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溝裡走出的美國院士,辭職回國,稱所學不服務於祖國就沒意義


小山溝裡走出的美國院士,辭職回國,稱所學不服務於祖國就沒意義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真正的學者真正了不起的地方,是暗暗做了許多偉大的工作而生前並不因此出名。讓他們不僅是在自己領域有卓越才能的偉人,更是能將自己的所學用於祖國的發展,以一顆赤誠之心推動祖國前進。中國死守耕地紅線,這也說明糧食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袁隆平發明雜交水稻解決中國糧食危機,為人敬佩。同樣還有一位推動農業發展的重要人物,他就是鄧興旺——北大農學院的創始人

寒門苦讀

鄧興旺出生於一個貧窮的家庭,位於湖南省的一個名為鄧家嶺的偏僻山村中。當時那個村子中總共只有五家人,通往外面的是一條崎嶇的盤山路,想要與外界溝通相當困難,每逢下雨天更是難以出門。交通閉塞、環境惡劣,世世代代紮根於此幾乎是所有人的選擇。

小山溝裡走出的美國院士,辭職回國,稱所學不服務於祖國就沒意義

儘管生活條件艱苦,但是鄧興旺的家庭卻依舊讓他讀書。鄧興旺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徒步走過十公里的崎嶇山路,前往最近的小學唸書。他喜歡讀書、喜歡知識。拋開地理位置偏遠,還要預防惡劣的天氣。每逢颳風下雨,他還必須更早起床,淋雨都是常有的事情。

父母為了支持鄧興旺讀書,更加賣力的耕種。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常常因為學費焦頭爛額。儘管如此,看到孩子為了上學如此辛苦,心裡依舊非常心疼。父親最常說的就是識字就行,太累了就回來吧。鄧興旺卻不怕苦,他只怕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仍然堅持求學。

鄧興旺知道,在這個閉塞的村落中,只有讀書才是唯一的出路,否則就會一輩子呆在深山中。他說服了父親不再讓他務農,繼續自己艱難的求學之路。父母雖然言語上不多說什麼,但經常陪他熬夜苦讀,鄧興旺很是感動。

小山溝裡走出的美國院士,辭職回國,稱所學不服務於祖國就沒意義

好在功夫不負有心人,鄧興旺在學校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他總是最認真、最刻苦的一個,起早貪黑、廢寢忘食。他總說這樣的機會彌足珍貴,如果放棄了實在可惜。鄧興旺的書本被他反覆翻閱的幾乎不能成冊。在老師和同學眼中,他一直都是一位值得敬佩的人。

農業啟蒙

雖然鄧興旺一直起早貪黑的學習,但是貧寒的家庭讓他不得不參與家中的農業活動。每逢豐收之際,他都需要幫助父母收糧食、收蔬菜,在播種的季節也會幫著耕種。

久而久之,鄧興旺對農田裡的農作物產生了興趣。

但是這種靠天吃飯的生活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一場天災就能讓一個家庭一年的辛苦作廢。鄧興旺看著父母因為顆粒無收愁眉苦臉,看著農田裡的糧食蔫了腦袋,他更是難受。他明白那是家中生活的根本,儘管從小到大這樣的事情不少見,但是他第一次感覺到無能為力。

小山溝裡走出的美國院士,辭職回國,稱所學不服務於祖國就沒意義

他想,為什麼沒有一種糧食能夠抵禦災害呢?靈光一閃,他有了一個決定,他要改變這種現狀!他不能再讓父母的辛勤勞作打水漂。幾年寒窗苦讀,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考入北京大學生物系植物生理生化專業,從此農業便成為他後半輩子的夥伴。

有所成就

在大學學習期間,鄧興旺沒有忘記自己的初心,他積極參與學校中的各項活動、老師的研究,在別人都在享受青春生活的時候,他只顧著和專業知識死磕。北大這樣的一所高等學府,不僅有優質的師資,還有最先進的設備儀器,以及國際上最新的科研發現。

鄧興旺的刻苦尊嚴讓很多導師都對他刮目相看,但是他沒有飄飄然,實驗室成了他的第二個家。他常常忘記吃飯、忘記睡覺,觀察這培養皿中的實驗植株,一點點變化都能讓他心奮不已。

小山溝裡走出的美國院士,辭職回國,稱所學不服務於祖國就沒意義

四年後他北大畢業,併成為北大的一名研究生。他的初心也更上一層樓,他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植物學家。本科的學習讓他知道,知識是學不盡的。碩士就讀期間,他的眼界更加廣闊、知識更加紮實,為了能更好的實現夢想,他有了新的打算。

拿到北京大學生物碩士學位之後,鄧興旺前往國外繼續求學,成為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一名博士生,讀博期間他也一直從事植物研究工作,畢業後順利進入美國植物研究所,打開了植物學的大門。

進入工作領域後,鄧興旺才徹底領會到科研的精神。

報效祖國

植物研究本就是一個複雜而漫長的過程,有時一個實驗就能耗費一週、一個月甚至幾年的時光,結果還不得而知。他認真對待自己的每一項研究,1999年因為在植物學領域的特殊發現,耶魯大學特聘他為終身教授,在當時,享受過這種殊榮的屈指可數。

小山溝裡走出的美國院士,辭職回國,稱所學不服務於祖國就沒意義

是金子在哪兒都會發光,鄧興旺不久後還榮獲美國科學院院士,成為植物學領域的領軍人物。在美國,他擁有的不菲的收入、獨特的待遇、有一流的實驗室可供使用,很多人認為,他會在美國獲得更大的成就。

但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2014年鄧興旺卻離開生活了十多年的美國,帶著自己的一腔熱血迴歸祖國。在他決定回國的時候,有朋友的勸說、同事的反對,大家都認為在美國才是最正確的選擇。更何況當時的中國植物學並不發達,想要在中國重新開始太難太難。

鄧興旺卻毫不猶豫的辭職回國,他知道國內植物學研究仍然稚嫩,但是他知道,如果自己不能將所學用於祖國,那又有什麼意義?科學沒有國界,但是科學家卻有。他生是中國人,就更應該投身祖國的建設發展中。

小山溝裡走出的美國院士,辭職回國,稱所學不服務於祖國就沒意義

也正是他在祖國發展的關鍵時期報效祖國,中國才有現如今完備的農作物科研體系。一回國他就馬不停蹄得投身工作:創建學院體系、人才培養計劃、專業課程教學……也正是鄧興旺的兢兢業業,才促成中國誕生了一大批從事農作物研究的新型人才。2016年,鄧興旺加入南方科技大學籌辦植物分子實驗室,他與自己一手培養的科研人才在科研的路上勇往直前

像錢學森、鄧稼先、鄧興旺這樣的人才,中國數不勝數,他們不為利益驅動,放棄高薪、放棄優待回到祖國,為祖國的發展貢獻一份力。偉大的人在偉大之前必先經歷默默無聞,只有熬過那些黑暗的艱難時光,才能體會守得烏雲見月亮的喜悅。中國科學家,根在中國,即使身處異鄉,卻依舊為人敬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