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光绪可以熬到慈禧归天,他能让清廷走向下去吗?你怎么看?

民族的复兴号


很多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能都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光绪可以熬到慈禧归天,他是否能让清廷继续走下去?我的答案是:不能。

(光绪)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外敌已经打到家门口,光绪没有振兴清朝的时间

慈禧去世是在1908年,当时的清朝已经遍地是列强。

1894年打输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中日甲午战争,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被进一步加深;

1900年慈禧宣战十一国,东南汉臣明确表示不奉谕,与列强订立条约,实行“东南互保”,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带着皇室人员仓皇西逃。为了收拾局面,慈禧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派庆亲王奕劻和李鸿章为代表,与十一国签订了《辛丑条约》;

1904年日本和俄国在中国的东北开战,清政府宣布中立。大家想想这好笑不?两个外国在本国开战,本国却选择中立?这种情况还中立得了吗?战争的结果是日本取胜。当然,无论胜利的是哪个国家,清朝都没半点好处。

以上这些事情,都说明了一件事:清朝真正做主的已经不是皇室或权臣,而是西方列强。就算光绪活得比慈禧长,他也没有振兴清朝的时间。

(慈禧)

二、清朝从立朝之初,就有着严重的问题

假设光绪从一开始就掌握了朝政,他也未必能做到。因为清朝从根子上就存在很大的问题。

自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帝制就成为古代政权的统治形式。但帝制虽然不变,每个朝代都比上一个时代有进步,文明程度一代比一代要高,到了明朝末年,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状态,在那个时代来说,无疑是先进的。

但到了清朝,一切退回去了。游牧文明统治了更为先进的农耕文明,人数较少的族群统治了人数更多的族群,从社会学上来说,这都是不合理的。

而且旗汉之间的矛盾,从来没有减轻过。“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留发不留头”、改风易俗,这些事情汉人不会忘记。

反清复明的活动贯穿整个清朝,太平天国更是动摇了清朝的基石。

所以,哪怕没有外来力量的侵入,清朝也长久不了。

三、最重要的一点,光绪能力欠缺,慈禧他都斗不过,又怎么可能力挽狂澜?

无论当时还是后世,很多人对光绪寄予厚望。但遗憾的是,光绪从来不是大家想像中的那种英明之主。他有志气,有雄心,意图变法革新,重整河山,却没有相应的能力。

看看围绕在他身边的都是些什么人吧,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等等,这都是些思想开放的进步人士,但做为参谋可以,想倚靠他们赢得政治上的斗争无异于天方夜谭。

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已经是前车之鉴,光绪却没吸取教训。团队如此,光绪本人也没好到哪里去,如果他够有魄力,就应该在亲政之后火速铲除慈禧及其党羽,掌握政权。可他没有,戊戌变法失败,被慈禧果断囚禁。

和赶走列强、改变社会现状、变法强国比起来,慈禧无疑是最容易拿下的目标,光绪却连她都斗不过,又怎么可能做到更难的事?

(光绪和珍妃)

总之,对于晚清来说,光绪比慈禧好一点,但好得也有限,无法让清廷延续下去。这并不值得遗憾,因为旧时代已经无可救药,只有彻底打破,才能建立更好的新世界。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光绪皇帝走在了慈禧前面,这是很多人认为比较遗憾的。因为光绪皇帝力主洋务运动,力主戊戌变法,甚至不惜主张君主立宪也要强国。所以不少人认为从光绪皇帝身上,看到了清王朝的未来。

于是乎,不少人认为,光绪皇帝如果比慈禧走的要晚,那么后来的历史极有可能会改写,甚至连大清王朝都不会覆灭。那么真的会是这样吗?

01光绪皇帝本身就没什么能力,不足以改变国家命运。

明朝有崇祯,清朝有光绪。光绪皇帝是一位有心救国的人,可是他却没有足够的能力拯救这个国家,不仅是他个人,他所用的人也都是无能之辈。

  1. 首先,光绪皇帝的帝党成员,都是些没什么作用的人。唯一比较出名的翁同龢,作为帝师还是个反面教材。因为克扣北洋水师的经费,间接导致甲午海战全军覆没。
  2. 其次,光绪皇帝任用戊戌变法的人,都是愣头青。康有为梁启超这些人,在那个年代,根本就没有足够的分量,他们不足以撼动大清王朝内部的勋贵们。
  3. 再者,光绪皇帝最希望拉拢的袁世凯,最终还是选择背叛了他。唯一有能力的袁世凯,光绪皇帝非常看重,可惜袁世凯最终选择支持慈禧太后,导致光绪被囚禁10年之久。

