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菜那么多,你最喜欢的是哪里的什么菜?

穆马


中国的菜系最有名的四大菜系,鲁、川、粤、淮扬菜(苏菜)。再分还有八大菜系之说,八大菜系之外东北菜近年也是“异军突起”,还有什么豫菜、陕、晋、清真菜等等。

要说从这么多菜系里,我最喜欢的菜系,那一定非鲁菜莫属

一,鲁菜历史悠久,是四大菜系里唯一的原发菜系

  • 葱姜蒜爆锅,这个中式烹饪的最基础做法,就是源自鲁菜。
  • 第一把铁制的大勺也是鲁菜厨师的杰作。
  • 鲁菜的高汤调味,在没有味素和鸡精之前,可以说影响着所有地方的菜品口味。
  • 鲁菜咸鲜适口,烹饪技法多样,而且早在先秦时期就有记载。

可以说鲁菜是其它的菜系的母亲,很多菜系都是借鉴了鲁菜的做法,然后加以改良用本地的特产演变出不同风味的菜品,从这一点来说,鲁菜在中国烹饪界的地位无法撼动。

二,地域的原因

  • 因为我是北方人,自然喜欢鲁菜的味道。因为鲁菜支脉纵横,京津和东北地区的人,基本都喜欢鲁菜的咸鲜口味。

  • 因为居住的地方靠海,所以喜欢吃海鲜。鲁菜的海鲜做法特别适合北方人的口味,不像一些地方把海鲜加辣椒和一堆油来制作。吃不出海鲜应有的味道。

鲁菜就如北方大汉一样,古朴而拙实,虽然看是不显山漏水 ,但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才是鲁菜的精髓。

其实给我的感觉,现在菜系的划分已经不是那么重要。尤其近些年餐饮行业的快速发展,不管哪个菜系,出了自己的地盘以后。都会迎合当地人的口味做一些改变,川菜在这方面是做的最成功的!可以说是做到了“兼容并蓄”


73神牛


我是正宗的四川人,到过全国很多省去过,有十几个省吧,说起吃饭我觉得除了川菜外,还喜欢湘菜,有一年到张家界和凤凰古城去玩,每天都很随意在街上找的吃的,觉得都很好吃,在湖南吃过三下锅,早餐吃过粉面之类的,还吃过农家小炒等一些家常菜,真的好吃,菜的感觉很鲜香,所以很喜欢。因为地道四川人,四川菜肯定也喜欢,请大家不要误解,我们四川菜不都是麻辣的,四川菜60%以上都不辣啊,这是我平时烧的菜,给大家看看,做得不好,请大家指导。


花枝春满1


中国菜那么多,你最喜欢的是哪儿的菜?

第一,我最喜欢的肯定还是我们老家重庆的菜辣麻,第二是陕西的肉夹馍。最喜欢吃老家的麻辣鱼,酸菜鱼 ,回锅肉,红烧肥肠粉蒸肥肠粉蒸排骨粉蒸肉,还有我们老家的头碗,各种卤菜,卤肉,都太好吃了😄花椒炒香了的话,可以直接吃,而且我觉得特别的好吃,喜欢里面多放花椒,少放辣椒麻的嘴都在跳,太过瘾了。

川菜开胃能把人的食欲大大的提高,每次吃鱼的时候我们都能吃很多,而且吃的特别的开心😃让人心情愉悦,我们家两个大人,一个小朋友,一次可以吃掉3到4斤的鱼,配上菜和米饭,简直是太绝了,于是我们家经常吃的,回锅肉和梅菜扣肉也都是我们家经常做,经常吃的特别的下饭,特别是老家的梅菜,做出来的梅菜扣肉,特别的香,在外面买来的梅菜都做不出来那个味道


爱吃鱼的丽


在中国的八大菜系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四川菜,毕竟从小成长在西南的这块土地上,川菜的味道就是家乡的味道,妈妈的味道,儿时的味道,让人终生难以忘怀。即使走到天南海北,也忘不了这种味道,会不时地怀念和牵挂这种味道。在川菜中,我最喜欢的菜品,不用说就是最有家庭味、最受川人喜欢的回锅肉了。尤其是用豆瓣酱加新鲜蒜苗和少许黑豆豉炒出来的回锅肉,端上桌时肉块还渍渍冒着油,拈一块放进嘴里,那香味、那幸福感真的是难以名状!除了回锅肉以外,还令我百吃不厌的川菜有水煮肉片、咸烧白、宫保鸡丁、鱼香肉丝、夫妻肺片这些家常菜,在几乎所有川菜馆的菜单上都能看到这些菜品,只是这些菜品的味道因厨师的烹饪水平而不同罢了!








一线天


中国菜那么多你最喜欢的是哪里的什么菜?

中国菜那么多我最喜欢的是四川的川菜

言归正传,话说如果火锅算是一道菜的话,那这个应该排在川菜的首位,因为是最有名的嘛

② 排名第二的,应该是四川麻婆豆腐,名字里都带着四川二字,怎么能不出名呢。普通人家里麻婆豆腐料,撒上一点麻椒或者麻椒粉,虽然麻辣,但配上米饭,这个是绝好的下饭菜啊

③ 毛血旺

虽然这个名字挺起来有点高大上,但是一听就知道这个菜里的材料了,主料毛肚和鸭血,在配上其他自己喜欢吃的菜,比如莴笋,黄瓜,火腿,豆皮,甚至可以来一些青菜进行配色,当所有的菜都煮好,放到盆里,放上辣椒花椒,浇上一瓢热油一呲,飘上来的那个味道馋人哟。

④ 水煮鱼

提到煮出来的菜,那就在这里加上水煮鱼吧,新鲜现杀的鱼,片成薄薄的鱼片,丢到锅里一烫,立马打卷,稍微一煮,捞起放到盆里,同样的用油激上花椒和辣椒,鲜香诱人。

⑤ 水煮肉片

这个菜吧,和水煮鱼的工艺基本相同,差别就在下的肉不一样,同样用这个做法,还可以做出水煮牛肉等等其他的水煮类的菜。

水煮类的菜里边,也是可以烫一些自己喜欢吃的青菜蔬菜啥的,觉得汤底不错的,可以把鱼肉吃完以后,给盛鱼的锅通上电,开始吃火锅,想想也不免是一番乐趣啊。

⑥ 鱼香肉丝

从这个菜开始,川菜又有了另外一种味道,鱼香味儿,曾经有人问,为什么我的鱼香肉丝里没有鱼,嗨,这还不是厨师技艺高超,用一种炒菜的手法就能“骗过”人嘛。

鱼香肉丝里,会加入猪肉,胡萝卜丝,木耳丝等等,做菜的时候加适量的糖是为了提鲜,这道菜里,稍微多加一点点的糖,再配上其他料,这个鱼香味儿就出来了,但是翻遍整个菜,都找不到一块鱼肉。

