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向父母說明用一定的錢買基金理財是正確的?

xuweinan2233


其實投資理財上想要說服一個人,最簡單最有效的板塊就是賺取了,跟父母說明投資基金理財是正確的,那麼首先是你有沒有投資基金理財賺到錢,還要強調賺取了又賺了多少,這樣跟父輩去說明才會有勸說力。


我們來從父輩的角度來考慮,那一輩子的人很多可能都沒怎麼投資理財過,更多的錢是放在銀行裡當存款了,為何,那一輩的人只知道存錢,而不知道錢生錢,首先要考慮的是辛辛苦苦賺到錢的安全性,只要不變少,沒有莫名其妙消失了,那就知足了。


那一輩的人不知道啥叫通貨膨脹,也不知道啥物價上漲,可能唯一的感覺就是現在錢不禁花了。有這種感覺,但是沒有這種意識。這個時候你可以考慮,如果100塊能買到3斤肉,那麼你可以嘗試告訴他們如果這100塊放在基金裡,兩個月後,可以買4斤肉,那麼他們可能會意識到原來可以通過基金投資,錢變得更多。



另外其實我們可以換個角度思考,如果父輩辛苦了一輩子,也沒啥投資的熱情,又為何要他們自己親自去投資呢,如果作為子女的你本身就在基金市場裡賺到了錢,那為何不替父輩進行投資了,賺錢了直接全部給父輩,假如小虧了,自己給父輩補一點,他們也完全不會反對投資的,也不會感受到投資的不安全。


博通財富


父母和我們的理財思路不一樣,他們那個年代理財觀念不強,大部分是存定期,極少數人買國債,幾乎沒有人買基金。

我的公公婆婆極其勤勞,一輩子全款買了兩套房,供養了兩個大學生。老人的理財方式是存定期,攢一點錢就存著供孩子上學用。2015年,丈夫碩士畢業後,在省城貸款買了一套房,老人每月資助1500元給我們。2016年,我們拒絕了老人們的資助,我幫老人理財,首先是用貨幣基金理財,老人看著買基金能賺到錢,心裡樂開了花。

貨幣基金是由基金管理人運作,基金託管人保管資金的一種開放式基金,專門投向風險小的貨幣市場工具,具有高安全性、高流動性、穩定收益性,有"準儲蓄"的特徵。貨幣基金優於定期,能有穩定的收益,但收益率不高。

在證券市場行情大跌的時候,我又教老人投資指數基金,1500元投資2只,一隻是中證500,一隻是紅利指數基金。指數基金比貨幣基金的風險稍微高一點,收益也高。投資一年左右,現在的中證500的收益率是18%,盈利1216.79元,紅利指數基金的收益率是6.01%,盈利413元。看著賬戶紅彤彤的,老人樂開了花。

指數基金是一籃子股票,可以按照預先設定的規則,買入各種資產,並能反映這一籃子股票的平均價值走勢。按照投資理念,基金分主動型和被動型,主動型基金是有專門的基金經理根據主觀判斷挑選股票,被動型基金一般選取特定的指數成份股作為投資的對象,試圖複製指數的表現。被動型基金一般選取特定的指數作為跟蹤對象,因此通常又被稱為指數基金。


巴菲特在公開場合近十次公開推薦指數基金,他認為低成本的指數基金是最明智的投資方式,對於大多數機構或個人投資者而言,指數型基金是投資股票的捷徑。

父母年紀偏大,風險承受能力低,宜選幾隻基金組成一個組合,降低風險。中證500指數能綜合反映滬深證券市場內中小市值公司的整體狀況,跑贏市場平均收益。紅利指數的成份股是由市場上股息率最高、現金分紅最多的股票組成的。紅利指數的成分股是市場真正的核心優質資產,紅利指數還天生自帶再平衡策略,因為它每年還要根據最新的股息率排名做一輪優勝劣汰,留下的都是優質的股票。


老人家有工資收入,在我的指導下,老人也有了被動收入。 個人最佳的投資方法是買入指數基金,堅持長期定期買入,這樣能跑贏絕大數投資者,獲得不錯的投資收益。


生活範007


你這個問題其實是普遍存在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作為一位理財師,在工作中真的遭遇太多客戶質疑:配置基金這些高風險產品有必要嗎,我身邊太多人買股票買基金虧得一塌糊塗,你不會也是來騙我的吧?

