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FBT读书会分享-008

合作对话的重要元素——建构解决之道的晤谈阶段(下)

初次晤谈后,咨询师第二次与来访者进行面谈时怎么做?首先,我们会议“何处有了变化,哪些变好了”进行开场。

通过来访者的反馈,对自己的进展用“评量问句"评量一下来访者离自己的目标增加了几分?自己改变的信心又增加了几分?这将帮助我们评估之前的改变措施是否有效?或是通过继续讨论来确认初次晤谈中设立的目标是否是来访者真正想要的那个目标。

尊重与希望 | SFBT读书会分享-008

从系统观的角度看,来访者一个人的改变可能会带动TA所在环境的改变,社会关系以及整个生活脉络就会产生改变,在这个改变的涟漪中,可能原本的预想或是之前的进展变得更快些(或是更慢些),这都有可能发生,所以我们需要在后续的晤谈中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与确认。

如果来访者回答“这一周里并没有什么事情变好了,我觉得并没有给我带来太大的帮助”,此刻,咨询师可以接着询问“是什么让你保持住原来的状态,或没有让它变得更糟呢?”这也是帮助当事人去看到,即使在能量相对较低的情况下,依旧可以挖掘资源。

尊重与希望 | SFBT读书会分享-008

通过后续晤谈,引出许多“差异”和“改变”的讨论,来访者给自己的状况打几分?现在和之前的打分有变化吗?其他人对自己的评量又是几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让当事人来对这个原因进行讨论,这是在后续无痰中需要重点去讨论的一个经验。让来访者看到自己行动的效果,从而让来访者增加信心,所谓“有效多做,无效则变”

人要解决问题,本身在一个系统中,除了有内部资源(即自己的经验、学历、见闻见识等),还有外部资源(可以向周围哪些人求助)?来访者碰到问题,可能把自己局限在小的世界里,觉得自己孤立无援。如果去拓展一下觉知,去看看还有哪些可求助方?来访者就不会觉得那么孤单、那么绝望了。

尊重与希望 | SFBT读书会分享-008

例如:青少年前来咨询,可以问问“你是否有崇拜的明星或球星?你崇拜的人,他们的人生也并非一帆风顺;他们在遇到挫折时是如何处理的?”或者“假如你崇拜的偶像现在站在你身边,听到你诉说的这些问题,TA会搭着你的肩膀对你说些什么呢?”通过他人的眼睛去拓展来访者的思维。

一个人的经验可能是有限的,但如果从不同的人的角度与经验中再去挖掘方法,可能就会有所不同。同时,这些亲近的人或者崇拜的对象对自己讲话的效果,可能远比关系相对僵持的人讲话更有效果,并且符合来访者自己的常识与认知。

尊重与希望 | SFBT读书会分享-008

SFBT从系统论角度,会问当事人“你这样做的时候对他人的影响是什么?当你想让它停下来,你做什么可以真的停下来?”或者“你怎样做会影响到他人,然后当他人看到什么就会有你想要的结果?”这是问题解决的一个希望所在,如果我们撤掉某个元素,那原本的恶性循环就会停下来。某件事既可能是因、也可能是果,如果我们把这个动作看成“原因”,只要我们把这个动作移除,循环就会停止;如果我们把这个动作看成“结果”,往往会要求他人先进行改变,或者是环境要给到自己足够的条件才能行动,此时行动可能会无限期地被延迟下去。SFBT以赋能、希望感来提高来访者的改变意愿与信心,所以我们尽量与其讨论这个行动的效果如何?帮TA找到一个最佳的行动。


来访者有三种不同的类型:消费型、抱怨型、非自愿型。

(1)消费型来访者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与主题,并且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所以改变动静也会比较强,咨询师直接与来访者探讨目标即可;

(2)抱怨型来访者以宣泄情绪为主,中心思想是抱怨“都是他人的错,不是自己的问题”,希望他人先改变,而不是从自己出发做些什么从而改变目前的局面;咨询师要从抱怨者的背后看到TA真正期待的是什么,只有找到这个期待,才能帮到来访者去正面建构TA的目标;

尊重与希望 | SFBT读书会分享-008

(3)非自愿型来访者,有时咨询并非TA本意,而是被转介、哄骗或强制要求过来的。非自愿当事人最大的希望是不要做咨询,此时我们就可以与TA讨论“当你做了什么或者你身上发生了什么改变,可能你的父母或老师就觉得你可以不用再来咨询了?”咨询师把抱怨或负面的情绪转成积极正面的,可以去行动的一小步。


三个重要的架构:目标架构、例外架构、假设解决架构。

三种架构在焦点解决的晤谈中轮流登场,不断切换,不停试探可能的谈话方向,东边不亮西边亮。总之咨询师不会轻易放弃,而是不断以三种架构去投石问路。

“目标架构”是设定良好的目标,在于协助来访者确认TA所偏好的未来以及想要的目标,而不是咨询师认为来访者应该要的目标。打比如:出租车司机接到客人,不会去过多纠结于你从哪里来,你爸爸是否打过你,你和妈妈的关系好吗?出租车司机会问你要到哪里去!我们会讨论的是目标与目的地。

