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开始涨前掏空“六个钱包”上车,现在我很后悔

疫情过后,身边许多在杭租房的朋友都在蠢蠢欲动。

这些租客里,有疫情爆发期进不去小区的,有被房东拒绝在出租房隔离的,还有安分隔离着却因为自己家乡在疫区而被暗地非议的。

在社群里抱怨一通后,他们得出了一个共同结论:要买房。其实这句话还有后半句:自己有套房,心里才安心。

他们想要的,其实是一份不用看人脸色过活的安全感,但是直接与买房划等号,还有待商榷。

一 有房但来自疫区,被劝返

房价开始涨前掏空“六个钱包”上车,现在我很后悔

有房也防不住万一。

租客朋友们被“婉拒”的同时,高速上也发生着雷同的真人真事。

2月6日,W先生驱车返航途径临安服务区,被劝返。

W先生与服务区的执勤人员解释:“我从1月22日开始已经自己在家隔离了十四天,我在杭州有房有户,为什么不让我进杭州?”

他得到的答复是:“你是温州车牌,是从疫区来的,不让进。”

事后他询问亲友,得知这阵子所有温州、台州,也包括疫情最严重的湖北,这些地方的车牌,身份证的全部劝回,与你是否在杭州有房无关。

房子没给他想要的安全感。

二 加杠杆入手,疫情后遇变相裁员还贷困难

房价开始涨前掏空“六个钱包”上车,现在我很后悔

更典型的另外一个案例,房子不仅没给他安全感,还成了他不安的源头。

老家安吉的L先生2016年时,见房价可能会涨,便果断动员家人出手,掏空了“六个钱包”加贷款在城西买了一套。一家人勤俭节约偿还房贷。

可是住进新房不久后,L先生的妻子遭遇了2018年年底的裁员潮,半年后才重新上岗,工资勉勉强强。他的母亲2019年8月中风入院,医药住院费用又是一笔大额支出。

今年年初的疫情,让逐渐显露的财务隐患彻底爆发。

L先生遭遇了以绩效调整为由的降薪,身旁多位同事被迫离职,但L先生并不敢提交离职申请,毕竟2月工资以及受疫情影响,偿还房贷显得更加艰难了。

问及L先生的时候,他说,“真没想到变故这么多,现在有点还不上(房贷),2月份月供是借钱还的。有点后悔了。”

三 租房十年,和家人在一起就有安全感

房价开始涨前掏空“六个钱包”上车,现在我很后悔

国人在物质上的安全感,很大一部分从“名下有房”来。

房是不动产,在财产上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人有种“稳定”的感觉。而作为家这一精神层面,不靠房来维持安全感的案例也是有的,比如在大学城北租房的Q先生。

Q先生2009年与女友(现为夫妻)一起来到杭州,是集体户口,住在员工宿舍。大约一年后,他们搬出宿舍,至今处于租房状态,十年里搬了六次家,最后一次搬家搬到了大学城北。

起初,两人都自认为经济实力不足以支撑买房,因此对买房非常清心寡欲。两人认为租房比买房带来的经济压力比较小,住着也习惯,因此将买房计划搁置,在租房里结了婚,养了孩子。

Q先生的孩子今年一周岁,为了孩子考虑,夫妻两人终于打算去买套带学区的小户型。

这个周末,Q先生看了三套房,聊天时还是说,“家里老人其实一直不同意,现在有为孩子考虑,有点被说服了。其实我和我老婆买不买房都无所谓。”


别为了安全感而买房

安全感不一定非要通过买房来获得。

开头提到的租客朋友们,他们的买房初衷,和当下正流行的单身女性买房比较类似,他们只是想要买一份自己主宰自己的经济和生活的资本。

为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而买房,是一种值得赞扬的奋发向上的心态。但遥想买房的时候,这部分人群也可能会急于追求一本房产证,而忽视产品质量和自己的经济实力这两个要素。

前者很容易成了被别人收割的新鲜韭菜,而后者可以参考L先生的境遇。届时,房子不仅给不了你想要的安全感,甚至会让你不安至极。

所以买房之前,务必别想着“安心”,先拷问自己两个问题:一,我想住这套房子里吗?二,我买下这套房后,有剩余的现金支撑我度过突发情况吗?

2019年3月,央行发布《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2017)》,其中有这么一项:如果下个月有一笔约等于三个月收入的意外支出,只有34.06%的消费者选择了“完全可以”能全额支付这笔费用。换言之,超过65%的人没有充足现金流。

不巧的是,这次疫情让央行这份调查报告里的“预言”多少应验了。

就像桥梁要接受抗压强度检测一样,在风平浪静的日子里过生活,那叫顺风顺水的日常,不叫安全感。有能力扛过狂风暴雨,才是真的安全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