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傕挾持漢天子劉協,完全是情急之下的昏招,導致內部的叛變


李傕挾持漢天子劉協,完全是情急之下的昏招,導致內部的叛變

涼州軍閥控制東漢朝政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是中平六年到初平三年(即公元189年到192年)董卓控制朝政;然後董卓被殺,李傕、郭汜等人反攻長安,時間段是在初平三年到興平二年(即公元192年到195年)。之後楊奉和董承(雖然楊奉和董承做過李傕和董卓的部下,不過在控制漢天子劉協的時候已經洗去了這個標籤)短暫地控制了劉協,而在次年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曹操從楊奉等人手中搶走了劉協,玩起“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套路,而且玩得非常成功。董卓玩這一套失敗,是因為他廢掉漢少帝,毒殺何太后的舉動,過於藐視漢室的尊嚴;楊奉、董承等人玩不了這一套,他們失去了關中之地,自保都成問題,失敗是必然的。而李傕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又非常激烈,直接用強硬手段禁錮劉協。其實這是一個非常荒唐且昏庸的招數,直接導致李傕內部的分崩離析,不得不放走劉協。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

李傕挾持漢天子劉協,完全是情急之下的昏招,導致內部的叛變

李傕“挾天子”的歷史背景

本來李傕、郭汜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套路比較成功,在當時關東聯軍已經走向分裂,沒有功夫管漢室的事情,袁紹甚至打算再擁立劉虞為天子,不去找李傕、郭汜的麻煩。而其他的軍閥要麼死於內訌,要麼正在內訌的過程中。總體來說,李傕、郭汜面臨的環境比董卓更加安穩,而當時關東各軍閥發生內訌,也正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策略最容易發揮效力的時候。李傕、郭汜可以進行封賞、安撫、調停,來宣揚漢室的影響力;也可以空降地方長官,來牽制、挑撥其他的軍閥。事實上除了沒有處理好與馬騰、韓遂之間的關係以外,李傕、郭汜在前期,或者說初平三年到興平元年的時候已經做得很不錯了。

李傕挾持漢天子劉協,完全是情急之下的昏招,導致內部的叛變

但是在興平元年(即公元194年)與韓遂、馬騰之間的“長平觀之戰”中出現了一個問題。在這次戰役中,韓遂。馬騰失敗,被打回了涼州。樊稠追擊韓遂的時候,被韓遂說動,放了韓遂一馬。這導致李傕對樊稠產生了猜疑。於是在次年興平二年,李傕刺殺了樊稠。這個舉動導致涼州軍閥內部人人自危;另外李傕經常款待郭汜,郭汜的妻子擔心李傕會送給郭汜小妾,導致自己的地位降低。於是對二人施展反間計,有樊稠的前車之鑑,郭汜內心也非常不安。這就給李、郭二人的分裂打下基礎。

李傕挾持漢天子劉協,完全是情急之下的昏招,導致內部的叛變

另一個董卓舊部楊定擔心被李傕所殺,於是與郭汜聯合密謀,打算把劉協安置自己一方的軍營中,這樣一來就可以藉助劉協的政治影響力“奉詔討賊”了。李傕得知這個消息,連忙派侄子李暹率軍圍困皇宮,劫走劉協。郭汜看到劉協被李傕劫走,於是也扣留了百官公卿。雙方處於對峙的階段。

李傕挾持漢天子劉協,完全是情急之下的昏招,導致內部的叛變

李傕“挾天子”的舉動導致內部的叛亂

李傕“挾天子”的舉動,從它帶來的效果來看,純粹是一個情急之下的昏招。劉協並沒有帶來李傕包括郭汜等人料想的政治上的作用,反而成為了燙手的山芋。因為這是一個不義之舉,用暴力手段劫持天子,首先得不到人心,其次這個風險太大,一旦失敗就是死罪,李傕願意冒這樣的風險,他的部下會冒這個風險嗎?所以李傕劫持劉協的過程中,他的部下紛紛反水,對李傕倒戈相向。

