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時代、數字雲

新冠狀病毒肆虐全國,蔓延到全球。在封城、隔離的情況下,社會的發展與運轉成了一個大問題。好在現在是21世紀的20年代,數字化技術通過雲端與互聯網的連接,構建人與人的高效協作,以實現發展生產,推動經濟增長,實現個體的價值。於是一大批與“雲”相關的手機和桌面應用如雨後春筍紛紛湧現。包括但不限於:雲工作、雲會議、雲教育、雲協同、雲買菜、雲經濟、雲醫療、雲法庭、雲發佈會、雲招聘、雲健身、雲消費、雲遊戲、雲舞蹈、雲睡覺……太多了,凡是能與“雲”沾邊的經濟模式和生產方式都大量被催生出來了。

“雲”其實早已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對於一些極端人群來說,則是全部。從前浪跡天涯是一把劍,現在是一部緊握著智能手機。無論是生老病死、娛樂消費,都已經離不開手機,不信?你打開支付寶、微信支付試試,除了購物、社交、外賣、直播、新聞、視頻、娛樂,還有保險、醫療、旅遊、課堂、發佈會等等,凡是已發生的、未發生的都可以通過APP應用來實現。簡言之,生活在“雲端”,消費在“雲端”,工作在“雲端”,交往在“雲端”,甚至連睡覺都在“雲端”,生產自然也在“雲端”。業內把這種雲端的生產方式稱為數字化生產方式;這種雲端的生活稱為“數字化的生存”(尼葛洛龐帝語);這種以雲端為主要的經濟模式稱為數字經濟;以這些方式生產、生存的文明社會稱為——數字文明。以區別於農耕文明、工業文明和信息文明。因此,世界各國普遍認為數字文明是人類正在經歷的第四次產業革命。

就當下來說,業內普遍認為,這次新冠狀病毒的“黑天鵝”事件,將極大地促進和推動數字化產業的空前大提速!原本可能需要10年時間才能在社會進入主流層面的,可能現在只需要1~2年。這在全球都是同樣如此,並不僅僅只是在中國。這次“黑天鵝”事件,必將極大地促進各國以及這個星球上的所有人,都將目光聚焦在“數字化”、“雲端”、“智能化”、“分佈式協作”這幾個關鍵概念上。

很多人都有這個疑問,“雲”是什麼?簡單來說,雲,即雲計算。普通人對雲計算這個概念倒是聽說過,但完全是一頭霧水,頗為陌生。據專家估計,懂雲計算的人極少,真正懂雲計算的可能只有1%的人群。雲計算,最早出現於十幾年前,規模化是在4G通信進入商用的2012年以後。在解釋這個“雲”(雲計算)以前,我們先來看看地球大氣層中的“雲”。

雲是一種生態

在可觀測到的約300億光年的浩瀚宇宙中,類似太陽這樣的恆星,是每個星系中能源的提供者。恆星每時每刻都在燃燒自己,以氫聚變的方式向太空推送大量的能源,這些能源都是免費的。行星中的每一種物質,無論是有機物、還是無機物,都是能源的轉換者,將免費的太陽能轉換到分子、原子、粒子內以化學能的形式存儲起來。生命的存在源於恆星的照耀,但僅僅有能源是不夠的,還需要最重要的兩種物質——空氣和水。它在地球大氣層中廣泛存在。大氣中的“雲”就是地表水分子的蒸發和凝結的效果,雲聚集多了在高氣壓的作用下就降落成雨滴。雲可以在大氣層中四處流動,與地表的水資源構成了一個自然水的循環。

這就是大氣層中的雲。雲是一種生態,是水的循環方式。水是什麼?水是生命之源,你所能見到一切的生物,包括動植物、細菌、病毒、細胞等構成的基礎物質都是水。人體重量的95%都是由水構成的。在沒有水的地方,基本找不到生命的蹤跡。

因此,自然界中的“雲”是一種生態,一種循環體系,一個繁榮的有機世界。

雲計算是基礎設施

數字經濟的基礎是數字技術,數字技術的核心是計算。數字計算是指以二進制為主的運算,即0和1的運算。它的數學基礎是布爾代數,即與、或、非這三種運算。簡單來說,我們可以把電線中的“關閉”狀態設定為0,把“開”的狀態設定為1,然後通過不斷組合的0和1,來進行運算,這就是計算。