其實在剛從業的時候,我是真的會很耐心地從資產配置的角度出發,去給客戶解釋為什麼買基金是一個正確的選擇,如何合理去配置基金平滑風險。但是這樣去和客戶講,效果並不好,而且還很累。

後來隨著接觸的客戶越多,我就越發明白什麼叫做正確:賺錢就是正確,虧錢就是錯誤。不要扯什麼亂七八糟的資產配置,聽不懂。

所以後來我明白過來了,去年6月在天天基金弄了個兩個實盤的基金組合。現在碰到客戶再來質疑配置基金的合理性,我也不浪費這麼多口舌去教育客戶了。

直接扔實盤收益

客戶懷疑這圖是ps的?讓他自己去天天基金搜“巴蘭”

實打實的業績數據,這麼一弄,我不但省事了,客戶的積極性也上來了。

所以講那麼多道理沒什麼用,客戶在意的始終是能不能賺錢。

同理,你爸媽不接受基金,最本質的原因就是他不相信這能賺錢而已。

而要打消他們的質疑,最簡單粗暴的,就是通過基金賺錢給他們看。

那問題來了,你通過基金賺錢了嗎?


巴蘭理財


理解父母

提出這種問題的人,一般是年輕人,他們著急,認為父母的理財觀念落後,損失了很多機會。但是,理財是買股票基金嗎?

對上了歲數的人來說,他們很怕風險。不僅僅是觀念,其實就不考慮年代,老年人本來就應該回避風險,因為他們沒有東山再起的機會了。對於退休的人來說,賬戶裡無論是10w、100w、1000w都只能坐吃山空,不能冒險了,因為一旦虧了就補不回來了。

這和年輕人不一樣,創業失敗又如何?重新找項目,找夥伴,找渠道,也許再次創業就全回來了。

收益和風險

“高收益高風險,低風險低收益。”這個大家都知道,都認可。我們普通人能承擔的風險是有限的,不能一味地追求高收益。

筆者認為,當下市面上的理財渠道,可以用收益率來劃分風險。用國債年收益水平3.6%左右來衡量,記作A,然後看大致的風險:

1A=3.6%:無風險。比如,銀行存款,貨幣基金

2A=7.2%:低風險。比如,債券基金,信託,銀行結構性理財,房產投資

4A=15%:中低風險。比如,股票基金,長線投資白馬股,

8A=30%:中高風險。比如,中線、中短線波段炒股

16A=60%:高風險。比如,短線、中短線炒股,配資炒股

16A以上:超高風險。比如,漲停板戰法,超短線炒股,炒期貨,炒外匯,投資未上市股權

對於我們大多數普通人來說,從畢業後工作開始,就宜開始考慮投資理財,但核心年齡段大概在28~30歲開始,到60~65歲結束。因為這段時間是一生上班工作的時段,而且大腦比較好用,不糊塗。

一般人,儘量選擇2A~4A之間的風險,少數有一定技能的人,可以部分資金做8A的投資,甚至16A的投資,只要資金佔比更小即可。對於年輕人來說,儘量往4A、8A上靠,到了60~65歲以後,儘量不碰2A以上的投資,最好只做1A的無風險投資。

富人理財

有些富人錢比較多,他們可能有冒險的投機,但冒險資金有多少佔比呢?社會上有一些理財公司,服務於大機構或者大家族等等,一般是用配置的方式理財。

資產配置,簡單說就是各種理財方式都有點,這樣,一種方式虧本時,可能其他方式是賺的,那麼整體上賬戶的收益率波動不大。一般有幾種資產,股票基金、債券、商品基金、黃金、現金(貨幣基金、外匯),有長線理財的,還會配置不動產。

那麼配置完了以後,預計收益率有多少呢?現在一般是年化8%~20%之間比較多。看看富人為了防止風險,他們主動降低了收益率。

勸投基金

改變一下策略,就是投資基金由你來做,而父母還是做存款。就是你用8%的年化利率,或者用0.6%的月利率,從你父母那裡借錢,借的錢月月還利息,然後預計在莫一天歸還本金,一般用年底比較好。你借出來的錢,買入基金,收益盈虧都算自己的。

我想,這個方案還是有可能走通的,因為對於他們來說,風險不大,如果有高收益,收益歸你,他們也是開心的。

注意,借錢額度不要太多,大概是你工資性收入的2倍以內。因為現在這個點位,基金虧損估計也就40%頂天了。


海螺008


如何向父母說明用一定的錢買基金理財是正確的?這個問題就先要看你現在是一個什麼狀況了,你如果有自己的工作和收入,就可以先少量買一些,等有收益了,父母自然而然就認可了,現在的父母一般比較開明,你自己的錢,想怎麼理財,他們也管不了多少。

