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要关注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问题?你怎么看?

文鸟刚


需要关注,因为疫情比较紧张,所有的人提心调胆。心理会有波动,比如焦虑,还有疫情所造成的影响也可使人产生心里上的负担。


奶熊的小萌狼


之前我有做过一个视频,用易经的方法预测这次疫情什么时候能够得到控制,什么时候会结束,因为当时我的预测是立春是个很关键的时间点,过了这个时间点疫情便能慢慢得到控制。

记得刚刚过立春的第二天,便有网友在评论时骂我了,而且还骂得好难听,说不是说好了得到控制了吗?怎么还没见好,还说了一些很难听的话,可见很多人的心理是多么的焦躁,这几天的数据已经出来了,正如预测中所说,新增确诊病例及除湖北外的全国新增病例数都从那个时间点开始逐步回落。

这次疫情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场灾难,正如我年前对庚子年的预测中所说的,这是庚子之灾中的一灾,但灾难始终都会过去的,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今年是遇到了大的灾祸,但我们不要纠结于目前的祸,更不能停留在祸的恐慌之中,你们要知道这同时又意味着福的到来。今年是子年,意味着中华民族新的开始,意味着很多新生的创造性的事物都会萌芽,新生就意味着痛苦,但痛苦过后便是福报的到来!

中国人的造字也很有意思,灾祸之时便会产生危机,那你看“危机”这两个字,有危就一定会有机,两个字是并列存在的,缺一不可的,所以危已经在这里我们无法改变,那我们能否把关注的重点放在“机”的方面,现在中国的经济到了一个转折关口,在这样一个关口,来这么一场疫情,整个中国的经济就像按了个暂停键,那我们正好趁这么一个机会好好反思一下,好好的梳理一下,我们自己的事业该如何进行创新,如何通过转型杀出一条新路,来迎接这样一个新时代?

     最后,我们带大家来看一下《易经》“否卦”:上九:倾否,先否,后喜。

意思是说:不好运势到达了极点,那好运就离我们不远了, 正所谓物极必反,所以我们现在身处疫情的逆境中,一定要心存希望,噩运终将会过去的,多撑一段时间,转机便自会出现。


童一笑


首先疫情期间我认为有必要关注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活动伴随我们一生,何时何地都会发生,平日里心理健康都是很重要的一环,如今身处疫情这一特殊时期,更应该要多关注并识别自身心理状态。


我们都知道外在信息在经过每个人自身不同的认知系统加工处理后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变化和心理活动变化,进而会部分影响每个人的行为或决定。


疫情当下,各种各样的压力困扰着每个人,有的因工作愁,有的因生存忧,有的因无聊烦躁,面对这些压力和紧张的氛围,每个人的应对方式肯定各有不同,有的顺势而为地做锻炼做美食,有的胸怀磊落地隔空对唱吐露内心,而有的人却莫名其妙地做着极端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可见正确的应对情绪,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同时具备正确的有效的适合自己的处理方法,必定有助于我们顺利度过疫情下出现的各种心理亚健康状态。

此后百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阳光心健心理发展


由于疫情在局部地区非常严重,这引发了中国,甚至世界范围内的巨大关注。事关重大,由此引发的舆论热议更是众说纷纭,谈虎色变。事关大家小家的生死存亡,关注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的有关话题,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我认为关于非常时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起。

一:灾难己经降临,我们应该沉着应对。所谓的置于死地而后生,便是最好的诠释。就像上了战场的士兵,当生命遇到危险时,如果像老鼠遇到猫咪,自己吓软了身架,那只能迎来更大的屈辱和失败。

二: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歹夕祸福。月有阴晴圆缺,花有四季轮回。灾难面前平安无事,那是万幸。有点风吹草动,也要闲庭信步,如此才能以一变迎万变。

三:疫情当前,人们的心理态势反映各异。干部,群众,医务工作者都各有各的辛酸和苦楚。但心理反映更复杂,更激烈的莫过于我们的医务工作者。他们面临党和人民的重托,又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我们宅在家里做贡献相比他们可以说是福莫大焉。难道我们还有什么不可以承受的呢?