計算機是一種以硅芯片為主的計算,人腦裡的1000億個神經元每時每刻都在進行信號傳遞,本質上也是一種計算。因此,智慧、智能的本質就是計算。理論上來說,萬物——皆可計算。

在明白了計算的本質之後,再來理解“雲”或雲計算就容易多了。簡單來說,雲計算,是指將本地的各種程序發送到存儲在互聯網上的高性能服務器裡所進行的計算。通俗點說,智能手機裡雖然也有芯片,但這種芯片能夠提供的計算是很有限的,而且還必須與互聯網上各種應用程序進行網絡交互,因此,手機將各種訪問、請求、查詢的指令發送到互聯網上的服務器中,由這些高性能的服務器進行運算並將結果返回給手機,手機直接顯示結果。

業內普遍把雲計算看成是一種類似於自來水、電力這樣的基礎設施。這裡,我們先回顧下電力是如何成為基礎設施的。電網經歷了直流電到交流電的過程,在19世紀的電力革命初期,直流電首先被髮明出來,企業生產用電必須自建電廠。直流電的缺點是輸送距離短,成本高而且電流不穩定,安全事故頻發。後來交流電的發明改變了這一切。交流電輸出距離遠,性能穩定。一根電纜就可以點亮整個城市,同時將電力輸送到千家萬戶以及工礦企業裡,這就形成了“公共電網”。企業也就不用自建電廠了。企業或個人自建電廠除了成本太高,還有費時、費力、噪音等問題。公共電網的形成和普及是電力革命的轉折點,它真正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全面爆發。電力憑藉“公共電網”成為了城市的基礎設施。雲計算與電力一樣,可以將其看做一種管道經濟,按照使用量和套餐價格付費。什麼叫管道經濟?就是你家裡的自來水、電力那樣的基礎設施,每戶每月按照使用量繳費。

電力是基礎設施比較好理解,畢竟生產、生活都需要用電。但是,雲計算是怎麼成為公共基礎設施的呢?其實,計算——跟自來水、電力基礎設施一樣,也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要元素,無論是經濟、科研、教育、商貿,“計算”的影響遍及世界每個角落,現在,幾乎很難找到不需要“計算”的地方和場景。凡是有芯片、有智能設備、有網絡、有終端顯示的地方都有計算。計算也是一種必要的資源,隨著數字化社會的推進,計算的重要性會得到強化。因為,計算反過來還可以控制和提振諸如自來水、電力、公路、鐵路、航空這些基礎設施。因此,我們才說,一切皆可計算。

在雲計算這項技術出現以前,企業要將自身的業務發佈到網絡上,也就是自建網站和應用,以便於提高生產效率和吸引潛在的消費人群。本地部署網站,這個過程是很費時費力,而且成本很高的。需要企業自己購買服務器,高性能服務器動輒幾萬、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元,這項成本不是一般的企業所能承受的,這還僅僅是開始,還有搭建網站所需要的軟件、帶寬、存儲以及網絡安全等等。這些都需要大量的經濟成本,最麻煩的是一般的企業根本無法養活一批網站運維工程師。於是,雲計算類似“公共電網”這種生產模式應運而生了。

雲計算的誕生

2006年,時任谷歌公司CEO的埃裡克·施密特首次提出了“Cloud Computing”(雲計算)的概念,但早期的雲計算沒有相應的軟件配合,非常不好用。同年,亞馬遜公司購買了一大批服務器用於搭建電商平臺,業務剛起步不久,發現服務器資源剩餘很多,考慮將這些額外的資源出租出去。通過軟件優化和web管理,推出了存儲服務和EC2虛擬機服務。隨後,亞馬遜僅僅用了兩年就將雲計算作為一種新的商業模式擴展到了全世界。亞馬遜AWS雲的橫空出世,意味著一個新時代的來臨——雲時代。

