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元禪師與黃檗文化


隱元禪師與黃檗文化

被譽為“臨濟祖源,黃檗祖庭”的萬福禪寺

導語:福建福清黃檗山是世界黃檗文化的發祥地,也是中國佛教“臨濟宗”的發源地。1654年佛教高僧隱元隆琦率眾東渡弘法,還帶去建築、雕刻、語言、音樂、書法、飲食、醫藥、茶道等中華文化和先進科學,1661年開建日本京都黃檗山萬福禪寺,創立黃檗宗,並形成了特色鮮明的黃檗文化。隱元禪師是繼唐代鑑真東渡之後,對中日文化交流起過重要作用的一位代表人物。

一、1231年的黃檗山歷史

聞名遐邇的黃檗山位於福清市漁溪鎮聯華村,因古時盛產黃檗樹而得名。被譽為“臨濟祖源,黃檗祖庭”的萬福禪寺,創建於唐貞元5年(789),禪宗六祖曹溪慧能的法嗣弟子正乾和尚為開山祖師。寺院初名“般若堂”,8年後在寺東大辟堂宇,唐德宗賜額“建福禪寺”,由此寺院在閩中揚名。明萬曆年間,明神宗敕額“萬福禪寺”,並賜藏經,從此寺院馳名海內外。明末清初,隱元禪師率眾弟子東渡日本,開創日本黃檗禪宗,黃檗山萬福寺便成了日本黃檗禪宗的祖庭。1983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漢傳佛教重點開放寺院之一。

萬福禪寺幾經盛衰,唐憲宗年間(806-820),希運禪師住持該寺,該寺發展成為福建大禪林。宋代寺院達到鼎盛時期,元代衰微,至明洪武23年(1390)重建法堂、大雄寶殿、天王殿、伽藍祖師二堂、放生池、香積廚、轉輪藏及十方寮舍,修通道233米,寺院面積達萬餘畝。明嘉靖年間,寺院遭倭寇破壞,明隆慶元年(1567),正圓和尚重整寺院,萬曆42年(1614)神宗皇帝賜藏經、黃金、紫衣等,由太監五羊護送來閩,明內閣首輔葉向高陪同。葉向高即為寺院題寫對聯“千古祥雲臨萬福,九重紫氣蓋山門。”萬福禪寺為紀念葉向高護法之功績,塑其像於客堂之上。

明崇禎10年(1637)住持隱元禪師拆月臺重建大雄寶殿於舊址上,並重建齋堂、鐘鼓樓、山門、雲廚、庫房、諸寮舍,增置寺田,重振禪門法規,舉辦各種佛會,使萬福禪寺規模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朝代,成為當時東南沿海一大名剎和臨濟宗之重鎮,門下之盛無與倫比,以致揚名日本。尤其自改革開放以來,政府和社會力量加大了重建擴建的力度,萬福禪寺的規模更為宏大,氣勢超凡,千年古剎再度輝煌,成為國內外各界人士旅遊觀光、朝禮參拜的佛教聖地。


二、黃檗禪宗的歷史淵源

  • 希運與黃檗臨濟宗

唐代的斷際希運(?-855),俗姓不詳,福唐江陰裡(今福清市江陰鎮)人。10歲出家於福清黃檗山萬福寺,後在洪州高安縣(今江西宜豐縣)鷲峰山建寺弘法,並改其山名為黃檗山,所創寺院取名黃檗寺。希運禪師承接了馬祖道一“即心即佛”的法統,將“即心是佛”與“無心是道”結合起來,構成其完整的禪學思想,奠定了他在中國佛教史上的地位。他不僅是洪州禪的繼承者,更重要的是他的禪法直接影響了臨濟禪的形成,是臨濟法門的先驅者。其法嗣義玄(?-867)在真定(今河北省正定縣)罅沱河畔建造臨濟禪院,闡揚希運旨義,傳錄《黃檗傳心法要》,開創“臨濟宗”,將黃檗禪學向更高的境界拓展,確立了黃檗寺的地位。其後遠播至日本、朝鮮、新加坡和臺灣地區等海內外各地,在當今世界佛教具有重要的影響力。