由此可见,光绪皇帝身边的人,是无能之辈。任用的人,是愣头青。希望拉拢的能人,却始终不愿意和他站在一边。这三条都是比较致命的,直接导致光绪无法成就大业。

慈禧太后不是没有放权给光绪,甲午海战也是光绪皇帝主动要打的,而且整个战争的过程,慈禧太后并没有过多干涉,她似乎就是要看看光绪的能力怎么样。

八月,政变作,太后复训政。十月,又奉朱谕:“翁同龢授读以来,辅导无方,往往巧藉事端,刺探朕意。至甲午年中东之役,信口侈陈,任意怂恿。办理诸务,种种乖谬,以致不可收拾。今春力陈变法,滥保非人,罪无可逭。事后追维,深堪痛恨!前令其开缺回籍,实不足以蔽辜,翁同龢著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清史稿》

很可惜的是,这场战争拖得时间太长,总体以清王朝失败而宣告结束。慈禧这才不得不重新执掌大权,她对光绪是有过希望的,可是希望很快破灭了。

亲政的光绪,的确是手握大权,不仅可以调度整个北洋水师,而且鼓励维新变法的成员发起改革,可是结局又怎样了呢?还不是都失败了。

02人民逐渐开智,专制统治走到尽头了。

清朝的覆灭,不是个例。在世界历史舞台上,已经有不少封建统治的国家,先后在那个时期结束了封建统治。

为什么这一时期会如此凑巧呢?比如说沙皇俄国结束统治,日本德川幕府结束统治,这些不是巧合,而是人类的智慧已经普及,人民也有了开智的机会。

武昌乱起,各省响应,朝论纷呶,王公贵人皆气馁,莫知所为。良弼独与三数才杰朝夕规画,外联群帅,内安当国,思以立宪弭革命,图救大局,上下皆恃以为重。时袁世凯来京,方议国体,人心不安甚矣。一日,良弼议事归,及门,有人遽掷炸弹,三日而卒。事闻,震悼,优恤如例。其后官绅请立祠於北京祀之。---《清史稿》

大量留学在外的学生,他们将先进的思想带到国内。君主立宪、民主共和,这些思想基本上弥漫在了大清王朝的每个角落。

老百姓始终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一股力量,一旦老百姓们都开智了,那么封建统治必然是没有市场的。

在清帝退位,袁世凯建立共和以后,他妄图复辟称帝,可是仅仅83天时间,他就失败了,为什么呢?因为时代已经不允许中国再出现皇帝了。

  1. 即使光绪皇帝比慈禧太后死的晚,一场场革命运动依旧不会平息。孙中山先生等人所要对付的,不是慈禧太后这个人,而是整个封建专制统治。
  2. 革命的浪潮已经势不可挡,这个时候袁世凯这样的权臣,光绪皇帝又控制不住。那么问题就会重新摆在光绪面前。
  3. 其实上面坐着的是光绪还是隆裕太后,结果都是一样的。载沣辅政的时候,清王朝和光绪皇帝在位时期,基本没差别。因为他们都是能力欠佳的人。

袁世凯是不可能卖这些人面子的,他这辈子就是害怕慈禧太后,其他人他一个都不惧怕。恰逢人民的思想得到解放,这不是光绪或者袁世凯这某一个人能够决定的。

统治的是谁?是人民。当年古罗马时期,人民不愿意再被国王统治,公元前五百多年,就建立了共和制度。相比而言,我们的确晚了太多。

03赔款太多,根本负担不起。

清朝的灭亡,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可以说是主流原因,那就是经济问题。清政府到了晚期,基本上已经入不敷出了。

  1. 先是太平天国运动,南方大片地区13年没有税收。后来又是洋人们拿着大炮打开了国门,各种战败赔款,堆积成山。
  2.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清朝需要向日本赔偿两亿两白银,这一笔开销,直接将清政府击垮。而日本政府利用这笔钱,买飞机大炮,兴办新式学堂,搞科学研究,使得国家飞速进步。
  3. 八国联军侵华,签订了著名的《辛丑条约》,累计需要向11国赔偿本息共9亿8千万两白银,分39年偿还。这又是一笔巨额开支,清政府根本吃不消。

巨额的赔款,加上各处地盘的割让,使得清朝政府已经完全支撑不下去了。康有为等人甚至曾经怂恿光绪皇帝,将偏远的新疆、蒙古乃至东北全都卖掉,拿过来作为军费。

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该款分作八次交完:第一次五千万两,应在本约批准互换六个月内交清;第二次五千万两,应于本约批准互换后十二个月内交清;余款平分六次,递年交纳---《清史稿》

还好他们的计策没有得逞,不过由此可以看得出,清朝那个时候真的是没钱了。就算光绪皇帝足够有能力,他能变出钱来吗?