雲計算的定義

雲計算又稱並行運算、分佈式運算。其定義為:存儲在網絡中的服務器可以將其看做電腦的主機,各種終端(包括手機、桌面電腦、平板電腦、筆記本、智能穿戴設備、液晶電視等)只負責本地的輸入輸出,將需要進行的操作和指令發送到服務器,服務器將運算結果返回給終端並顯示出來,這就是雲計算。“雲”表示服務器的響應和運算,“端”指用戶終端,連接“雲”到“端”的就是計算機網絡。“雲”,“端”和中間的“網絡”構成了互聯網的基本框架。

簡單來說,雲計算就是:通過網絡以自助服務的方式獲得所需要的計算資源。

用比較通俗的說法來理解雲計算:

舉例:家裡來了很多客人,準備聚餐。第一種是在家吃,準備煮火鍋,需要準備很多食材和佐料,都得自己購買、清洗、切菜等,還需要製作油料鍋底等,準備電磁爐等很多道工序。很麻煩,吃完了還得清洗鍋碗等。如果將在家煮火鍋看做是企業自建的網站或搭建的電商平臺,那麼另一種——去火鍋店吃,就可以看成是雲計算了。到了火鍋店,每個人根據自己的喜好點菜,也不用自己準備食材,吃完了還不用管洗碗這些麻煩事,直接按照消費金額結賬走人。

雲計算是一種自助服務。通過它,企業或個人可以很容易地獲取到所需要的計算資源。這樣一來,企業建站就不用購買服務器、軟件、帶寬,考慮網絡安全和大量的維護人員。企業通過雲計算,按需付費,即可獲得所需要的計算資源和服務。如果將企業自己建站看作是直流電條件下的企業自建電站,那麼雲計算就類似電力公司提供的交流電,向社會提供公共電力,企業和個人就不需要自己建電廠了。現在理解起來就很容易了,將電力替換成計算,那麼雲計算的運營商就類似電力公司了。

簡單歸納一下:雲是一種資源,是由大量的計算機、服務器集群組成的計算資源池。

雲計算的優點

雲計算帶來的好處和優點太多了,首先,它降低了企業和個人搭建網站、發佈應用和擴展商業渠道的成本。這種成本並不僅僅是經濟成本,還包括人力成本、機會成本和時間成本。對於企業自建網站來說,花費大量成本購買相關硬件和設施還只是噩夢開始的第一步,後面還需要大量的人力成本和時間來維護、擴展,加之軟件、應用系統升級換代速度加快,更新越來越頻繁,這是一般的企業所無法承受的。雲計算採用分攤、重複使用、後臺更新和擴展的辦法將這些成本壓縮到了最低。其次,雲計算降低了技術成本和學習曲線。無論對於個人或企業來說,要將應用發佈到網站上並適應規模化的發展,所需要的技術力量和網絡防禦力量是相當高的,這對於企業管理者以及技術部門都有著相當大的挑戰和壓力。雲計算將這些學習曲線、網絡風險降低到了最低程度。通過預先部署的計算資源和服務,極大地節省了企業觸網所需要的大量的學習成本。最後,雲計算節約了社會資源。我們都知道,個人電腦裡有大量的閒置資源,包括CPU佔用率、硬盤空間、內存和帶寬等絕大多數時候都處於閒置和多餘狀態,這其實造成了很大的浪費。對於企業的IT資源同樣如此,造成巨大的浪費。雲計算本質上就是將多餘的計算資源共享出來,提供給企業用戶或個人,避免了重複購買硬件、軟件、帶寬以及服務等資源,它是一種可重複使用的、節約經濟模式。

雲計算的服務類型

通行的做法,按照服務類型是將雲計算分成三種:

1、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意為基礎設施即服務。由雲計算公司把IT環境的基礎設施建設好, 然後直接對外出租硬件服務器或者虛擬機。 雲端公司負責管理機房基礎設施、 計算機網絡、 磁盤櫃、 硬件服務器和虛擬機, 租戶自己安裝和管理操作系統、 數據庫、應用軟件等。可以簡單理解為:將硬件資源和必要的軟件作為服務租出去。

2、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意為平臺即服務, 即除了有硬件資源,還有操作系統等,把IT環境的平臺軟件層作為服務出租出去。可以簡單理解為:將帶有操作系統的計算資源租出去。

