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病毒既無生命又有生命?

一線教師觀教育


說病毒有生命吧,它不能完全自力更生;說病毒無生命吧,但是他卻能不斷繁殖。下來聊聊:1,病毒的特徵

病毒沒有完整的細胞,也就不能產生最基本的酶,以及蛋白質。也就不能自己合成遺傳物質,目前的研究出了朊病毒,其他的都是DNA或RNA。

就和剛出生的嬰兒一樣,吃喝拉撒都要人管,不然就自生自滅了。所以一般的病毒脫離宿主,在空氣中,或者酒精,次氯酸,以及紫外線,高溫消毒。大多數就會死掉。

2,病毒有生命

病毒雖然脆弱,但是繁殖快呀。可以一傳十,十傳百,這樣的話。有了大量的宿主。就不容易徹底的消滅了。像我們生活中的禽流感,豬流感等,目前通用的辦法還是捕殺。

最常規就像目前的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雖然發現了這麼久,但他們一直存在,最後危害也越來越低,甚至無危害。要說什麼時候絕對的消滅,誰也不知道。

3,病毒無生命

說病毒無生命,大家都知道寶寶必須要打疫苗。像卡介苗預防結核病;百白破疫苗(預防百日咳、白喉、破傷風;脊灰疫苗預防小兒麻痺等等。這些都是強化自身抗體,為消滅病毒做預備隊的。

就是病毒不能自力更生,然後全民打了疫苗,病毒自己生存不了,又傳染不下去。有的早期傳染病病毒,只存在實驗室裡面。這和滅絕有啥區別。

總的來說,病毒不能獨立存活,需要外部宿主。說他有生命是傳播能力強;說無生命,大家都能免疫,那病毒雜存活?


90後聊基因


病毒是生命嗎?

如果你站出來問一個學生物的:病毒是生命嗎?他可能會沉默幾分鐘,然後說,我不知道。

其實,說病毒不是生命也對,因為它連單細胞都不是,只有一個核酸長鏈以及蛋白質外殼構成,在自然界中不能進食,也不能活動,更不能繁衍。

而且,病毒的體型非常小,大多數直徑只有幾十納米,比細菌還要小許多,在自然狀態下,病毒不會表現出任何生命活動的跡象,這種特徵和一塊石頭沒什麼區別。

但要說病毒是生命,別人也不會說你錯。因為當病毒入侵生物細胞後,它就可以通過逆轉錄酶讓自己的核酸長鏈(RNA)整合進細胞的脫氧核糖核酸長鏈(DNA)中,指導宿主細胞內的蛋白質生產,從而為自己供應能量,此時病毒就會“活”起來,開始自我複製,產生更多的病毒。

也就是說,當病毒離開宿主細胞後,病毒就不會體現出生命跡象;當進入到宿主細胞後,病毒就會表現出生命的特徵,開始自我複製,繁殖後代。而當病毒離開細胞後,病毒又會立即表現出無生命的狀態,所以,目前很難定義病毒究竟是不是生命,只能說病毒介於生命與非生命之間。

當病毒表現出生命的一面時,也就是在宿主細胞內時,病毒很容易變異。

我們知道,大多數生命的遺傳物質是DNA,DNA是由兩條鏈條構成的,在進行自我複製時,這兩條鏈條就相當於兩個指揮官,當其中一個出錯時,另一個會糾正;只有當兩個指揮官同時出錯時,才會出現複製錯誤的現象,所以DNA作為遺傳物質時,自我複製的出錯概率非常低。

而RNA只有一條鏈條,相當於只有一個指揮官,沒有人能夠幫助它糾錯,所以它很容易變異。對於大多數生物而言,容易變異並不是有利的特徵,這是因為外界環境相對而言比較穩定,而變異速度過快時,容易出現一些後代,由於變異不再適應環境而死亡。

但對於病毒而言,變異速度過快卻容易躲過一劫,這是因為當宿主細胞感染一次病毒後,體內容易出現抗體,造成同一種病毒很難在短時間內再次感染同一個個體。

但是,變異後的病毒能夠突破宿主細胞的抗體,所以變異速度快對於病毒而言,是有利的特徵。

病毒的目的是殺死宿主細胞嗎?