明治维新的时候,日本也没钱,但是他们省吃俭用,明治天皇每天就吃一顿饭,艰难度日,一战击败清政府,从此有了白花花的银子。可慈禧太后一顿一百多道菜,一顿倒掉的菜,就够明治天皇吃一年的。

总结:光绪活下来,也只能亲眼见证清朝的灭亡。

清朝灭亡是世代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同时也是经济的选择。这就好比明朝的崇祯皇帝,他也是一位勤俭励志的好皇帝,可是他的结局也不好,最终导致亡国,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大势所趋,崇祯时期的明朝政府已经腐朽到了极点,国库里没有钱,可臣子们的腰包里却揣满了银子。

太平盛世是藏富于民,亡国灭种是藏富于官,这就是统治者的本质区别。试问一个清朝末年的首富,是李鸿章大人的昔日大秘书盛宣怀,这种藏富的手段,清朝还能长久吗?


江湖小晓生


光绪皇帝是清朝倒数第二位皇帝,他在位34年,历经中法、中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力主推动维新变法,但遭到慈禧太后软禁,因而引起猜想,如若这位有志革新的皇帝继续在位,是否能够带领清王朝走向君主立宪而非共和,避免灭亡之路。 历史不容假设,且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大势所趋,并非一己之力可以改变,何况当时清朝统治下的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更不容许光绪帝做更多的改变。



一、帝国主义划分中国的狂潮已然掀起

光绪十三年(1887年),光绪帝亲政,此时的大清并没有大的威胁,但是处处充满了隐忧。西北方向,左宗棠收复新疆,但沙俄势力虎视眈眈,牵制了朝廷的海防大计;东南方向,福建水师惨遭法国海军团灭,台湾又一次有沦陷之险。但光绪很幸运,他还可以倚仗同治中兴崛起的那批大臣,两场战争下来,清朝并没有像先前那样割地赔款,损失太多利益,这是值得欣慰的。 只不过这同时也是发起变法的最佳时期,而不是甲午战争以后。



《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德国立刻就派军舰侵入胶州湾,各国纷纷在中国圈划势力范围,中国再无宁日。光绪帝有感甲午战败之耻,奋而发起变法,不仅缺乏掌权派慈禧太后的支持,还缺少安定的外部环境。可以看到,变法失败以后,八国联军攻入北京,逼迫清政府签订更为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巨额战争赔款使得任何革新自救都成为徒劳无功,清政府自己也已沦为帝国主义奴役中国的工具,一个看似开明的皇帝是不太可能挽救危局的。



二、人民的反抗此起彼伏

自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失败以后,国内还算太平。光绪帝如果有先见之明,理应积极鼓励发展生产,将洋务运动推向深处,特别是学习西方经济政治制度,主动改良朝政。然而光绪帝没有珍惜这段短暂的“安逸时期”,而是完成大婚,准备慈禧太后大寿,直到日本挑起战端,才匆匆忙忙调兵作战,可惜为时已晚。



光绪元年(1875年)爆发了绵延四年的丁戊奇荒,天灾加之清政府赈济不到位,将近一千万人饿死,暴露了清王朝底层社会人民的苦难深重。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加剧,尤其巨额战争赔款、洋人与清政府相互勾结,饱受盘剥的穷苦百姓发起义和团运动,很快席卷直隶,清政府无力镇压,任凭团民裹挟盲目排外,结果陷入更深的苦难,光绪本人仓皇逃出北京城。而赈灾和镇压,通常是封建王朝统治的基本手段,清政府在这两次事件中的失灵,直接反应了帝国寿命不久矣。 果然,就在光绪本人推动维新变法时,另一群年轻人在檀香山创立了兴中会,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由此兴起。有了理论指导的反清起义,在之后十年风起云涌,并最终推翻了清朝统治。

三、光绪帝本人的局限性

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一样,都代表了满洲贵族统治阶级,尽管光绪帝希望有所作为,但维护自身统治利益优先于中华民族利益。因此他在变法中设军师大学堂、改革陆军、科举等制度,皆是以弥补清朝政体最显而易见的疏漏,并没有根本上触及封建制度的弊端。



随着变法失败,光绪帝遭到了软禁,这也证明了他权力的虚假性。亲政到软禁这十三年,光绪帝没有掌握一兵一卒,也没有朝中实力派大臣支持,变法仅凭一腔热血和几个初入仕途的读书人,维新变法没有成功,软禁十年不发一语,等慈禧太后过世后再重新掌权推行变法,又怎么能够成功呢?