李傕挾持漢天子劉協,完全是情急之下的昏招,導致內部的叛變

首先是賈詡的立場。賈詡這個人物非常有名氣,李傕、郭汜反攻長安就是他提出來的建議。當時賈詡的目的是為了保命,在李傕劫持天子的時候,賈詡站在了漢室的一方。李傕軍隊中有一部分北方少數民族組成的軍隊,李傕用財物、美女利誘他們,作為進攻郭汜的己方助力。在這些士兵索求美女的時候,賈詡聽從劉協的命令,秘密召見其中渠帥,闡明利害關係,遣散了這些士兵。這導致李傕的勢力受到了較大的削弱。

其次是張苞、張龍的叛變。張苞和張龍都是李傕的部下,張龍在《後漢紀》中記載為張寵。張苞、張龍背叛李傕,作為郭汜的內應,趁夜開營門放郭汜的軍隊進入,並且趁勢放火。結果火沒有蔓延起來,郭汜的軍隊是進來了。雙方進行激烈的戰鬥,李傕的左耳甚至被郭汜軍隊的亂箭射穿。幸虧白波軍出身、後投靠李傕的楊奉率軍救援李傕,化解了這次危機。

李傕挾持漢天子劉協,完全是情急之下的昏招,導致內部的叛變

最後楊奉也背叛了李傕。其中原因不太清楚,可能是意識到了李傕的敗跡,不願意再為李傕賣命;也有可能是對李傕賞賜不公的不滿。史料記載李傕是一個非常迷信的人,養了很多巫師方士,劉協遷李傕為大司馬,李傕認為這是這些巫師的功勞,“乃厚賜諸巫。”到底是何原因小編不能確定,事實就是楊奉也叛變了,他與李傕另一個部下宋果合謀殺死李傕,事情敗露後也率領部隊脫離李傕。這導致李傕的勢力進一步削弱。最後一直在弘農陝縣的張濟趕到長安對李傕、郭汜進行調停,郭汜是有意與李傕講和的,如果李傕再不同意,那麼張濟也有可能站在郭汜的一方。這種情況之下,李傕不得不釋放劉協,令劉協東歸洛陽。

李傕挾持漢天子劉協,完全是情急之下的昏招,導致內部的叛變

李傕的“挾天子”為什麼沒有奏效

曹操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手段,起到非常好的效果,擁有了與袁紹對抗的資本。李傕也用這個手段,為什麼沒能奏效,反而導致內部的分崩離析呢?小編以外原因有二。首先李傕是以一種暴力的、不正當的手段來挾持天子,並且對天子非常不尊重。劉協請求五斛米、五具牛骨,李傕只給了腐爛的不能吃的牛骨頭。李傕本人都藐視漢室的權威,沒有站在當時士人眼中正義的一方,又憑什麼以漢天子的旗號來壓制別人呢?郭汜只會反過來利用漢天子,以解救漢天子的旗號凝聚人心,獲得支持,反而佔據了優勢。

李傕挾持漢天子劉協,完全是情急之下的昏招,導致內部的叛變

其次“挾天子以令諸侯”並不是萬能的策略。第一要有實力;第二在內部沒有太大的威脅;第三漢室的運轉要穩定正常。這是這個戰略順利實施的基礎。曹操用這個策略,最主要的優勢是可以拉攏一些不具備太多野心的、實力比較弱的軍閥,另外還有吸引人才之類的。我們袁紹的實力比曹操強大,他就不用聽從漢天子的號令,因為沒有利益可圖,消滅曹操是最大的利益。李傕、郭汜的情況也是一樣。李傕本身沒有完全掌控劉協的實力,郭汜具有與李傕相匹敵的軍事實力,而且與李傕同在關中之地,還沒有對劉協“投鼠忌器”的心理,自然不會聽從劉協或者李傕的命令。所以說李傕劫持劉協在與郭汜的爭鬥中完全發揮不出優勢,反而成為自己的禍根,這是由雙方的實力對比和當時環境決定的,而李傕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最終導致自己的失敗。

參考文獻:《三國志》、《後漢書》、《資治通鑑》、《後漢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