對於一般的生物而言,病毒的存在就是損害健康,剝奪生命。但

對於病毒來講,它對自我的定義是一個小偷,目的並不是“謀財害命”。

之所以這樣講,是因為病毒寄生在宿主細胞內,並不是要讓宿主死亡,而是想要竊取宿主細胞的營養以及利用宿主細胞進行自我複製。

如果病毒的毒性較強,造成宿主上午染病,下午死亡,由於宿主還沒來得及將病毒傳播給他人,就死亡,那麼該病毒雖然毒,但不會造成大規模感染,該病毒也無法大規模複製自己。而且,當宿主死亡後,病毒在宿主體內也不能進行生存,病毒會再次變為無生命特徵,直到遇到下一個宿主。

如果病毒的毒性很弱,能夠長期寄生在宿主體內,那麼病毒就可以持續的自我複製,比如:HIV,能夠潛伏在人體內十幾年,在這期間,病毒一直在生存、繁衍。

因此對於病毒而言,“有利”的進化方向是“低毒性、高傳染性”。每年冬春之際的流感,就是這種類型的病毒,它雖然每年都會流行,但不會傷害宿主的性命。但對於人類而言,無論病毒如何演化都是有害的,因為它能損害人類健康。

但可惜的是,演化是沒有方向的,對於病毒也是如此,它們總是在不經意間演化出“高毒性、高傳染性”,造成宿主大規模死亡,比如:埃博拉。

總結

病毒是介於生命與非生命之間的一種物質,而且由於它們體型小,變異速度快,我們無法通過預測來判斷它們的演化方向,更沒有辦法短時間內製作出對應的疫苗。

我們唯一知道的是,隔斷傳染源,可以有效的避免該病毒在人群中傳播。

為了你我的安全健康,請您在此期間減少出行,接觸他人要戴口罩,多洗手,勤通風。


鍾銘聊科學


此次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注,關於什麼是病毒,病毒到底有沒有生命這樣的問題,也引起了很多朋友的關心,關於這個問題,目前科學界也並沒有達成共識,關於病毒的一些相關基礎知識,今天就來和大家簡單分享一下。

如果說病毒既無生命又有生命,這樣的說法雖然看似矛盾,但對於病毒來說,卻是一種很形象的表達,很多科學家都認為病毒不能算作是一種“生命體”,而病毒卻可以利用宿主細胞進行繁殖和複製,同時病毒自身也在不斷的發展和進化,因此,病毒到底算不算一種生命體,目前為止還存在著較大的爭議。

如果要探討病毒到底是不是有生命,我們不妨先來定義一下常規意義上的“生命”——

1. 生命應該有細胞,一般的生命,即使是細菌、真菌等微生物,也是有完整的細胞結構的;

2. 生命通常有自我繁殖能力,生命通過複製自身的DNA而進行自我繁殖,只有通過不斷的自我繁殖,才能夠不斷繁衍,生生不息。

3. 生命存在就會有能量的消耗,這是能量守恆定律決定的,生命體要存活,要發育,要繁殖,都需要一定的能量消耗。

4. 生命能夠獨立存活,通常之所以成為生命體,是因為生命就要存活,這種存活應該是獨立的,通過吸收外部能量,維持機體的存活,才能稱之為“生命”。

如果從這4個方面來進行定義“生命”的話,那病毒一條都不符合,病毒是什麼,它是有一段遺傳物質結構(DNA或RNA)以及蛋白質組成的一種物質,它既沒有細胞應該具有的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等細胞結構,也不能利用外界的自然環境獨立存活,在自然環境中,病毒也沒有自我繁殖能力,同時也不消耗任何能量,這就是很多人認為病毒不能算作是一種“生命體”的主要原因。

但病毒與完全無生命的物質又不相同,病毒上的蛋白質囊殼可以與宿主細胞的受體結合,使得病毒的遺傳物質注入宿主細胞,通過宿主細胞完成病毒遺傳物質複製,病毒利用的能量也是宿主細胞的能量,從而完成其複製繁殖的過程,病毒能夠感染宿主,甚至引起宿主的病理學變化,同時不同的病毒還有不同的傳播特性,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來傳播和複製,保持病毒的活性。