我想人生路上祸中有福,祸福相连。乌云总会有的,风雨也常相伴。但更多的是太阳常会光茫万丈。


薛江瑞


健康是指人身体上、心理上、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良好状况。处于疫情期间的国民心理健康,更是需要关注和干预的。尤其对于湖北,武汉及其他重灾区的民众。

根据疫情的发生发展,截止今天确诊人数之高,传播范围之广,传播速度之快,死亡人数之多……都是建国以来,我国发生的最大一次传染病了。面对这样的情况,人们从心理上恐慌担忧,焦虑不安,人人自危的心理是必须的,也是非常正常的。尤其针对武汉灾区人民来说,更是很难想象的。他们每天都在看着身边的亲友是否被确诊中挣扎,在与亲友的隔离观察中提心吊胆,在一床难求中寻觅徘徊,在面对病友死亡中绝望恐惧……那种对生命的眷恋与渴望是我们没有办法感同身受的。而当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达到极限,无疑会有一些极端现象大量出现。

疾病可以传染,而人的情绪也是可以传染的。极端心理现象越多,影响面越广,就一定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方舱医院的医务人员组织轻症患者跳舞,打太极,做操。医务人员陪患者过生日……

1、利用媒体多播放正能量宣传片,让武汉人民看到全国人民的驰援医疗队,驰援物资保障充分,治愈率的不断提高,死亡率不断下降,全国范围内多天无确证病例等信息,提高疫区民众战胜疫情的信心,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也会有积极的帮助作用。

2、我觉得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工作者深入社区进行心理辅导,也可通过媒体做一些心理咨询方面的专题节目,制定时间段播放,帮助民众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和干预。总之,疫情期间对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不容忽视的。[祈祷][比心][ok]





民盟吴忠暖春


我认为关注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很重要的事。



突然爆发的疫情,把我们原本的生活规律,工作计划都打乱了,人们心中充满着恐慌,担心,焦虑,有一个小感冒就对比新冠的症状,这是正常人在灾难面前的正常反应,但我们也要关注一下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

有些人在疫情前就或多或少的有抑郁情绪,如果家里有这样情形的人,就应该引起注意,密封的生活,对疫情的担心,如果疏导不好,会加重他们负面情绪的变化,所以一定要多加注意。



疫情对于需要定期去医院复查的人来说,更是一种打击,因为要推迟去医院复查,或去复查又担心被传染,他们会产生不良情绪,他们的心里健康应该关注。

对于患有抑郁症的人,疫情期间家人就更要精心关注他们的心里健康了。



因此我们要合理安排疫情期间的生活。

1.安排好作息时间,不要熬夜。合理安排好饮食,加强营养,提高免疫力。

2.每天看看电视,听听歌,玩个小游戏,放松心情。

3.对于抑郁症患者,这段时间应该遵医嘱服药。

4.如果发现自己或亲人有心理健康问题,要积极的咨询心理医生。

5.了解病毒的传播途径,科学防范,不听谣不信谣。

6.我们现在是举国共同抗疫情,相信我们强大的祖国,相信疫情很快会过去。


浅浅秋儿


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人们不得不通过隔离来尽力防范疫情的传播。刚开始“关”在家里的时候,很多人还是充满欢乐的,被子裹身跳起舞,金鱼缸钓起鱼,开起家庭演唱会……真是“无所不能”。

可是,没过多久,焦虑意识与日俱增,担忧疫情的发展,担忧店不能开,工作不能进行等。人一闲下来,便容易胡思乱想,因此心理方面出现一些不适。有些人会自我调节,但有些人本身就是焦虑体质的,情况就有点糟糕了。有些人的发泄就“走错了方向”,不少新闻就报道了,某某因为小区设卡,又急着出去,便用暴力方式解决问题之类的。可见,很多人心里都“病”了。