在光绪软禁期间,慈禧太后也颁行新政,内容与戊戌变法大同小异,甚至超过了维新派的一些措施,派遣了五大臣出洋考察,并且预备立宪,与日本明治维新如出一辙,说明推行新政并非因为光绪开明,而是时势所迫。新政毫无疑问也是以失败告终,在光绪死后,整了个皇族内阁,明晃晃地逆行专政集权,揭露了新政的欺骗性,恐怕光绪皇帝心目中的新政也不过如此。



不过还是应当客观评价光绪皇帝,尽管他在软禁中失去了权力,但依然广泛学习西方法律知识,而且他所推动的变法,也促进了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只不过把光绪捧到活到慈禧后突然大刀阔斧地改革,把大清从棺材里扶起来的高度,就太过了。


春秋正义


答案必然是否定的。

慈禧在光绪十岁的时候就把他带在身边,让光绪学习处理政务。慈禧是希望光绪以后能挑起大梁的。 成为一代明君。但毕竟光绪不是康熙那样的雄主。

光绪亲政后具体表现。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光绪及其帝党恐怕要占百分之九十的原因。

帝党翁同龢自接管户部以来,便以国家度支艰难为由,暂停向北洋水师拨款。使北洋水师从光绪十六年(1890)到甲午中日战争前夕(1894)未得到一炮一弹的发展,使北洋水师逐渐落后于日本。

英国人曾经建议李鸿章,购买两艘快舰,以防备日本。翁同龢不断拖延,最终两艘快舰为日本买去,其中一艘“吉野号”成为击沉中国舰队最多的战舰。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之后,光绪皇帝着急用一场胜仗证明自己,隔过李鸿章指挥北洋水师,命令北洋水师强行找日军决战,最后全军覆没。北洋水师的情况,李鸿章作为直接领导肯定在清楚不过。李鸿章是一个功名心很重的人,如果能赢久历兵事的李鸿章早下令出击了。

百日维新

康有为的百日维新真正使慈禧生气的是康有为提出“中日合邦”计划,所谓中日合邦顾名思义就是中日合成一个国家。自康有为提出这个“奇思妙想”,在朝堂上得到不少人的支持。这其中就有当时的刑部主事洪汝冲。

洪汝冲当时向光绪提出了迁都、借才、联邦三条建议。其中联邦和康有为的"中日合邦"如出一辙。

所谓借才,便是借刚刚卸任前日本伊藤博文。甲午中日一战,不但不记恨伊藤博文,反而请来为清朝效力。难不成,甲午海战的水都进脑子不成?

事实上,慈禧并不是极力反对维新,而是知道合邦的打算,而光绪真把伊藤博文给请来了。慈禧明白光绪虽然没同意,但也没拒绝。万一引狼入室,将爱新觉罗江山至于何处?慈禧遂发动戊戌政变,将光绪囚禁瀛台。光绪政治嗅觉低可见一斑。

事实上,中日合邦就是所谓“大东亚共荣圈”的前身,之后臭名昭著的大汉奸汪精卫也曾用中日合邦这一理念给自己开脱过。

其实慈禧留给光绪的局面并不算差,最起码要比咸丰时期好太多了。慈禧平定了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灭了捻军。慈禧重用左宗棠,从英俄手上,抢回了新疆。光绪亲政初期,国内各种大乱,已被慈禧平定,洋务运动,也初见成效,外国列强也暂时停止了对中国的疯狂侵略。可光绪的表现着实让人失望。光绪空有一腔热血,并没有挽狂澜于既倒的能力。


史争朝夕


光绪的性子太急,他要是活着,还没到辛亥革命,清廷内部肯定就会先乱。

在戊戌变法中,光绪帝就表现出急躁的性格。他主张“乘积弊之后,挟至锐之气,举一切法而更张之。”说白了,光绪帝恨不得一天就把清廷翻一个底朝天。变法的主要参与人康有为,也是真么急切:“非大变、全变、骤变不能立国”。于是,光绪在百日维新期间,便下了一百多道旨意。一天一道命令啊,怎么可能落实啊?

