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昏裡的男孩》:普通人的惡毒令人髮指,旁觀者的冷漠一覽無餘


《黃昏裡的男孩》,是作家餘華的一本選集,裡面收錄了他的十二篇中短篇小說。


內容簡介裡有這樣一句話:這是餘華所有中短篇小說中與現實最為接近的作品,可能是令人親切的,不過也是充滿不安的。


餘話說這是他從1986年到1998年的寫作旅程,十多年的漫漫長夜和那些晴朗或者陰沉的白晝過去之後,歲月留下了什麼?


他感到自己的記憶只能點點滴滴地出現,而且轉瞬即逝。


《黃昏裡的男孩》,是以其中一篇同名小說《黃昏裡的男孩》做書名。


今天我要講的,就是《黃昏裡的男孩》這個故事,寫於1995年12月12日。


餘華用冷酷的筆觸,將人性之惡和人世之厄展現得淋漓盡致。


這是一個讀來讓人壓抑、悲憤的故事。


《黃昏裡的男孩》:普通人的惡毒令人髮指,旁觀者的冷漠一覽無餘

01: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或許你還沒來得及看這個故事,為了方便讓你理解,我來簡要介紹一個這個故事。


這是一個圍繞一個蘋果展開的故事。


孫福,男,年過50,頭髮花白,在長途汽車停靠的地方,擺了一個水果攤,已經有3年了。


一片塵土過後,他看到了一個男孩,指甲又黑又長,穿著很髒的衣服,把一隻手放在他的水果上。


男孩兩次對孫福說他餓了,孫福無動於衷,他三次叫男孩“走開。”


《黃昏裡的男孩》:普通人的惡毒令人髮指,旁觀者的冷漠一覽無餘

飢渴難耐的男孩發現孫福是不會給他吃的。


於是,他想到了“偷”。


又一輛車停了,男孩趁著孫福看人流的當兒,飛快跑去。


孫福這才發現男孩甩動的手裡,正抓了一個蘋果,孫福一邊追趕,一邊喊叫:“抓小偷,抓住前面的小偷.....”


男孩見孫福追上來,他將蘋果舉到嘴裡,使勁咬了一口。


故事由此推向高潮。


接下來,就是孫福對男孩慘無人道的施暴,以及他人性的變態。


他抓住了男孩,打掉了他手裡的蘋果,還打了他的臉,並叫男孩把吃進嘴裡的蘋果吐出來。


如果懲罰到此為止,事情還沒那麼糟糕。


人性的扭曲,讓孫福喪盡天良,他瘋狂折磨男孩。


為了“教育”男孩,他扭斷了男孩右手的中指,推著男孩走到他的水果攤旁,找了一根繩子把男孩綁起來。


他要男孩對著來往的行人說:“我是小偷。”,還要他使勁,聲音要大。


就這樣,小男孩的手被反綁著,不停地喊叫著,他嘴唇乾裂,喉嚨沙啞,直到筋疲力盡。


《黃昏裡的男孩》:普通人的惡毒令人髮指,旁觀者的冷漠一覽無餘


黃昏時,孫福收攤了,他解開了繩子,將繩子放進板車裡,他聽到後面“撲通”一聲,男孩倒地。


孫福對男孩說了一句:“我看你以後還敢不敢偷東西?”就回去了。


男孩慢慢爬了起來,靠著一棵樹站了一會兒,然後他一步一步微微搖晃著,走在黃昏裡。


這一天,一定會給男孩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他所受的屈辱,應該是他一輩子都不願再回想起的一段記憶。


男孩將何去何從,我們不得而知。


《黃昏裡的男孩》:普通人的惡毒令人髮指,旁觀者的冷漠一覽無餘

02:“我也是為他好”,實則暴露了孫福的刻薄與惡毒


孫福對好奇的行人說:“我也是為他好。”


判斷一個人的善惡,不要只聽他說了什麼,還要看他做了什麼


聽起來名正言順又充滿慈悲,可他不過是打著為別人好的旗號,仗勢欺人。


有人說,餘華的文字,自帶電影感。


他寫一個人的惡,通篇不帶一個“惡”字,而是通過簡單的語言和一連串的動作來表現。


餘華在描寫孫福對待男孩時,不惜筆墨,動人心絃。


男孩“偷”到一個蘋果,孫福追到他:


追上來的孫福揮手打去,打掉了男孩手裡的蘋果,還打在了男孩的臉上,男孩一個趔趄摔倒在地。

心有多惡毒,下手就有多重。


《黃昏裡的男孩》:普通人的惡毒令人髮指,旁觀者的冷漠一覽無餘


聽到男孩咀嚼的聲音:


孫福一隻手抓住他的衣領,另一隻手去卡他的脖子。

他要男孩把嘴裡的蘋果吐出來,男孩緊閉鼓起的嘴,孫福又去卡他的脖子


男孩的嘴張了開來,孫福看到他嘴裡已經咬碎的蘋果,就讓卡住他脖子的手使了使勁。


《黃昏裡的男孩》:普通人的惡毒令人髮指,旁觀者的冷漠一覽無餘


有人對孫福說,你這樣會把他卡死的。


孫福說:


卡死也活該。


男孩開始將嘴裡的蘋果吐出來了,一點一點地吐了出來,就像是擠牙膏似的,男孩將咬碎的蘋果吐在了自己胸前的衣服上。


男孩嘴閉上後,孫福又用手將他的嘴開,下身體往裡面了看後說:


還有,還沒有吐乾淨。

興許男孩嘴裡還殘留著來不及細細品味的蘋果味兒,孫福咄咄逼人,讓男孩最後的希望連同唾沫一起吐了出來。


男孩吐完了,孫福沒完沒了。


他說這輩子最痛恨的就是小偷,他要男孩伸出那隻“犯罪”的手。


男孩害怕極了,他將右手放到背後,孫福抓起那隻手,男孩叫道,說不是這隻手。


孫福又去抓男孩左手。


男孩想抽回,孫福揮手給了他一巴掌。


男孩身體搖晃了幾下,孫福又給了他一巴掌。


男孩不再動了,孫福揪住他頭髮,讓他臉抬起來,又問他是哪隻手。


男孩伸出右手,令人揪心的一幕發生了,文中是這樣描寫的:


接著孫福兩隻手一使勁,“咔”的一聲扭斷了男孩右手的中指。男孩發出了尖叫,聲音就像是匕首一樣鋒利。


然後男孩看到了自己右手的中指斷了,耷拉到了手指上。


男孩一下子就倒在了地上。


接著,孫福捏住男孩的衣領,踢他的腿,把他綁在水果攤前,叫男孩對來往的行人說“我是小偷。”


一個可憐的男孩,他飢渴難耐,就因為“偷”了一個蘋果,遭到孫福如此惡毒地懲罰,讓他的身體和精神遭遇雙重摺磨。


所謂“為他好”,不過是在洩私憤,這是人性的扭曲,這是罪惡的靈魂。


《黃昏裡的男孩》:普通人的惡毒令人髮指,旁觀者的冷漠一覽無餘

03:普通人在什麼情況下,會變得惡毒?


看到這裡,我們不禁要問:作為普通人的孫福,在他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讓他對一個男孩如此痛下毒手?


高手作家,都是心靈捕手。


餘華彷彿預知我們會有這種疑問,他在後面為我們揭開了謎底。


多年以前,孫福曾有一個溫馨幸福的家。


在這間屋子裡,曾有一個漂亮的女人,還有一個五歲的男孩,那時候這間屋子裡的聲音此起彼伏,孫福和他妻子,還有他們的兒子,在這間屋子裡沒完沒了地說著話。


《黃昏裡的男孩》:普通人的惡毒令人髮指,旁觀者的冷漠一覽無餘

他經常在椅子上坐著,看漂亮的妻子在門外為煤球爐生火,兒子則寸步不離地抓著媽媽的衣服,細聲細氣說話。


好景不長。


在一個夏天的中午,孫福的兒子沉入遠處池塘的深水裡。


他狂奔起來,妻子淒厲地哭喊,他們失去了兒子。


黑暗裡,夫妻倆相對而坐,嗚咽低泣。


再後來,他們平靜地生活著,像往常一樣。


都說孩子沒了孩子的家庭,夫妻生變的概率達到50%。


他們正是那不幸的50%中的一對。


一年冬天,一個剃頭匠挑著鋪子來到他們門外。


《黃昏裡的男孩》:普通人的惡毒令人髮指,旁觀者的冷漠一覽無餘


他妻子走了出去,坐在了剃頭匠帶來的椅子裡,在陽光下閉上了眼睛,讓剃頭匠為她洗頭、剪髮,又讓剃頭匠為她掏去耳shi,還讓剃頭匠給她按摩了肩膀和手臂。


她感到自己的身體從來沒有像那天那樣舒展,如同正在消失之中。


天黑以後,她收拾衣服,離開了孫福,追隨剃頭匠而去了。


屋子裡,只剩孫福一人。


上天偷走了他的孩子,剃頭匠“偷”走了他老婆,這也印證了他前面說的:“我這輩子最恨人偷了。”