虽然我不是心理医生,但我还是有一点心理学基础。以我为例,家门口堵住了,设卡检查了确实让人感觉不好,但是没办法,隔绝肺炎病毒只能减少人员流通。这样,我连家门口的人行道、小公园都没办法去了。我做什么呢?一、多读书。读书修心养性,各种书籍刚好可以补充你的“欠缺”。最近,我看了很多书,把以前买的却没看完的书都看完了。和孩子一起读书,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孩子融洽相处。二、多锻炼。进行一些简单的体育锻炼,跳绳、深蹲、做“居家操”,转移注意力,锻炼好身体,加强抵御病毒的能力。三、做美食。虽然现在去采购食材不甚方便。但是,只要你有心,还是能做出很多乐趣的。可以在“切工”上下功夫,可以在摆盘上下功夫,可以尝试不一样的做法。四、做职业规划。这点,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每个人可以依据已经的情况做些思考,也可寻求他人意见作为参考。等等。

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问题确实不容忽视,希望大家平心静气的,好好调整,共渡难关!


城北的天空


疫情突发,对我们的生命造成了致命的影响,也对我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伤害。

就目前最要紧的隔离观察问题,很多人会由于不了解事态的严重程度,而对隔离观察产生抵触心理。有些人还因为,不知道自己是否感染了冠状病毒,大惊小怪,影响身边的人。

比如迟迟不能确诊的疑似冠状病毒,一经确诊,整个人就受不了。这就比较麻烦,除了要救治他,还需要心理疏导,这就需要专业的心理医生了。

另有一部分,是那些在疫情中失去亲人朋友的人,此刻他们心里非常的脆弱,承受不了这种痛苦。所以一定要把心理医生准备好。

这考验的是我国整体的一个医疗攻坚能力,临床治疗经验的医生、流行病主治医生、重症专家、心理医生、军医甚至法医全部都要到位。时刻关注疫情期间的任何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做好防疫工作的全面落实。




我在魔都修自己


我非常乐意回答这个问题。

这次疫情来的突然,并且爆发的严重性远大于十几年前的非典,对于以前经历过的人,十几年来,他们记忆犹新,并且爆发的比上次严重,这类人群需要进行心理健康调理。

首先他们对于以前的非典都会有一个回忆,而对此的心理伤害肯定有。得过非典型肺炎的 ,或者曾经被强制隔离过的这部分人群,在治疗期和被隔离时所承受的压力,只有他清楚,阴影肯定存在。所以这些人需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其次经历过那次非典而没有被感染和隔离过,他们这部分人对那些事存有这样或那样的疑虑,担心或是恐惧,所以这部分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还有就是没有经过非典的这部分人,对将来的不可知性,还有被隔离治疗的不可知性,所表现出来的忧郁,恐慌还有对判断未来的不确定性,都可能产生焦虑不安,抑郁寡欢,甚至出现胸闷,茶饭不思等等。

鉴于上面的的情况,我觉得在疫情期间,对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须和必要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早点比晚点好。如果教育的晚,一但形成惯性思维或者产生心理疾病,就会给社会和家庭个人带来不利影响。影响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希望我的回答给相关人士和机构提供借鉴。


羲皇圣里人


长时间待在家里,确实需要一些心理支持方面的工作来应对心理健康问题。

随着疫情的发展,大家或许会出现焦躁、烦闷、抱怨、愤怒的情绪,甚至有可能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影响家庭亲密关系的相处。当瘟疫退去,愿这段特殊时期带给你的回忆是充实而温暖,而不是孤寂与痛苦。

以积极的情绪提升战胜疫情的心理韧性

1.接纳情绪:人们对于突如其来的未知会感到焦虑、恐惧、愤怒、无助等,这些都是人们面对重大危机事件时的正常心理反应,不必视之为洪水猛兽,不必对此有过多的心理负担。学会接纳自己的各种情绪,而不是否认和排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疫情。当然,也不是说就可以对可能有的负面情绪听之任之,要对自己的心理状况有一定监控。2.稳定情绪:

积极面对,保持理性的态度,获取权威来源的内外部信息,做好科学防护,戴好口罩,减少出门,减少风险,我们便是安全的,避免不必要的恐慌、焦虑。

3.愉悦情绪:

听音乐,聆听舒缓的音乐可以纾解压力,消除负面情绪,让身体放松,避免因神经紧张失调而导致慢性疾病的产生,还可以帮助入睡,提高免疫力,让身心都得到适度的发展和解放。

看影视,特别是喜剧影视,可以有效转移注意力,排除寂寞,带来欢乐,以维持积极的心理状态,避免思维聚焦在疫情上。

做美食,可口美味的食物也会促进大脑释放多巴胺,令人心情愉悦,特别是自己精心制作的美食,得到家人的夸赞,会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满意感。

多泡澡,泡澡过程中大脑内的β-内啡肽分泌明显增多,可以舒缓疲劳,放松身心,让人心情愉悦。

强爱好,可尝试做自己爱好的各种休闲活动,例如阅读、养花、养鱼、绘画、下棋以及书法等。爱好是身心快乐的调节剂,可以消解疲乏或焦虑,获得快乐与成就感。

以积极的行动激活战胜疫情的个人资源

运动可以促进大脑释放多巴胺,产生愉悦的心情,达到调节情绪的目的。

身动:在房间里来回走动几圈、瑜伽、哑铃、俯卧撑、太极、打扫卫生,洗洗手、搓搓脸、挠挠头等等。手动:写作、绘画、练书法、做手工、整理照片等等。嘴动:聊天、唱歌、品茶、朗读、大笑等等。眼动:看花、赏鱼、读书、浏览网上博物馆等等。耳鼻动:熏香、听音乐、听书等等。心动:禅思、冥想、表达感恩、憧憬等等。行动:慈善、公益、社区志愿者等等。

以积极的亲密关系构建战胜疫情的支持系统

积极的亲密关系是战胜疫情的宝贵资源,请将居家隔离时间当作一次重整与深化亲密关系的机会。专注地陪孩子玩耍,耐心地倾听老人说话,积极地与爱人沟通,温和地回应他人,与家庭成员多进行肢体接触,感受有意义的爱的联结。这种有意义的爱的联结,能够使个体获得安全感,形成一种抗压的缓冲带,降低身体中皮质醇(Cortisol)的压力荷尔蒙,进而增强个体的免疫力。

1.保持与家人、亲人或朋友的联络,获取鼓励和支持。建议每天至少能与家人、亲人或朋友打1次电话或发1次微信,相互鼓励、沟通感情,加强心理上的相互支持,汲取温暖和力量,增强战胜疫情的信心。寻求支持是非常有效的情绪调节办法,既能解决你面临的困境,也能让自己的情绪得以表达。

2.主动倾诉,放心谈论自己的感受。与家庭成员一起讨论和分享自己对于疫情的感受与想法,说出来,会减缓自己的压力。

3.耐心倾听家人的诉求,保持亲切的交流态度。不同年龄段的人在疫情压力下会有不同的表现,有的人可能会默不作声,有的人可能会十分焦躁。家人不停唠叨,其实也是一种宣泄焦虑情绪的方式,因此要耐心听,不要嫌烦。倾听家人的感受,不要对其情绪反应进行太多判断或过度解释。

以适当的放松训练平和战胜疫情的心态

当我们感到紧张焦虑时,呼吸会变得浅而急促。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呼吸节奏,让呼吸变得深长缓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身体和情绪恢复平静。放松练习,包括音乐放松、腹式呼吸放松、正念冥想放松等,实际上是让全身逐渐放松的过程。

正念冥想被证实可以提高人的免疫力。手机里有关于冥想的APP,可以每天做几次放松训练,有助于我们降低压力,改善情绪。

具体的步骤:

(1)第一步:合上双眼,用一个舒服的姿势平躺或者坐着,轻轻闭上嘴,用鼻子缓缓吸气,心里默念“吸”。吸气的时候不要让胸部感到过度的扩张和压力。

(2)第二步:用鼻子缓缓的呼气,心里默念“呼”,呼气的过程不宜过快。

(3)第三步:在反复的呼吸过程中,尝试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呼吸上面,感受气流与鼻腔之间摩擦的感觉、鼻腔内温度的变化。

(4)第四步:重复前三步,保持5~15分钟,如果这个过程中注意力无法一直集中到呼吸上,这是很正常的,不必为此勉强或自责。

呼吸时请冥想:“当疫情结束,你最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憧憬未来,展望美好。寒冬之后,必有暖春希望在,心就安让我们团结一致、众志成城

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