⑦ 宫保鸡丁

嫩生生的鸡胸肉,配上甜甜的胡萝卜,再加上炸的酥脆的花生米,勾上一点薄芡,能多吃两碗饭呢。

⑧ 辣子鸡丁

炸的连骨头都是香的鸡肉,甚至骨头都能嚼碎,配上正宗的四川干辣椒,加入几颗花生米,爆炒之后,发现连花生米里都透着点点的辣,不喜欢吃辣的人,吃了这个菜,估计会辣到头皮发麻。

不过这个菜吧,还是在家里做比较合算,毕竟在外边吃的话,叫辣椒里边找鸡丁,哈哈,因为这个菜需要比较多的辣椒,鸡肉呢,切小块才能炸的比较香,所以,就,感觉外边吃的辣子鸡丁有点吃亏啊。

⑨ 冷吃兔

这个菜呢,是我自己加上来的,毕竟这个菜也是被很多四川的明星带过流量的,像谢娜啊,还专门在向往的生活中做过这个菜,虽然只是加热一下。。。

这个菜,一般是四川本土吃的比较多,其他地方的只能网购去尝一下味道,其他地方在自己家做这道菜的很少,具体工艺嘛,我也没吃过,没法写出来,反正就是很好吃就对了。说到兔子就想到一句话“兔兔那么可爱,怎么可以吃兔兔”,哈哈哈,一身鸡皮疙瘩。

⑩ 回锅肉

这个菜,是我最喜欢吃的菜,之一,作为一个不吃肥肉星人,回锅肉里的肥肉,经过熬制,一点都不腻。最喜欢吃的还是蒜苗回锅肉,不过蒜苗要炒耙一点,不然会有点辛辣,配上四川的豆瓣酱,一个字,香。








叶绿绿


「南京探店」小潘记-来南京必吃的鸭血粉丝汤

第一次来南京,想吃碗正宗的鸭血粉丝汤,查了必吃推荐,最后选择了这家小潘记。+小潘记特色鸭血粉丝汤女第一次去不知道点什么的可以直接选28元的特色鸭血粉丝汤。配料丰富:鸭血、粉丝、鸭肉、鸭肫、鸭肠、鸭肝、锅巴、卤蛋(送鸭舌一只)端上来就满满一碗,先喝一口汤,入口很鲜美,没有腥气。粉丝软滑和汤一起嗦入嘴里,美滋滋。鸭血鲜嫩,就着香菜夹起鸭血真是很美味了~锅巴香又脆,吸饱汤汁的部分有不同的口感更是好吃!鸭肉鸭肝给的多,到后面实在撑的都没吃完国总之,是我吃过最好吃的鸭血粉丝汤了,值得去吃!小潘记鸭血粉丝汤 地址:南京珠江路275号-3 (人力资源保障局楼下)


所念皆美食


北京烤鸭,还有西安肉夹馍,这都是我的最爱!

北京烤鸭是一道享誉海内外的菜品,而北京烤鸭最著名的就是全聚德的挂炉烤鸭和便宜坊的焖炉烤鸭最为出名。曾在史料记载,南北朝时期宫廷就有了炙鸭。据记载,这道菜品的用料为优质肉食鸭北京鸭,果木炭火烤制,色泽红润,肉质肥而不腻,外脆里嫩。

北京烤鸭的吃法也有将就,第一种说话据说以前的阔太太大小姐们来吃烤鸭,他们既不吃葱,也不吃蒜,就喜欢将酥脆的鸭皮蘸着白糖吃,于是。全聚德的跑堂一看到女顾客,必定会在上烤鸭时上一碟白糖,这就是第一种吃法。而第二种吃法就是在荷叶饼上面加甜面酱,再放上几片烤鸭盖在上面,再放上几根葱花,黄瓜条,将荷叶饼卷起来,这就是第二种吃法,美味极了。第三种吃法就蒜泥加甜面酱,因为蒜泥可以解油腻,将片好的烤鸭蘸着蒜泥,甜面酱吃,香气中加了一起辣,也是独特的风味!

肉夹馍,两种食欲的绝妙组合,腊汁肉,白吉馍,两者互烘托,将各自的滋味发挥到极致,馍香肉酥,肥而不腻,尤其好吃。腊汁肉历史悠久,配上白吉馍,有着中式汉堡的美称,深受大家的喜爱。腊汁肉夹馍有着三十多种调料精心制作而成。原料精细,运用陈年老汤,因此,色泽红润。香气扑鼻。人人都喜欢一手拿个馍,一边走,美味极了!








小瑶说美食


当然是北京经典小吃

北京风味小吃有辉煌的历史,凡到过北京的人,说到吃,除了提及全聚德的烤鸭、都一处的烧麦外,都会对北京小吃颇感兴趣。

北京小吃可分为汉民风味、回民风味和宫廷风味三种。在烹制方式上又有蒸、炸、煎、烙、爆、烤、涮、冲、煨、熬等各种作法,共计约有百余来种。有人将北京小吃比作千年都城史的“活化石”;著名作家舒乙先生以“小吃大艺”四个字,言简意赅地概括了北京小吃的内涵。有段歌词中唱到“北京小吃九十九,样样叫你吃不够”。

中文名

北京经典小吃

主要原料

各类小吃

适宜人群

所有

爱窝窝

介绍

爱窝窝,北京传统风味小吃,每年农历春节前后,北京的小吃店要上这个品种,一直卖到夏末秋初,所以爱窝窝也属春秋品种,现在一年四季都有供应。

爱窝窝历史悠久,明万历年间内监刘若愚的《酌中志》中说:“以糯米夹芝麻为凉糕,丸而馅之为窝窝,即古之‘不落夹’是也。”

但为什么后来又成为爱窝窝呢?在清人李光庭的《乡谚解颐》一书中找到了说明。因为有一位皇帝爱吃这种窝窝,想吃或要吃时,就吩咐说:“御爱窝窝。”

后来这种食品传入民间,一般百姓就不能也不敢说“御”字,所以省却了“御”字而称“爱窝窝”。此小吃在明代已流入民间,明代《金瓶梅》中记录当时流行的美味中就有爱窝窝。

爱窝窝外皮用的糯米是已经蒸熟的,馅也用桃仁、瓜仁、芝麻仁和白糖事先炒好,所以做得之后就能食用。

故《燕都小食品杂咏》中说:“白粉江米入蒸锅,什锦馅儿粉面搓。浑似汤圆不待煮,清真唤作爱窝窝。”还注说:“爱窝窝,回人所售食品之一,以蒸透极烂之江米,待冷裹以各式之馅,用面粉团成圆形,大小不一,视价而异,可以冷食。”

