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放“大招”后,逾8成留学生踊跃回国发展,西方吸引力在下降

文|诚言呈语


对于80后来说,小时候如果父母听说了谁家孩子去美国留学了,那一准儿会成为你的“噩梦”。

只要有这么一个例子,那他们就会小学也说,初中也说,到了高中还说。

你永远都不知道父母会拿这个事来“激励”你多久。

确实,在我们小时候,总觉得西方什么都比我们先进。只要是国外的商品,那基本就是“高大上”的代名词。

有些极端的二球甚至以为美国人的二胡都比我们拉的好。

我国放“大招”后,逾8成留学生踊跃回国发展,西方吸引力在下降

“外国的月亮比较圆”在今天看来是一种讽刺,而在国人不像今天这样自信的年代,却是不少人的认知。

出国留学,曾经几乎就是“飞黄腾达”的代名词。

从2000年左右开始,国内掀起了一股留学热,赴美留学的人数逐年大幅增加。到了2010年左右的时候,这一增长率甚至达到了接近30%。

在留学生中,出国留学的目的也各不相同。

有希望学习前沿技术的,有希望借此机会留在国外的…

当然也有希望学成归国效力的,只是比例可能不是太大。

从1978年到2003年底,各类出国留学的人数累计大约有70万人,但是只有17.28万人选择了回国发展。

我国放“大招”后,逾8成留学生踊跃回国发展,西方吸引力在下降

所以,人才流失是很长一段时间来,非常令人心焦的一个问题。想法极端的人可能还觉得我们是在为国外培养人才。

从以往的数据统计来看,确实有这种担忧的必要性。但有时候,也确实是客观条件不允许。

我们总说人才越多,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就越快。

人才固然重要,但是尖端科技的研发,不仅需要人,还需要设备。

有些设备,过去我们不仅自己造不出来,而且还会被国外封锁技术。

试验是做出来的 ,不是想出来的。

如果强行要求这些留学生回国,必然会大材小用,对学生本人来说也不公平。

所以饱受诟病的顶尖人才流失,有些情况下也实在是不得已。

我国放“大招”后,逾8成留学生踊跃回国发展,西方吸引力在下降

顺道提一句,过去正是因为我们不具备这些研发的基础条件,所以经常被一些公知带节奏说“中国学生缺乏创造力”。

拿着颗大白菜想做出红烧肉,那可能吗?

不过,虽然我们的底子薄条件差,但是学习能力和逆向工程能力是首屈一指的。而庞大的规模和体量,又让我们成为了世界上唯一具有全工业门类制造能力的国家。

这些,都为我们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打下了基础。

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国际地位的稳固,国内已经具备了足够的空间,供高端人才回国发展。

而在全世界,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目光投向这个神秘的东方国度。

这其中,自然也包括海外留学生。

我国放“大招”后,逾8成留学生踊跃回国发展,西方吸引力在下降

根据数据统计,各类留学回国学生的人数,从2014年的36.48万人,攀升到了2018年的51.94万人。

值得一提的是,这其中具备高学历的人才回流趋势非常明显。

法国的《欧洲时报》曾经刊文称:中国正处于第三次留学生“归国潮”中。

其实早在2008年起,我们就启动了鼓励人才回流的“千人计划”这样的“大招”。

而如今的条件更加优越,不仅以更大的力度推行“千人计划”、“万人计划”,还千方百计地为回国人才在生活、科研等各个方面创造条件,让他们报国有门。

我国放“大招”后,逾8成留学生踊跃回国发展,西方吸引力在下降

这两年高端人才回国发展最大的新闻之一,可能就是哈佛大学8名博士后集体回国了。

这8名青年科学家都曾在美国重要科研岗位上奋斗了多年。

但是自从其中一人率先离职回国后,连锁效应引发了其余7人的归来。

科技时代讲究的是团队合作,这样的集体回归显得尤为珍贵。

而从1978年到2018年底,学成归国的总人数已经达到了365.14万人,占完成学业群体人数的84.46%。

我国放“大招”后,逾8成留学生踊跃回国发展,西方吸引力在下降

人才,永远是最值得争夺的“资源”。面对中国留学生的回国潮,国外也在对他们“花式挽留”。

但是未来世界的执牛耳者,毫无疑问会是中国。对于留学生来说,回国发展无疑是顺应时代背景的选择,而令西方揪心的中国学生“回国潮”,也只会越来越猛烈。

毕竟,在更加自信的中国和中国人面前,西方的吸引力可能已经大不如前了。


『诚言呈语』每天趣谈教育新鲜事。

在这里,有故事、有观点,有逻辑、有深度。

期待您的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