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FBT讀書會分享-008

合作對話的重要元素——建構解決之道的晤談階段(下)

初次晤談後,諮詢師第二次與來訪者進行面談時怎麼做?首先,我們會議“何處有了變化,哪些變好了”進行開場。

通過來訪者的反饋,對自己的進展用“評量問句"評量一下來訪者離自己的目標增加了幾分?自己改變的信心又增加了幾分?這將幫助我們評估之前的改變措施是否有效?或是通過繼續討論來確認初次晤談中設立的目標是否是來訪者真正想要的那個目標。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8

從系統觀的角度看,來訪者一個人的改變可能會帶動TA所在環境的改變,社會關係以及整個生活脈絡就會產生改變,在這個改變的漣漪中,可能原本的預想或是之前的進展變得更快些(或是更慢些),這都有可能發生,所以我們需要在後續的晤談中進行進一步的探討與確認。

如果來訪者回答“這一週裡並沒有什麼事情變好了,我覺得並沒有給我帶來太大的幫助”,此刻,諮詢師可以接著詢問“是什麼讓你保持住原來的狀態,或沒有讓它變得更糟呢?”這也是幫助當事人去看到,即使在能量相對較低的情況下,依舊可以挖掘資源。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8

通過後續晤談,引出許多“差異”和“改變”的討論,來訪者給自己的狀況打幾分?現在和之前的打分有變化嗎?其他人對自己的評量又是幾分?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不同?讓當事人來對這個原因進行討論,這是在後續無痰中需要重點去討論的一個經驗。讓來訪者看到自己行動的效果,從而讓來訪者增加信心,所謂“有效多做,無效則變”

人要解決問題,本身在一個系統中,除了有內部資源(即自己的經驗、學歷、見聞見識等),還有外部資源(可以向周圍哪些人求助)?來訪者碰到問題,可能把自己侷限在小的世界裡,覺得自己孤立無援。如果去拓展一下覺知,去看看還有哪些可求助方?來訪者就不會覺得那麼孤單、那麼絕望了。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8

例如:青少年前來諮詢,可以問問“你是否有崇拜的明星或球星?你崇拜的人,他們的人生也並非一帆風順;他們在遇到挫折時是如何處理的?”或者“假如你崇拜的偶像現在站在你身邊,聽到你訴說的這些問題,TA會搭著你的肩膀對你說些什麼呢?”通過他人的眼睛去拓展來訪者的思維。

一個人的經驗可能是有限的,但如果從不同的人的角度與經驗中再去挖掘方法,可能就會有所不同。同時,這些親近的人或者崇拜的對象對自己講話的效果,可能遠比關係相對僵持的人講話更有效果,並且符合來訪者自己的常識與認知。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8

SFBT從系統論角度,會問當事人“你這樣做的時候對他人的影響是什麼?當你想讓它停下來,你做什麼可以真的停下來?”或者“你怎樣做會影響到他人,然後當他人看到什麼就會有你想要的結果?”這是問題解決的一個希望所在,如果我們撤掉某個元素,那原本的惡性循環就會停下來。某件事既可能是因、也可能是果,如果我們把這個動作看成“原因”,只要我們把這個動作移除,循環就會停止;如果我們把這個動作看成“結果”,往往會要求他人先進行改變,或者是環境要給到自己足夠的條件才能行動,此時行動可能會無限期地被延遲下去。SFBT以賦能、希望感來提高來訪者的改變意願與信心,所以我們儘量與其討論這個行動的效果如何?幫TA找到一個最佳的行動。


來訪者有三種不同的類型:消費型、抱怨型、非自願型。

(1)消費型來訪者有一個非常明確的目標與主題,並且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所以改變動靜也會比較強,諮詢師直接與來訪者探討目標即可;

(2)抱怨型來訪者以宣洩情緒為主,中心思想是抱怨“都是他人的錯,不是自己的問題”,希望他人先改變,而不是從自己出發做些什麼從而改變目前的局面;諮詢師要從抱怨者的背後看到TA真正期待的是什麼,只有找到這個期待,才能幫到來訪者去正面建構TA的目標;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8

(3)非自願型來訪者,有時諮詢並非TA本意,而是被轉介、哄騙或強制要求過來的。非自願當事人最大的希望是不要做諮詢,此時我們就可以與TA討論“當你做了什麼或者你身上發生了什麼改變,可能你的父母或老師就覺得你可以不用再來諮詢了?”諮詢師把抱怨或負面的情緒轉成積極正面的,可以去行動的一小步。


三個重要的架構:目標架構、例外架構、假設解決架構。

三種架構在焦點解決的晤談中輪流登場,不斷切換,不停試探可能的談話方向,東邊不亮西邊亮。總之諮詢師不會輕易放棄,而是不斷以三種架構去投石問路。

“目標架構”是設定良好的目標,在於協助來訪者確認TA所偏好的未來以及想要的目標,而不是諮詢師認為來訪者應該要的目標。打比如:出租車司機接到客人,不會去過多糾結於你從哪裡來,你爸爸是否打過你,你和媽媽的關係好嗎?出租車司機會問你要到哪裡去!我們會討論的是目標與目的地。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8