做法

糯米洗净浸泡,尔后入笼屉蒸熟,晾凉后揉匀,揪成小剂,摁成圆皮,包上桃仁、芝麻仁、瓜子仁、青梅、金糕、白糖,拌和成馅,就成了明万历年间称之为窝窝的食品。

蜂糕

介绍

蜂糕是用面粉或米面加糖、果料等蒸制而成的一种糕食小吃。因为这类糕食掰开后,内中有较多蜂窝状的小孔,故名蜂糕。

红白蜂糕用面粉发起成稠面糊状,发好的面均匀地兑上碱揉匀,上面放上小枣、桂花、松仁、葡萄干等果料,然后将和好的面上笼蒸,果料在上面,刷一层油,蒸面时用筷子在面上捅几个出气孔,蒸熟即成。做红蜂糕用标准粉加红糖,做白蜂糕用富强粉加白糖。红、白蜂糕味香甜,松软利口。

碗蜂糕用富强粉和面发酵,然后对碱和白糖揉匀,用小碗洗净,里面刷上油,把和好的面放入碗内,上面放五粒红枣,用旺火上笼蒸熟即成。碗糕成碗形,上边开花,利口松软。

做法

米面蜂糕实际上也是碗糕,不过它的原料不是面粉,而是粳米粉。它用粳米淘洗干净,用凉水浸泡4至5个小时,沥尽水后,碾成粉过细箩,用一个盆将老酵撕碎,倒入温水调稀,然后加入米粉搅拌均匀,盖上盖发酵,待发好酵后用碱揉匀,趁热倒在发面盆内,加白糖、桂花、碱面,使劲搅拌成糊状(放碱面注意碱要对得合适,使酸碱中和,恰到好处)。将对好碱的米糊盛入小碗,碗内先刷油,上旺火蒸后取出,上面撒青梅、瓜子仁、京糕丁,也可摆成图案即成。米面蜂糕呈乳白色,配以红绿果料,颜色美观,口软疏松,滋味香甜。因为中有蜂窝,故也称米面蜂糕。

扒糕

介绍

是北京小吃中的夏季小吃。扒糕与凉粉一般同时出售。出售时摊贩不时的吆喝:“扒糕筋道……酸辣凉粉儿哟……”

《燕都小食品杂咏》中称:“色恶于今属扒糕,拖泥带水一团糟。嗜痂有癖浑难解,醋蒜熏人辣欲号。”并注称:“热天之扒糕,用荞麦面蒸成饼式,浸凉水中,食者以刀割成小条,拌醋、蒜、酱油等食之。色灰黑,见之欲呕,色恶不食,于扒糕吾云亦然。”看来《燕都小食品杂咏》的作者不喜扒糕,要按孔子“食恶不食”的教导行事。但很多老北京人虽视其色恶,乃至被醋蒜辣子的酸辣味熏得要号叫,但仍钟情于扒糕。大概是源于扒糕的原料荞麦有上乘的营养价值。《本草纲目》中就说荞麦“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能炼五脏滓秽。作饭食,压丹食毒,甚良”。今人经科学验证,认为荞麦含有磷、钙、铁及氨基酸、脂肪酸、亚油酸多种维生素的营养食品,是心脏病、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首选的食品之一。《本草纲目》称养麦“甘,平寒,无毒”,还说:“酸微寒,食之难消,久食动风”,故不可多食。

做法

扒糕用荞麦面制成,锅内烧开水,倒入荞面,快速搅拌,荞面熟透后,盛在盘内拍平晾凉,切成小块,再将小块扒糕削成两头薄中间厚的长条薄片盛在碗内,浇上用麻酱、酱油、好醋搅拌的汁,加上红咸胡萝卜擦的丝,浇芥茉或辣椒或蒜末均可。

白水羊头

介绍

是北京小吃中的精品,它是羊头用白水煮熟切片,撒上椒盐的一种吃食。色白洁净,肉片薄而大,脆嫩清鲜,醇香不腻,佐餐下酒皆宜。北京过去卖白水羊头肉的很多,但最出名的是宣武区前门外廊房二条推车摆摊的马玉昆,家传6代,他制作的白水羊头,清脆利口,讲究夏天用冰镇,冬天带冰凌,越凉越好吃,羊头肉分为羊脸子、羊眼睛、羊耳朵、羊舌、羊脑、天梯(上颚软骨)等6个部位,任客选要,随要随切,撒上的椒盐也很考究。

马玉昆在解放后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改行当了名运输工人了。“南来顺”在菜市口开业时,当时任经理的陈连生到处寻觅,在市区领导的支持下,终于请回来重操旧业。马玉昆因为白水羊头做得出名,尊称为“羊头马”。

马玉昆当年手推小车,去廊房二条,车一到人即满,一是品尝风味独到的白水羊头,二是看他手握大片刀片肉的绝技,肉片得极薄,片片透明,而且每片肉中均带皮。《燕京小食品杂咏》中称马家六代的白水羊头:“十月燕京冷朔风,羊头上市味无穷。盐花洒得如雪飞,薄薄切成与纸同。”咏诗道出了白水羊头的口味及技艺,堪称一绝。可惜的是马玉昆未将技艺留传后人就乘鹤西去了。

做法

一律是白毛的山羊头,都必须是一岁半左右的蒙古产的、被阉割过的白山羊,挑选出来后,放入凉水中浸泡2个小时,用板刷反复洗涮头皮,刷得越白越好,但不能刷破头皮,还要掰开羊嘴,来回刷舌根,用水将口、鼻、耳内的脏物冲出,再用净水来回洗几遍沥干。用刀从头皮正中至鼻腔处划一长口后,按老嫩程度逐个放入锅中,倒入凉水,漫过羊头10厘米,用旺火烧沸,煮一个多小时,到七成熟时取出,趁热从头皮正中划口处将头肉扒向两边,拆下颅骨,将羊眼用手捅出,并将颅骨劈开,取出羊脑,然后从头上切下双耳和天梯,并完整地拆下两块羊脸子和羊舌,再全部放入凉水中浸泡1小时,使肉质脆嫩,色白,好切。随后取大盐放入砂锅,靠在微火旁慢慢(火靠)干;花椒也如法泡制研成碎末后,加丁香粉、砂仁粉搅拌成的椒盐,装入特制的不跑味的牛角制的容器内,吃时现切现撒现吃,以防羊头肉软塌不筋道。

