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神山、雷神山的建設者理應得到善意對待

火神山、雷神山的建設者理應得到善意對待


火神山、雷神山的建設者理應得到善意對待


很多人可能都記得,武漢火神山、雷神山兩所醫院的建設過程。一月下旬,武漢疫情緊急而一床難求,不得不借鑑小湯山模式開始修建“戰地醫院”。因為時間特別緊,從全國各地招募來的工人晝夜不停施工,全國各地的網友則通過網絡“雲監工”。僅僅十來天的時間,兩所醫院就相繼投入使用,很大程度緩解了武漢地區床位緊張而難以收治感染者的局面。火神山、雷神山的建設被看作中國奇蹟的又一例證,而那些不知其名的建設者,則可以算得上武漢抗疫的功臣。


兩個月後,當武漢的疫情緩解,各地馳援的醫護人員帶著榮譽開始返程的時候,那些建設火神山和雷神山的工人卻陷入了某種窘境。因為兩所醫院收治病人之後,仍然有部分工人在現場施工和維護,少數工人被檢測出核酸陽性。這樣一來,原本應該返鄉的工人們都被隔離了起來,成為滯留在武漢的一個特殊群體。


隔離政策本來還算人性化,每個工人都有補助,麻煩在於,十四天隔離期滿之後,他們既不知道何時可以離開武漢,同時補助也停發了。不僅沒有收入,滯留在漢的所有生活費用,他們也都要自理。


兩山醫院的建設者是事實上的“滯留人員”,但他們卻得不到“滯留”的待遇。按照武漢市的政策,因疫情滯留在漢人員,每人每天補助300元。這無疑是個很好的政策。但在問及兩山醫院的工人為何不能得到補助時,社區的答覆是,“必須要封城前到武漢的人才算滯留人員”,武漢市政府的有關人士則解釋說,這些工人都是有公司的、是務工人員,所以不算“滯留人員”。


看到這樣的答覆,相信很多人都會再一次驚歎於漢語的博大精深。你以為某個詞定義很簡單、很容易理解,但深究下來卻發現自己錯得離譜。那些被精確定義的“滯留人員”,他們理應得到人道對待,這是沒錯的。但是在封城之後,響應政府號召、毅然逆行進入武漢務工的人,他們在做出了極大奉獻之後,又響應政府號召留在了武漢,他們怎麼就不是“滯留人員”呢?和普通的“滯留人員”相比,兩山醫院的建設者為武漢抗疫做出了很大貢獻,這是有目共睹的,他們中有的人還付出了健康的代價,很難相信他們就這樣被漠視、被遺忘。


疫情中的武漢發生過很多故事,有的令人悲傷,有的令人感動,也有的令人拍案而起。但在我內心最柔軟的一角,我記住的是日本援助物資上寫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它們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呢?說的簡單一點,就是情懷。悲憫、同情、守望相助這些情懷,就像頭頂的月光一樣,自古以來就縈繞在人類心間,抹去了地域、族群和時間的界限,它把人類連接在一起,從而成為命運共同體。越是在艱難的時刻,越應該堅守這些樸素的情懷,讓它們成為映照彼此的光輝。很多奮戰在武漢抗疫前線的人,他們未必都有什麼名分,他們也未必會被講述,他們在短暫閃耀之後就泯然眾生。但如果僅僅因為是螢火,就被我們忘卻,那麼,曾經給我們帶來救贖的情懷,也就被背棄了。


創傷之後的武漢百廢待興,主政者有很多事情需要研究和決策,在照顧不同群體之間有所遺漏,也是在所難免。只是希望在媒體報道之後,他們能夠看到這群曾經做過貢獻的人,給他們善意的對待。過河拆橋的事,咱武漢老鄉可千萬不能幹。


(文 / 蔡方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