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落后的秦,选择商鞅变法,为什么有人褒贬诟病是,改革加剧野蛮愚昧?

大马哈鱼12


战国初期的秦国贫穷落后,又身处戎狄之地,被中原列国看不起。秦孝公不忍受辱,发愤图强,颁布求贤令,通往各国。商鞅伴随着求贤令来到秦国,受到秦孝公的重用,举国变法。商鞅变法是秦国之后能够一统六国的重要原因。商鞅变法之所以被后人褒贬诟病,加剧秦人的野蛮愚昧,是因为商鞅变法的宗旨就是使人民变得野蛮愚昧。

之所以野蛮


秦国的军功爵制度,诞生于商鞅变法,所谓的军功爵制度,就是用敌军的首级来换取爵位,拥有一个首级,可以获得一级爵位,田一顷。首级越多,爵位也伴随着首级的数量增高,伴随的奖励也会越来越丰厚。

战国时期除秦国外,其他六国能当上官的基本都是贵族阶层,而农民阶层就只能,好好种田混吃等死。想当官基本不可能,除非才华特别出众,或者家中有什么人闻名于各国之间。而秦国的当官制度,则不会管你是否才华出众,不管家中是否有人闻名于各国之间,只要上战场打仗,取敌军的首级,就可以得到相应的爵位官职。

秦国士兵上战场取敌军首级,首级越来越多,到达五级爵位的时候,就能收三百户人家的税收。要知道在没有商鞅变法的时候,收税的基本都是贵族,根本没有平民的份。秦国的军功爵制度总共二十级,到达五级爵位的时候就能得到贵族的待遇,要是到达二十级甚至能超过贵族待遇,虽然说二十级希望比较渺茫。

由于秦国取敌军首级就能获得相应的爵位,因此秦军作战特别骁勇,也可以称为野蛮。山东列国用“左手挎着俘虏,右手提着首级”来形容秦军,突现出秦军的骁勇野蛮。

之所以愚昧

使秦人变的愚昧,对于现在的人来说比较难理解。人不是越聪明越好吗?为什么秦国商鞅变法还要将人变的愚昧呢?这就要谈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了,战国时期顾名思义就是你争我伐的大动荡时代。在这种大动荡的时代,人民过于聪明对统治者根本没有什么好处,越聪明越难管。统治者需要的是思想单一,服从管教的人民,而不是思想开放,觉得不对就跟国家对着干议论国家制度的人民。

战国后期齐国的齐湣王之所以毁掉稷下学宫,就是因为稷下学宫的存在,导致了人们的思想不一,过于开放,不服从君主的管教。秦国的商鞅变法之所以重农重战,用法律压制商人,是因为商人走南闯北懂得多,思想开放,不容易管教。战国时期需要的是思想单一,听从君主管教的愚民,而不是思想开放,觉得不对就议论国家制度跟国家对着干的人民。

总结

商鞅变法总体来说是成功的,因为商鞅变法的初心就是一统六国,而之后的秦国的确一统了六国,虽然统治时间仅仅十几年。纳谏如流觉得,商鞅变法不应受到后人的议论诟病,因为商鞅变法促成了秦的一统,也导致了秦一统后的连锁反应,比如颁布“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政策,促进民族的凝聚力,使得之后的中华民族虽然有时分裂,但最终还是一统。


纳谏如流


秦朝因为商鞅之法迅速强大起来,强大到具有吞并六国的实力。同时,他又把秦国变成一个战争机器。

商鞅变法之后,举国之人皆称“国人”,举国之人只需要做两件事,打仗、耕地。商鞅制定了制定严苛的律法。制定什伍连坐之法,令基层百姓互相监督,一家犯罪十家株连。本来秦人就十分好战,商鞅变法更是鼓励秦人耕战,于是有人诟病加剧野蛮愚昧。从秦始皇统一之后来看,嬴政朝堂之上已经没有秦人将领和文臣了。

但是,如果外敌尚且存在,这种制度尚有存在的可行性,一旦天下太平全国实行秦国律法。而你秦人不懂享受,可其他六国国人不是不懂,很容易激化矛盾。


史争朝夕


我认为商鞅变法被诟病有两原因

第一:损害了贵族阶级利益。

  • 变法废除了世袭制度,贵族子弟不能再依靠祖荫世世代代为官,贵族子弟需要依靠军功获得官爵。
  • 废除井田制。井田制实质上是土地公有制,在这一制度下贵族阶级占有大量土地。废除井田制后,农奴可以占有土地,而贵族阶级则失去了大量封地。
  • 废除奴隶制。变法前,奴隶是统治阶级的附庸,贵族也同样占据大量的奴隶,奴隶通过劳作可以为贵族阶级生产许多利益。奴隶制废除后,贵族阶级又会失去一部分利益。

第二:秦法确有严苛之处。

尽管秦法有许多利国利民的举措,但也有严苛之处。秦法主张轻罪重罚,例如连坐,一人犯罪,多人被牵连,它迫使百姓相互举报,使得人与人之间不能完全信任,同时造成大量无辜的人被牵连。秦法的严苛之处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性阴暗的一面。


古代人物说


触动了大部分秦国贵族利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