“例外架構”是來訪者深陷困境時,往往看不到一點改善,就會輕易地全盤否定自己,諮詢師的任務是協助TA找出例外,引導來訪者去察覺TA所抱怨的問題沒有發生、沒有那麼嚴重時所發生的一些事,讓來訪者看到自己的能力和資源,從而帶來問題解決的可能,焦點解決相信凡事都有例外,有例外就能解決。問題不會一直存在(不會一直穩定的存在),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一直在改變;所以問題一定會有差異、會有不同,只是陷入問題當中的來訪者沒有覺察而已。例外思維是尋找優勢方法與資源的放大鏡,例外的力量無所不在。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8

“假設解決架構”最為經典的是“奇蹟問句”與“假設問句”。假設解決架構主要指讓來訪者去假想“如果問題已經解決或目標已然達成,它會是什麼樣子的?和現在會有什麼不一樣”?並且鼓勵來訪者去做目前可以做到的一些事情。經典的奇蹟有“你的想象力好嗎?現在我要問一個奇怪的問題……”此外,水晶球、仙女棒、神仙給你的三個願望、魚缸裡的金魚等等,奇蹟問句特別有想象力,也特別有力量。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8

第一層:探討來訪者帶來的問題,它包含對事件的描述以及對世界的感受、感受所引發的情緒;第二層:探討對於來訪者的意義,通過意義看到TA的經歷、例外與資源,從而拓展更多不同的視角、來訪者真正的目標在哪裡?第三層:通過目標的達成給來訪者一個賦能感,讓TA知道原來生活是可以掌握的,我可以做改變問題、解決問題。

通過三個不同層次,我們不斷擴大來訪者的覺知,不斷看到除了問題以外還有許許多多的細節,許許多多的經驗可以被利用。充分調動來訪者的內部資源與外部資源,最終黑色部分會變小,白色部分會變大。


焦點解決會問一些拓展來訪者知覺的問題,從他人的立場來看,非常典型的“關係問句”,詢問重要他人的看法。例如問“如果你改變了,誰最開心?如果問你的好朋友對於你現在的困境,你猜想朋友會怎樣鼓勵你呢?”焦點解決特別歡迎芸芸眾生給出的視角。

時間是非常大的一個變量,當來訪者沉浸在情緒中很難靈活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好像此時此刻的困境即是永恆,有一種滅頂的強烈感受。諮詢師可以幫助來訪者拓寬時間的範圍

“十年後的你非常成熟有智慧,會對現在的自己說些什麼?”我們利用哆啦A夢的時光機穿梭時空,過去的你、今後的你會給現在的你什麼樣的建議?給到你怎樣的啟發?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8

用更為長遠的角度去看待問題,觸發來訪者對一個美好願景的想象,相信自己能夠克服眼前暫時的問題。SFBT一直強調問題會改變,不會持續發生以及所有問題都是暫時性的。諮詢師拓展來訪者的覺知,看到生命中更多的希望所在。藉由當事人說出改變的覺知這個過程,將覺知變成現實。SFBT側重於探討當事人覺察到的改變,在改變的路上建構他們自己的經驗,而此建構經驗之路將反映出他們如何闡釋和探討這些經驗。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8

“我們懂得很多道理,卻還是過不好一生”,因為諮詢師說出的經驗變成了道理,而非來訪者自己的經驗,其中缺少的重要一環即所謂的“本土化、個性化”。每個人解決問題的方法是不盡相同的,使用的經驗是獨一無二的。諮詢師要做到中立,不要去告訴來訪者對TA什麼是有用的,而是要詢問來訪者“你覺得什麼對你是有用的”?這裡更強調來訪者能夠使用資源以及自己的經驗,給到TA更好的幫助。

不經過來訪者思考的方法可以說是沒什麼效果的。諮詢師在提問時同樣要保持一個未知、開放的態度,帶著好奇的眼光去問“你是怎麼做到的?你是怎麼想的?是誰給了你靈感呢?”從而觸發來訪者看到背後枝枝蔓蔓的一些可藉助的力量,以及去思考會還能找到哪些資源。


無論來訪者表達自己感受是正向還是負向,諮詢師都不會用“是的……但是……”而是會用“是的……同時……”,從而肯定來訪者的覺知,進一步挖掘有價值的資源。

社會建構論強調,諮詢師所要工作的是“知覺”而非“現實”,關於什麼是真實的,什麼不存在並非焦點解決的重點,所以我們用“yes……and……”來回應,我們不去糾正對方,不存在“不要你以為,我要我以為”這樣的事。讓來訪者覺得諮詢師是接納TA的想法,並非自己的念頭是奇怪的、沒有來由的,我們首先把一種所謂的病理性的東西剔除掉。SFBT諮詢師不下診斷,而是尊重個體所有的覺知、所有的外在表現,把“病”的帽子摘掉,減少來訪者自我否定與自我懷疑。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8

結語

SFBT之所以高效,在於“以終為始”,以問題解決為第一目標,幫助來訪者如何更高效地聚焦於問題的解決,而非探討問題是如何發生的。

感謝黃憶與陳雅芬老師的帶領和分享,2020年讓我們共讀《尊重與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