隱元禪師與黃檗文化

上圖為江西宜豐黃檗山,下圖為河北正定臨濟寺


  • 隱元與臨濟宗黃檗派

隱元隆琦(1592—1673),俗姓林,字曾昺,號子房,福州府福清縣萬安鄉靈得裡(今福清市上逕鎮)東林村人。明泰昌元年(1620),29歲的他在福清黃檗山萬福寺剃度出家,法號“隱元”。之後,他遍訪遊歷許多名山大寺,拜學諸多高僧大德。崇禎10年(1637)10月,隱元46歲時,成為臨濟宗第32代傳人。隱元禪師先後兩次住持黃檗山,上承費隱通容禪師之法系,苦心經營長達17年,大振臨濟宗風,中興黃檗法門,終成臨濟宗黃檗派,彌經明清兩朝,持續存在了近200年。

隱元禪師與黃檗文化

隱元禪師


  • 隱元與日本黃檗宗

應來自日本的多次邀請,清順治11年(1654),時年63歲的隱元禪師率38位知名僧俗,從中左(今廈門)啟航赴日本長崎,開啟東渡扶桑弘揚佛法之路。其間,先後開壇於興福寺、崇福寺、普門寺、仙壽寺和龍華寺等。清順治16年(1659),日本皇室賜給隱元禪師位於京都宇治醍醐山麓約30萬平方米的寺院用地,並於日本寬文元年(1661)開建。新寺規制悉數依照中國舊例,保持漢代的佈局形制,山號、寺名沿用中國黃檗山萬福寺的稱謂,於是就有了後來的“東西兩黃檗”之說,指稱福清黃檗山為“古黃檗”,稱日本京都黃檗山為“新黃檗”。在此期間,他創立了黃檗宗,與臨濟宗、曹洞宗並稱日本禪宗三大派別。隱元倡導的禪淨兼修與密教祈禱主義相融合的佛教思想特色,令日本佛教界刮目相看。在他生前和圓寂後,先後有6位天皇為其敕封、追封“國師”、“大師”諡號,隱元亦被尊封為日本黃檗宗的開山始祖。目前日本佛教界崇奉黃檗宗的達2500多萬人,寺院500多座。

隱元禪師與黃檗文化

日本京都萬福寺


三、黃檗禪僧與日本黃檗文化

黃檗文化,是指發源於福清黃檗山,紮根於中華文明,以佛教文化為內核,涵蓋儒、道文化內涵的,具有一定世界影響力的綜合性的文化形態。

中國的黃檗禪在由斷際希運創立以後,經過隱元大師的傳承和發展,產生了超出佛教界、波及日本江戶時代經濟社會生活各方面影響力,形成了17世紀獨特的黃檗文化現象,其影響持續至今,並波及現朝鮮半島、東南亞和歐美。

  • 思想與語言

當“新黃檗”建成,傳播黃檗宗有了道場後,隱元便致力於整治禪門規制,重刻《弘戒法儀》,修訂《黃檗清規》,提倡嚴格的戒律,設三壇戒會,以此規範日本僧人的日常行議。之後,曹洞宗參考吸收了《黃檗清規》的部分內容和形式,制訂了《雲堂定規》和《椙樹林指南記》,對曹洞宗的宗統復古運動的興起,以及臨濟宗的持戒安心、僧堂復興運動都產生很大影響。此外,黃檗宗的法會和修行方式上均使用的唐音,即明代官話(南京話的漢語語音以及保存許多唐音的福清話),直接影響了當時日本的唐話學(研究中國話的學問),極大推動了唐話的流行與普及。

  • 詩詞與歌賦

當時的黃檗禪僧都能詩善賦,時有“詩南源、文高泉”之稱。南源性派是隱元十大弟子之一,擅於詩偈,著有《南源禪師芝林集》《南源禪師藏林集》《鑑古錄》等。黃檗宗第五代住持高泉性潡博學宏才,精通詩文,深得隱元推崇。除語錄外,還著有《東國高僧傳》《東渡諸祖傳》《扶桑禪林僧寶傳》《佛國詩偈輯要》《一滴草》等。黃檗門下還湧現了月潭道澄、百拙元養、大潮元皓等漢詩、漢文造詣很深的日本黃檗僧,直接影響了日本一批漢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對日本後期的文學創作、思想和民族精神的提升都有不可磨滅的作用。