尊重与希望 | SFBT读书会分享-008

“例外架构”是来访者深陷困境时,往往看不到一点改善,就会轻易地全盘否定自己,咨询师的任务是协助TA找出例外,引导来访者去察觉TA所抱怨的问题没有发生、没有那么严重时所发生的一些事,让来访者看到自己的能力和资源,从而带来问题解决的可能,焦点解决相信凡事都有例外,有例外就能解决。问题不会一直存在(不会一直稳定的存在),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一直在改变;所以问题一定会有差异、会有不同,只是陷入问题当中的来访者没有觉察而已。例外思维是寻找优势方法与资源的放大镜,例外的力量无所不在。

尊重与希望 | SFBT读书会分享-008

“假设解决架构”最为经典的是“奇迹问句”与“假设问句”。假设解决架构主要指让来访者去假想“如果问题已经解决或目标已然达成,它会是什么样子的?和现在会有什么不一样”?并且鼓励来访者去做目前可以做到的一些事情。经典的奇迹有“你的想象力好吗?现在我要问一个奇怪的问题……”此外,水晶球、仙女棒、神仙给你的三个愿望、鱼缸里的金鱼等等,奇迹问句特别有想象力,也特别有力量。

尊重与希望 | SFBT读书会分享-008

第一层:探讨来访者带来的问题,它包含对事件的描述以及对世界的感受、感受所引发的情绪;第二层:探讨对于来访者的意义,通过意义看到TA的经历、例外与资源,从而拓展更多不同的视角、来访者真正的目标在哪里?第三层:通过目标的达成给来访者一个赋能感,让TA知道原来生活是可以掌握的,我可以做改变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三个不同层次,我们不断扩大来访者的觉知,不断看到除了问题以外还有许许多多的细节,许许多多的经验可以被利用。充分调动来访者的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最终黑色部分会变小,白色部分会变大。


焦点解决会问一些拓展来访者知觉的问题,从他人的立场来看,非常典型的“关系问句”,询问重要他人的看法。例如问“如果你改变了,谁最开心?如果问你的好朋友对于你现在的困境,你猜想朋友会怎样鼓励你呢?”焦点解决特别欢迎芸芸众生给出的视角。

时间是非常大的一个变量,当来访者沉浸在情绪中很难灵活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好像此时此刻的困境即是永恒,有一种灭顶的强烈感受。咨询师可以帮助来访者拓宽时间的范围

“十年后的你非常成熟有智慧,会对现在的自己说些什么?”我们利用哆啦A梦的时光机穿梭时空,过去的你、今后的你会给现在的你什么样的建议?给到你怎样的启发?

尊重与希望 | SFBT读书会分享-008

用更为长远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触发来访者对一个美好愿景的想象,相信自己能够克服眼前暂时的问题。SFBT一直强调问题会改变,不会持续发生以及所有问题都是暂时性的。咨询师拓展来访者的觉知,看到生命中更多的希望所在。借由当事人说出改变的觉知这个过程,将觉知变成现实。SFBT侧重于探讨当事人觉察到的改变,在改变的路上建构他们自己的经验,而此建构经验之路将反映出他们如何阐释和探讨这些经验。

尊重与希望 | SFBT读书会分享-008

“我们懂得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一生”,因为咨询师说出的经验变成了道理,而非来访者自己的经验,其中缺少的重要一环即所谓的“本土化、个性化”。每个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尽相同的,使用的经验是独一无二的。咨询师要做到中立,不要去告诉来访者对TA什么是有用的,而是要询问来访者“你觉得什么对你是有用的”?这里更强调来访者能够使用资源以及自己的经验,给到TA更好的帮助。

不经过来访者思考的方法可以说是没什么效果的。咨询师在提问时同样要保持一个未知、开放的态度,带着好奇的眼光去问“你是怎么做到的?你是怎么想的?是谁给了你灵感呢?”从而触发来访者看到背后枝枝蔓蔓的一些可借助的力量,以及去思考会还能找到哪些资源。


无论来访者表达自己感受是正向还是负向,咨询师都不会用“是的……但是……”而是会用“是的……同时……”,从而肯定来访者的觉知,进一步挖掘有价值的资源。

社会建构论强调,咨询师所要工作的是“知觉”而非“现实”,关于什么是真实的,什么不存在并非焦点解决的重点,所以我们用“yes……and……”来回应,我们不去纠正对方,不存在“不要你以为,我要我以为”这样的事。让来访者觉得咨询师是接纳TA的想法,并非自己的念头是奇怪的、没有来由的,我们首先把一种所谓的病理性的东西剔除掉。SFBT咨询师不下诊断,而是尊重个体所有的觉知、所有的外在表现,把“病”的帽子摘掉,减少来访者自我否定与自我怀疑。

尊重与希望 | SFBT读书会分享-008

结语

SFBT之所以高效,在于“以终为始”,以问题解决为第一目标,帮助来访者如何更高效地聚焦于问题的解决,而非探讨问题是如何发生的。

感谢黄忆与陈雅芬老师的带领和分享,2020年让我们共读《尊重与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