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陵與寺廟有關的村名

寺廟,是我國的藝術瑰寶庫,它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象徵,也是我國人民祈福求安的場所。

今天,在樂陵市境內與寺廟有關的或者說日常可以提到的,一是繁勝的“廟會”,一是村莊名稱。

打開樂陵地圖,就會發現每個鄉鎮都有一批與寺廟名稱有關的村莊,可見樂陵地方寺廟也曾盛極一時。

現在這些村莊的寺廟早就被破壞,菩薩被端、和尚尼姑還俗,廟宇原址剩下的殘磚破瓦也不復存在,可是這些以廟宇命名的村名依然存在,寺廟名稱隨村莊名稱永遠流傳下來了。

依據山東地名網資料,先將樂陵各鄉鎮村莊名與廟宇相關的村莊名整理如下,供各位友友茶餘飯後拉呱用。

樂陵與寺廟有關的村名 | 樂陵掌故

樂陵與寺廟有關的村名

一、孔鎮鎮

李廟村

在明朝末年,一個姓李的從外地遷來落戶立村,後在村的東頭修一廟,故而命名李廟。

蘆庵村

在六百年前,該村姓蘆的由壽光遷居此地,故起名蘆家。於清朝在村北面修了一座姑姑廟,村名又稱蘆家庵,後簡為蘆庵。

後臺屯與臺前屯村

據傳在明朝村東有一個很大的臺子,臺子南有很多小廟,出村就能看到臺子,原名曾叫抬頭屯,當地群眾習稱臺子屯,約從清朝後,形成兩個自然村,位於臺子前邊的叫臺子前屯,臺子後的叫臺子後屯,又簡稱前屯,後屯。

樂陵與寺廟有關的村名 | 樂陵掌故

二、大孫鄉

杜寺村

明朝永樂二年,姓杜的遷居此處,因該村北有一和尚寺院,故起名杜寺。

三、朱集鎮

三間堂村

明朝,在村南頭有三間廟堂以此命名三間堂。

雙廟蘇村

明永樂年間,叫王家,後遷來了姓於的和姓蘇的並修了玉皇廟和土地廟,改名雙廟趙家。

四、丁塢鎮

後何廟與前何廟村

清朝時期在前河廟村西有一個玉皇廟,該村在廟的北邊,又因莊民多姓何,而定名為後何廟、前何廟。

十八圖村

據傳在村東頭有個十八羅漢廟,由此而起村名十八圖,另一種說法:十八個國家在此給制戰圖,因此取得十八圖。

時閣村

據傳明朝姓時的從山西洪桐縣大槐樹底下遷居此地立村,後因村東修了一個寺院叫“閣”故名時閣。

宋寺村

傳說該村東北角約二華里,即鄒家南邊有個灣子叫白塔灣。唐朝在此修一大寺院叫“白塔寺”又叫“龍泉大寺”,由於該村有個姓宋的大戶,過的很富,人口眾多,故立村名宋家寺,簡稱宋寺。

樂陵與寺廟有關的村名 | 樂陵掌故

五、郭家街道

大牛韓村

據傳在道光年間,該村修了一座廟遠近聞名,據說北京道光皇帝知道此廟,廟前有一大灣,迷信說法灣中有頭金牛和村裡喂牛的經常在灣中戲水,後來被小王家某人和半角屯某人打掉了角,金牛從此沒有了,該村原名大佛韓。

