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窮,種大棚!要想敗家,種仨棚!”大棚屬於經濟種植嗎?有啥根據?

農村波爾山


講講實話又如何 要想窮 種大棚 是真的

1規模化種植 專業技術人才有的去做老闆了 有的是專家不願去農村吃苦 還有的是騙人的

2規模化種植 普通打工的人 七老八十的 不用不行 用了更是往死賠 事實證明是你給他們打工

3規模化種植 水火無情 天災人禍

4規模化種植 市場無情 沒有把握


綠葉子126449388


我個人認為題主所提的這個問題並不這樣的,因為首先我家以前就種了兩個大棚,記得在當時所種的大棚每年也有幾萬塊錢的收入,至於說“要想窮,種大棚,要想敗家,種三棚”其實這句話說的並不全面,當然這句話也不能一次性就否定種植大棚所帶來的經濟效益,當然題主之所以會這樣講,也許是在當地遇到了或者是看到和了解到了一些種植大棚失敗的例子,但是今天我要給題主以及看到這篇問答的兄弟姐妹們講一講種植大棚成功的例子。

再我們當地這幾年一直在發展特色種植,於是現在我們家裡幾乎每家都會有一個大棚,大棚裡現在種植最多的有三種菜分別是“辣椒”“西紅柿”“黃瓜”這三種當中屬西紅柿種植的最多,而我家現在種植的就是西紅柿,其實這些蔬菜放在大棚裡進行反季節種植,就是屬於經濟種植,雖然說我家只有一個大棚但是每年靠西紅柿的收入也有近萬元的收入,因此再我們當地有這麼一句話叫“種植一個棚頂上三畝糧地”其意思就是說比三畝地的糧食收入要高。

而且現在我們鎮附近其他的幾個鎮也在發展大棚種植,在他們大棚裡種植的都是一些草莓,現在這個時候正是採摘的季節,主要是現在種植的草莓也是屬於反季節,要知道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好了,大家看到擺放在路邊的草莓都會忍不住買一些,當然也有自己花錢直接去草莓大棚裡進行採摘的,現在他們當地所種植的草莓大棚也是帶動了一方經濟。

從而也提高了當地農民朋友的收入,因此種植大棚不成功要分析其原因,然後找到適合當地發展的經濟作物進行大棚種植,我相信一樣也可以增加收入來源。


紀錄鄉土


大棚本身就是經濟種植的一種,在上世紀80年代時就在壽光地區興起,開啟了全國的大棚種植熱,如今也成為了我國的大棚基地,不過這兩年因洪水原因,導致部分大棚被淹,農民的損失比較大,畢竟每個大棚耗費的本錢都不是小數目。

當然大棚的出現,讓北方地區的土地得以更好的利用起來,改變了冬季沒有蔬菜的尷尬局面,讓北方人冬天的蔬菜價格也能夠降低。在過去多年裡,北方人冬天所食用的一般都是大白菜和蘿蔔,記得我媽每年都要賣上100多斤,為的就是可以讓冬天不缺飯菜。

其實白菜的行情比較好,和當時北方的蔬菜種類比較單一有關,畢竟大家最常見的就是白菜,其他的蔬菜都不生長。而到了如今就不同了,因為有了大棚的緣故,北方的市場中蔬菜種類也多了起來,同時價格也要更便宜,畢竟省下了一筆運費錢,因此不少人都會進行栽種。

不過題主所說的要想窮就要種植大棚,這句話其實是片面的,只能說有部分人確實沒有賺到錢,這兩年的蔬菜行情都不好,從2018年到2019年的行情都比較差勁,不少農民都沒賣出好的價格。

其實這也是因為大棚作物的產量比較高,且全國的種植人數多,這樣一來利潤自然是不斷的壓縮,結果農民很難能從中賺上什麼錢。不過並不是所有人都沒錢賺,就拿壽光來說,這麼大的大棚蔬菜產業基地,如果都不賺錢的話,相信大家早就不幹了。

其實冬天種植的作物,要比夏秋的收購價高上一些,而壽光本身就是產業基地,不缺收購的人,但其他地方,若沒有形成一定產業鏈的話,可能就很難賣出,進而虧本了,說到底還是要找到合理的銷路才對。


惠農圈


目前我國的很多地方都發展了大棚蔬菜種植,大棚蔬菜已經成為很多地方的經濟支柱,大棚蔬菜的種植效益在這些地方已經得到了很好的驗證

當然大棚的出現,讓北方地區的土地得以更好的利用起來,改變了冬季沒有蔬菜的尷尬局面,讓北方人冬天的蔬菜價格也能夠降低。在過去多年裡,北方人冬天所食用的一般都是大白菜和蘿蔔,記得我媽每年都要賣上100多斤,為的就是可以讓冬天不缺飯菜。

其實白菜的行情比較好,和當時北方的蔬菜種類比較單一有關,畢竟大家最常見的就是白菜,其他的蔬菜都不生長。而到了如今就不同了,因為有了大棚的緣故,北方的市場中蔬菜種類也多了起來,同時價格也要更便宜,畢竟省下了一筆運費錢,因此不少人都會進行栽種。

不過題主所說的要想窮就要種植大棚,這句話其實是片面的,只能說有部分人確實沒有賺到錢,這兩年的蔬菜行情都不好,從2018年到2019年的行情都比較差勁,不少農民都沒賣出好的價格。