3、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意為軟件即服務, 即雲計算公司把IT環境的應用軟件層作為服務出租出去。可以簡單理解為:將具有軟件應用的計算資源作為服務出租。(例如數據庫、存儲服務等)

雲計算的三種部署方式:

1、私有云:企業或組織,個人自建的雲計算,一般不對外提供服務,主要自己使用。

2、公有云:對所有企業、組織和個人提供服務的雲計算,我們常說的雲計算就是指這種。一般而言,與大眾手機裡交互的就是公有云。

3、混合雲:企業與組織自建或合建的雲計算,將多餘的資源對外提供出租服務。

雲計算的特點:

1、虛擬化技術:採用了虛擬機VMware、Hpyer-V、KVM、AWS等技術,將實體的物理資源分割成虛擬資源以方便管理、出租和提供服務。用過VMware的技術員都知道,它可以將一臺普通電腦虛擬化多臺實際的物理主機來使用,並且還互不干擾、互不影響。雲計算就是充分利用了這種思路將所有的資源虛擬化,方便用戶管理和運維。現在的雲計算還加入了容器Docker等以及虛擬儲存、虛擬網絡等技術。在虛擬機的基礎之上進一步虛擬化,極大地降低了對傳統資源的依賴,也減少了操作系統和軟件對於存儲空間的束縛。虛擬化技術使得軟件和資源更加輕量化、可視化。可以這樣說,沒有虛擬化,就沒有云計算。

2、可編程:雲計算的突出特點就是可編程,這極大地減輕了運維人員的重複性勞動和操作複雜度。雲計算通常所採用的操作系統是Linux,它與桌面系統Windows最大的區別就是:Linux是一種高度可編程的操作系統,而Windows儘管佔據操作系統市場份額的77%,卻沒有顯著的可編程特性。

3、統一集中式管理:雲計算服務商對其提供的計算資源和服務進行的統一部署和管理。實現了數據的集中存儲和長期保存。統一集中式的管理也降低了企業自身維護數據安全的風險。

4、按需服務:雲計算是一種計算資源的服務。企業或個人只需要按照自身的業務需求購買相應的服務,按照實際需求進行消費和投資,實現了資源的彈性伸縮。例如某企業在生意淡季時,只需要100個CPU的計算資源,但是到節假日促銷的時候,業務量增大,這時候企業可以根據需求增加10倍的計算資源,促銷過後,又將這部分新增的資源退掉。按套餐、按所需要的軟件和服務、流量和帶寬進行付費。簡單來說,就跟家裡的水電一樣,按照使用量付費。

雲計算也是一種生態

通過前面的介紹,我們知道了雲計算,它是一種類似“公共電網”集中供電的模式提供計算資源的平臺。我們可以將其看做遠程的數據中心,它專一為企業或用戶提供按需服務的計算資源池。“雲”就是計算機、網絡設備和服務器集群的代名詞,它是數字經濟下的現代化工廠。與工業社會的工廠不一樣的是,傳統企業生產和製造產品,而云計算平臺則是數據的處理、存儲、計算、協同的工廠。雲是一種計算資源的循環利用,可重複、按量提供的服務。雲在數字經濟下也是一種生態,激活和鼓勵企業不斷創新。從這個緯度來分析,地球大氣層的“雲”與數字世界的“雲”有著相同的功能和作用,即循環和生態。

自從雲計算成為互聯網商業的主流模式以來,催生了大量的應用和生態。據國外資訊機構統計,自2008年以來,谷歌應用商店已經發布了超千萬款APP應用程序。截至2017年底,蘋果App Store共有APP 210萬個,而谷歌的Google Play共有APP 350萬個。去年工信部新聞發佈會稱中國大陸手機App已達449萬個,居全球第一。由於激烈的競爭,App的生命週期平均只有1~2月。大量的APP的誕生與死亡有利於市場競爭,促使市場研發更加高效,使得那些缺乏創意的APP被淘汰出局,而那些勇於創新、能獲取大量用戶的APP才能存活下來,從而為用戶賦能。

截止2019年,全球互聯網用戶數量達到41億人,佔世界總人口數的52%。預計未來5年,互聯網用戶數量還將繼續增長。有些機構預計,互聯網用戶數未來或可達到68億人。

