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阻止你,他們寧願誤殺好人

0

健康告知是買保險的第一門檻,符合就能投保。

但是這兩年,事情變得沒那麼簡單。

因為有越來越多的保險公司,建立了自己的風控攔截系統

即使你符合健康告知,也有可能被拒保,連理由都不給一個的那種。

被拒後沒辦法申訴,手段極其殘忍。

不給進就不給進,藉口都懶得找,過分了。

為了阻止你,他們寧願誤殺好人


風控環節通常發生在前戲後,你為這件事思考了很久,也比較過愛過恨過,終於下定決心要上,你確認自己符合對方提出的生理要求,掏出銀行卡正準備付費。

對方突然告訴你,我們不玩了,給錢也不來。

並表示你不太行。

具體哪裡不行,對方不作解釋。

氣不氣?這種脫了褲子被玩弄的感覺,一生中可能沒多少次經歷。

但每一次都值得回味。

為了阻止你,他們寧願誤殺好人


1

風控系統誕生於保險公司的無可奈何。

一般來講,保險公司只會在理賠的時候,對投保人的如實告知情況做審核。

很多人覺得這樣做不講道理,買之前不阻止我,出了事才算帳,沒什麼商業道德。

但這種做法反而相對公平。

保險公司如果對每一個投保用戶做審核,按一個核保員一天處理100個單子來算,不弄個保險界的富士康出來,承載不了這麼大的業務量,成本驚人。

況且成本最終會攤到產品上,由消費者埋單,大家都難受。

對被保人而言,如果需要接受審核,鑽健康告知空子的概率就小了,很多未被告知提及的身體異常原本有機會投保,現在被拒之門外。

為了一小撮不守規矩的人,讓大家一起受罪,不好玩。

不過僅憑健康告知做人群篩選,始終有它的限制在。

如果把健康告知定的嚴格,投保門檻就高了,會極大影響銷量。

如果把健康告知定的寬鬆,賠付風險就高了,相當於給自己挖坑。

所以除非是傻的保險公司,否則一般都會把健康告知定的相對中庸,不至於看到你眼花,但也沒有洞可鑽。

為了阻止你,他們寧願誤殺好人


在信息不對等、又沒有對被保人加以審核的情況下,保險公司想降低承保風險只能靠【震懾】

所謂震懾就是嚇唬你,比如有些壽險的健康告知會問到:

“每天抽菸是否超過10支?”

這個數字連你自己都不知道,他們怎麼能知道,純粹是在嚇唬你。

還有像 “您是否正計劃前往其他國家或海外地區旅行、工作或居住?”

投保前我沒計劃,投保後我突然有了計劃行不行?

總之一切無法量化、沒有證據可循的健康告知條例,都是保險公司無可奈何的心理戰術。

因此在前幾年,如何進一步降低承保風險,是每家保險公司擺在面前的難題,

隨著近年各大醫院的醫療信息化,核保風控系統應運而生,攔截了很多疑似存在問題的投保者。

但是誤殺問題也很嚴重,經常冤枉好人。

好人都快被玩壞了。

為了阻止你,他們寧願誤殺好人


2

被健康告知拒保的人,尚且可以通過核保爭取一下。

被風控系統攔截的人,基本沒機會投保了。

不是說這事有多嚴重,保險公司不願意開放申訴入口,只是單純的覺得費事。

風控系統自有一套攔截規則,一個用戶被攔截後想要從黑名單裡調出來,保險公司需要人工審核他的實際情況,排查出問題後,如果認為可以承保,再讓技術人員把該ID從庫裡移出。

整個過程特別麻煩,尤其是人工審核環節。

而且稍微熱門點的產品,風控單子的數量也很可觀,如果都提出申訴的話,核保員同樣會累得夠嗆。

所以保險公司默認,不管是不是誤判,好人壞人一刀切。

同時為了防止逆選擇風險,風控的邏輯是黑盒的,不會對外。

導致很多人被欺負了,也不知道自己是為什麼被欺負,最後只能歸於運氣。

萬事皆憑運氣。

為了阻止你,他們寧願誤殺好人


好在我之前跟過一個項目,涉及到風控系統,可以大概講一下其中的邏輯。

首先,數據源決定風控的成於敗

如果數據源有缺漏或者錯誤,就會導致大量的問題保單進來,或者大量的正常保單被攔截,風控系統也就毫無意義。

但是保險公司自身是沒有數據源的,所以只能跟第三方的數據公司合作,採用他們提供的數據。

業內較有名的第三方有:同盾大數據,很多保險公司的數據源就是他們家提供的。

為了阻止你,他們寧願誤殺好人


除了提供數據支持外,第三方公司也可以直接提供成熟的風控服務,保險公司只需要完成對接即可使用。

缺點就是風控的尺度自己不好把控。

去年有家帶銀行血統的保險公司出了款產品,覺得定價太低有風險,於是讓第三方把風控的尺度調嚴,結果導致大量正常保單無法投保,後面只好又調寬鬆。

由此可見,好東西還是捏在自己手裡舒服。

所以稍微技術力強一點的公司,比如螞蟻保險,都會選擇自建風控系統,這樣能自己把握風控尺度的同時,避免出現經驗外洩的風險。

畢竟對很多第三方來說,客戶都是爸爸,開口對老爸爸說一定保密是行規,轉口為了討好新爸爸洩密也是行規。

堪稱當代行規模範。

為了阻止你,他們寧願誤殺好人


3

其次,風控系統的判定邏輯,會根據險種類型而定。

主要分為兩類:

1. 跟疾病相關的健康險

典型代表:重疾險、醫療險

2. 跟身故相關的人身險

典型代表:意外險、壽險

如果是健康險,最重要的風險評估依據是:

跟身份證號綁定的既往就醫記錄。

以公立醫院的數據為主,包含檢查報告的指標,病歷等信息。

很多人好奇,我符合健康告知,沒出現啥異常,為什麼被拒保了。

問題很有可能就出在歷史的就醫記錄上。

風控系統的判斷邏輯,是獨立於健康告知之外的,跟健康告知沒有必然關聯。

如果有過一些身體小異常,比如某項檢查指標異常,或者因為某項疾病就診過,雖然符合健康告知,但是也有可能被風控攔截。

具體要看保險公司的尺度把控,有些真的很敏感,稍微碰到一點就接受不了。

為了阻止你,他們寧願誤殺好人


由於醫院的IT數據不夠細,很多時候還會存在誤殺的情況。

特別是醫生寫病歷的時候為了嚴謹,會把疑似的情況也記錄在案。

通常一個症狀會寫成疑似多個疾病,還建議進一步檢查、觀察等等。

比如發燒,疑似感冒又疑似新冠,要經過核驗才知道是不是後者。

如果是感冒,回家喝幾天熱水好了,病歷上也不會寫 “實錘為普通流感”。

類似這樣的情況,你知道醫生知道,但是病歷不知道,也就導致了風控系統做出誤殺的判斷。

寧殺錯不放過。

而私立體檢機構的數據源,就很有趣了。

一般大家都不會用,主要是第三方公司不太看得上,認為私立體檢機構的醫生可能不夠專業,甚至不是醫生,給出的檢查結果不足以作為核保標準。

所以好消息是體檢機構的記錄,正常情況下不會被風控,壞消息是很多私立機構的數據,連人家第三方公司都看不上,誰知道給你體檢的是醫生還是電工。

為了阻止你,他們寧願誤殺好人


4

除了既往就醫記錄外,投保健康險被風控攔截的原因,還可能是住址。

住址主要針對的是存在高概率騙保行為的地區。

比如有一條村的人,前幾年就專門做騙保勾當,整條村一起薅保險公司羊毛,查勘人員都不敢進去,怕被打成全村吃飯。

後來整條村帶著鎮,都被拉入黑名單。

而且通常職業騙保玩家會跟醫院有勾搭,所以即使你住址不在高概率騙保的地區,但是在某個貪玩的醫院就診過,也會被認為有騙保風險。

典型的代表就有北京平谷、懷柔、密雲的醫院。

所以被風控不代表你有啥問題,很可能僅僅是運氣不好。

為了阻止你,他們寧願誤殺好人


帶身故責任的人身險,對既往病史就沒那麼追究,畢竟意外險沒有健康告知,壽險的健康告知要求又很寬鬆。

這類產品最主要的風控考慮因素,是騙保。

比如個人徵信記錄,是不是多次違約,名下有多少欠款。

如果是老賴,那很有可能被拒保。

因為事實證明,十個騙保裡起碼有三四個是因為債務問題下的手,有自殺的,偽造自殺的,投保人殺被保人的,光怪陸離。

不過欠款能有多大事,至於到人命的份上麼,想啥呢這是。

為了阻止你,他們寧願誤殺好人


另外,人身險對風險保額的考慮因素比較高。

同樣是怕騙保。

這年頭買個幾千萬壽險去國外殺妻的案例又不是沒有。

所以壽險的健康告知一般會限制,被保人過往的累計身故保額超過某個數字,就不能投保。

但是有些人就習慣性選擇無視,加上保險公司之間做數據互通的很少,所以往往是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理賠案,大家互通一下,才知道這個人總共買了多少保額。

不過為了風控系統的數據源完善,很多保險公司有在開始搞黑盒式的數據互通,如果不巧碰到這類公司,也有可能被風控。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避免被保險公司風控的第一因素是運氣要好。

第二才是遠離我上面說的雷區。

建議大家看完本文後,可以多多給佛組磕頭。

這樣投保的時候如果被拒了,用頭撞牆就不會感覺到疼。

為了阻止你,他們寧願誤殺好人


當然,隨著醫療信息進一步細化,未來可能連健康告知都不用了,因為保險公司通過數據推理,就能比你自己,更瞭解你的身體。

這是好事,也是壞事。

雖然說由於嚴格的風控,保險產品的保費可以進一步降低,但是這只是對健康體而言。

在消除了信息不對等的情況下,勢必會有一部分非健康體面臨終身拒保。

浪潮退去後,才知道誰在裸泳。

有身體異常的朋友,能上車,就先上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