毛家村

傳說該村以前有一戶姓毛的,在清朝道光年間修建一個廟,廟上有一個大鐵鐘,上面刻有一毛字,有這個姓毛的管廟又因該村距在五華城而得名五里毛,後簡稱毛家。

六、胡家街道

賈庵村

該村在明朝有個和尚廟,叫庵上,由於村裡姓賈的多,故名賈家庵。

趙廟村

據說在明朝有個姓趙的外地遷來的落戶,以後在村東頭修了一座廟,故名趙家廟。

樂陵與寺廟有關的村名 | 樂陵掌故

七、楊安鎮

關廟李村

該村原名叫小李家,後在清朝年間,鄰村剪毛王聽人指都,在小李家村東南角修一關王廟,因廟出名,小李家改名廟李家,後來習慣稱關廟李。

石家寺村

據譜書記載,石氏是免朝從山西省洪桐縣遷來兄弟三人,長祖落居現在後石,次祖落居石家寺,三祖落居前石家,因該村東面一座釋迦年尼廟,故起名石家寺。

雙廟白村

該村立於清朝初期,一個姓白的從外地遷來落戶,後在村兩側建了兩座廟,故得名雙廟白家,後簡稱白家。

趙家村

該村原名破廟趙,在明朝永樂年間,一家姓趙的從山西省洪桐縣遷居此地,在一座破廟附近立村,故名破廟趙,後來習稱趙家。

八、市中街道

崔廟村

明朝,燕王掃北後,該村崔的在村東頭建了一座土地廟,故起名崔家廟。

姑子庵村

在明末清初,該村有一座姑子廟,故起名叫姑子庵。

藥王廟村

在明朝,有一名中醫,用土法給皇姑治好病,事後皇帝傳旨要他進京,其人不知內情,以為要殺他,因而殺他,因廁下死。皇帝得知後,命官差在此地修一藥王廟,本村是根據廟而得名的。

樂陵與寺廟有關的村名 | 樂陵掌故

九、花園鎮

關東與關西村

燕王掃北後,從山西省洪桐縣遷來兄弟二人,在村中頭有個關王廟,後來因村較大,又分為關東關西,該村在東頭故取名關東、西頭為關西。

關王堂村

該村原由三個廟,村東為大寺廟,村北為泰山廟,村中央關王廟,所以該村名為關王廟,在清朝嘉慶年間,關王廟改為關廟,據說,在明朝初年建村後,在十安街東有一個關王廟,西有一個關音廟,因此其名關王廟村是,在100年間又改為關王堂。

劉廟村

燕王掃北,由山西洪桐縣遷來姓劉的,遷來後首先居在鞠家西南角,因有一個大灣取名劉家灣,後又遷來現在住地劉家廟。

王母店村

明朝燕王掃北後,從河北棗強縣遷來居住,因村頭修了一個王母娘娘廟,故而起名王母店。

樂陵與寺廟有關的村名 | 樂陵掌故

十、化樓鎮

文廟村

原名小張家,後來該村修了座聖人廟,又改為文廟,因村中間有一條官邊,解放前才分為東西文廟。

郭寺村

該村於明朝燕王掃北後,姓郭的從壽光縣遷來此地定居故起名大郭家,後因該村修了一座古廟詩院。又改名叫郭寺。

化樓村

唐朝達劉權外出,他女人李翠蓮在家,有一天小和尚到他家化緣,劉權的女人把頭上的簪子給他,劉權回頭後誤會了她劉妻上吊自殺,劉權知錯後, 也自死去,由此起名化家。明朝永樂年間,從壽光遷來姓化的在此地落戶立村,原有一座樓,故取名化樓。

聊官廠村

據傳說,明朝,本村由鄭才光老倆弟兄們從惠民壽光縣老槐樹底下分手遷來,因正是災年,兄弟們想辦法各找活路,鄭才光來此落戶,日子越過越好,大家都稱他說,鄭光有法故名鄭家法。約在二百年前,本村分西北方向半里處有一大寺院,叫聊官寺,當時毅有集市很有名望,後周鬧大水,寺院周圍都是水,這樣集搬到高處鄭家法,後改為聊官廠。

雙廟高村

於明朝燕王掃北後,從壽光遷來此地,當時村頭有二個廟,又因始祖姓高,故取名雙廟高,後簡稱高家。在縣內因有四個高家即有:郭家,寨頭堡,王集,張屯公社,因該村曾稱過雙廟高,根據《國務院地名命名更名暫行規定》於一九八一年九月恢復為雙廟高。