  • 書法與繪畫

隱元等黃檗禪僧東渡時,帶去了大批明清名家書畫,因而日本的“新黃檗”被後人稱為“明清著名書畫美術館”,當時不出國門的文雅之士,在這裡就可以欣賞到異邦的名跡。隱元及其門下法子、法孫皆擅書畫。隱元、木庵、即非三人的書法形成“黃檗流派”書風,被譽為黃檗三筆,對江戶時代(1603-1867)的書法界產生很大影響。 日本黃檗山萬福寺內保存的44幅匾額、56副對聯,皆出自隱元、木庵、即非等人手書,彌足珍貴。隱元所書的“寶殿落成日,壇花出現時”楹聯,以及“宮殿飛來松隱中,卻容鹵莽掣顛風,松仙影裡呵呵笑,難得西來一老翁”詩句,被日本政府列為國家重點文物。在繪畫方面,中國明清畫風也因隱元及其弟子的介紹傳播到日本。黃檗禪僧中畫家林立,黃檗畫風以人物畫像為主。17世紀後半期到18世紀上半期,被稱為黃檗畫像的人物肖像畫在長崎十分流行。這些畫像側重寫真,臉部有明暗陰影,具有立體傳神之妙,饒有西洋寫實技法的意境,在日本繪畫史上別開生面。

  • 篆刻與印刷

出身浙江省杭州府仁和縣的獨立性易(1596-1672)和心越興儔,把印譜、篆刻材料及明末成熟的篆刻技術帶入日本,開創了日本的篆刻藝術,被稱為日本篆刻開山祖。隱元的法孫、日本僧人鐵眼道光(1630-1682)以明朝嘉興大藏經為底本,從寬文九年(1669)開始,就延請中國刻書匠人到日本刊刻經版,印刷經書。1681年募款刻印首部方冊大藏經6956卷,後被稱為黃檗版大藏經。由佛教經書的印刷而傳於日本的明代中國木板印刷術,在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日本印刷界的主流,直至西方現代印刷技術傳入日本。

  • 建築與雕塑

京都黃檗山萬福寺和長崎唐三寺(興福寺、福濟寺、崇福寺)、各地黃檗宗寺,均由渡日中國僧人設計與監工建築,並採用純粹的明清建築式樣。京都萬福寺的建築形制和雕刻裝飾,完全仿照福清黃檗山祖庭,呈典型的中國明代漢傳佛教寺院的佈局,是日本國內保留中國宋代和明代以後寺院格局最大的一座禪院。殿堂內的四大天王、彌勒、韋陀、釋迦牟尼等塑像,都出自隱元弟子之手,保留了中國佛教寺院傳統的雕塑風格。供奉在黃檗宗各寺的佛像也大多出自中國雕塑師之手,寬文2年(1662),隱元特地請來福建泉州籍的佛像雕塑大師範爵、範道生(1635-1670)父子,利用雲南楠木在黃檗山各殿堂內雕刻了觀音大士、達摩大師、十八羅漢等眾多個性鮮明、富有實體感的佛像,雕工精細,紋理線條柔和流暢,人物形象厚實、豐滿,成了一組在日本頗有影響的雕塑藝術品。這些明朝風格的佛像雕刻,後被稱之“黃檗樣式”。至今日本大部分寺院的佛像仍然保留了這種雕塑風格,成為日本佛寺雕塑的典範。

  • 音樂與傳譜

京都黃檗山從建立伊始,即遵循明代佛教禮儀,在誦經唱唸時使用明代南京官話,有的還直接使用福清話。在法事儀式中使用的木魚、引磬、太鼓、銅鑼、鏧子等樂器也傳自福清,富有表現力,形成了帶有明朝音樂特色的黃檗梵唄。特別是當時從福清傳到日本的明樂集成《魏氏樂譜》,乃明末朝宮廷樂官、音樂大師魏之琰(今福清市東瀚鎮人)移居日本長崎的傳譜,日本稱之為明樂或魏氏樂,魏之琰被稱謂“日本民間音樂鼻祖”。魏氏故後,其曾孫魏皓始(1728-1774)將樂譜刊印成書,取名《魏氏樂譜》,內容收錄了自詩經至明代民間音樂包括唐詩宋詞、宮廷宴樂、祭祀樂曲及佛道音樂等古曲譜232首,對日本雅樂、佛樂和民間音樂影響頗大。此外,在隱元寂後二年,又有唐僧心越興儔從江蘇經普陀山東渡日本,帶去了宋明遺留下的古琴譜《東皋琴譜》,在日本廣為流傳,心越禪師也被日本譽為“日本古琴始祖”。

