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朝甩锅事件


崇祯朝甩锅事件

公元1642年,正是明崇祯十五年,这一年里,皇帝遇到几件大麻烦事。

九月,李自成掘了黄河,开封城淹成一片泽国。十月,李自成在南阳大败兵部尚书孙传庭,明军兵败如山倒,逃回陕西。十一月,后金军队分道出塞,一路向南,连破蓟州、真定、河间、兖州,一直攻至山东南部、江苏北部。

京师一片震惊,人心惶惶。

比起远在西北的流寇,朝廷更加忌惮这伙在帝国腹地横冲直闯的后金军队,皇帝问计群臣,该如何平定这场战乱。

兵部给事中曾应遴上了一份折子,说,可以造三千战船,载六万精兵,从山东半岛登船,直接开到朝鲜,然后穿过鸭绿江,径直攻入后金人的老巢。这样一来,后金军队必定会立马退军,回去自救。

皇帝连连赞许,真是妙计一条,下旨着各部议事。

造船是工部的事儿,但因为造船是用来打仗的,所以工部把兵部也拉了进来。

工部回奏说,三千艘船,工部与兵部,一家一半,各造一千五百艘。

内阁回复,可以,你们即日就动工吧!至于造船的银子,内阁只字不提。

工部估算下来,得花六百万两银子,于是上奏说,这些年工程挺多的,本部库藏银子已经用光,只有开封府那里还有本部存放的五百万两,我们打算拿这笔钱来造船。

这时候的开封正在黄河水里泡着呢,但内阁还是回复说,可以,着工部立即起解该笔银两,以资造船所用。

兵部也说,本部没有库藏银子,只有凤阳府还欠我们四百万两,我们正在催要这笔钱,要到了,就拿来造船。

凤阳连年天灾战乱,干戈未肯息,百里无人烟,穷得叮当响。内阁一碗水端平,回复兵部,可以,着兵部赶紧起解该笔银两,以资造船所用。

工部想了想,觉得不妥当,只怕日后还是要背锅。

于是,又上奏说,战船的经费现在有着落了,但北京城如今处于战备状态,全城戒严,工匠们一个个都躲起来了,估计找不到人来修船。都水司的漕船一直是在淮安修造的,有现成的材料和工匠,不如让他们来修,肯定修得又快又好。

内阁回复,可以,淮安船厂务必妥善处理,不可贻误战事。

船厂主事收到旨意,头都大了,真是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降。一毛钱的款子都没下拨,凭空就要造出三千艘船,自然是做不到的。

淮安船厂回奏说,造船是件好事,我们非常拥护。

但我们这里造的船是内河船,运粮食用的,和大海里航行的海船完全不一样,结构不一样,材料不一样,桅杆不一样,连绳索细碎物件也都不一样,工匠的手法就更不一样了。

如果勉强让我们来造,担心会耽误国家大事。我们觉得,要造海船,还是应该在福建、广东的海边造,材料、工匠、水手取于当地,我们绝不是推诿,术业有专攻,海船的事最好让海边的人来干!

这一番拉扯来去,就到了第二年的二月中旬。

内阁收到淮安船厂的回复,发文到福建广东,着限期造船三千,以解京师战局之围。

闽广路远,一时没有回音。

五月,清军狠狠地抢了几个月,心满意足地回到了关外,京师解严,战争危险悄悄地远去。

时间一晃就到了崇祯十六年九月,福建广东终于回文了。

皇上神威三军用命,贼寇不敌而仓皇逃走,天大的喜事。造船的费用、人力都已经安排妥当,马上就可以开工。不过,如今敌人跑了,北方安定,船造好了一时也用不上,闽广本来就穷,是不是造船这事先放一放?

内阁回复,可以!

造三千艘船这事儿,来来回回折腾了快一年,终于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大敌当前,兵部给事中曾大人提了个方案,围魏救赵,弄三千艘船抄敌人老家。

至于如何造船、如何募兵、谁来领兵、行军路线怎样、天文海洋气候是否合适、后勤补给如何筹措,诸类细节问题,曾大人一概不提。

皇帝心中如明镜一样,但不会去点破,有人提了个法子,那就按照这个法子去做。搞砸了,提建议的,具体执行的,一起秋后问罪,崇祯的一贯套路。

工部自然不会背锅,先扔一半给兵部,还是觉得不安全,就全部扔给淮安船厂。

淮安船厂讲道理,摆事实,把锅又甩给了闽广两省。

一连串的上奏、回文,各部门之间推诿,从北京到淮安,从淮安到闽广,时间一拖就是几个月,大家都在努力地拥护国策,建言献计,谁也挑不出毛病来。

最后,后金军队退了,北京城里一片欢喜,崇祯皇帝自然不会再提这三千艘船的事儿。

靠着互相推诿,彼此甩锅,臣子们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件麻烦事消于无形。

暗地里,大家都给自己大大地点了个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