其實這也是因為大棚作物的產量比較高,且全國的種植人數多,這樣一來利潤自然是不斷的壓縮,結果農民很難能從中賺上什麼錢。不過並不是所有人都沒錢賺,就拿壽光來說,這麼大的大棚蔬菜產業基地,如果都不賺錢的話,相信大家早就不幹了。

其實冬天種植的作物,要比夏秋的收購價高上一些,而壽光本身就是產業基地,不缺收購的人,但其他地方,若沒有形成一定產業鏈的話,可能就很難賣出,進而虧本了,說到底還是要找到合理的銷路才對。




阿軍視野


哈哈哈!終於看到說實話的了,本人經營農資二十多年,見過了太多包地種大棚的老闆,基本上都是開汽車來然後虧的騎自行車滾蛋,發財的一個沒見過。當然,一家兩三口人伺弄三五個大棚還是能掙點的,掙的不計工時的辛苦錢。


玉米214363254


你說的不全面,應該是要想窮,種大棚,還想窮的快,大棚種疏菜,老天一颳風,全家都得懵,一個不掙錢,倆個也白乾,乘方連了片,倆年就完蛋……嗨不說啦,種棚的人滿眼都淚啊




生活不宜善待自己


這個問題我是持反對意見的,為什麼要想窮就需要種大棚呢?種植大棚的目的我們是要賺錢的,而不是賠錢的。

種植大棚多數都是種植反季節的蔬菜和水果,而且現在的收益都比較高。雖然這段時間的蔬菜不太穩定,但是也不至於賠錢。雖然大棚種植投資比較大,但是收益也比較高。最近幾年物價所有都在上漲,各種物資包括大棚膜,種子,農藥,化肥,人工都不同程度的上漲,但是大棚數量還是以每年10~20%的速度增長。這已經充分說明了種植大棚比種植大田作物有更高的收益。


今天我以大棚草莓反季節種植,簡單的給大家講解一下,種植大棚是賺錢的,而不是賠錢的。

我們先來簡單算算成本,大棚草莓一畝地,租地的費用在1000~1200元,建設一個一畝地的大棚,大約在5萬元左右。種植草莓,草莓苗投資比較大,一畝地的大棚栽種8000到10000棵苗子,大約在0.5元一棵。草莓苗投資正常情況下就是4000~5000元。肥料一般在2000-3000左右,藥物在1000元左右。由於人工成本各地都不同,所以不在計算之列。種植一畝地的大棚草莓,投入大約在10000-15000左右。一個大棚一般可以使用10~20年沒有問題。


大棚草莓的價格這幾年雖然有所降低,但是收入還是比較可觀。一畝地的產量大約在6000-8000斤,平均8-10元一斤,除去成本每畝地純收入最少在3-4萬元。這樣的投資和收入比是很合適的。

我認為只要學會種植技術,投資反季節大棚種植是很不錯的,相比大田作物,這已經是很可觀的收益,在農村消費本來就低,所以還是建議大家進行反季節種植。同時國家對於經濟作物種植還有大量的補貼,可以諮詢當地的農業部門。這些補貼也很好的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這都有利於能提高農民的收入。


土壤大管家


我覺得這種說法毫無半點道理,農村人建大棚是為了發家致富。為了多賺錢,並不象這位說的這樣的要想窮幹大棚。要想敗家幹仨棚,這完全是一個不思進取的懶惰人遮羞話。

我的家鄉遼寧省大連莊河市的光明山鎮,是聞名全國的中國草莓之鄉。也是全國優質草莓基地,走進這個鄉鎮不論走進那個村屯。到處都是一望無際的草莓大棚,沒條件幹一兩個棚有條件的幹三四個棚。有夫妻幹不過來可以隨時僱人,一般的情況下一個棚最底能賺四五萬。如果價格好品質優一個棚能嫌六七萬都不費勁,現在乾草莓大棚成了光明山鎮支柱產業。

每年的春節前後來自黑龍江,吉林,北京,天津等地的客戶大車小輛前來光明山收購草莓。根本就不用種植戶自行銷售,這些種植戶們雖然受些忙活受些累,用他(她)們話說別看我們累。到賣錢數錢的時候,那個滋味別提有多美了。

這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個回答,純屬個人觀點。不當之處,請大家評論。

感謝廣大網友們的閱讀和評論。




大掌櫃237


要想窮,種大棚。這話是誰說的?根據是什麼?首先,說這話的人一定是不懂大棚種植。大棚蔬菜種植始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最初是在東北,後來壽光引進並大規模發展,從而讓北方在寒冷冬季也能吃到除了大白菜以外的蔬菜,像茄子、黃瓜、青椒、西紅柿等,大棚除了種植蔬菜還可以種植草莓、櫻桃、蜜桃等水果,大棚種植改變了人們冬季蔬菜單一的生活模式,不但豐富了人們的飯桌,也給種植大棚的種植戶也帶來了豐厚的回報。其次,大棚種植經濟效益也是因人而異、因時而異,有的人不懂大棚種植技術,盲目上馬,造成效益不好,或血本無歸的現象確實存在,但絕對不是大規模現象,相反大規模種植同一種蔬菜反而能帶來好的效益,這主要是規模效益,現在有的農戶就是這樣,規模種植,報團發展,因為交通發達,可直達全國各地,尤其大中城市,利人利己。當然我也見過大棚種植失敗的例子,主要是技術和價格問題,說“要想窮,種大棚”的人是典型的“恨人窮”心理,也是自己偷懶的一種藉口罷了!


Lucas扯淡


說的太對了,哥以前用存款一百多萬建基地,開始種大棚蘑菇,三年了,哥欠款三百多萬。[流淚][流淚][流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