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故事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用来形容世事盛衰兴替,感叹世事变化无常。在古代,黄河河床较高,泥沙淤积严重,经常改道,每次改道后,就会出现一个村子以前在河的西岸,后来就变到东岸去了的现象。人们也常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故事

此俗语也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从前在中原地区有两个毗邻的村庄,中间被一条河隔开,河东边的叫河东庄,河两边的叫河西庄。

河东庄是个富村,住的多是富户,他们有田有地,有车有马,做官经商,有权有势。河东庄因富足而出名,人也傲气十足,有人问起“你是哪里人 ?”时,他们都骄横地回答:“河东的!”

河西庄是个穷村,住的多是穷人。他们住土房草舍,有的没田没地,靠给河东富户打长工或短工生活。河东人以富自居,常瞧不起河西人。河西人坚信,将相本无种,富贵不由天,因此他们勤奋敬业,也很重视子弟的教育问题。

岁月更替,斗转星移。三十年后,河水仍在流,但两个村的情况调了个儿:河东人的子弟,因甜不知苦,骄奢淫逸,整日斗鸡遛狗,赌博嫖妓,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做官的因贪犯事,经商的坑人害己,几个大户都衰败下来,他们卖宅去地,跌入穷境;河西村的子弟,有的高中做官,有的学会做生意,即使无田无地靠打工生活的,也都置地盖房,村子很快兴盛起来。

有一位老人目睹两个村三十年的变化,由衷地叹道:“富贵不是常青树,贫穷不能穷到底,三十年富河东变成穷河东,三十年穷河西变成富河西。”后来,人们常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来比喻贫富更替,兴衰无常。

(本文摘自团结出版社《老话说得好》,江涛编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