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高中生”给作家方方的信》,揭示疫情中不该公布的信息

《一位“高中生”给作家方方的信》,揭示疫情中不该

公布的信息

《一位“高中生”给作家方方的信》,揭示疫情中不该公布的信息


文 | 雾满拦江


(01)


今天一枚中学生,突然火了。


他给武汉女作家方方,写了封公开信。


题目就叫《一位高中生给“方方阿姨”的信》。


有理有据有节有奏,有板有眼有腔有调,对方方的封城日记表示了质疑。


一个高中生,挑战成名作家,了不起。


《一位“高中生”给作家方方的信》,揭示疫情中不该公布的信息

(*作家方方)


大家读得津津有味。


忽然间有段文字,跳入到大家眼里:


“我在看您日记时,正巧一个好友打电话来,我和她说起您日记。她说,您日记是真实,但有些真实不是什么场合都能说,她打比方,说某个小姑娘家里来了客人。正当宾客兴高采烈时,小姑娘突然当着众人的面说“爸妈晚上动静太大,我一夜没睡好”。父母尴尬不?没错,小姑娘说的是事实:爸妈夜里动静大,她捂着耳朵一夜没睡。但这个场合说出来合适吗?她说,方方阿姨您的日记就是这个样子,把真实的武汉摆到世界面前:都来看看,这就是生病中的武汉呀!好友又说,您可以写可以发没问题,是不是应该有选择呀……”


读到这段,所有人的眼珠猛然暴凸,惊呼起来:这枚高中生好油腻!


坊间猜测:这个写公开信的人,40年前应该是个高中生。


现在他应该是位中年人了——可这货的认知,距离高中生还有段距离。


最多小学没毕业。


(02)


坊间猜测,质疑方方的人自称高中生,实际是位小学没毕业的成年人,也是有理由的。


这个理由,就是他举的例子。


——他举的例子太成人化。是典型的中年油腻男视角与叙事。


——而不当的类比,暴露出他的认知,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03)


这封信的例子,有什么不合适呢?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人类的行为或事件,各有属类。


这封信所举的,是人类行为中最里层的。


人类行为的最里层,叫隐私。


隐私隐私,一是隐蔽,不可为人所见所知。二是个人化,与他人毫无关系。


如信中所说,夫妻在一起做不或描述的事情,此事与他人毫无关系,这个叫私。此事不可袒示与人,需要关门熄灯,这叫隐。


隐私之事,不可问,不可说,不可示人。如果一个成年人,在公众场合问别人此类问题,直接打电话报警,性骚扰没毛病,一抓一个准。稚子无知,无意中窥见并说出,也是极尴尬之事,但事情的严重程度,也仅止于尴尬。

《一位“高中生”给作家方方的信》,揭示疫情中不该公布的信息


由隐私向外第二层,是个人事务。


个人事务分两种,常态事务与怪癖。


常态事务,就是一个人的习惯或偏好。比如说我早晨起来,习惯先进浴室,衔着牙刷,一边刷牙一边冲澡。这个习惯也极个人化,如果有谁认为早晨起来应该先蹲马桶,一边蹲桶一边刷牙,不如此就是错的,这就是存心找麻烦了。


怪癖的范畴极广,比如说有人喜欢吃臭豆腐,有人喜欢吃韭菜合子,有人喜欢吃大蒜,有人喜欢喝咖啡。这其间并无高下之分,但如果你说咖啡有格调,吃大蒜太土气……这也随你,毕竟这些都不是什么大事儿。

第三层,可以称为家庭事务。


个人事务一旦对家人生活造成影响,就变成家庭事务。比如我进洗手间仨小时不出来,家人就会愤怒砸门。比如你喜欢吃臭豆腐,吃大蒜,哪怕在家里,这些癖也极易让人皱眉。


再比如一个做儿子的,天天在家里打老爹,还把家里的钱拿出去,给东邻给西舍,让累死累活的亲爹妈挨饿,这个事儿对左邻右舍影响不大,而且邻居拿到钱,还会夸奖他乐善好施——但我们都知道,这货是个人渣,是个败类。