《康有为政论集》:“日本改革三十年而强,而以我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而宏规成,五年而条理备,八年而成效举,十年而霸图定矣。”

光绪帝他们太理想化,以为自己下旨,下面人就要听他的,跟着他干。光绪帝根本不考虑国情,不顾及其他利益集团的态度:皇族、地方大臣、洋人,都不是省油的灯!而且,他还不掌握兵权。。。

于是,光绪帝下的旨意大多停留在形式上。

如果,光绪活的比慈禧长。以光绪的性格,在急切的改革下,清廷内部肯定会先乱。袁世凯等人可能会先于革命党起义。到时候,中国连形式上的统一都没有了。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1908年11月14日和15日,大清国皇帝光绪和实际掌权人慈禧太后,一前一后相继去世。光绪帝年仅38岁。

帝国的两个最重要的人物,一天内相继去世,此事十分蹊跷。一直以来,人们都怀疑是慈禧太后害死了光绪。前几年,专家对光绪帝遗骨进行测定,证实光绪的确死于砒霜中毒,但也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是慈禧干的。

光绪一生活在慈禧太后的阴影中,他思想比较开明,短暂的亲政期间,曾推动维新变法。假设慈禧死后,光绪还活着,必定要重推变法新政,但能不能使清廷继续维持下去呢?笔者认为很难!

大清经历了一系列内忧外患后,早已风雨飘摇,正处于五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之中,这种僵化的封建帝制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光绪不放弃帝制的维新变法如同给行将就木之人穿上新衣服,虽外表光鲜,但掩盖不了内在腐朽死亡的本质。

其实,清政府也有大厦将倾的危机感,实施了一系列新政。如:废科举、训练新军、预备立宪等等,但他们改良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维护大清统治。光绪活着的话,即便维新变法,也是这个目的。但事实证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的觉醒,这种维持腐朽统治的所谓改良,人民早就不买账了。

慈禧经历了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太平天国运动等一系列战争,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起义军在南京建立了政权,与清朝对峙了十几年。此时,只要许以高官厚禄,汉族的士大夫必定应者云集,最后,通过汉族地主势力的准私人武装将太平天国消灭了。慈禧在最后几年的时光里,明显的感觉到这一切都变了,尤其是1907年,光复会成员徐锡麟在安庆起事,对慈禧的震动很大。

1907年。光复会会员徐锡麟在安庆起事,刺杀了安徽巡抚恩铭,并带领100多学生军攻占安庆军械所。虽然起义失败,但对清庭的震动极大。徐锡麟是四品道员,起义失败后,徐在供状中说道:"我本革命党大首领,捐道员来安庆,专为排满而来,做官本是假的,使人无可防备。满人虐我汉族将近300年矣,观其表面立宪,不过牢笼天下人心……满人妄想立宪便不能革命…“

徐锡麟本为四品道员,又受到巡抚恩铭的器重,仕途不可限量,但他能抛弃这一切投身革命,证明大清所谓的高官厚禄已经难以收买人心了。据说徐锡麟的这次起义,让慈禧感到非常的震惊和恐惧,一连哭了几天,也许她已隐隐地感觉到大清国和她一样,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

综合上述,即使光绪帝熬到慈禧归天,也无法让清朝廷继续走下去,他唯一能做的也只有顺应历史潮流,还政于民!


秋水长天H


那是不可能的,就算光绪熬到了慈禧归天,以他的能力也是挽救不了清朝灭亡的必然趋势,历史上任何朝代都是由盛及衰,最终被新的势力取代。


慈禧统治了晚清近半个世纪,贪图权力,贪图奢华,打压异己,任用庸才,把本来就已衰弱的大清推向了死亡的边缘。


光绪是慈禧掌权的牺牲品,在位34年,都是在慈禧的阴影下度过的,只不过是傀儡皇帝而已,在慈禧的强势控制下,一生唯唯诺诺,养成了既无主见,又无魄力的软弱性格,根本不是将帅之才。
慈禧对光绪可谓是一往情深,生前控制了他34年,就连自己快死了也不放过光绪,在自己归天的前一天将光绪秘密害死,好在地下继续给她作伴。

其实,到了清朝后期,汉民族已逐渐觉醒,革命党人的势力正蓬勃发展,也渗透到了各级地方政府,他们也有了自己的队伍,特别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他们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推翻满清政府,建立以汉人为主的共和体制的国家。
再从国际趋势来看,封建君主专制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趋势了,封建帝制已走入了死胡同,如果光绪侥幸熬死了慈禧,那他最多就是个末代皇帝了,那就没有溥仪什么事了。