百果年糕

介绍

是北京春节的传统小吃,早在辽代,据说北京的正月初一,家家就有吃年糕的习俗。

年糕有黄、白两色,象征金银,并有“年年高”的吉祥如意的寓意。所以前人有诗称年糕:“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

北京的年糕一般为清真回民小吃店供应,除年节大量供应外,平时亦有供应,但数量和品种都比春节时少。年糕是清真回民小吃,也是满族跳神用的祭品。满族名字叫飞石黑阿峰。清代沈兆(衤是)有诗一首:“糕名飞石黑阿峰,味腻如脂色若琮。香洁定知神受饷,珍同金菊与芙蓉。”自注说:“满洲跳神祭品有飞石黑阿峰者,粘谷米糕也。色黄如玉,味腻如脂,糁假油粉,蘸以蜂蜜颇香渚,跳毕,以此偏馈邻里亲族。又金菊、芙蓉,皆糕名。”可见年糕至少在清代就是满族的小吃品种了。

做法

其实追溯年糕的历史,早在中国的周朝就有记载。面加各种辅料蒸制而成。年糕品种多,有枣年糕、豆年糕、年糕坨等。精细的年糕有白果、什锦、水晶、如意等,烹制方法多为蒸,也有用油炸蘸白糖吃的,均有香甜粘糯的特点。

爆肚

介绍

是北京风味小吃中的名吃,多为回族同胞经营。爆肚早在清乾隆年代就有记载。过去和现时,每当秋末冬初,北京的清真餐馆和摊贩就经营爆肚。北京天桥有“爆肚石”,门框胡同有“爆肚杨”,还有“爆肚冯”、“爆肚满”等最为出名。

爆肚是把鲜牛肚(指牛百叶和肚领)或鲜羊肚洗净整理后,切成条块状,用沸水爆熟,蘸油、芝麻酱、醋、辣椒油、酱豆腐汤、香菜末、葱花等拌制的调料吃,质地鲜嫩,口味香脆。

羊爆肚的吃法在过去很讲究,要按羊肚部位选料加工成肚板、肚葫芦、肚散丹、肚蘑菇、肚仁等,顾客愿吃哪个部位,随便选择。爆熟的时间因部位的老嫩程度不同而有差异,最鲜嫩的部位几秒钟即熟。近年来由于食者人众,又加肚子全是鲜货,不易保管,加上鲜肚货源难以解决,因此分部位供应的餐馆或摊贩,几乎绝迹。

爆肚除肚子要新鲜外,功夫全在“爆”。爆的时间要恰到好处,欠火候或过火候,会出现过生或过熟而不脆,甚至咬不烂。故《燕都小食品杂咏》中咏:“入汤顷刻便微温,佐料齐全酒一樽。齿钝未能都嚼烂,囫囵下咽果生吞。

爆肚过去几乎全部是回民经营,用的羊肚必须回民宰杀,收拾得也十分干净,有异味的肚子弃之不用,因此很有信誉,特别是梨园界的名角无不十分钟情爆肚。梅兰芳、马连良、小蘑菇、小白玉霜、李万春等名流无不喜食。爆肚又脆又鲜,不油不腻,据说还可治胃病。吃爆肚的人如会喝酒,总要喝二两,喝完酒,吃两个刚出炉的烧饼,确实是一大快事。所以老北京都欢喜吃爆肚,特别是农历立秋之后,北京人讲究“吃秋”,就有“要吃秋,有爆肚”之说。

做法

以小方块之生羊肚入汤锅中,顷刻取出,谓之汤爆肚,以酱油葱醋麻酱汁等蘸而食之,肚既未经煮熟,自成极脆之品,食之者,无法嚼烂,只整吞而已。”因此,它的质量标准是“脆嫩”,不同的部位要掌握不同的火候。

冰糖葫芦

冰糖葫芦

介绍

是冬春之夜消闲的著名蜜饯。从大小蜜饯店、干鲜店,到街头小贩都制做。而且除名店以外,小贩制品质量超过一般的店家。老北京宁吃街头小贩所售,不吃一般干鲜果店所制。每年的九月底开始,就有小贩走街串巷,有挑担的,有扛稻草桩子的,上面插满冰糖葫芦,一路吆喝着:“芦冰糖,蜜嘞糖葫芦……”《食物百咏》中称:“葫芦穿得蘸冰糖,果子新鲜滋味长。燕市有名传巧制,签筒摇动与飞扬。”注说:“冰糖葫芦为北平名产,各样鲜果均可穿蘸。早年抽签之赌,北平不甚流行,唯售冰糖葫芦者,率多带有签筒。”

冰糖葫芦的制法是用竹签一根,将选好的果串成一串,一般五枚。然后用冰糖熬成糖汁(定要用冰糖),将成串果子在糖汁中一蘸,立即提起。糖汁遇冷即凝,成为果子的一层薄薄糖衣,晶莹光洁,通体澄澈,取其形名日糖葫芦。出售时,按串排列在大盘中,罩上玻璃罩,或提小篮;或捧木质方盘,没有玻璃罩也要盖一块洁净纱布。

许多名店还用去皮的整只核桃穿成串,或用单只鲜果做花球,每支一枚,不成串,精工细做,如狮子头、花篮等形。这是糖葫芦最佳之味,用其装匣送礼最宜。

在旧时的北京,糖葫芦是冬春之季最受欢迎的食品,除小贩挎篮串街叫卖外,还是信远斋、九龙斋所制最出名。有资料说信远斋最有名的是“豆沙冰糖葫芦”,即将每个山楂都横剖为二,去核,在中间夹上豆沙,再用冰糖去蘸。梁实秋在《雅舍谈吃》里回忆,冰糖葫以信远斋所制为最精,不用竹签,每一颗山里红或海棠均单个独立,所用之果皆硕大无比,而且干净,放在垫了油纸的纸盒中由客携去。梁先生最后说:“离开北平就没有吃过糖葫芦,实在想念。”

做法

糖葫芦所用的果子,不下十余种。同是一种,可以翻出很多花样。有些名店或考究点的小贩,还能在果面上排出各种精巧的图案,绚烂多彩可以欣赏。果子中以大山里红、大白海棠、山药为主,其它如葡萄、山药豆(籽)、红海棠、橘子瓣、荸荠,都可做糖葫芦。果子部用鲜的,只有山药、山药豆要蒸熟。有些用果子煮熟以后加工做成花样,如山植扁、海棠扁、果脯扁、山药扁。所谓“扁”,就是将果子煮熟压成扁型再蘸糖,便于在上面做图案。作为点缀花样多用干果,如剥皮的核桃仁、花生仁、瓜子仁、松仁,各种果脯、蜜糕、青梅等都是排图案的原料。花样中最可喜的是镶嵌,比如大山里红栏腰一劈为二,去核,两爿之中嵌上白色山药泥,或黑色豆沙。面上磨光用瓜子松于排成梅花、菱形图案非常美观。这样,在一串串糖葫芦上,可以显示出翠绿(青海)、粉红(山渣糕)、棕黑。豆沙)、白玉、大红等不同色彩。