科學研究還發現,由於病毒的特殊結構,在感染宿主的過程中和自然界存活的過程中,病毒還在不斷的“進化”,2015年,有科學家研究了數千種病毒的蛋白質摺疊,研究結果表明,病毒確實處於不斷進化的過程中,在進化中病毒的基因編碼會變得更加穩定,病毒在進化的過程中,並沒有變得更加複雜,而是變得更加簡單,而較為簡單的病毒結構,好像更利於病毒的存活,而目前地球上繁多的病毒種類,也證明了這一點。

病毒沒有生命體的常規特徵,而病毒有能夠通過宿主細胞完成繁殖和複製,同時還在不斷的進化發展當中,或許從病毒的這些特性來看,病毒也可以算作是一種更加廣義定義上的“生命體”。

世界那麼大,我們對於世界各方面的認知也還非常有限,對於微生物世界、病毒的相關了解就更少,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發生發展,就是給予我們人類的一種警示。在當前的形勢下,對於這種新型病毒做好有效防控,仍然是我們每個人值得注意的,切斷病毒的傳播途徑,讓自然界中沒有“生命”的病毒沒有宿主可以侵入,才能夠更好的控制好這場疫情,最終迎來疫情的真正控制和消失。


李藥師談健康


千百年來,我們想當然的認為,人類就是這個藍色星球的主宰。殊不知,在那些無人關注的角落裡,數不清的細菌、病毒已經在那裡存活了上億年,乃至幾十億年。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據挪威卑爾根大學的科研團隊計算,每毫升的海水中含有2.5億個病毒,如果把全世界所有的病毒首尾相連,長度將達到2億光年,這已經超出了銀河系的範圍。

在無數次的王朝變換、歷史輪迴中,病毒經常扮演著“幕後黑手”的角色。

一、病毒怎樣影響了人類的歷史進程。

  • 有關病毒的最早記錄是在古代巴比倫的英雄史詩《吉爾加美史詩》中,裡面記載了在史前大洪水時代之前,人類就已經遭受過多次天譴,實際上是瘟疫的迫害。在晚些時候出現的《聖經》裡面,也有過關於病毒的記載。
  • 公元前5世紀,病毒對人類的歷史走向出現了實質性的影響。在前430年,處於全盛時期的雅典和斯巴達進行了一次戰鬥,在戰鬥處於相持階段的時候,一場危險悄然而至,一種未知的瘟疫病毒發端於埃塞俄比亞,搭乘商船,到達埃及,穿過地中海進入雅典。這次瘟疫導致雅典四分之一的陸軍死亡,三分之一的雅典人死亡。這沉重得打擊了雅典的輝煌,從此雅典走向衰落。
  • 做為希臘文明的繼承者,羅馬帝國遭受了幾次重大的安東尼黑死病的侵襲,人口迅速減少,揭開了羅馬帝國衰亡的序幕。
  • 公元1348——1361年歐洲爆發的黑死病導致歐洲人口減少了四分之一,平均壽命由30歲縮短到了20歲。

二、人類如何發現了病毒。

人們自文藝復興時期就對自然物理、天體運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誕生了經典的牛頓三大定律。但是對於微觀世界的病毒卻知之甚少。

