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晋祠堡往事

晋祠远近闻名,是太原旅游的一个品牌,晋祠的文物古迹,历史源渊流长;晋祠的山清水秀,蕴含耳熟能详的人文故事。除此之外晋祠还有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今天我要说的是晋祠的一些生活故事。

在晋祠南堡北端, 杨二酉读书阁院子的北面过去是晋祠“德和”药店的门面房,门面房的北边是“德和”药店的院子,院子的门楣不大。再过去是一个小旅店,门前有三五个台阶,店主人叫王铁旦,长巷村人,父母在村里务农,解放后王铁旦跟妻子在这里开了这个小店。王铁旦小时候,还有一段故事,那时候的农村小孩子基本不上学,整天打闹着到处玩,王铁旦也是这样。有趣的是他七八岁那年,晋祠唱戏,孩子们爱热闹,每天去看戏,一天戏唱完了,人家孩子都回家了,王铁旦却不见影儿,大人们着急了到处问寻,可大家都说没有看见过。那时候地里劳作已经够辛苦了,只要吃饱了,大人们也由着孩子们去疯玩,不怎么看着。这样一天天的过去了,就是没有铁旦的音信,时间久了,家人们都觉得没希望找了。有一天一个邻居到家来说,在某个唱戏的地方,看到戏台上有一个打旺(wo)号号的(跑龙套的)里面有个小孩子象铁旦,家人们一听赶紧出发,去唱戏的地方寻找,果然在戏班里找到了铁旦。原来他看完戏跟着戏斑子的人走了,唱戏去了。大人们这才把铁旦子给领回家来。

晋祠南堡街上基本没有大的马车店,住店的马车和商队一般都是在晋祠南门外的“万和店”或者是北堡那儿的交易场。这个小店只有夫妻两人在经营,只能住人。后来成了晋祠供销社的早晚门市部。德和药店和早晚门市部,在盖供销社宿舍楼时拆除了。


太原晋祠堡往事


世事在变迁,情景有交替,在晋祠也同样实用这句话,晋祠街上初时以晋祠八大家有名;后来,康家没落,杨二酉杨家从南张村搬来晋祠,南堡北半边地方慢慢都成了杨家的产业。因此杨二酉回馈给晋祠人的人情河也在南堡中断;杨家之后还有其他人家兴起,后来的大半南堡北端,又转属于郝家,现在水源段那一大片房屋,就是郝家所有。


太原晋祠堡往事


郝仁普当时也是晋祠有名气的人,其有药店,煤窑等生意,经济上也算晋祠的大家。之后有刘家从清源搬来南堡,刘凤池在太谷开办药店,经济上也挤进了晋祠经济的首位里。

第一个是刘凤池居住的南堡路西的院子,第二个是南堡路东刘凤池在民国初盖的院子,后来卖给了西寨的李姓生意人。


太原晋祠堡往事

太原晋祠堡往事

这时,有很多有传承的家族,在解放后的集体经济下,家族族谱,也渐渐消失了,没有继续延续。比如刘家,从风字辈、元字辈、佩字辈、到秉字辈,之后解放后,就不再延续了。因不以家族生产生存为基础,家族名字也由各个家庭自己独立起名,没有了家族共存,没有了家族的连续性,成为了家庭各自的小家庭独立的生活范畴。

再后来,南堡北端又有 牛玉鑑买下杨二酉读书阁的院子,他本人是贡生又学医,书画也很好,在刘大鹏先生的晋祠志前面,有他画的晋祠景致的画作。当时在晋祠也算名人。他的医术也有名气,常常有邻村的病人家属来请他去看病庄村的病人家属赶来,半路截住了他,请他去野庄看病,他在车中说,已经答应了去王郭村了,看完了再去。当时王郭村的人给的出诊费是12个大洋,野庄村的人马上说,我家给16个大洋请你先去我家。于是牛玉鑑的轿车就转道去了野庄。牛玉鑑在南堡也买了几处房产,他跟别人说,我治下这些家产,还不够我儿子这辈子活。

这些晋祠街上的人和事,都随着时代的变迁更迭而起落。


解放后,因为阶级成分的原因,这些房产被没收分配给了别人。


70年代后期我想要买一套晋祠队里处理的这种房子,看了中堡南端,路西郝老师家院子里的二间正房,和路东王学谦家院子的二间房,房价是800元,当时我们的工资是27、5块和34、5块,除了生活剩余不多,那时还真凑不齐这800元钱。因此没有买到房子。


时代在变化,生活在更迭。一无所有的我,终于也有了自己的院子,现在又住进了楼房。建国70年,我们与祖国同岁的人,和祖国一起经历过风雨,从贫穷到富裕,生活大变样,从吃、穿、住、行;到电视、电脑、网络、手机的功能性普及。现在的生活真是好极了。每每想起过去的往事都不由慨叹,不由珍惜现在的美好的时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