通風的同時也給塊莖提供了適當的氧氣,可防止長黴和黑心。

馬鈴薯貯藏應避光。因為馬鈴薯如果長期受到陽光照射,表皮容易積累龍葵素而變綠。光照能促進馬鈴薯萌芽,發芽後的馬鈴薯品質下降,芽眼部位形成大量的茄鹼苷,如超過正常含量(0.02%)便能引起人畜中毒,所以馬鈴薯應避光貯藏。

馬鈴薯正確的貯藏方法

收穫後放到陰涼通風的室內、窖內或蔭棚下預貯,薯堆不高於0.5米,寬不超過兩米,在堆中放一排通風管通風降溫,並用草苫遮光。預貯期間,視天氣情況,不定期檢查倒動薯堆以免受熱。貯藏前應剔除病變損傷、蟲咬、雨淋、受凍以及表皮有角斑等的不良薯塊。

(一)堆藏

選擇通風良好、場地乾燥的倉庫,用甲醛和高錳酸鉀混合進行燻蒸消毒,經2~ 4小時待煙霧消散後,即可將經過挑選和預儲的馬鈴薯進倉貯藏。每平方米可著地散堆750千克,四周用板條箱、籮筐、木板圍好,高約1.5米,當中放進若干竹製通氣筒通風散熱。此法適用於短期貯藏和氣溫較低時秋馬鈴薯的貯藏。

這種方法種植小靈通推薦大面積種植的馬鈴薯種植戶使用,或者多家共同使用一個儲存室。

科學的馬鈴薯貯藏技術,才能避免馬鈴薯出現發綠、長芽、腐爛!

堆藏


(二)埋藏

馬鈴薯怕熱、怕凍、怕碰,挖出的馬鈴薯應放在陰涼處停放20天左右,待表皮乾燥後再進行埋藏。一般挖寬1.2米、 深1.5~ 2.0米的坑, 長不限,底部墊層幹沙,將馬鈴薯覆蓋5~ 10釐米厚幹沙,埋3層,表面蓋上稻草,再蓋土20釐米。溝內每隔1釐米左右放置1個用秸稈編織的氣筒通風透氣,通氣筒高出地面40~ 50釐米。嚴冬季節增加蓋土厚度,並用草簾等將通氣筒封閉堵塞,防雨雪侵入。

我們內蒙古通遼地區大部分因為屬於沙地環境,沙子透氣性都比較好,所以這種方法比較普遍。

(三)窖藏

貯藏窖是馬鈴薯貯藏保鮮的基本設施。貯藏窖型主要有槽式窖、半地下窖、地下窖、土窯窖、磚窯窖。選地勢高、乾燥、土質堅實、背風向陽的地方建窖。

這種菜窖農村一般每家都有,我們家的就是半磚窯窖,我們通遼市地區的馬鈴薯一般都會選擇這樣的窖儲藏。

若是舊窖,爛薯、病菌常會殘存在窖內,薯塊入窖初期往往溫度較高,溼度又大,堆放新薯過程中一旦把病菌帶到薯塊上就會發病、腐爛,甚至造成爛窖,所以新薯入窖前要先晾窖7~ 8天降低窖內溫度,入窖前幾天,把窖打掃乾淨,最好把窖壁、窖底的舊土刮掉3~ 5釐米厚,用石灰水對地面和牆壁進行消毒。對於種薯要嚴格篩除爛薯、病薯和傷薯,將泥土清理乾淨,堆放在避光通風處。

馬鈴薯種薯在窖內的堆放方法有堆積黑暗貯藏、薄攤散光貯藏、架藏、箱藏等。地下窖或半地下窖堆放時,不耐藏的、已發芽的品種堆高為0.5~1.0米。耐貯藏、休眠期中等的品種堆高為1.5~2.0米。耐貯藏、休眠期長的品種堆高為2~3米,最高不宜超過3米。還要考慮貯藏窖的容積,注意不能裝得太滿,以裝到窖內容積的1/2為宜,最多不超過2/3,並注意窖口的啟閉。

科學的馬鈴薯貯藏技術,才能避免馬鈴薯出現發綠、長芽、腐爛!

