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故事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用來形容世事盛衰興替,感嘆世事變化無常。在古代,黃河河床較高,泥沙淤積嚴重,經常改道,每次改道後,就會出現一個村子以前在河的西岸,後來就變到東岸去了的現象。人們也常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故事

此俗語也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從前在中原地區有兩個毗鄰的村莊,中間被一條河隔開,河東邊的叫河東莊,河兩邊的叫河西莊。

河東莊是個富村,住的多是富戶,他們有田有地,有車有馬,做官經商,有權有勢。河東莊因富足而出名,人也傲氣十足,有人問起“你是哪裡人 ?”時,他們都驕橫地回答:“河東的!”

河西莊是個窮村,住的多是窮人。他們住土房草舍,有的沒田沒地,靠給河東富戶打長工或短工生活。河東人以富自居,常瞧不起河西人。河西人堅信,將相本無種,富貴不由天,因此他們勤奮敬業,也很重視子弟的教育問題。

歲月更替,斗轉星移。三十年後,河水仍在流,但兩個村的情況調了個兒:河東人的子弟,因甜不知苦,驕奢淫逸,整日鬥雞遛狗,賭博嫖妓,遊手好閒,不務正業,做官的因貪犯事,經商的坑人害己,幾個大戶都衰敗下來,他們賣宅去地,跌入窮境;河西村的子弟,有的高中做官,有的學會做生意,即使無田無地靠打工生活的,也都置地蓋房,村子很快興盛起來。

有一位老人目睹兩個村三十年的變化,由衷地嘆道:“富貴不是常青樹,貧窮不能窮到底,三十年富河東變成窮河東,三十年窮河西變成富河西。”後來,人們常用“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來比喻貧富更替,興衰無常。

(本文摘自團結出版社《老話說得好》,江濤編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