  • 醫藥與製藥

隱元在寺中開設門診,利用中國傳統的中醫針灸、中草藥等醫術,為日本民眾解除疾苦,並積極傳播醫術。日本的痘科醫術,就是由黃檗弟子獨立性易傳授而建立起來的,所傳醫書有《生理病理圖》、《痘科鍵》等。高泉性潡的法嗣、日本僧人了翁道覺(1630-1707)借鑑東渡僧人的製藥經驗,發明了針對以食用海鮮導致急性腸胃病的特效藥品“錦袋丸”。

  • 飲食與茶道

日本四大料理之一的“普茶料理”是隱元當年從福清傳到日本的飲食文化,最初是一種淨素的日本寺廟料理,幾經演變,後逐漸傳入民間而形成素食文化,最終發展成日本“精進料理”的一大形式。萬福寺白雲庵是日本普茶料理的發祥地和大本營,受到大眾的關注與歡迎。隱元在日本種植推廣的中國植物,被稱為“隱元菜”(菘)、“隱元豆”(扁豆)、“隱元蓮”(蓮藕)等。黃檗僧人所用的唐式點心“隱元豆腐”、“黃檗饅頭”等中國風味的食品,以及中國式的淨素持齋、主客圍桌共食等,對日本的烹飪法和會餐方式都產生一定的影響。日本是個重茶道的國家,隱元等東渡僧人把明代福清仍然保留的古法煮茶的習慣帶到日本,經過流傳,於江戶時代中晚期形成了日本茶道中的煎茶道。隱元的第三傳法孫、日僧月海元昭(1675-1763),將中國泡茶法加以發揚,提倡“茶禪一味”。經過柴山菊泉(1675-1763)為中心文人集團的精心培育和提升創建,最終形成了今天的日本茶道文化,一直沿襲至今。1956年成立的全日本煎茶道聯盟,尊隱元禪師為始祖,月海為中興之祖。現在,全日本煎茶道聯盟於每年5月和9月都在京都黃檗山舉行盛大的煎茶活動,成為京都黃檗山萬福寺和日本“黃檗文化”的一項盛事。


四、黃檗山的中興

清中葉後,中日黃檗山僧侶的往來瀕於停滯。

1928年突遭山洪之劫,寺院損失嚴重。

1949年又罹火災,千年古剎毀於一炬,藏經、文物焚燬殆盡。

1957年春,雖經多方努力,僅於唐代故址修建法堂、方丈室兩座,供僧眾棲止,寺院全貌難以恢復。

1966年,寺更瀕於荒廢。

1979年,日本黃檗宗各寺以宗議會議長吉井鳩峰為團長,組成古黃檗拜塔友好訪華團,來到福清黃檗山萬福寺拜塔禮祖,恢復了中斷已久的中日兩國黃檗山佛教的友好聯繫。其後,日中友好臨黃(臨濟與黃檗)協會又多次組團來華訪問。

1983年,在黃檗山建立了一座“日本黃檗山萬福寺開山隱元禪師東渡振錫之地”碑刻以作紀念。

1989年,重興祖庭重修後的黃檗山萬福禪寺,佔地約3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000平方米,主要有總門、開山亭、歷史亭、山門、放生池、天王、鐘鼓樓、西歸堂、功德堂、祖師殿、伽藍殿、法堂、觀間殿、隱元紀念堂、迴向堂、齋堂、僧寮、黃檗亭、費隱亭、觀音亭等建築。

2016年10月,由著名企業家曹德旺先生捐資2.5億元重建黃檗山萬福禪寺,耗時近3年。復建工程佔地300多畝,是原有規模的10倍,主要由大雄寶殿,觀音殿,法堂等20多座建築經由連廊連接組成。整體建築則沿用唐代風格,按照中國歷史佛寺建築佈局的規範,以法堂為中心對中軸線進行調整後,寺院對稱穩重且整飭嚴謹。沿著中軸線,前後建築起承轉合,整個寺院的佈局,宛如一曲前呼後應、氣韻生動的樂章,是最現大唐盛世、弘揚中華優秀建築文化的傑作。

隱元禪師與黃檗文化

黃檗山寺院群

隱元禪師與黃檗文化

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