馬鈴薯窖藏


窖藏馬鈴薯入窖後,一般不倒動,窖藏期間的管理辦法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溫度管理。馬鈴薯在貯藏期間與溫度的關係最為密切,作為種薯的貯藏,一般要求在較低的溫度條件下貯藏,可以保證種用品質,使其田間生育健壯並取得較高的產量。

10~11月,馬鈴薯正處在後熟期,呼吸旺盛,分解出較多的二氧化碳、水分和熱量,容易現高溫、高溼,這時應以降溫散熱、通風換氣為主,大約20天后窖溫下降。長期貯藏的塊莖,最適溫度應在4°C。

貯藏中期的12月至第2年2月,正是氣溫處於嚴寒低溫季節,薯塊已進入完全休眠狀態,易受凍害, 這一階段應是防凍保暖,溫度控制在1°C~ 3°C。貯藏末期3~4月份,氣溫轉暖,窖溫升高,種薯開始萌芽,這時應注意通風,溫度控制在4°C。

第二,溼度管理。在馬鈴薯塊莖的貯藏期間,保持窖內適宜的溼度,可以減少自然損耗和有利於塊莖保持新鮮度。因此,當貯藏溫度在1°C~3°C時, 溼度最好控制在85%~ 90%,溼度變化的安全範圍為80%~ 93%,在這樣的溼度範圍內,塊莖失水不多,不會造成萎蔫,同時也不會因溼度過大而造成塊莖的腐爛,保持新鮮狀態。

第三,空氣管理。不論固定窖或溝藏,都必須有通風換氣設備,把馬鈴薯呼吸排出的二氧化碳及時排出,使新鮮空氣進入薯堆,以保持塊莖的正常生理活動。如果通風不良,窖內積聚太多的二氧化碳,會妨礙塊莖的正常呼吸。種薯長期貯藏在二氧化碳較多的窖內,就會增加田間的缺株率,造成長時期植株發育不良,結果導致產量下降。

通風又可以調節貯藏窖內的溫度和溼度,把外面清潔而新鮮的空氣通入窖內,而把同體積的二氧化碳等排出窖外。

第四,定期消毒。入窖後用高錳酸鉀和甲醛溶液燻蒸消毒殺菌(每120平方米用500克高錳酸鉀兌700克甲醛溶液),每月燻蒸一次,防止塊莖腐爛和病害的蔓延。並且每週用甲酚皂溶液將過道消毒一次,以防止交叉感染。

第五,塊莖入窖後。在窖溫降低時應在薯堆頂部覆蓋一層乾草或舊麻袋片等,使之吸溼,散發水分,因貯藏期間塊莖散發的水分常凝結在上層塊莖上,即所謂“出汗”。加覆蓋物吸溼散發水分,可防止上層塊莖黴爛。同時,要防止老鼠為害。

(四)通風庫貯藏

一般散堆在庫內,堆高1.3~2米,每距2~ 3米垂直放一個通風筒。通風筒用木片或竹片製成柵欄狀,橫斷面積0.3米X0.3米。通風筒下端要接觸地面,上端伸出薯堆,以便於通風。如果裝筐貯藏,貯藏效果也很好。貯藏期間要檢查1~2次。

這種儲存方法經種植小靈通實驗證明,只適合短期食用的馬鈴薯儲藏,發芽變綠的風險非常大。

科學的馬鈴薯貯藏技術,才能避免馬鈴薯出現發綠、長芽、腐爛!

通風庫貯藏


結語

馬鈴薯作為第四糧食作物,在我國各地都有大面積種植,學好科學的馬鈴薯儲藏技術,才能把種植戶們辛苦的勞動果實不被浪費。

我是種植小靈通,如果這篇文章能夠幫助到你,記得點贊喲,當然,最好是直接點關注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