2018年,全球移動應用(APP)安裝下載量達到1940億次。其中臉書(Facebook)旗下的四款軟件佔據安裝量的前4名,谷歌的Youtbue排名第5。各應用商店消費支出增長迅猛,年均增長在30%以上,2018年達到1010億美元。雲端生態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的繁榮,在電子商務領域,2018年全球28個主要國家及地區電子商務交易規模達24.7萬億美元。2019年國內電子商務交易總額達到34.8萬億元。

數據是新石油

互聯網30年所帶來的天翻地覆的改變,指明瞭未來社會的走向——數字社會。工業社會的燃料是石油,沒有石油、化工和燃料,所有的工廠都無法進行生產,被迫停工;數字社會的燃料是什麼?是數據。數據是數字社會、數字經濟和數字文明下的新石油,它是數字科技的燃料和新動能。2019年10月發佈的19大四中全會公報決定:將數據作為一種新的生產要素納入國家經濟制度。生產要素是指以勞動、土地、資本、知識、數據等代表的社會生產經營的必備元素。將數據納入新的生產要素是非常必要的,因為未來社會就是基於數據建構的社會。以“ABCDE”為代表的數據科技決定了未來社會發展的方向。所謂"ABCDE"技術指的是:A指AI,人工智能,機器智能;B:代表blockchain,指的就是區塊鏈技術;C代表cloud ,雲計算;D是指Data ,數據科技,大數據;E指Edge Computing,邊緣計算。這些技術都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前沿科技,此外,還有5G,3D打印,VR/AR/MR虛擬現實,量子計算機、基因工程、合成生物學、納米科技、物聯網、車聯網、產業互聯網等,這些技術或者以數據為基礎進行生產加工,或者以數據為必要的生產元素。當前世界各國普遍認同,數據是未來的新石油,是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雲計算作為數據集中處理的現代企業,適應了數字時代的發展。作為全球最大的雲計算平臺,最大的數據處理工廠——谷歌,至少擁有超過100萬臺的龐大服務器集群,它們分佈在全球多個地點。其他的幾家較大的雲計算平臺,包括亞馬遜、微軟、阿里雲、騰訊雲等都有幾十萬臺的服務器集群。大型網吧一般也就是1000臺,相信見過的朋友一定很感慨其規模,如果是幾萬臺、幾十萬臺、上百萬臺呢?那肯定是蔚為壯觀。因此,雲計算才被稱為數據處理工廠,它意味著龐大的計算能力和產業價值。雲計算所在的數據中心一般都建設在有河流或水源的地方,便於快速散熱。

雲計算的市場份額

佔據雲計算最大市場份額是亞馬遜雲,作為最早推出和將雲計算推向商用的企業,自然在該領域具有先發優勢,市場從來都是重獎那些創新者。從2017年以來,全球的雲計算形成了3A格局,即亞馬遜AWS,微軟Azure和阿里雲Aliyun。 截止2019年6月,3A佔據市場近七成份額。排在第4位的是IBM,谷歌市場份額逐年上升,目前排在第5位。

2019年,全球雲計算市場規模超過3000億美元,其中公有云市場規模2143億美元,複合增速約在15%以上。中國雲計算總體市場規模約在1000億人民幣,其中公有云市場規模約500億人民幣。

雲計算與互聯網的商業模式

總結一下,雲計算的商業模式可歸納為八個字:按需即用、資費靈活。

說到這裡,相信你對雲計算有了一個大概的瞭解。但你或許有一個疑問:作為各種雲應用(例如雲工作、雲課堂)的使用者、消費者,並沒有向雲服務商購買計算資源。注意:雲計算主要是針對企業提供的服務,是企業向雲服務商(如亞馬遜、阿里雲等)購買計算資源,而消費者並不需要購買,消費者使用這些計算資源是免費的。企業花費大量資金購買雲計算,免費向消費者提供。這就產生另一個疑問了:這些企業怎麼盈利呢?

