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樓煤礦:綠色為底的“智慧”礦山

陽春三月,草長鶯飛。走進山東能源臨礦集團王樓礦區,乾淨清潔的硬化路面、鬱鬱蔥蔥的綠化帶、清澈見底的人工湖、開始吐綠的扶風弱柳以及別緻的花園、清新的空氣……仿若置身於城市綠地公園。

近年來,該礦通過裝備升級、優化工藝、源頭控制、過程治理,積極推行綠色開採、智能運銷,譜寫出綠色生態、智能智慧礦山建設的新篇章。

煤矸置換,環保又生金

王樓煤礦堅持深思一層、先行一步,聚焦原煤質量“做文章”,將煤炭洗選環節前置、下沉至井下,引進TDS智能幹選工藝,將選出的矸石直接用於井下采煤工作面充填,構建形成了煤矸智能識別分選、矸石分級破碎、以矸換煤的煤炭綠色開採模式,推動了礦井高質量發展。

“2019年,我們投資1000多萬元,建成了世界首個井下TDS矸選系統,配合三採區矸石充填系統,對分選出的矸石進行充填,實現了煤矸置換,綠色開採。”該礦副礦長田福海說。

據瞭解,該礦井下TDS智能幹選設備無需水和介質,無煤泥水處理環節,與充填系統配合運行,有效改善了原煤煤質,減少了地面洗選用水量,避免了對水資源的汙染。經過實際應用和測算,該套設備年排矸量可達15萬噸,每年可增加經濟效益1100多萬元。

“矸石不升井,年可節省運輸提升成本50多萬元,而且,還能減少對地面環境的汙染,降低環保壓力。”該礦機電副總工程師張洪磊說,“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完善井下TDS矸選項目,提升原煤煤質,力求原煤發熱量達到4800大卡。”

變廢為寶,循環再利用

“現在,全鹽量指標已降至1600mg/L以下,達到了南水北調沿線全鹽量排放標準。”該礦節能辦主任李中正說,“而且,井下水通過除鹽和水質軟化,實現了循環使用,每年減少礦井排水120餘萬立方米,年可創效500餘萬元,有力促進了綠色生態礦山建設。”

據瞭解,地處微山湖畔的王樓煤礦,礦井侏羅紀富水層老空水中全鹽量超過6200mg/L,遠高於南水北調沿線全鹽量排放標準。為破解大水高鹽礦井除鹽世界性難題,該礦在多方調研論證之後,確定採用“預沉澱+加藥絮凝反應+淤泥壓濾”處理工藝,建設了井下水處理除鹽項目。

“針對井下水處理除鹽項目,我們先後投資了2000餘萬元,”該礦黨委書記、礦長白景志介紹,“作為國家發改委重點研發推廣項目,其中多項技術為國內首創,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是煤礦節能環保領域的重大創新,符合礦井長遠發展及國家環保要求,前景十分廣闊。”

據介紹,該礦現在井下水處理成本為6.4元/m³,通過調整水處理藥劑成分,合理配比投加量,成本還有進一步壓縮空間。“成本每降低1元/m³,年可減少處理費用235萬元。同時汙水經處理後可直接應用於井下生產,減少向地面排水,年可減少水資源稅和環保稅約30萬元。”李中正說。

封閉管理,採煤不見煤

“井下采出的原煤從主井口開始,通過全封閉式的皮帶棧橋被輸送到破碎車間、原煤倉、洗煤廠、精煤倉,再到裝車外運,整個煤流過程中,在外面是看不到的。”該礦調度室主任馮德才說。

據瞭解,2019年,該礦投資1450萬元,建設了兩座封閉式煤場,徹底解決了露天煤場對環境的影響,杜絕了煤場揚塵汙染,解決了重汙染天氣期間不允許發運的難題。

與此同時,對於運輸過程中的煤塵治理,該礦也有妙招。“每輛運煤車輛出礦前都需進行全方位淨化、包裝,除了對車輛蓋上厚厚的篷布外,還要對整個車身進行清洗,保證整個運輸過程清潔、無汙染。”該礦煤質科科長石道波介紹。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就這樣,滾滾黑金“偷偷地”開啟了夢幻之旅。

掃碼在手機端打開頁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