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公子携妓出游,杜甫携妓相陪,他机智写下一首诗,才没毁掉清誉

贵公子携妓出游,杜甫携妓相陪,他机智写下一首诗,才没毁掉清誉

贵公子携妓出游,杜甫携妓相陪,他机智写下一首诗,才没毁掉清誉

游离在大唐诗坛最巅峰的灵魂,唯有李杜二人。如果说李白挥毫落笔如云烟,缥缈地化入了仙境,那么杜甫的文字便是沉郁顿挫入人间,深刻地俯向了大地。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特殊时期,因此他的诗歌就是那段动荡历史的真实反映,因此他留在我们印象里的样子,就是一位述笔社会黑暗、关心人民疾苦的圣者。

杜甫的这个形象并不是后人凭空想象出来的,这在他的作品中多有体现:他忧国忧民,"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牺牲自我,"介立实吾弟,济时肯杀身";他立志崇高,"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哪里是诗人,这明明是一位殚精竭虑的政治家。然而,你是否知道,杜甫也曾学人风流倜傥,也曾骄傲地年轻过。

贵公子携妓出游,杜甫携妓相陪,他机智写下一首诗,才没毁掉清誉

杜甫有不食嗟来之食的骨气,可他也曾攀龙附凤,与长安城的公子哥们夜夜笙箫;杜甫是不重女色的正人君子,可他也曾跌宕风流,趁着年轻与美艳歌妓多多快乐几场。杜甫早年的家境还是不错的,他游历名山大川,结交文人雅士,小资生活很是惬意。可惜家道中落,外加科举落榜,让杜甫一下子掉到了地上。

居于长安时期,杜甫正处于优越到落魄的转折时期,那时的他还没有彻底从衣食无忧的生活中脱离出来,因此生活上还是潇洒大方。这一年夏天,杜甫与长安城的贵公子们相聚,一齐携妓出游纳凉,杜甫的身边也有一位佳人相伴。应公子之邀,杜甫为此次出游作诗,写下了这一首不可多得的云雨之作。

贵公子携妓出游,杜甫携妓相陪,他机智写下一首诗,才没毁掉清誉

《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

其一

落日放船好,轻风生浪迟。

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

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

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

其二

雨来沾席上,风急打船头。

越女红裙湿,燕姬翠黛愁。

缆侵堤柳系,幔宛浪花浮。

归路翻萧飒,陂塘五月秋。

或许杜甫是早有准备,就害怕日后被人翻旧账说是写艳诗,所以他在题目里就交代得特别清楚:虽然是"携妓纳凉",但我是"陪"!意思好像说,我只是逼不得已的从犯而已。事实还真就是这样,杜甫主要描写了这次出游的过程,但他的着重点不在于美人歌舞抑或风流少年,而主要写的是"遇雨",可见杜甫是有意遮掩其中的"艳"意。

贵公子携妓出游,杜甫携妓相陪,他机智写下一首诗,才没毁掉清誉

这其实可视为一首诗,毕竟写的都是同一内容同一主题,但杜甫将其一分为二,分为前后两节,分别是遇雨前,遇雨后。第一首侧重于纳凉,落日映红了天边,柔风轻轻吹起波浪,贵公子们在竹林深处设下宴席,与歌妓在此乘凉。"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古代有冰窖,冬天储冰,夏天取用,是有钱人才玩得起的东西。

而这时候,歌妓们则细心装扮着,如藕丝般细致。写到这里,后面的情节大可不必继续,我们自然可猜得到,那便是一场纸醉金迷,尔后一场云雨相欢,不对,是一场场。这是纳凉的目的之一。杜甫话至此处也不再往下追了,而是笔锋一转,写到天气的变化,从而将这一不可描述的情节掩饰了过去。

贵公子携妓出游,杜甫携妓相陪,他机智写下一首诗,才没毁掉清誉

第二首主要描写遇雨后众人狼狈离去的情景。大雨倾盆,风快要把船儿掀翻了。"越女"与"燕姬"两个称呼,说明他们这次带去的歌妓不仅个个貌美,还分别有不同异域的风味,这在侧面上表现了这次出游之艳。众人选择离去,解开缆绳,迎着浪花和雨水行去。然而,这可让杜甫开心了。

一来,大雨降温,舒缓了身心,二来杜甫可能不愿参与这种艳丽的场合,早早归去是件好事。两首诗主要讲了两件事,第一是纳凉,第二是遇雨,而且遇雨占了主要。借雨来掩盖云雨,这是杜甫的高明之处,假如杜甫按照贵公子的要求,中规中矩地将纳凉之情事一一描绘,那他所积攒的人间清誉或许要大打折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