簡單來說,互聯網的商業模式可以用一句話總結,即“羊毛出在狗身上,由豬來買單”。這裡的“羊毛”指的是利潤,“狗”是指消費者、用戶,而“豬”指的是廣告商或投資者。例如全球最大的社交帝國——臉書(Facebook),市值超過5000億美元,但這家公司並不做雲計算,相反它還需要向亞馬遜雲、微軟雲等購買大量的雲計算資源。這家公司既不生產任何內容,也不生產產品,作為平臺的使用者、消費者也不需要付費,那它靠什麼盈利呢?就是廣告和投資者入股融資。Facebook雖然不生產任何東西 ,但每年在其社交軟件上的廣告收入就達數百億美元,2019年更是達到640億美元。即這640億美元的廣告收入就相當於羊毛,由廣告商和投資人組成的就是“豬”這個角色,而作為平臺的消費者,即狗的角色也不需要付費,免費使用社交軟件。要想實現“羊毛出在狗身上,由豬來買單”這樣的盈利模式,其先決條件是擁有海量的用戶或消費者。Facebook作為全球最大的社交帝國,坐擁24億用戶,相當於互聯網總上網人數的65%,接近世界總人口數的1/3。因此,要實現羊毛(利潤)前提是擁有一定規模數量的用戶群體。

雲端應用,互聯網平臺,與傳統工業社會最大的不同在於:傳統企業的盈利是以利潤總額、資產總量、負債和現金流衡量這家公司的前景。互聯網科技企業決定其估值的是:消費者及潛在用戶數量,即網絡的價值。用來衡量這一價值的是一個名為梅特卡夫的定律,即:一個網絡的價值等於該網絡內的節點數的平方,而且該網絡的價值與聯網的用戶數的平方成正比。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平臺的消費者、用戶數越多,該平臺就越有價值,並且這個價值等於用戶數量的平方。實際上,業內普遍認為梅特卡夫定律對於網絡價值的估算偏向於保守了。例如剛剛提到的臉書(Facebook)月活超過24億用戶,比中國人人都用的微信還多一倍多。如果用歷史上所擁有的人口數量和所覆蓋的面積來比較的話,臉書可謂史上最大的帝國。並且,臉書每年盈利狀況非常好。去年,臉書決定做全球移動支付,決意推出libra(天秤幣)數字貨幣,立即引起世界各國央行的關注。如果libra能如期推出並在其平臺上廣泛應用起來,這無疑對一些GDP規模小和人口較少的國家構成致命的打擊。這就是數字帝國的強大影響力。

“羊毛出在狗身上,由豬來買單”的互聯網商業模式,另一個深刻寓意是:跨界打擊。用著名的科幻小說《三體》裡面的一句話來形容是:我消滅你,與你無關。例如隨著移動支付的使用,人們發現街面上的小偷幾乎絕跡了。小偷是被警察抓完了麼?幾千年都沒有被剿滅的一個職業,現在一下就被警察抓完了嗎?抓了放出來還得偷。真正消滅小偷的是移動支付,是無現金社會。人們現在出門都不帶錢包,一部手機就解決所有問題,無論是買菜、消費,還是購置大件商品,都是掃碼,甚至連乞丐都是掃二維碼收款。大家出門都不帶現金,小偷上哪裡去偷錢?於是,小偷這個行業就被消滅了,但移動支付的發明和流行是為了消滅小偷麼?肯定不是,移動支付的流行主要是為了避免使用現金,也就是說移動支付根本沒有關注到小偷這個職業,無形之中將其消滅了。這是跨界打擊的結果,即我消滅你,與你無關。再例如現在吃方便麵的人少了,結果發現是很多人不吃方便麵改點外賣了,像美團這些外賣平臺,它的出現是為了消滅方便麵麼?不是,美團只是想作為一個生活搜索引擎平臺,無形之中對方便麵構成打擊,即:我沒有關注到你,對你造成傷害並不是我的錯。再後來,隨著共享單車的出現,人們發現點外賣的人又少了,騎車去餐廳吃飯的人多了。共享單車的出現肯定不是為了打敗外賣,它也是跨界打擊的結果。即:我不小心傷害到你了,不關我的事。