直到19世紀末期,歐洲出現了菸草花葉病毒。

1886年,荷蘭籍的法國人麥爾首次發現此病毒的異常表現。

1892年,俄國生物學家伊萬諾夫有一次發現了此病毒的存在。

但是,當時人們處在巴斯德細菌學說的影響之下,都沒有勇氣提出質疑。

終於,在1898年,荷蘭科學家貝傑林克重複了伊萬諾夫的實驗,發現,有一種物質能夠透過細菌過濾器而存在。這是一種比細菌還要微小的物質,貝傑林克給他命名——病毒。

從此,病毒走進人類的視野。

三、病毒到底是怎樣一種東西。

在十六世紀到二十世紀,隨著人類細胞學、解剖學、顯微成像、遺傳基因學的不斷髮展,我們終於弄清楚了病毒到底是什麼。

病毒是一種結構極其簡單,體積極其微小的生物。它具有高度的寄生性,它必須完全依賴吸附宿主細胞的能量和代謝系統獲取自身生命所需的物質和能量。

離開宿主細胞,病毒就是一個大分子化學微生物,這時候,它會以結晶的形式存活在自然界當中,成為失去了生命活性的蛋白質結構非生命體。

在遇到合適的宿主細胞後,它會以極快的速度吸附到宿主細胞上,進入細胞,產生複製、完成裝配,從而釋放出子代病毒,淋漓盡致的展現出它典型的生命特徵。

所以說,病毒是一種介於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一種特殊的原始生命體。

四、病毒的結構特點。

病毒的結構非常簡單,它盡了最低限度的保留自身的遺傳信息,能夠丟掉的生物特徵全部丟掉。

在病毒的最內層,是核酸芯子。上邊有遺傳物質RNA或者DNA,它決定了病毒的複製和變異。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有遺傳基因,這決定了一種生物的特徵和裂變,保證了地球生物的多樣性。核糖核酸實際上是生物遺傳信息的儲藏室。

在核酸芯子的外層是蛋白外衣,有的病毒的蛋白外衣上面還有包膜和刺突。

蛋白外殼的作用是幫助病毒吸附在宿主細胞的細胞膜上,蛋白外殼上有與宿主細胞相對應的受體,就像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一樣,你有什麼樣的配體,病毒就會有什麼樣的受體。

這種蛋白外衣能夠迅速的接近宿主細胞,並迅速與之結合,進而開啟自己生命週期。

五、病毒起源。

對於病毒的起源。科學界有三種爭論。

1.生物進化說。他們認為病毒是由大分子化學生物進化而來,是介於分子化學生物與原始微生物之間的一種生命體。它體現出了無機化學與有機化學的雙重性格。

2.高級微生物退化說。這種觀點認為,高級微生物在某一天的進化當中,突然丟失了一部分基因,這部分被丟失的基因需要重新回到細胞當中,找到相應的位置,才能存活下去。

3.正常核酸細胞突變逃逸說。這種理論認為,有一部分不正常的核酸基因,由於偶然的因素,從原本的細胞當中脫離而出,跑到了細胞外面,成了“流浪者”。這些流浪的核酸逐漸演變成病毒。

在上世紀末,科學家從古菌細胞中,找到了這種叛變的核糖核酸,稱為“反轉子”遺傳基因。

這種“反轉子”基因能夠從細菌基因中抓取更多的遺傳信息,擴大遺傳信息總量,不斷增加生物功能,並記錄下來,最終演變成原始病毒。

結束語:在地球誕生之初,到處充斥著甲烷、一氧化碳、氨氣、氮氣。在閃電和紫外線的刺激下,形成了氨基酸、蛋白質,核糖核酸,原始的微生物開始出現。微生物出現不久,病毒開始裂變,從此在地球上流浪了幾十億年,直到今天,它無處不在。它存在於山川河流,存在於我們的五臟六腑。

病毒沒有翅膀,無法自由飛翔,只能依靠宿主生存、傳播。所以遏制病毒傳播的有方法就是切斷它的傳播路徑。

我們應該對自然心存敬畏,並且善待我們的野生動物朋友。拒絕殺戮,就是拒絕傳播。


品讀春秋001


值此非常時期,我們有必要了解病毒的本質和特性,並回顧和展望,與病毒有關的歷史和未來



1899年荷蘭微生物學家貝傑林克,發現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病毒,菸草花葉病毒,這種專門感染植物的病毒,會讓植物葉片變得斑駁,進而引起植物的死亡,時至今日人類已經發現了5000多種病毒,但科學家們知道病毒是會變異的,所以新的病毒早晚會出現。

從生物學上來看,形態各異的病毒顆粒只有細菌的千分之一大小,而細菌作為生物的主要類群,人類還可以把它們分為,有益細菌和有害細菌,但病毒作為靠寄生存活的有機物,它們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有害的。