薄脆

介绍

北京传统风味小吃。薄脆,故名思义,即薄又脆,但薄而不碎,脆而不艮,香酥可口。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北京吃早点,常向卖炸油饼的要个薄脆。

清康熙年间,西直门外一里许广通寺南,大道旁有一茶馆亿禄居,当时即售制“大薄脆”。亿禄居的大薄脆与众不同,是用香油所炸,分咸甜两种,火候适度,既香又脆,驰名于京城内外。这个小茶馆遂被人们称为“大薄脆”,而不称其正名。当时有一谚语:“西直门外有三贵:火绒、金糕、大薄脆”。其它两项已无可考,惟亿禄居的大薄脆,据记载驰名将近二百余年。《北京琐闻录》中记载,康熙曾微服游圆明圆,路过此地吃了一顿大为赞赏,以后,他传旨按期进奉,成了清宫御膳房的一种野味食品,从此,这家“大薄脆”更加驰名远近。

霍达在《穆斯林的葬礼》中多次提到了薄脆。如“俩人每人啃着一张薄脆,倚着垂华门,你看我,我看你。”还有“妹妹,薄脆好吃吗?”“好吃,这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东西!”

做法

薄脆酥脆焦香,可以现制现吃,也可以捏碎与菜馅拌和当素馅的原料,是人们非常喜爱的小吃。现在通常放在煎饼中,与口感绵软的煎饼相得益彰。现在还有制作的名店有南来顺、大顺斋等。

茶汤

介绍

看过《四世同堂》电视剧的观众,都会记得齐老太爷到地摊上买兔儿爷的场面,其中有一镜头,就是卖北京小吃冲茶汤的在吆喝。一把大茶汤壶冒着热气,大铜壶金光锃亮,壶身铸有游龙,壶嘴是一个龙头的造型,龙头上面系着两朵丝绒花球,显示它的古雅。大铜壶肚膛内点煤炭,沿着肚膛盛水,茶汤就用烧得滚开的水直接冲入放有茶汤原料的碗内。盛水的大铜壶有40公斤重,冲茶汤的手艺人不仅要有劲,而且要有熟练的技巧,否则茶汤冲不好,还要被烫伤。一般都掌握不好,因此需要下大功夫练。清宫光禄寺的御膳房内就列有茶汤。

茶汤除用糜子外,还可用白粘高粱磨成粉作为原料,但质量不如用糜子好。儿童喜食茶汤。《食物百咏》中有诗为证:“大铜壶里炽煤柴,白水清汤滚滚开。一碗冲来能裹腹,香甜最好饱婴孩。”并附注称:“茶汤有摆摊者,有挑担者,其唯一之标识,则大铜壶是也。此物尚甜,咸食者殊不见,小儿多喜食之。”茶汤味甜,筋道可口。但不知还能品尝到真正新糜子面为原料的茶汤否!

做法

冲茶汤要技术,茶汤原料也很讲究。它要用糜子面放碗内,用热水调匀,然后用铜壶的开水冲入碗内冲熟,撒上一层红糖,中间放一撮白糖。它的质量要求是,冲得的茶汤把碗反过来朝下,立即下坠,挂在碗边,用手拍动,松软抖动,不能从碗内掉下。目前茶汤供应,似乎还达不到这个标准。原因在于没有或买不到真正的糜子。糜子属禾本植物,属黍类的黍稷型。糜子是我国最古老的五谷之一,也称穄,穄子,赤黍。《吕氏春秋·本味》载:“饭之美者……阳山之穄,南海之糜。”秦代李斯《仓颉篇》说:“穄,大黍也,似黍面不粘,关西谓之糜。”糜形如小米,色淡黄,磨粉可作糕。中医认为其味甘,微寒,可止泻,利烦渴,除热,治咳,逆上气。穄也就是糜子,由于产量低,种植不多,故市场供应甚少。

炒肝

介绍

是北京早点的名小吃。每日清晨,卖炒肝的店摊众多,爱喝这一口的人也很多。炒肝那醇厚的美味,真是一大享受。然而炒肝是怎样兴起的,连一些老北京人也都不一定知道。

1900年,当时《北京新报》的主持人杨曼青去前门外“会仙居”吃饭。这家饭馆当时卖白水杂碎,杨曼青见桌上、地下扔了不少猪心、肺等下货,就给掌柜的出招儿说:“你们干脆把白水杂碎中的猪心、肺去掉,只留肝、肠,再加上酱色,然后勾芡,起名叫炒肝。这些日子我在报上为你们宣传一下。”掌柜一听连声叫好。于是按杨先生的办法做,又加上大料、生蒜、黄酱等佐料,最后用口蘑汤勾芡。用这种原料和调料做出的炒肝,香气扑鼻,浓郁可口,大受顾客的欢迎。“会仙居”和炒肝就出了名,红火了几十年。1956年公私合营“会仙居”并入“天兴居”。炒肝成了北京小吃中的精品。清末民初的《燕京小食品杂咏》中就写了一首炒肝的诗:“稠浓汁里煮肥肠,交易公平论块尝。谚语流传猪八戒,一声过市炒肝香。”炒肝是怎样烹制的呢?这首诗后的注解说:“炒肝以猪之小肠,脔切成段,团粉汁烩之,……名为炒肝,实则烩猪肠耳。既无肝,更无用炒也(间有肝块,亦非炒过者),京谚有猪八戒吃炒肝,自残骨肉之语,故诗中云云,炒肝香二字,则卖者吆喝声也。”这个解说已很清楚,炒肝实为烩肠,不过有几块肝为点缀而已。尽管如此,炒肝乃不失为是一美味。

目前做炒肝的店家甚众,喝炒肝的也多,质量次也有人喝,因此炒肝质量每况愈下,特别是肠子洗得不净有异味,舍不得用口蘑水浸泡,简单一洗就算洗过了,没有鲜味,淀粉更次,勾出的芡不是稠糊就是稀汤挂水,没有亮度。因为有些吃炒肝的人,并不知道它应有的质量标准,多么次的炒肝也有人吃,质量自然就下降了。因此真想做生意的店家,就应规范操作,才能保证北京炒肝的声誉。

