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呼唤未来教育专访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刘震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张树军

新时代呼唤未来教育专访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刘震

3月9日下午,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司、人民网联合举办的“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吸引了大学生和社会各界网民。据统计,相关网站、客户端、社交媒体访问量达1.25亿人次。(资料图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教育的未来”倡议,展望2050年及更远的将来,旨在重新思考教育并塑造未来,以及推动一场关于如何重新构想知识、教育和学习的全球辩论。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继续工程教育教席负责人、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刘震。

从时间维度看未来教育

记者:教育要面向未来,更应预见未来。技术进步引起了我们对未来教育发展的关注,对此,您怎么看?

刘震:当下,以互联网、大数据为主的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由此也推动了教育领域的进步与革新,对教育行业也提出新的要求。我们不得不思考技术将对教育产生什么影响?未来的教育是什么样子?技术进步对传统的教育模式、理念、方法提出了极大挑战,教育在时间、空间和内容上都会被重构,我们必须主动而为之。

记者:未来的教育应该如何实现时间上的重构?

刘震:传统的教育被时间坐标所束缚,什么年龄阶段要完成什么样的教育,规定得清清楚楚,从幼儿教育,到中小学教育,再到高等教育,通常在30岁之前完成相应的教育环节。未来的教育将摆脱传统的时间坐标,重新在人生的时间轴上分布,在60岁后再一次开始学习或许会成为一种必然。教育机构和教育者必须面对这样的变化,从时间维度为教育规划的实现提供相应的服务。

从空间维度看未来教育

记者:未来教育在进行时间重构的同时,如何实现空间的拓展和延伸?

刘震:举一个例子,2020年3月9日下午,全国高校学生5027.8万人次通过人民网等新媒体观看了“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在线直播。面向学生开展大规模在线教育,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创举。

在线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不一样,已经突破了空间约束。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和学生会在固定时间、固定场所开展教与学活动,而在线教学是在固定时间、分散场所开展教与学活动,同一个课堂中有来自天南海北的学生。这样一幅场景打破了空间约束,却又能保证时间上的同步教学,为未来的教学提供了无限可能和想象。

记者:除了在线教学之外,您认为未来的教育还能从哪些方面突破空间约束?

刘震:空间不再成为学校和教学的约束。在传统模式下,一个学校的规模主要受限于资源约束,特别是教学场所。当老师和学生们逐渐适应在线教学之后,未来的课堂不一定是传统的教室这样的固定空间。同样,你也不用仅仅为了一个半小时的会议跑去教室,一切可以在线解决。

当然,有人会提出,那未来的大学还需要校园吗?未来的教育不会是单向度的,价值塑造和价值传递的过程中很多时候还需要口耳相传,人和人之间也需要两眼相望的情感交流和互动。“混合”将成为未来教育的一个特征,空间上实体教室和虚拟教室混合,教学上面授方式和在线方式混合,时间上同步学习和异步学习混合。

从知识层面看未来教育

记者:随着技术的进步,您认为未来的教育应该注重教什么?

刘震:在传统的认知中,知识传授是教育最基本的功能,但知识传授已不足以让人去面对未来的挑战。教育必须在内容上重构,以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知识传授不再是教育的主要内容,教学内容更多地帮助受教育者回答“好不好”“要不要”“该不该”等问题,关于“是什么”“怎么样”等问题,不必再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而作为一种技术性的存在,在这方面或许有先进的技术辅助解决。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将是人之所以为人、人和机器人最重要的差别。教育机构和教育者存在的意义,是将人类共同的、科学的价值观传递下去。

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80572479356062977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