生命和病毒最大的區別在於,前者可以自己尋找養料活下去,後者只能靠寄生,然後吸取宿主的“生命力”活下去。

1969年7月20日,阿波羅11號任務中的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駕駛登月艙降落到了月球表面,7月24日宇航們降落到地球后,第一時間就被送進了隔離設施,開始進行為期三週的檢疫實驗,目的就是確保宇航員沒有染上可能存在的月球病毒。

1997年升空的卡西尼-惠更斯號土星探測器,在2017年壽命將盡時,科學家們選擇讓其墜入土星,並在大氣層內燒燬,之因為科學家們認為土衛六和土衛二可能存在生命,卡西尼號墜毀到這兩顆星球上的話,它身上可能存在的地球病毒或細菌,以及高汙染的核電池,將破壞甚至摧毀星球上的生命系統。

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後,大量歐洲人攜帶歐洲動植物以及病菌陸續抵達美洲,歷史上把這一現象稱為“哥倫布大交換”,大交換時期,歐洲人帶來的新疾病,還造成了數千萬美洲原住民的死亡。

從哥倫布大交換的例子不難看出,人類這具從地球基礎生命演化而來的身軀,連因地理隔離而出現的地球病毒都無法抵禦,因此病毒始終都是威脅人類安全的重要因素。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人類與病毒之間的戰爭還會繼續,戰場甚至會從地球擴展到其他星球,但不論是未來的外星病毒,還是目前的病毒,它們都終將被人類消滅。



宇宙觀察記錄


病毒像不像是太極圖中的交界線?既無生命又有生命,既不屬於陽也屬於陽,既不屬於陰也屬於陰。人的細胞戰神病毒人類活,反則為死。病毒到底是什麼?從哪來的呢?會到哪去呢?



冉昕汐


個人認為病毒介於生命和非生命之間

至於說他為什麼又不是生命 還不是因為他是寄生的 無法自己存活 可是生物也有專門的寄生的 為什麼說他又不是生命呢?

在發現細菌後的時空裡 農民發現他們的菸葉被某種物質感染了 就委託化學家化驗一下 看看是什麼東西 化學家經過實驗發現 還真有東西~~不是細菌 是一種晶體 我們吃的鹽就是晶體 你能殺死鹽麼? 所以也可以說他不是生命

病毒這玩意就是自然對於生命的補丁 我們都知道我們的遺傳物質是DNA 可他只有Rna 也就是說 他只有通過感染其他生物才能複製自己 當他在感染其他生物的時候 等於就在交換遺傳物質也就是基因 我們的基因鏈經過數以億年的交換才成就了我們現在的身體結構

當病毒沒有宿主的時候他就會陷入休眠 幾個月或者幾十年甚至上百年 遠在西伯利亞的凍土帶 科學家發現的古代病毒仍然具有活性

即便是現在 我們也是生活在充滿病毒的世界 個人認為病毒介於生命和非生命之間


相忘江湖181942344


病毒到底是不是生命,這個問題是眾說紛紜。它沒有細胞結構,專門靠寄生在細胞裡為生,沒有自身的新陳代謝。目前,地球上的生物都是由細胞組成的,而病毒則沒有細胞結構,這就很尷尬,所以也可以勉強說是是非細胞的類生物。

病毒只有幾十到幾百納米的大小,只能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病毒的結構非常簡單,核心主要是遺傳物質RNA或者DNA,外面有個蛋白質外殼作為保護。病毒只能寄生到細胞裡,要想存活,必須就要感染細胞,進入去獲取所需的物質。

但病毒卻無所不在,無論是細菌,植物還是動物,包括人類都是病毒的宿主,一旦侵入,這些生物都會成為病毒繁殖的工廠。所以,對於病毒來說,不管是蝙蝠,果子狸,還是人類,都只是個生活和繁殖的大工廠而已。

病毒的最大敵人就是宿主的免疫系統,當處於其他野生動物體內,例如日常發燒體溫40度以上的蝙蝠體內,病毒只能選擇潛伏和冬眠,以求自保。相比蝙蝠而言,人類當然是個良好的棲息地。