互聯網商業模式,告訴所有企業一個絕對的真理:企業必須持續不斷地進行創新。沒有創新,不創造新的知識的企業面臨被淘汰出局的風險。因為你根本無法預料,明天或意外,哪個先來。互聯網商業意味著企業的競爭加速,進入白熱化。企業隨時可能遭遇“黑天鵝”事件的侵襲。例如最近商場發現,洗衣機不好賣了,結果發現共享洗衣平臺出現了,消費者可以更省時省錢。再例如紙質圖書不好賣了,原來以為是讀電子書的人多,結果發現這還僅僅是一方面,共享書庫又出現了,一本書共享者相互交叉借閱著看。

數字經濟的重要性

《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19》顯示:2018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為31.3萬億元,佔GDP比重達34.8%,數字經濟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專家預計,未來3~5年,數字經濟佔國內GDP的比重將超過50%。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僅次於美國,位居第二。

2019年9月,聯合國發佈了《2019年數字經濟報告》,報告指出數字經濟佔世界各國GDP的份額顯著提升。從各大洲來看,美洲數字經濟規模和佔比在五大洲中排名第一,達到13.5 萬億美元和53.5%,歐洲數字經濟規模為7.2萬億美元,佔GDP比重為36.5%。亞洲數字經濟規模為9.1萬億美元,佔GDP比重32.6%,但增速達到11.1%。預計到2021年,全球數字經濟規模將達45萬億美元,佔全球GDP的50%。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數字經濟已是拉動世界經濟的主要引擎。

雲計算對數字經濟的推動作用

數字經濟最近十幾年的迅猛增長,得益於雲計算的大規模商用。尤其是2007年蘋果公司發佈IPhone智能手機,拉開了移動互聯網革命的序幕,隨著4G通信網絡的商用,迎來了雲計算和大數據的快速增長。在這一輪的技術產業革命中,雲計算帶來了數字經濟的突飛猛進。

與傳統的基礎設施——水、電等一樣,雲計算也是生產力。或者這樣說,水、電、氣是工業時代的基礎設施,是生產力;雲計算是數字時代的基礎設施,同樣也是生產力。

從2008到2018年,數字經濟增長了26.44萬億元,複合增長率達到20%以上。從世界經濟來看,2008年世界經濟GDP為63.62萬億美元,2018年達到85.79萬億美元。據中國信通院測算,2018年,47個國家數字經濟總規模超過30.2萬億美元,佔GDP比重高達40.3%。這些數據顯示,數字經濟拉動世界經濟年均增長超過60%。

雲計算對疫情的影響

新冠狀病毒對數字經濟的影響非常大,業界普遍將其看做數字經濟的催化劑或助推器。疫情期間,由於封城和隔離,使得各種雲端應用在市場上得到進一步的放大,尤其是原先不太被看好的各種“工作”、“教育”、“買菜”之類的應用得到快速普及。比較突出的有阿里的釘釘、騰訊的企業微信,華為的Welink,以及騰訊課堂等。受疫情影響,不少企業、單位和教育部門只能選擇雲端工作、雲端教育。據估計,疫情期間全國上千萬家企業、幾億人遠程工作,釘釘與企業微信等雲工作應用程序在短時間內就迎來了歷史流量最高峰,造成網絡嚴重擁塞。雲服務商的計算資源嚴重不足。據悉,為適應網絡訪問量的激增,阿里雲和騰訊雲僅在2月就相繼擴容了10萬臺服務器和100萬核的性能。

這次疫情對國內中小企業的打擊幾乎是致命的。據統計顯示,全國約有幾千萬箇中小企業,解決了約3億人的就業。這其中損失最大的就是佔據GDP一半以上的服務業,而這些企業的一般現金流均不超過三個月,很多隻有一個多月,如何生存下來這成了一個關鍵。而且,它們還面臨一個巨大的考驗:過去數字轉型僅僅是個企業自身的理念問題。現在,受疫情“黑天鵝”事件的打擊,中小企業必須考慮數字化轉型,對於它們來說,不再是願不願意轉型的問題,數字化轉型是生與死的問題。2020年被認為是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決戰之年。轉了,或許還有一線生機;不轉,立刻淘汰出局。