做法

它的制作关键是精心细作。如洗肠子时,要扎住肠头,翻过来,用醋、盐、矾揉搓后,用水反复漂洗。干净后,再扎住另一头,再翻过去漂洗。干净后,剪掉两头,才无异味,保证了它的鲜美。用肝虽不多,但要选用肝尖的部位一制作时要用上等好酱油。淀粉要先冲一碗,看是否透明清亮。冲出后混浊即不能用,因此正宗的炒肝,鲜香清亮不混浊,口感极佳。

炒疙瘩

介绍

很多人都爱吃,但不少人并不一定知道炒疙瘩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如果您在品尝北京这个特有的风味美食时,又知道它的来历和一些趣闻,定会增添不少情趣。

民国初年,北京宣武区虎坊桥东北的臧家桥,开了一家名叫广福馆的面食铺,店主姓穆只有母女俩人,供应面食均为低廉品种。一天几位常客对母女俩说:“面条都吃腻了,能否改一个吃法?”母女俩照顾客要求,将面揪成疙瘩煮熟后捞出拌虾酱吃,觉得不够味儿,又炒着吃味道果然不同。炒疙瘩由此初步形成。此后母女俩精心制作,并在配料上进行改进,终于使炒疙瘩名声大振。广福馆地处臧家桥南端,是堂子街、韩家谭、五道庙、杨梅竹斜街的五道路的路口,俨如一座寨子,店主姓穆又无男性,于是一些文人雅士戏称广福馆为“穆家寨”。广福馆逐渐被人们遗忘了,穆家寨炒疙瘩名声鹊起。到琉璃厂多为文人,逛完琉璃厂,不少名流也纷纷光顾。当时一位名书法家品尝后,专泼墨题诗称:“甘载蜉游客燕京,每餐难忘穆桂英。寄语她家女招待,可曾亲手去调羹。”名画家胡佩衡、于非闇也赠字画,对炒疙瘩备加推崇。1952年,女店主去世,广福馆因无人继承而停业。

穆家寨的炒疙瘩生意兴隆,不少家饭馆纷纷仿效,以前门外李纱帽胡同(现大力胡同)的“东恩元居”最为著称。恩元居的创办人是河北河间县的马东海兄弟俩,1929年到京学习炒疙瘩的方法,并有创新和提高,也很快闻名京都。炒疙瘩用上等面粉,加水和匀揉成面团切开,搓成直径为黄豆粗的长圆形后,再用手揪成黄豆般大小的圆疙瘩,倒入沸水中煮熟,开锅后随即捞出,放入温水中浸泡三五分钟捞出,选用牛羊肉的鲜嫩部位,切成丝用油及佐料煸炒,然后将煮熟经温水浸泡后的疙瘩倒入,加香油炒成金黄,根据不同季节配上蒜黄、菠菜、黄瓜丁、芽豆、青豆等同炒,出锅装盘,黄绿相间,香味扑鼻,引入食欲。由于风味独特,又具有主副合一、经济实惠的特点,问世之后,就成为北京风味小吃中的佳品,得到人们的青睐。

做法

目前不少餐馆,仍有炒疙瘩供应,但风味与“穆家寨”的相比,相差甚远了。原因在于制作上图省事,如过去店家客人进店后,问清吃多少,现制现揪,现在是用机器轧出,煮后就放在凉水中浸泡,客来了,从凉水中捞出来炒,已糜烂无筋道的口感了,配料也不讲究,因此信誉下降,已没有炒疙瘩味了。

春饼

介绍

立春时吃的春饼,又叫荷叶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后擀成薄饼烙熟,可揭成两张。春饼是用来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熟菜是订来的苏盒(一种朱红色金漆扁圆木盒,内有方格,用来盛菜),如果是讲究的人家,通常极为丰盛:梁实秋在《薄饼》一文提到的苏盒,就包括切得细细的酱肘子、熏肘子、大肚儿、小肚儿、香肠、烧鸭、熏鸡、清酱肉、炉肉等等。

做法

家里也要自备炒菜,通常有:摊鸡蛋,切成长条;炒菠菜;炒韭黄肉丝;炒豆芽菜;炒粉丝。若是韭黄肉丝、粉丝、豆芽菜炒在一起便是“和菜”,上面盖上一张摊鸡蛋,便是“和菜戴帽儿”了。此外还要有用来佐食的一盘葱一盘甜面酱,葱选羊角葱最好,细嫩。

春卷

介绍

立春这一天,民间有吃春卷的习俗。宋代有一种“卷煎饼”,是春饼与春卷的过渡类型。

做法

馅料用羊肉或猪肉,另用葱白或笋干之类,装在饼内卷作一条,两头以面糊粘住,油煎,吃时蘸调味汁。元朝时候已出现将春饼卷裹馅料后油炸而食的“春卷饼”,也可以说就是春卷。到明清之时,春卷一词已经出现了。

褡裢火烧

介绍

“门框胡同瑞宾楼,褡裢火烧是珍馐。外焦里嫩色味美,京都风味誉九州。”这是一位家住郊区的老翁得知瑞宾楼恢复这一北京名食供应后,特让儿孙陪同专程到店品尝时,欣然提笔写下的诗句。

提起褡裢火烧,“老北京”没有不知道的。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风味独特,因而一直享有盛誉。1876年,顺义人氏姚春宣夫妻俩在东安市场内摆了一小食摊,首次供应。它是一种油煎食品,色泽金黄,焦香四溢,鲜美可口,原来它的制作与众不同。。姚氏夫妻因此成名致富。后在东安市场内开设了瑞明楼,但传至第二代,因经营不善而倒闭。当时店内的罗虎祥和郝家瑞精于此道,于1934年取每人名字中的一字相联,合资在门框胡同内开设了祥瑞饭馆,现改名为“瑞宾楼”,专供褡裢火烧。制作也愈加精细,一时名噪京都,成为北京家喻户晓的名食。

做法

褡裢火烧要将和好的面揪成小剂擀平,装进用海参、虾肉、肥瘦猪肉和各种佐料加好汤拌制的馅儿,折叠成长条。放入平锅中油煎至金黄色后,起锅上桌,趁热食用。吃褡裢火烧时配用鸡血和豆腐条制成的酸辣汤,鲜香酸辣并收口中,余味无穷。褡裢火烧因制作成形后,酷似旧时人们腰带上的“褡裢”,因而得名

豆馅烧饼

介绍

豆馅烧饼又名蛤蟆吐蜜,是北京小吃中的常见品种,因其以豆沙为馅而得名,在烤制过程中,因烧饼边上有自然开口,吐出豆馅,挂着烧饼边上,所以人们就形象地称这种烧饼为蛤蟆吐蜜。