雖然人體的免疫系統也不斷阻止病毒的侵入,也在不斷殺滅它們,但新型的病毒往往也可以騙過免疫系統,在人體裡大肆繁殖,而給宿主造成傷害。病毒也必須在致病性和傳播性上做出選擇。

雖然生物界有自己的定義,但量子君認為:病毒應該算為一種生命。病毒僅僅靠這麼簡單的結構,就能精確的複製繁殖,甚至做出改變宿主行為的事情,怎麼能和非生命的磚頭瓦塊相比呢。


量子實驗室


病毒真的是地球上簡單到極致的一種生物,但相反它們非常的強大,任何生物都可以成為它們的宿主。實際上病毒並不能完全的稱之為生物體,它們處在一種非常模稜兩可的位置。在西方國家對於生命體有這樣一個定義,小學時期就會接觸學習。



這個定義被稱為“格倫太太”,它代表著兩個英文單詞Mrs Gren,其中每個字母都有自己的含義:

  • 運動(movement)
  • 呼吸(respiration)
  • 感知(sensitivity)
  • 生長(growth)
  • 繁殖(reproduction)

  • 排洩(excretion)
  • 營養(nutrition)

病毒並不能滿足上邊這七點因素,在某種意義上來說病毒應該是類生命體。病毒比較特殊,你如果說它是有生命的,那麼它並不能滿足生命的所有條件。你如果說它沒有生命,這種說法又不準確,因為病毒和常規的物質還是不一樣的。就像問題所說病毒真的是既無生命又有生命的怪異存在。

我們可以把病毒稱之為非細胞型生物,因為它跟其它生物不同。在我們理解中生命體都是以細胞為基礎,有的甚至單個細胞就是生命,而細胞分裂就是它的繁殖方式,這也被稱為無性繁殖的一種。多細胞生命不同種類的細胞構成各種組織器官,典型的如人類的皮膚等等。

但是病毒不同,它們沒有完整的細胞結構,可以把病毒看成是一段簡單的遺傳基因(DNA或者RNA),外層包裹著蛋白質殼體。這就是它們的生命形式,沒有完整的酶系統也沒有關係自己的代謝機構,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其它宿主細胞。當病毒單獨的存在就是沒有生命的,可以把它們理解成一堆毫無用處的化學物質。



病毒的繁衍只能通過宿主細胞,需要細胞中的能量以及各種原材料,這個時候病毒就是有生命的了。但病毒並非所有細胞都可以肆意侵入,它們整個生命過程大體上可以分為五個步驟:吸附細胞、丟棄殼體把遺傳物質注入細胞、合成(逆轉錄/整合入宿主細胞DNA)、利用宿主細胞翻譯蛋白質裝配,最後一個步驟就是破壞細胞進行釋放,之後會尋找機會侵入下一個細胞。


大多數生物體每天都在和各種病毒作鬥爭,人類的免疫系統對於一些普通病毒可以很好的進行清理,例如病毒性的流感是人類經常會發生的疾病,但可以輕鬆地治癒。而有些病毒就比較難對付,尤其是那些變異後或者新出現的病毒,人類的免疫系統對於它們比較“陌生”,無法更好的防禦。實際上各種病毒微生物的存在給其它生物帶來了生存壓力,因為它們的存在讓人類不斷的發展進化。

病毒這種簡單到極致的生物在地球上的歷史可以說非常漫長,目前已經發現詳細描述了將近五千種病毒,但科學家認為這很可能僅僅是冰山一角。病毒的存在給了人類很大的壓力,霍金在生前就曾擔憂過這一點,尤其是現代社會抗生素的濫用很可能讓病毒進化變異,導致出現超級病毒,那將是人類最大的威脅。

當然了任何物種都在不斷的演化中,人類可以發展出智慧文明,就不會輕易的終止,未來我們將會進行星際探索飛出地球、飛出太陽系去到深空,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



科學黑洞


人類生命密碼自身不瞭解,卻受到外侵和威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