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七首》后两句边塞将士们如果你是他们你会说什么?

用户8304346229691


《从军行七首》是唐朝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作品,这组诗的后两句是: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用白话文翻译过来就是:将士们依傍着远方的堡垒,随时要用烽火来传递战况。幽深的大山中,听见巡逻的战马奔驰这声,但是却看不见他们的身影。

这后两句中的将士包括放哨的巡逻的,如果我是他们,我可能会说:

第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戍边将士,就要勇于承担戍守边疆的责任。国家虽然强大,但现在边疆仍不安宁,时常受到侵扰。我们追随将军到此,就是为了保卫国土不受一点损失。我们是一支强大的队伍,我们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请国家和人们相信我们。

第二、我们也不希望打仗,但愿世界能够和平。打仗必然会有流血牺牲,不管是对方还是我方,总归是人间的悲剧。我们也有父母妻儿,我们也有儿女情长,从心底说,谁愿意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来到这荒无人烟的边疆。话说回来,世界仍不安宁,我们不得不挺身而出,还世界一片和平。

第三、我们打仗的条件真的很不好,但愿不久的将来能够得到改善。比如我们一直队伍很庞大,肯定不能全部驻扎在一起,各营地之间必须要保持一段距离,我们只能通过烽火来传递信息,不知道以后能不能发明出先进的东西,隔多远也能听到对方声音;又比如在这山里,林深路远的,即使我们骑着战马,巡逻起来也非常不便,希望以后能有更快的交通工具。


零点拾韵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若我是边塞将士,我会讲

我们戍守边塞,由于地域过于辽阔,所以相互间传递消息主要是靠烽火,于是烽火台便至关重要,成了我们重点把守的对象。

我们需要保证烽火随时可以使用,以防不测,相互间可以及时传递消息,共同守卫边塞,以保国家安全。

烽火如此重要,是守卫边塞的重要工具,希望不要再出现烽火戏诸侯那样的闹剧,这样随意拿国家大事乱开玩笑简直是儿戏,事关国家安危应当谨慎处理。

至于边塞生活,我们这里山深林密,远远的看着一匹马儿跑过,一会就不见踪影,也算是自然好风光。

戍守边塞的认真严谨,可谓精神紧绷,而边塞自然风光的悠闲自得,两者可谓极大反差,我们需要在自然风光的悠闲中保持警惕,也需要自然的悠闲为我们紧绷的神经提供适当的放松。

戍守边塞,守护在国家疆土的一线,我们深感光荣,也希望我们的努力可以使得国家更加的安全。


奶茶爱尚咖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组诗都是采用乐府旧题来写的边塞诗,全组诗散发着凄凉的气氛,但又含蓄的歌颂了盛唐的景象。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王昌龄《从军行·其七》

诗歌的后两句意思大概是:“人们戍边要依靠烽火来传递消息;那里山深林密,马儿跑过一会儿就看不见踪影了。”

诗歌的第三句写出了边疆战士对烽火的依赖,作者借此突出了唐军在玉门关一带边防设施的完善和布防的到位;第四句由转瞬即逝的急行马儿写入,作者借此表达了边关战士的身手敏捷以及他们的矫健英姿

从作者的角度出发,这首诗以及就整组诗而言,都是意境荒荒凉凉的,但又都充分显示了盛唐的景象。

所以如果我是边疆的将士,我会这么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安宁,要有“视死忽如归”的精神,我们的亲人远隔千里,但是我们给予他们最好的守护便是保卫好国土平安,当今时代的宏盛景象只有安宁才会长久下去,保卫国土便是我的责任,希望在有生之年还能回归故土,再现辉煌之景。

我想边疆战士既因恢宏盛景而愉悦,又会因远离家乡而伤感吧!边疆战士定有两种相矛盾的心情。


轻瑶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王昌龄《从军行·其七》

诗歌的后两句意思大概是:“人们戍边要依靠烽火来传递消息;那里山深林密,马儿跑过一会儿就看不见踪影了。”

诗歌的第三句写出了边疆战士对烽火的依赖,作者借此突出了唐军在玉门关一带边防设施的完善和布防的到位;第四句由转瞬即逝的急行马儿写入,作者借此表达了边关战士的身手敏捷以及他们的矫健英姿。

从作者的角度出发,这首诗以及就整组诗而言,都是意境荒荒凉凉的,但又都充分显示了盛唐的景象。

所以如果我是边疆的将士,我会这么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安宁,要有“视死忽如归”的精神,我们的亲人远隔千里,但是我们给予他们最好的守护便是保卫好国土平安,当今时代的宏盛景象只有安宁才会长久下去,保卫国土便是我的责任,希望在有生之年还能回归故土,再现辉煌之景。


琅琊老叟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