第四层,公共事务。


家庭事务的幅度再大些,就进入了公共事务领域。


你家小区有块空地,你看着挺好,立即围起来种菜种葱。各家业主一定会投诉你,物业也会要求你把葱拨掉,恢复空地的原貌。再比如公共场合,穿装要得体,光脚板光脊背,在自家浴室里还行,出了门就不太妥当。还有就是韭菜合子的爱好者,最好不要在公交车上吃,再好的香水,也干不过你家的韭菜合子啊。

《一位“高中生”给作家方方的信》,揭示疫情中不该公布的信息


但公共事务最重要的部分,还是对公共款项的监督与管理。简单说就是在国家财政支出上,公众要求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加大对社会服务设施,对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的关爱,对医疗环境改善,以及基础建设的投入。还有对贪腐现象的不满,贪官拿走的钱,都是大家的。你当个官不替老百姓做事,天天把大家的钱往自家搬,这样不好。


第五层,也就是最外层,叫社会危急事件。


什么叫社会危急事件?


疫情严重时,武汉医疗资源被击穿,有户人家母亲病重,却求医无门。急得女儿在阳台上敲盆示警——这个行为,得到了社会肯定。最近的新闻说,这位母亲的病情已经好转,多亏了她的女儿,情急敲盆,避免了一起人道主义灾难。


疫情中的孤弱者呼救,这就是社会危急事件。


如果,有谁对阳台敲盆的女儿说:国大家小,虽然你家遇到了困境,但大多数人还是平安喜气的,所以你应该顾全大局,把盆撂下……这货会被人打死的!


方方的封城日记,不仅是一个时代的公众记忆,同样也是社会危急事件的翔实记录。她记录的是人心,是人性,并没有丝毫的政治属性。有人担心疫情的真实记载,会被坏人利用,那你真的想多了,对方都已经是坏人了,不管你记载还是不记载,都会持续的修理你。相反,坏人反而会因为有真实的记载存在,不好瞎编七八编的造谣。就此意义而言,方方的笔录堪称是功德无量。

《一位“高中生”给作家方方的信》,揭示疫情中不该公布的信息


——但,如果一个人成年而后,认知还未达到小学生的水准,是很难理解上面这段话的。


(04)


说《一位高中生给“方方阿姨”的信》的捉刀人,是个认知水准未及小学的成年人,不是贬斥,是认真客观的评述。


孩子生下来时,是懵懂无知的。3岁时初始人格形成,开始认知这个世界。


小学生认知,以家庭为单位,所以小学生最喜欢说你家我家,言必称爸爸妈妈,却极少说我。小学生无法认知到人类五种行为的属性,不能解读公共危急事件与家庭隐私的区别。武汉女儿为了救母,不惜阳台敲盆,而在十堰市,一位6岁的孩子,在爷爷死后独自在家吃饼干存活,他不敢呼救,也不懂得如何呼救,因为爷爷临死前告诉他,外边有病毒。这就是幼稚认知与成熟认知的区别,所以此类新闻才会让人心悸。


读到初中,孩子的知识面在扩展,认知逐渐打开。只有到了高中,14岁第二次人格形成,有清晰的自我意识,这时候的孩子,就能够辨晰隐私、个人事务、家庭事务、公共事务与公共危急事件了。如果真是一位高中生给方方写信,哪怕他不认可方方的记录,也绝不会混淆个人隐私与公共危急事件。


人啊,最怕是年龄在增长,认知却停滞不前。


停滞在高中阶段倒也罢了,好歹还能打个酱油买个菜。如果还停滞在小学阶段,那才叫愁人。


坊间人士说:最愁人的是,认知越是低下,越因为年纪一大把而依老卖老,还自做聪明的假冒高中生——他不敢假冒大学生,就是因为大学对他来说太高了,想都不敢想。


我们在这里,嘲笑一位假冒高中生的中年油腻大叔,其实很不厚道。说起来,我们与这位油腻叔的距离,也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如果说油腻叔的认知只是小学水平,我们也是初中没毕业,做为初中生居高临下俯瞰小学生,真的没什么傲骄的。只希望我们能够通过这次事件,意识到自己仍在认知行进的路上,我们认为油腻叔不对,但可能我们的观点,也是完全错误。只希望我们能够牢记阳明先生的训诲,在每件事儿上练,不断的拓展我们的见识,不断的提升我们的认知,徜能够做到今是而昨非,不停的否定自己而不是否定别人,那我们就距离智慧的终极不远了。

(*本文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