雲計算對世界的改變

雲計算對世界最大的改變就是軟件化。將現實社會的生產、生活全部以軟件的方式加以改造和升級。雲計算的軟件化特徵是指是將所有的資源(包括硬件、網絡、軟件、應用系統)都以軟件的形式打包成服務出租。數字經濟的最顯著特點也是軟件化。前網景創始人、著名的投資家馬克·安德森在2012年說了一句世界名言:“軟件正在吞噬整個世界”。軟件正在將這個世界進化成一個數字化的宇宙,一切都將被軟件替代,無論是農業、工業還是服務業,最終都將被軟件升級、改造為僅僅只需訂閱或關注的一種服務,也就是說以後所有的行業都只會存在服務業,工業產品、農作物生產都將被作為一種服務打包出去,消費者或用戶僅僅只需點下收藏、關注、訂閱這些按鈕就可以獲得相應的產品和服務。軟件——吞噬世界的速度正在加快。對於雲計算而言,更是如此。世界正在變得越來越軟,一切都將演變為二進制的代碼。

雲計算有著彈性計算、按需服務以及虛擬化特徵,催生了大量的互聯網商業生態。雲端的商業模式適應了社會的發展。它並不僅僅提高了生產力,也阻斷了一部分商業中介,壓縮了產業鏈條,使得生產者與消費者逐漸建立起信息溝通。未來,一切都將被軟件化、虛擬化和數字化。雲計算在可編程特性的加持下,意味著一個更加智能、智慧的時代即將到來。新一輪產業浪潮已近在眼前,在雲計算、大數據,以及區塊鏈、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學、基因工程、納米材料、星際殖民等技術為代表的技術革命,已經處在即將爆發的前夜。未來已來,只是尚未流行。我們已經可以預見一個將生產、製造、商業融為一體的數字藍圖,我們正朝著一個高度智能、可編程的社會快速推進。

數字雲與自然界的雲

數字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吞噬世界,如果將人類與自然界生存的世界稱為物質世界;那麼數字化網絡空間就是數字世界或信息世界。數字世界在互聯網的初期,與物質世界的關係是映射關係,即:將現實生活中的場景搬到互聯網上,將現實社會映射到網絡空間中,成為提高生產效率的工具和途徑。發展到現在,數字世界或信息世界正在與物質世界發生融合,即不再是對應與映射的關係,而是二者合二為一,兩個世界發生重合,這會帶來什麼現象呢?即線上與線下不再是涇渭分明,而是難以辨別,很難再區分這二者之間的區別。例如各種雲端應用,工作在雲端,生活在雲端。雲端應用僅是數字化浪潮的第一步,即將迎來的VR/AR/MR (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混合現實)、以及人工智能、萬物互聯這些技術會進一步強化這兩個世界的融合。或者說,兩個世界最終會裂變為一個世界,即數字世界,或數字地球。下面我舉個例子,你或許就明白了:

微軟公司最近推出了一款史上最硬核的遊戲——微軟模擬飛行2020。這款遊戲第一次完整地還原了地球表面概貌,僅僅

地圖所採用的衛星真實數據就達到20PB,無論是山川、平原、湖泊還是城市,都是採用的地球的實時圖像,同時也將世界各處的美景淨收眼底。就連你所在的小區,你家所在的窗戶,以及每天對應的天氣變化,都完全在遊戲中完整地以實時圖像展現出來,畫質秒殺一切高清攝像。最重要的讓你感覺非常真實。例如你在遊戲中飛行,來到你所在的城市,感覺天氣不錯,來到你所在的小區,發現你母親在樓下遛狗,你趕緊回到現實跑到窗戶邊去看,與遊戲的情景是一樣的,你母親確實在樓下遛狗。你在遊戲中,看到你老闆的車出現在小區,正在停車,你跑到窗戶邊上去看,還真是你老闆的車。這就是線上與線下的融合,讓你難以分辨真實世界與虛擬世界。另外,這款遊戲的安裝文件特別大,一般的網絡遊戲安裝文件一般也就是10多G大小,至多佔20G的硬盤空間,微軟模擬飛行達到了令人瞠目結舌的——70PB。它相當於70,000,000G(不用數了,7000萬G)的存儲空間。由於太大,因此一般的電腦無法下載存儲,所以只能存儲在微軟雲。這就是數字雲與自然界的“雲”的重合、融合。然而,這才僅僅是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