豆馅烧饼四边粘芝麻,口感酥软、香甜。

做法

它的制作程序:先用白面加少许小苏打用水和面成面团,取面团一块,搓长条,揪小剂,擀成饺子皮状,包上豆馅(一般豆馅重量要超过面团重量,如17.5克的皮,要包进37克豆馅),将口捏紧按扁成烧饼,烧饼四周沾上点水粘上麻仁,麻仁要密而匀,然后入烤箱,因高温馅儿膨胀,从烧饼边自然开裂一个小口,吐出豆馅。

豆汁

豆汁

介绍

舒乙先生一次在“南来顺”喝豆汁,叙说了一位香港导演胡金铨说过的话:“谁不能喝豆汁,谁就无资格研究老舍。”无独有偶,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也很喜欢喝豆汁。抗战期间居住上海留须不出,无豆汁可喝,思之若渴,弟子言慧珠自京赴沪演出,特带4斤装大瓶灌满豆汁,以尊师长,传为佳话。一次梅葆玥、梅葆玖在“南来顺”用餐,笔者询问核实。梅氏姐弟称确有其事,并说:“当时无塑料瓶,用的是玻璃瓶。”土得不能再土的豆汁,居然有慰藉外地老北京人思乡的魅力。这魅力也可从北京出生的西部歌王王洛宾仙逝前,喝完一口豆汁后,才乘鹤归去而得到证实。

把喝豆汁说成是一种享受大有人在。可第一次喝豆汁,那犹如泔水般的气味使人难以下咽,捏着鼻子喝两次,感受就不同一般了。有些人竟能上瘾,满处寻觅,排队也非喝不可,难怪《燕都小食品杂咏》中说:“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浆风味论稀稠。无分男女齐来坐,适口酸盐各一瓯。”并说:“得味在酸咸之外,食者自知,可谓精妙绝伦。”喝豆汁必须配切得极细的自制的酱菜,一般夏天用苤蓝,讲究的要用老咸水芥切细丝,拌上辣椒油,还要配套吃炸得焦黄酥透的焦圈,风味独到。

豆汁历史悠久,一说它早在辽宋时就是民间大众化食品。另一说是乾隆十八年(1753),北京一粉房偶然发现发酵后粉浆生食酸甜可口,熬喝更好,于是有人上殿奏本称:“近日新兴豆汁一物,已派伊立布检查,是否清洁可饮,如无不洁之物,着蕴布招募豆汁匠二三名,派在御膳房当差。”于是源于民间的豆汁成了宫廷的御膳。无论何种说法,北京人喝豆汁的历史都很悠久了。

豆汁作为一种民族饮料颇有开发前途,特别在洋水涌进的今天,经营小吃的店家在熬制质量上狠下功夫,保持它浓稠适度,加上功夫到家的咸菜丝和焦圈,生意一定红火。

做法

豆汁何许物也?说起来未免掉价,它竟是制作绿豆淀粉或粉丝的下脚料。它用绿豆浸泡到可捻去皮后捞出,加水磨成细浆,倒入大缸内发酵,沉入缸底者为淀粉,上层飘浮者即为豆汁。发酵后的豆汁须用大砂锅先加水烧开,兑进发酵的豆汁再烧开,再用小火保温,随吃随盛。不要看其貌不扬,出身卑微,但一直受到北京人的喜爱,原因在于它极富蛋白质、维生素C、粗纤维素和糖,并有祛暑、清热、温阳、健脾、开胃、去毒、除燥之功效。它还有富者不嫌之卑微,穷者不觉之价高的优点,在旧社会西服革履者与拉车卖浆者同桌共饮,并无贵贱之分。从中亦可见,豆汁是贫富相宜、雅俗共赏、极普通的风味食品了。

墩饽饽

介绍

饽饽是北京人对面制点心等食品的一种称谓。在客人来了要摆饽饽、煮水饺,称煮饽饽,因此北京糕点店也称饽饽铺。饽饽一词明代杨慎的《升庵外集》中说:“北京人呼波波,南人讹为磨磨。”波同饽音,可见饽饽在明代就有。清以后的宫廷御膳房专门设有饽饽局,为皇室做美点,北京城内的饽饽铺专营满族糕点。

墩饽饽显然是面食制品的一种,但它不属饽饽铺的糕点,而是北京小吃的一个品种。除墩饽饽外,称饽饽的种类很多,如硬面饽饽也称饽饽,大概是一种移植和借用了。

墩饽饽颜色白黄,松软有弹性,味甜润。墩饽饽宜凉吃,所以烤熟后要晾凉,最好放在木箱中闷软,适于老人食用。

做法

墩饽饽做法极简单,用酵面加碱、白糖、桂花揉在一起,搓条揪小剂,并摁成中间稍薄周围稍厚的扁圆形,先用饼铛用微火烙,两面成黄色后,码入烤盘,入炉烤熟。

茯苓饼

介绍

又名茯苓夹饼,是北京的一种滋补性传统名点。南宋《儒门事亲》中:“茯苓四两,白面二两,水调作饼,以黄蜡煎熟。”,到了清初,时人讲究“糕贵乎松,饼利于薄”,后来的饼就越来越薄。随后添加多种果仁、桂花和蜂蜜调制的甜馅,把两张饼合起来,中间夹馅的茯苓饼。既有浓郁桂香,又营养丰富,且有安神益脾等滋补之功。

相传,有一次慈禧太后得了病,不思饮食,厨师们绞尽脑汁,选来几味健脾开胃的中药,发现其中产于云贵一带的茯苓,味甘性平,且有益脾安神、利水渗湿的功效。九十年代以前,一直与果脯作为出差来北京的必购之物。旧京的茯苓饼以前门外大栅栏聚顺和最为著名。

做法

以松仁、桃仁、桂花、蜜糖为主要原料,配以适量茯苓粉,再用上等淀粉摊烙成外皮,精工细作制成夹心薄饼。慈禧吃后,很满意。并常以此饼赏赐宫中大臣。因此,茯苓饼更加身价百倍,成了当时宫廷中的名点。后来这种饼传入民间,成为京华风味小吃。

缸炉烧饼

介绍

缸炉烧饼原为河北省小吃,后进入北京,成为北京小吃。它的特点是用缸做成炉子,将烧饼生坯贴在缸壁上烤制而成,故名缸炉烧饼。

缸炉烧饼色泽浅黄,外皮酥内瓤层次分明,筋道利口。

做法

缸炉烧饼的制作是:用清水加盐化开,放入白面和成冷水面团,再用油加热后晾温,最好用驴油,放小米面和均匀,成为油酥瓤,然后将冷水面团上案,揉成长条,压扁按平,擀成长条、50厘米宽、厚薄均匀的大片,将油酥瓤均匀抹在大片上,由外向里卷成卷,抻成长条,揪成8厘米长、3厘米宽的剂子,擀成横8厘米,竖18厘米,前后折叠三层,再横擀成8厘米,竖12厘米,前后折叠,中间搭茬,茬处为三层,两边为两层,用擀杖在搭茬处中间轻压合缝,成长8厘米、宽 6.5厘米的生坯,然后撒匀芝麻,翻过来洒些水,在案板上磨出浆水,即可上炉。上炉时生坯横放在手上,自右至左把缸口贴满,再自上而下贴满缸壁,间距 0.5厘米,贴完后,盖上盖,稍等一会儿,把火拨开一半,再过3至5分钟把火全部捅开烘烤,烧饼呈虎皮色时即可出炉。






柳小亮


我喜欢粤菜!

