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公子攜妓出遊,杜甫攜妓相陪,他機智寫下一首詩,才沒毀掉清譽

貴公子攜妓出遊,杜甫攜妓相陪,他機智寫下一首詩,才沒毀掉清譽

貴公子攜妓出遊,杜甫攜妓相陪,他機智寫下一首詩,才沒毀掉清譽

遊離在大唐詩壇最巔峰的靈魂,唯有李杜二人。如果說李白揮毫落筆如雲煙,縹緲地化入了仙境,那麼杜甫的文字便是沉鬱頓挫入人間,深刻地俯向了大地。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特殊時期,因此他的詩歌就是那段動盪歷史的真實反映,因此他留在我們印象裡的樣子,就是一位述筆社會黑暗、關心人民疾苦的聖者。

杜甫的這個形象並不是後人憑空想象出來的,這在他的作品中多有體現:他憂國憂民,"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他犧牲自我,"介立實吾弟,濟時肯殺身";他立志崇高,"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這哪裡是詩人,這明明是一位殫精竭慮的政治家。然而,你是否知道,杜甫也曾學人風流倜儻,也曾驕傲地年輕過。

貴公子攜妓出遊,杜甫攜妓相陪,他機智寫下一首詩,才沒毀掉清譽

杜甫有不食嗟來之食的骨氣,可他也曾攀龍附鳳,與長安城的公子哥們夜夜笙簫;杜甫是不重女色的正人君子,可他也曾跌宕風流,趁著年輕與美豔歌妓多多快樂幾場。杜甫早年的家境還是不錯的,他遊歷名山大川,結交文人雅士,小資生活很是愜意。可惜家道中落,外加科舉落榜,讓杜甫一下子掉到了地上。

居於長安時期,杜甫正處於優越到落魄的轉折時期,那時的他還沒有徹底從衣食無憂的生活中脫離出來,因此生活上還是瀟灑大方。這一年夏天,杜甫與長安城的貴公子們相聚,一齊攜妓出遊納涼,杜甫的身邊也有一位佳人相伴。應公子之邀,杜甫為此次出遊作詩,寫下了這一首不可多得的雲雨之作。

貴公子攜妓出遊,杜甫攜妓相陪,他機智寫下一首詩,才沒毀掉清譽

《陪諸貴公子丈八溝攜妓納涼晚際遇雨》

其一

落日放船好,輕風生浪遲。

竹深留客處,荷淨納涼時。

公子調冰水,佳人雪藕絲。

片雲頭上黑,應是雨催詩。

其二

雨來沾席上,風急打船頭。

越女紅裙溼,燕姬翠黛愁。

纜侵堤柳系,幔宛浪花浮。

歸路翻蕭颯,陂塘五月秋。

或許杜甫是早有準備,就害怕日後被人翻舊賬說是寫豔詩,所以他在題目裡就交代得特別清楚:雖然是"攜妓納涼",但我是"陪"!意思好像說,我只是逼不得已的從犯而已。事實還真就是這樣,杜甫主要描寫了這次出遊的過程,但他的著重點不在於美人歌舞抑或風流少年,而主要寫的是"遇雨",可見杜甫是有意遮掩其中的"豔"意。

貴公子攜妓出遊,杜甫攜妓相陪,他機智寫下一首詩,才沒毀掉清譽

這其實可視為一首詩,畢竟寫的都是同一內容同一主題,但杜甫將其一分為二,分為前後兩節,分別是遇雨前,遇雨後。第一首側重於納涼,落日映紅了天邊,柔風輕輕吹起波浪,貴公子們在竹林深處設下宴席,與歌妓在此乘涼。"公子調冰水,佳人雪藕絲。"古代有冰窖,冬天儲冰,夏天取用,是有錢人才玩得起的東西。

而這時候,歌妓們則細心裝扮著,如藕絲般細緻。寫到這裡,後面的情節大可不必繼續,我們自然可猜得到,那便是一場紙醉金迷,爾後一場雲雨相歡,不對,是一場場。這是納涼的目的之一。杜甫話至此處也不再往下追了,而是筆鋒一轉,寫到天氣的變化,從而將這一不可描述的情節掩飾了過去。

貴公子攜妓出遊,杜甫攜妓相陪,他機智寫下一首詩,才沒毀掉清譽

第二首主要描寫遇雨後眾人狼狽離去的情景。大雨傾盆,風快要把船兒掀翻了。"越女"與"燕姬"兩個稱呼,說明他們這次帶去的歌妓不僅個個貌美,還分別有不同異域的風味,這在側面上表現了這次出遊之豔。眾人選擇離去,解開纜繩,迎著浪花和雨水行去。然而,這可讓杜甫開心了。

一來,大雨降溫,舒緩了身心,二來杜甫可能不願參與這種豔麗的場合,早早歸去是件好事。兩首詩主要講了兩件事,第一是納涼,第二是遇雨,而且遇雨佔了主要。借雨來掩蓋雲雨,這是杜甫的高明之處,假如杜甫按照貴公子的要求,中規中矩地將納涼之情事一一描繪,那他所積攢的人間清譽或許要大打折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