孫福和男孩,一個悲慘的人,遇到了另一個悲慘的人,男孩偷了他的蘋果,孫福用惡毒的方式“教育”了他。


沒有得到生活憐憫和寬恕的人,他也不知道如何去憐憫和寬恕別人。


正如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裡說的:“有人說災難不幸可以使人性高貴,這句話並不對;叫人做出高尚行為的有時候反而是幸福得意,災難不幸在大多數情況下,只能使人們變得心胸狹小、報復心更強。”


《黃昏裡的男孩》:普通人的惡毒令人髮指,旁觀者的冷漠一覽無餘

04:男孩的不幸,既有時代的因素,又因他人的冷漠


男孩是不幸的,這個不幸,一半源自那個時代,一半因為他人的冷漠。


前面說了,這篇文章寫於1995年,那時,大多數家庭不像現在富裕。


這個男孩生世不明,我想如果當時大家條件都還不錯的話,不會對孩子不管不顧,也許他會被人收養,或者給他一些生活幫助,孩子就不會流落街頭,為了一個蘋果,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他人的冷漠,也是男孩不幸的一大根源。


1.孫福的冷漠


男孩偷了孫福的蘋果,如果他能對一個飢渴難耐的孩子,抱以同情和心疼,就不會懲罰男孩了,而是讓他去吃,或者好好跟孩子說,你以後來跟我幫忙,你就可以天天吃蘋果了。


如果他不冷漠,在懲罰了孩子之後,他就會非常自責。


可他回到家,跟往常一樣,去小店打了一斤黃酒,又給自己弄了兩樣小菜,然後在八仙桌上坐下來。


似乎在慶祝他的“勝利”。


孫福由當初男孩偷蘋果時的憤怒,變成他抓到男孩被很多人“參觀”的洋洋得意。


《黃昏裡的男孩》:普通人的惡毒令人髮指,旁觀者的冷漠一覽無餘


2.行人的冷漠


孫福抓到男孩並打男孩時,很多行人圍上了,只有一個人對孫福說,你會把他卡死的,其他人都是圍觀看熱鬧,不阻止。


孫福扭斷男孩的手指,也沒人阻止,也許是認同孫福的話,也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漠然。


他把孩子綁在水果攤前,來來往往的行人只是感到好奇,他們也沒有一個人上前替男孩說好話,任孫福把他折磨得奄奄一息。


3.“我”的冷漠


“我”也是一個旁觀者,對於孫福的惡毒,只是冷眼旁觀,根本沒有任何阻止孫福的言行,讓男孩飽受了這世間的冷漠無情。


整個故事都在表達:普通人的惡毒令人髮指,旁觀者的冷漠一覽無餘。


《黃昏裡的男孩》:普通人的惡毒令人髮指,旁觀者的冷漠一覽無餘

05:結語


這個男孩姓甚名誰,他從哪裡來,最後能到哪裡去?


餘華給我們留下了無數個疑問,讓我們去思考,去假設。


我不禁要想:


如果我是這個孫福,遭遇了生活的不幸後,我也會遷怒於他人嗎?


如果我是旁觀者,能見死不救嗎?


如果我是這個男孩,面對生活的困窘,我會繳械投降嗎?


我希望自己不會遷怒他人,不會見死不救,不會對生活喪失希望。


餘華在兩個人的結尾處,分別是這樣寫的:


那中間的手指已經翻了過來,和手背靠在了一起,他們看著他走進了遠處的黃昏裡,然後消失在黃昏裡。


寫孫福:


就這樣,孫福獨自一人,過去的生活凝聚成了一張已經泛黃了的黑白照片,貼在牆上,他、妻子、兒子在一起。


兒子在中間,戴著一頂比腦袋大了很多的棉帽子。妻子在左邊,兩條辮子垂在兩側的肩上,她微笑著,似乎心滿意足。


他在右邊,一張年輕的臉,看上去生機勃勃。

我想起來了,孫福和男孩,他們就像福貴,最後都是孑然一身,但他們還是要勇敢活下去。


畢竟,活著本身,就是意義。


我還有一句話,希望對所有人包括我自己說:只有當我們變得富有同情心,能夠真正理解他人的感受時,我們的內心才能收穫一直尋覓的平靜和幸福


願每個人都被世界溫柔以待,願每個人都能溫柔待人。


《黃昏裡的男孩》:普通人的惡毒令人髮指,旁觀者的冷漠一覽無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