如果你手裡沒資金,要從父母那拿錢,那就要注意方法了,現在一般都有用支付寶餘額寶,你可以與父母一起到菜市場買菜,付款的時候用手機支付寶付,這時你就可以告訴父母,餘額寶也是基金,只不過是一種貨幣基金,比較安全可靠,與銀行存款差不多,你只要經常移動支付,時間長了,他們就會相信基金,而且比銀行活期划算,這時你就可以讓父母把錢放在你的餘額寶裡理財。時間長了,你就可以進一步向父母說明,除了餘額寶這種貨幣基金,還有股票基金,指數基金,混合基金,收益更大一些,但相對來說有些風險,父母聽說有風險一般會不接受的,你可以先不告訴他們,先少買一些,過一般時間,有收益了,再把數據給父母看,父母一看,比餘額寶收益好很多,自然就會相信你,這樣你理財的資金,就可以不用愁了。

當然每個人,每家的情況不一樣,說服父母的分法也不一樣,希望我說的,對你有幫助,最後祝你和你的父母生活愉快!



聞雞起舞2020


最直觀並且最效率的就是你當著他們面買下部分基金,當然既然想要收益就買股票行的,賺得多點,債券型的就別考慮,雖然安全,但是賺得太少了,你們也看不上,然後越賺越多,等他們非常興奮的時候,基金大跌,賺得又回去了,包住本的情況下給賣了,讓他們知道,買基金不但可以賺錢至少不會賠錢[流淚](當然會賠錢,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流浪的玻璃瓶子


用事實說話。

做父母的在子女面前,總有天然的優越感,認為自己見多識廣,因此對子女給自己講道理這種事情有不自覺的抗拒!

正因如此,你最好就不要給他們講道理,直接用事實說話就好。這就需要你自身對投資基金比較精通,然後拿出一部分錢,投資基金確實賺到錢了,你的父母自然也就慢慢接受了!這個時候你再給他們講基金理財的事情就容易多了。

最害怕的是什麼呢?就是你自己對投資基金理財,也只是一知半解,投資的時候也會虧錢,甚至出現比較大的虧損!然後呢,你又不甘心,想問父母借錢抄底,攤薄成本!

這樣的話,你的父母打死也不會同意的!因為你這種做法本來就欠妥。

傳奇最後的忠告:買基金理財也不是就一定能賺到,包括倍受推崇的指數基金定投,也不是傻投就能賺錢!投資基金,也是講技巧與方法的,什麼階段適合定投,什麼階段適合基金組合配置,都是需要精心學習,並在投資實踐中不斷磨練,才能最終掌握。

想改變父母,先從改變自己開始!


傳奇財富觀


基金不像股票那麼波動大,更不像有的人認為買基金就是賭博,其實這是個誤區。賭博如網絡彩票要麼贏一步登天,要麼輸,傾家蕩產。而基金只是把可以說是多餘的零錢暫時借給可靠的人去做生意了,生意好了,還有分紅,生意不好也不至於把本金都弄沒了,再不濟也就是折減一點點而已,保證不會影響到日常生活安排,並且有可能給生活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邊城二郎


想想當年上學時,找父母爭取買原始股,沒做通工作後的哪個後悔失望。對比當下環境條件,倒是真有一番感慨。幾點建議吧!

  • 1.提供你所觀察到的基金收益數據。讓事實說話,讓依據說話。多找幾家優秀基金吧!嘿,也真有牛的。
  • 2.提供你交易的完整思路。包括且不限於準備下手哪家,可能持有多久,基金經理人歷史收益情況,盈利目標大概多少,風險止損會在哪裡,盈虧比例是怎樣的。總之一句,這事划算,不幹挺虧。
  • 3.構劃一番買基金的艱難。嘿,要沒這個,守舊的老人一句話能噎死你,“有這好事輪得著你娃娃”!這故事,至少要能說明這事兒一般人他還操作不來。
  • 4.那是要提醒你的,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撒尿捏泥巴


最開始的時候,大家都不知道指數基金是什麼,我們是這樣,父母更是這樣,誰也不放心把錢放在裡面。

我能給一個經驗就是:一遍一遍、不厭其煩、耐心的講解,讓她懂得了指數基金的基礎知識,明白指數基金的好處,也知道買指數基金的風險比買股票更低。

要相信人的轉變的非常大的,可以幫父母完成定投,因為他們自己還不太會操作交易軟件。

還有一個有意思的事情是,之前我媽還特別排斥保險,後來她自己主動要求買保險。

為啥呢?春節假期,我天天和朋友語音聊保險,她聽得多了也就自己知道了保險的好處。以前之所以排斥,就是因為不瞭解,還以為“保險是騙人的”。

所以,重複的效果是難以想象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