楊家庵村

在明朝永樂年間,遷來的居民姓楊,住楊抨後分家又立一村名 楊家,後來楊家村修了一個姑子庵故改為楊家庵。

樂陵與寺廟有關的村名 | 樂陵掌故

十一、黃夾鎮

程樓賈村

原名雙廟賈,因歷史上村東頭有兩座古廟其中有一座廟住有尼姑,故稱賈家。因該村在樂陵市內和胡家的賈家巷重名,又靠近程樓,根據《國務院地名命名更名暫行規定》於一九八一年九月改為程樓賈。

老君堂村

相傳明末清初時,該村有一大寺院,院內有一老君廟,此廟一直保留到解放初期,近旁的一小土廟,一直到1963年才扒掉。此村是老君堂而得名。

於貨郎村

原名玉虎狼,相傳從前該村有一個玉虎廟,廟附近住的人愛打抱不平,遠近聞名此處人歷害的如虎狼,因而得名玉虎狼,後演變成於貨郎村。

十二、鐵營鎮

鄭廟村

明朝永樂年間,鄭氏由山西洪桐縣遷居此地,到了十三世出了官,修了鄭氏家廟,從此得名村鄭家廟。

十三、西段鄉

鄧家村

明朝永樂二年,姓鄧的從外地來此地落戶故得名鄧家庵,後來人們為了簡便叫鄧家。

樂陵與寺廟有關的村名 | 樂陵掌故

十四、雲紅街道

馬橋村

在明朝,燕王掃北前,該村曾叫馬家庵,後來又在該村附近七里河上修一座橋,故改稱馬家橋。

雙廟趙村

明朝永樂年間,燕王掃北後,姓趙的由山西省洪桐縣遷居此地,因村西頭兩個廟,故命名雙廟趙。

玉皇堂村

原名盛莊,明永樂年間,燕王掃北後,因村西北有個玉皇廟,故改名為玉皇堂。在文化大革命時期曾改稱老風村,現仍叫玉皇堂。

鄭庵村

明朝永樂年間,燕王掃北後,名叫鄭堅庵的人由浙江寧波府金縣遷居此地立村,故名鄭堅庵,後演變成鄭家庵。

十五、寨頭堡鄉

梁廟村

該村有兩大姓,東頭姓梁,西頭姓王。兩家兩姓修一座廟,而起村名兩家廟,後來人們叫成了梁家廟。

雙廟韓村

明朝永樂年間燕王掃北後,該村修了太山廟關帝廟,因莊民姓韓,故立村名雙廟韓。

宋廟村

明朝永樂年間,燕王掃北後,此處無人煙,後有外地人遷居於此,因此處有一破廟,有一姓宋的進行修理,故得宋家廟。

西鄭廟村

在明朝該村姓鄭的在村東頭修了一座廟,故得名鄭家廟。因該村在縣內和鐵營公社鄭家重名,根據《國務院地名命名更名暫行規定》改為西鄭廟。

樂陵與寺廟有關的村名 | 樂陵掌故

十六、鄭店鎮

北陳村

在明朝村西頭有一無樑廟,莊民姓陳,原名叫無樑廟陳家從解放後簡稱陳家,因本公社南面有個窪陳,該村改叫北陳。

鄭店村

據傳在關店南街與西街中間有一座光興寺南方的一個和尚,在此寺院,後搬到南方,因只剩下十棵大楊樹,曾叫十楊莊,明朝永樂掃北後有一姓鄭的在此落戶開店,故改名鄭店。

黃集村

明朝永樂年間,黃氏由本省壽光縣遷來立村,因附近有一姑姑庵取村名黃家庵延至清末,姑姑庵已不存在了。後此村立了集市,即改名為黃集。

奎臺村

本村宋代前後名為千字坡,明代到清代末期名為奎臺鎮,俗稱長奎店,是以理元寺的大佛而取名。

玉李村

明末清初時代,該村東頭有一座玉皇廟,又因李氏東頭落戶立村,故立村名玉皇李家堂,現簡稱玉李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