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誌於都】 於都縣的魅力“非遺”

于都縣境內居住人口95%為客家人,在方言、飲食、民間文化等方面至今仍保留著客家人的風俗習慣,具有濃郁的客家特色,其客家人的傳統器樂嗩吶“公婆吹”和民間舞蹈甑笟舞、茶籃燈舞、珍珠粉製作技藝、客家擂茶等已成為國家非物質遺產,是全國著名的“嗩吶藝術之鄉”、曾以“三錘三匠”而獲得“民間手藝之鄉”的美譽。現公佈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國家級項目于都嗩吶“公婆吹”和客家古文2項、省級項目7項、市級項目6項、縣級項目29項。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11人、市級代表性傳承人12人、縣級代表性傳承人3人。

【方誌于都】 于都縣的魅力“非遺”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于都嗩吶“公婆吹

于都嗩吶“公婆吹”高低音演奏風格獨特,曲調激昂優美,旋律婉轉粗獷,低音渾厚雄壯,表現力強,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是客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對於研究中原文化和贛南文化具有活化石的作用。于都嗩吶“公婆吹”2008年已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客家古文

客家古文早在明末清初就已形成,主要分佈在於都縣的貢江鎮、新陂鄉、寬田鄉、梓山鎮、羅江鄉、段屋鄉等大部分鄉鎮。演唱古文的人多是雙目失明者,以演唱古文來作為謀生的手段。他們演唱的大都是一些流傳於民間的古老傳說、神話和歷史故事等。客家古文因大多由一名盲藝人獨自完成,所以在服裝、道具方面沒有過於複雜的要求,使用的樂器——一般為勾筒、二胡、竹板、梆子、漁鼓、小鼓等,有時也會出現嗩吶,有的藝人身兼數職,將多種樂器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充分地運用四肢對其進行演奏,令觀眾歎為觀止。

客家古文是一種說唱藝術,“一人一臺戲”以方言為主,表演靈活方便,道具輕便簡單,唱腔優美婉轉,基本曲調結構多為四句體,音樂唱腔具有濃郁的地方客家色彩。其唱本、唱腔和音樂以及表現手法都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方誌于都】 于都縣的魅力“非遺”

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銀坑甑笊舞

甑笊舞是一種用竹破成細小一根,紮成小捆用來洗刷鍋盆的家庭生活工具、土語叫“甑刷”,專家稱其為客家人的狂歡舞。甑笊舞是于都縣銀坑鎮銀坑村的上營、中營、下圍、撒網形、新屋、老街、席塘等九座屋場的傳統民間舞蹈,俗稱“劃龍船”。此舞歷史悠久,相傳屈原在世時有一次全家患病,屈原夜得一夢,見河下劃龍船,由此所悟許願劃龍船請神驅病而創下劃龍船的由來和風俗。

甑笊舞以其濃郁的地方特色進行表演,反映了贛南客家人的生產、生活、文化演變,是客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對於研究中原文化和贛南文化具有活化石的作用,對它的搶救、發掘、傳承和保護將帶動于都民間舞蹈乃至整個文化事業的繁榮。由於甑笊舞場面宏大,人員不受限制,是當地群眾非常喜愛的一種藝術形式,通過參與舞蹈,促進了各個屋場的鄉親之間的感情,增強了凝聚力,對於構建和諧社會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方誌于都】 于都縣的魅力“非遺”

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于都茶籃燈

茶籃燈是于都縣過去較為常見的一種民間燈綵歌舞。茶農在長期的茶山勞作中為消除疲勞或傳遞情感常常愛唱茶歌,採茶歌中有“十二月採茶歌”頗具影響、隨著採茶歌的傳唱,茶農依據茶山勞動動作,加上紙紮茶籃、扇子、手帕進入民間燈綵行列,成了載歌載舞的採茶燈,亦名“茶籃燈”。

唐朝末年、隨著大批中原人南下,有人在於都黃麟、寬田等地落戶,他們與山為伍,伴水為鄰,終日爬山種茶,辛勤耕作,產生了山歌、茶歌、採蓮曲等。每年春節是他們最開心的日子,於是將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種茶、採茶、倒茶、炒茶、賣茶、販茶、送茶與燈籠舞結合起來,形成了具有贛南特色,富有于都山區特點的民間燈綵歌舞。

【方誌于都】 于都縣的魅力“非遺”

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贛南客家擂茶製作技藝

擂茶,在贛南地區多有流傳,但其中以客家擂茶最有特色。擂者,研磨也。擂茶,就是把茶葉、芝麻、花生等原料放進擂缽裡研磨後衝開水喝的養生茶飲。在“大躍進”以後,茶葉的產量越來越少,但是擂茶卻並未消失,群眾利用自己的智慧,或就地取材、利用可食用的野生藤葉取代茶葉製作擂茶,或不用茶葉,用花生、黃豆、芝麻、茴香等製作擂茶。

現在於都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一年四季喝擂茶的習慣,尤其是哺乳期的婦女更是離不開擂茶,因為常喝擂茶能夠保證奶水充足。擂茶是客家人聯絡感情、逢年過節招待客人的必備品,當主人家來客時,左鄰右舍都會前來邀請客人到自家喝擂茶。

【方誌于都】 于都縣的魅力“非遺”

(資料來源:于都縣文廣新旅局;供稿:于都縣志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