因为在老广的餐桌:宁可食无肉,不可饭无汤。老火汤在广东非常出名,现在到了干燥的秋、冬季更要多喝汤。那么广东寒天煲什么汤呢?不同季节喝的汤水不一样,秋、冬季汤水要滋阴润燥!下面东哥为您介绍下。


广东秋冬季煲什么汤?


广东气候水土多热多湿,生活在此的人们根据季节变化和自身身体情况,用药材搭配肉、骨头和菜干等煲汤炖汤,以达到食疗效果。到了秋、冬,人体燥热,自然汤水要滋阴润燥。


此时以无花果、霸王花煲猪肺等清润的汤水为宜。花旗参水鸭汤、银耳雪梨瘦肉汤、淮杞炖水鱼、沙参玉竹煲老鸭汤等一些清润去燥的汤水往往也是这个季节人们的首选。下面推荐几款秋季养生汤的做法。



1、西洋菜南北杏炖陈肾汤


秋天天气干燥,最舒服就是喝润肺健脾的西洋菜汤了。接下来正是西洋菜比较嫩的季节,南北杏润肺止咳,陈肾(腊鸭肾)能清热下气,而且带出西洋菜汤的甘香。


此汤做法极其简易:西洋菜洗净,猪骨汆水。陈肾三个及陈皮数片浸泡至软身。罗汉果四分一个、南北杏、蜜枣适量,略清洗。瓦煲内注入适量水份,冷水放入陈肾、罗汉果、陈皮、南北杏、蜜枣。武火煲至水滚后加入西洋菜、猪骨,再次滚起后转文火煲两小时即可饮用。陈肾本身带咸,先不要放盐,试味后再决定。





2、罗汉果霸王花煲猪肺


秋日汤饮宜润燥清肺,今日靓汤宜罗汉果霸王花煲猪肺。罗汉果为广东民间所喜爱,到秋日时总是说“罗汉果、祛痰火”。霸王花入汤时味清润而润燥除肺热,还宜加入南、北杏和蜜枣、陈皮等,气味更清润可口,且能润燥化痰、滋阴养肺,且男女老少皆宜。


罗汉果半个、霸王花60克、南杏15克、北杏10克、蜜枣4个、猪肺1个、陈皮13个、生姜3片。猪肺从喉部灌水,反复揉搓净,切块,置镬中稍炒片刻。余各物洗净,浸泡。一起下瓦煲,加清水2500毫升(10碗量),武火滚沸后改文火煲2小时,下盐便可。





3、银耳雪梨瘦肉汤


银耳味甘性平,能养阴润肺,生津润肠,滋阴止血;雪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降火清心等作用;猪瘦肉滋阴滋燥;蜜枣亦有滋阴之用。适用于咽喉干涸,肺燥干咳或痰带血丝,心烦不寐,大便干结等。


银耳3克、雪梨50克、瘦肉100克、蜜枣1个。将猪肉洗净飞水切块,再与洗净的银耳、切块的雪梨和蜜枣放入炖盅内加清水300ml,隔水炖1小时即可。





4、沙参玉竹煲老鸭汤


沙参玉竹老鸭汤是广东名菜,用北沙参、玉竹和老鸭肉三料制作而成,具有清热去火、开胃、清热解暑、降血脂,治疗糖尿病的功效,特别适用于病后体虚或糖尿病属阴虚者。


北沙参20克、玉竹24克、姜5克、盐3克。把北沙参,玉竹洗净;老鸭剔除内脏后洗净;全部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和生姜,用大火煮沸后,再用小火煲两小时左右;加入盐调味即成。





5、茅根雪梨猪肺汤


茅根有凉血、清热、利尿的功效,雪梨有清热化痰之效;猪肺味甘,性平,可补肺虚,止咳嗽。中药茅根和雪梨煲猪肺都具清肺热的功效。这道茅根雪梨猪肺汤对于秋冬季身体养生滋补、润燥生津有很好的作用。


做法是提前将5克陈皮用水浸软,1副猪肺洗净并放入开水中煮5分钟,4个雪梨洗净切块,200克白茅根切段,最后将用料一齐放入汤煲,先大火煲滚后,改用文火煲2小时即可。





6、田七蝎子炖瘦肉汤


都市人大多有空调病,又爱吃辣,田七蝎子汤清热解毒去淤,正好在入秋前好好清理一下湿毒。一般蝎子入汤会有点腥膻味,这里的蝎子入汤盅之前用小火烘烤辟膻,蝎子可以当汤渣嚼,没膻味且带甘香,汤水亦是清甜。


取蝎子50克,田七20克,丹参、玄参各25克,猪瘦肉400克,生姜3片。蝎子用开水烫,排清尿液,洗净;各药材洗净;猪瘦肉洗净,切块。一起与生姜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2500毫升(约10碗量),武火煲沸后,改文火煲2小时,调入适量食盐便可。





大部分北方人认为汤要加香料,诸如葱、蒜、花椒、大料、鸡精、味精、料酒等等~~~事实上,广东人煲汤的经验来看,这些香料大可不必。如果需要,一片姜或陈皮足矣。喝汤讲究原汁原味,一道时间与食材的碰撞、味道自然会飘溢。



冷水东哥


我是四川人,我特别喜欢吃四川的川菜。火锅和水煮麻辣鱼。口味麻辣鲜香,那个麻辣味我是非常的喜欢,四川的火锅底料非常的丰富:有牛油(这是灵魂所在),生姜,葱,大蒜,干辣椒,花椒等。涮涮毛肚,鸭血,牛肉非常的安逸,在搭配上放有香菜,大蒜泥,小葱,耗油,特制麻油的调料蘸着吃,真的很香。

水煮麻辣鱼,那个鱼片非常的嫩滑,吃着很鲜嫩,味道麻辣入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