遗产君


我们假设一下如果慈禧太后死后,光绪皇帝亲政十一个什么情况。光绪皇帝最为一个傀儡,真要把朝政大权给了他,光绪在朝廷里面实际上是没有属于自己人的,朝廷重臣都是慈禧太后留下来的。
其中掌握军权的实力派袁世凯和光绪皇帝是有过节,当年光绪皇帝主持的“百日维新”因袁世凯的叛变,导致了光绪皇帝被囚禁在瀛台,成为一个彻彻底底的傀儡。有袁世凯以及慈禧太后的旧臣在,光绪皇帝恐怕是治理不好这个大清国了,内部斗争可能都会加速大清的灭亡,或许根本就不用等到辛亥革命,大清就已经分崩离析了。


浮沉的历史


首先,光绪之所以比慈禧早一天去世,不是因为身体不行,而是因为慈禧下毒。所以实际上是慈禧不允许光绪比他死得更晚。

关于光绪之死的争论,在当时就引发了很多的争议。有很多史料直言不讳的指出是慈禧将光绪毒死的。比如著名的德龄公主的回忆录,瀛台泣血路。但是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直到上世纪80年代通过法医学鉴定发现,光绪的遗骨当中,有高含量的砷元素,而这又是砒霜的主要构成。可见光绪确实是被毒死的,一桩历史谜案,在现代法医学的支持下有了定论。

但年深日久,法医学已经不能够告诉我们,究竟是谁杀死了光绪。当然就当时的政治环境和实际情况来看,慈禧无疑是最大嫌疑人。所以推论慈禧杀死光绪是比较合理的。当然也不排除其他人,比如说袁世凯的可能性。

其次,光绪本身在政治层面上不堪大用,就算侥幸活到了慈禧之后也很难力挽狂澜。从戊戌变法的整个过程来看,光绪在政治层面上是非常幼稚的,既没有意识到如何平衡满清贵族的利益关系,也没有意识到,光凭文牍是不能真正推动改革的。指望这样一个政治能力上很薄弱,而且长期没有政治实践的人来带领中国这样一个典型的大国,实现艰难的社会转型是不可想象的。

再次,清政府灭亡的根本原因,不是因为慈禧或者光绪的个人能力不足,而是因为清政府的统治根基,满清贵族已经成为了中国社会发展过程当中最大的阻碍,不能与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同步,所以必须被去除。而一旦这个根基被去除,清政府自然也就不可能继续存在。无论是戊戌变法还是之后的清末新政,在政治领域的探索都是极为有限的,已经不能满足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之所以裹足不前,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满清贵族的反对。在这种情况下,要继续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势必就要以推翻满清贵族为前提,既然如此,作为满清贵族在政权上的代表,清政府自然也就没有理由再继续保存下去。

最后,光绪虽然确实是慈禧毒死的,但以光绪的身体,就算死的比慈禧晚一些,恐怕也不会晚太多。根据清宫留下来的太医院的档案,不难发现,在这个时候,光绪的身体也是每况愈下,时日不长了。这其实是很多历史学家在没有法医学检验之前,认为光绪确实是恰好死在慈禧之前一天的主要原因。这些档案不可能系统性的造假,所以确实反映了,光绪当时真实的身体状况。以这样一个身体状况来主持政治大局,恐怕也是不可能的。


用户4325101516


首先光绪的死和慈禧有没有关系这本来就很可疑!

就算慈禧死了,光绪继续活着他也没那个能耐带清朝继续走下去!因为光绪并不是一个有魄力的人,另外他虽然作为一个皇帝,但真正抓到手里的权利几乎没有!就算他有心有想法有政策,下面的人阳奉阴违不干实事,政策实施不下去也不行!

清朝到这个时候已经从上到下烂到骨子里了。要想改革必须从最底层的老百姓做起,自下而上的改革,唤起最底层老百姓改革的欲望!把权利下方辅以好的政策并实施,从下往上大换血,清朝才有可能继续走下去。

但是政策改革实施是需要官员配合的,首先要割的就是官员自己的肉流自己的血,已经腐败到极点的清朝官员是不可能这么做的!而光绪手里的权力对此却无可奈何!

我倒是觉得,要不是他儿子给他找事的话,袁世凯这流氓倒是有可能带领清朝继续走下去!不过那时候清朝就不是光绪的清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